Sunday, December 13, 2015

chromosome dna 在活细胞核膜的里边,在暗视野下呈光学“空洞”,只可见其中有一、二个核仁(nucleolus)。经固定、染色后,一般可分辨出核膜、核仁、核基质(或称核骨架,nuclear matrix或nuclear skeleton)和染色质(chromatin)。[1]

。染色质是一种嗜碱性的物质,能用碱性染料染色,因而得名。染色质主要由DNA和组蛋白结合而成的丝状结构——染色质丝(chromatin filament)。

 “我们的基因核蛋白”,是错误的!若说,基因是DNA有意义的碱基顺序,这是严谨的;若说,基因是DNA,也是正确的。但是,说,基因核蛋白,就不正确!蛋白根本不是基因!最主要的错误在于,“基因核蛋白实际上是由“质子”一组蛋白质和“中子”一DNA两种粒子构成的”。DNA是由碳、氢、氧、磷原子组成的!蛋白质是由碳、氢、氧、氮原子组成。根本不是由质子和中子直接构成的!!!要知道质子和中子与碳、氢、氧、磷、氮是有本质不同的!!!另外,“质子一组蛋白质”根本不能成立,单独质子能够构成蛋白质吗? “中子一DNA”根本不能成立,单独中子能够构成DNA吗?


发表于 2011-11-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基因核蛋白实际上是由“质子”一组蛋白质和“中子”一DNA两种粒子构成的。DNA与组蛋白核质比约为1∶1,DNA和组蛋白是稳定存在的。基因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是可以变化的。
# n( r: c( F- T+ x- P; O1 m) S# {  G  @, a
“我们的基因核蛋白”,是错误的!若说,基因是DNA有意义的碱基顺序,这是严谨的;若说,基因是DNA,也是正确的。但是,说,基因核蛋白,就不正确!蛋白根本不是基因!最主要的错误在于,“基因核蛋白实际上是由“质子”一组蛋白质和“中子”一DNA两种粒子构成的”。DNA是由碳、氢、氧、磷原子组成的!蛋白质是由碳、氢、氧、氮原子组成。根本不是由质子和中子直接构成的!!!要知道质子和中子与碳、氢、氧、磷、氮是有本质不同的!!!另外,“质子一组蛋白质”根本不能成立,单独质子能够构成蛋白质吗? “中子一DNA”根本不能成立,单独中子能够构成DNA吗?
发表于 2011-11-4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是可以变化的。, K/ i' r* ~! H+ o: b

3 H7 Z0 F% e  a+ P1 u, G
/ v0 r- B5 y8 R2 |0 t基因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存在于原子之中,碳、氢、氧、氮、磷的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数是固定的,是不能改变的!!!基因突变,是基因上的碱基发生改变,而不是质子和中发生改变。
发表于 2011-11-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说,DNA直接由原子构成的,也是不正确的。由原子构成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由磷酸、脱氧核糖、碱基构成脱氧核苷酸,再形成DNTP,DNA复制利用DNTP,才构成DNA

第二章生物信息学的生物学基础

www.lmbe.seu.edu.cn/chenyuan/xsun/.../web/.../2.5.htm
轉為繁體網頁
染色体(chromosome)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两部分。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实际上就是一个裸露的DNA分子,其中只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 ... 组蛋白染色体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 ... 由此引发真核基因原核基因在表达上的重要差异,即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隔的,而原核生物的转录 ...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核膜是由双层膜(2个单位膜)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大致是平行的。外层与糙面内质网相连。核膜上有许多孔,称为核孔(nuclear pore),是由内、外层的单位膜融合而成的,直径约50nm,它们约占哺乳动物细胞核总表面积的10%。核膜对控制核内外物质的出入,维持核内环境的恒定有重要作用。核仁是由核仁丝(nucleolonema)、颗粒和基质构成的,核仁丝与颗粒是由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基质主要由蛋白质组成。没有界膜包围核仁。核仁的主要机能是合成核蛋白体RNA(rRNA)、并能组合成核蛋白体亚单位的前体颗粒。在核基质中进行很多代谢过程,提供戊糖、能量和酶等。染色质是一种嗜碱性的物质,能用碱性染料染色,因而得名。染色质主要由DNA和组蛋白结合而成的丝状结构——染色质丝(chromatin filament)。染色质丝在间期核内是分散的,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看不见丝状结构。在细胞分裂时,由于染色质丝螺旋化,盘绕折叠,形成明显可见的染色体(chromosome)。在染色体内不仅有DNA和组蛋白,还有大量的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染色体上具有大量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gene)。基因是遗传的常用单位,从分子水平看,基因相当于DNA(有些病毒为RNA)分子的一段,也就是决定某种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相应的一段DNA。我们认为生物体各种性状的控制,都是以遗传密码(genetic code)的形式编码在核酸分子上,通过核酸复制把遗传信息(genetic information)传到后代去。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由DNA密码转录为mRNA密码)和翻译(由mRNA密码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图1—7),把上一代的遗传特性遗传到后代去。现今人们正在深入研究、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实践和定向地控制、改造生物。在这方面已获得了有价值的重大突破。

 

第二章生物信息学的生物学基础

www.lmbe.seu.edu.cn/chenyuan/xsun/.../web/.../2.5.htm
轉為繁體網頁
染色体(chromosome)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两部分。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实际上就是一个裸露的DNA分子,其中只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 ... 组蛋白染色体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 ... 由此引发真核基因原核基因在表达上的重要差异,即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隔的,而原核生物的转录 ...


[PDF]真核生物染色體基因組的結構和功能

www.supermt.com.tw/edu/molbio/lecture_1/1106.pdf
實際上,人細胞中所. 含基因總數 ... 一些大量的重複序列,這些重複序列或集中成叢集,或分散在基因之間。在基因 ... 真核生物基因組DNA 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染色體儲存於細胞核內,除配子細胞 ... 大部分基因含有內含子,因此,基因是不連續的。 6. 基因組遠遠大於原核生物的基因組,具有許多複製起點,而每個複製子的長度較. 小。


[PPT]第十六章基因表达调控

jpkc.shutcm.edu.cn/down/sh/jxkj/16.ppt
轉為繁體網頁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是通过操纵子机制来实现的。 操纵子 ...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可以调控自身基因表达的特异DNA序列,称为顺式作用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能够被各种转录调节蛋白特异识别和结合,从而影响基因表达活性。 .... 二)形成染色体结构. 真 ... 通过利用各种转录因子正性激活RNA聚合酶是真核基因调控的主要机制。


脱氧核糖核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hk/脱氧
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體是存放於細胞核內;對於原核生物而 .... 兩股脱氧核醣核酸長鏈會以右旋方式相互纏繞成雙螺旋結構,因为以磷酸联结而成的 ... 一般來說,當一段脱氧核醣核酸序列為合成信使RNA(mRNA,可轉譯成蛋白質)所 .... 基因中的遺傳訊息是經由互補的鹼基配對來傳遞,例如在轉錄作用中,細胞裡 ...


基因排列_互动百科

www.baike.com/wiki/基因排列
轉為繁體網頁
1 基因中无内含子编码基因是连续的,不存在如同真核编码基因所具有的内含子结构。 ... 1基因组大小大肠杆菌的染色体DNA比 DNA约大85倍,其基因组DNA是单个双 ... 当阻遏蛋白结合于操纵子基因时,在空间上直接妨碍了RNA聚合酶的转录,使结构 ... 属的不同个体间并不恒定,这种可移动的DNA片段,存在于原核真核生物中。


[PPT]第八章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202.207.160.42/jpkc/new081115/fzswx/ppt/9.ppt
轉為繁體網頁
第二类是发育调控或称不可逆调控,是真核基因调控的精髓部分,它决定了真核细胞 ... 增加了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和复杂性。. 6.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操纵元调控。 ... DNA与组蛋白结合成染色质,染色质的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基因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 ... 基因扩增. 基因重排. 甲基化修饰. 染色质的结构状态. RNA水平. 转录水平调控.


真核细胞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32163.htm
轉為繁體網頁
真核细胞的核中,DNA与组蛋白等蛋白质共同组成染色体结构,在核内可看到核仁。 ... 少数单细胞有机体不具核膜(核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定区域),称为原核 .... 溶酶体是一些颗粒状结构,大小一般在0.25μm~0.8μm之间,实际界于光学显微镜的 .... 基因是遗传的常用单位,从分子水平看,基因相当于DNA(有些病毒为RNA)分子 ...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 生物研究- 生物谷

www.bioon.com › ... › 生物教程 › 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
轉為繁體網頁
2004年7月21日 - 原核生物一样,转录依然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环节。 ... 染色质结构影响基因转录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大部分到间期时松开分散在核 ... 即多数真核基因在没有调控蛋白作用时是不转录的,需要表达时就要有激活的蛋白质来促进转录。 .... 实际包括两类成分:与TATA盒结合的蛋白是TBP(TATAbox binding ...


[PPT]第十六章基因表达调控

www.shutcm.com/shutcm/jwc/kcxx/kcyl/.../4/.../5775.ppt
轉為繁體網頁
2007年4月15日 - 是指生物体基因组种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及翻译等一系列 ... 阻遏蛋白. 原核生物的共有序列. 原核生物的启动序列,在距离转录起 ...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可以调控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特异DNA序列, .... 二)形成染色体结构 ... 通过利用各种转录因子正性激活RNA聚合酶是真核基因调控的主要机制。
 
 

真核细胞

编辑 锁定
真核细胞 eukaryotic cell 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还能进行原生质流动和变形运动。而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则分别由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除细菌和蓝藻植物的细胞以外,所有的动物细胞以及植物细胞都属于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原始真核细胞大约在12~16亿年前出现,现存的种类繁多,有些真核细胞极为原始,如涡鞭毛虫(甲藻),真核生物包括大量的单细胞生物或原生生物,全部多细胞生物。凡是真核细胞构成的有机体现在统称为真核生物。
中文名
真核细胞
外文名
Eukaryotic cell
相    对
原核细胞
术    语
生物术语

形态结构编辑

形状

细胞一般比较微小,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通常以μm计算其大小。但也有少数例外,如一些鸟卵(不包括蛋清),直径可达几个cm。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机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图1—1)。游离的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如血细胞和卵;紧密连接的细胞有扁平、方形、柱形等;具有收缩机能的肌细胞多为纺锤形或纤维形;具有传导机能的神经细胞则为星形,多具长的突起。细胞虽然形形色色,但是它们在形态结构与机能上又有共同的特征。[1] 
由于结构、功能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各类细胞形态千差万别,有圆形、椭圆形、柱形、方形、多角形、扁形、梭形,甚至不定形。
原核细胞的形状常与细胞外沉积物(如细胞壁)有关,如细菌细胞呈棒形,球形,弧形、螺旋形等不同形状。单细胞的动物或植物形状更复杂一些,如草履虫像鞋底状,眼虫呈梭形且带有长鞭毛,钟形虫呈袋状。
高等生物的细胞形状与细胞功能和细胞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如动物体内具有收缩功能的肌肉细胞呈长条形或长梭形;红细胞为圆盘状,有利于O2和CO2的气体交换。植物叶表皮的保卫细胞成半月形,2个细胞围成一个气孔,以利于呼吸和蒸腾。细胞离开了有机体分散存在时,形状往往发生变化,如平滑肌细胞在体内成梭形,而在离体培养时则可成多角形。

大小

一般说来,真核细胞的体积大于原核细胞,卵细胞大于体细胞。大多数动植物细胞直径一般在20~30μm间。鸵鸟的卵黄直径可达5cm,支原体仅0.1μm,人的坐骨神经细胞可长达1m。[1] 

组成

在真核细胞的核中,DNA与组蛋白等蛋白质共同组成染色体结构,在核内可看到核仁。在细胞质内膜系统很发达,存在着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分别行使特异的功能。
真核生物包括我们熟悉的动植物以及微小的原生动物、单细胞海藻、真菌、苔藓等。真核细胞具有一个或多个由双膜包裹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包含于核中,并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染色体由少量的组蛋白及某些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的碱性蛋白质构成。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繁殖,并进行有丝分裂。也有些真核生物的细胞也能进行无丝分裂,如蛙的红细胞,人的肝脏细胞。[1] 

结构和功能编辑

真核细胞结构图真核细胞结构图
在形态结构方面,一般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的结构。少数单细胞有机体不具核膜(核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定区域),称为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如细菌、蓝藻。具核膜的细胞就是细胞有真正的细胞核,称为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
在机能方面:1.细胞能够利用能量和转变能量。例如细胞能将化学键能转变为热能和机械能等,以维持细胞各种生命活动;2.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能把小分子的简单物质合成大分子的复杂物质,如合成蛋白质、核酸等;3.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如遗传物质的复制,通过细胞分裂将细胞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细胞。此外,还具有协调细胞机体整体生命的能力等。

基本结构

细胞是一团原生质(protoplasm),由它分化出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各种细胞器等(图1—4)。原生质这个概念一直在沿用着,有人认为从分子水平看,原生质这个名称是笼统的不明确的。[1] 
(一)细胞膜或质膜(cell membrane或 plasma membrane, plasmolemma)包围在细胞的表面,为极薄的膜。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不过,在显微解剖镜下,如用微针轻轻地压细胞的表面,可见细胞有明显的皱纹。如果把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染料用微吸管注入细胞,结果细胞就变得有颜色,而且只限在质膜以内。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部分细胞膜为3层(内外两层为致密层,中间夹着不太致密的一层),称为单位膜(unit membrane),厚度一般为 7nm—10nm,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构成。一般认为2层致密层相当于蛋白质成分,中间的一层由2层磷脂分子所组成(不同种膜的脂类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不同),蛋白质排列很不规则,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外表面,并以不同的深度伸进脂类双分子层中,有的从膜内伸到膜外(图1—5)。对膜的分子结构存在着不同的看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科学家用各种物理化学新技术研究膜的结构,提出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结构。主要认为质膜是由球形蛋白分子和连续的脂类双分子层构成的流体。由于膜脂具有流动性,所以质膜也有流动性。现对膜的分子结构已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图1—5)。细胞膜有维持细胞内环境恒定的作用,通过细胞膜有选择地从周围环境吸收养分,并将代谢产物排出细胞外。已有大量实验证据说明,细胞膜上的各种蛋白质,特别是酶,对多种物质出入细胞膜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细胞膜还有信息传递、代谢调控、细胞识别与免疫等作用。正确认识细胞膜的结构与机能,对深入了解有关人和动物的一些生理机能的作用机理、对控制动物和医学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二)细胞质(cytoplasm)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为细胞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活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可见细胞质呈半透明、均质的状态,粘滞性较低。若用微针刺细胞膜时感到有阻力,但穿过细胞膜到细胞质中则不感到有阻力,微针能自由活动。在细胞质中还可见不同大小的折光颗粒,这是细胞器和内含物等。细胞器(organelle)又称“细胞器官”,简称“胞器”,是细胞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内含物(inclusions)是细胞代谢的产物或是进入细胞的外来物,不具代谢活性。除去细胞器和内含物,剩下的均质、半透明的似无什么结构的胶体物质,称为基本细胞质或细胞质基质(fundamental or basic or ground cyto-plasm或 cytoplasmic matrix)。虽然它在光学显微镜下看来没什么结构,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却呈现出很复杂的内膜系统,是为内质网。因此细胞质基质的概念受电子显微镜检的影响很大,不过有条件的理解,基质的含义仍然不变,即在细胞中除了可见的结构外,均质透明的部分为基质。在细胞质中包含下列各重要的细胞器:
1.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简写 ER)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这种膜系统是在细胞的内质中(K.R.Porter和A.D.Claude,1945),因此称为内质网(图1-4)。它是由膜形成的一些小管、小囊和膜层(扁平的囊)构成的。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哺乳动物的红血细胞除外),形状差异较大,在不同类的细胞中,其形状、排列、数量、分布不同,即使在同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也不同。但在各类型的成熟细胞内,内质网有一定的形态特征。根据内质网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几种,主要的是糙面型或颗粒型(rough ER或 granular ER)及滑面型或无颗粒型(smooth ER或 agranular ER)。糙面内质网的主要特点,是在内质网膜的外面附有颗粒,这些颗粒叫做核(糖核)蛋白体(ribosome)或称核糖体。核蛋白体由2个亚单位构成,它们相互吻合构成直径约20nm的完整单位。核蛋白体含有丰富的核糖核酸和蛋白质,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部位。这种类型的内质网常呈扁平囊状,有时也膨大成网内池(cisterna)。滑面内质网的特点是膜上无颗粒,膜系常呈管状,小管彼此连接成网。这二种内质网可认为是一个系统,因为它们在一个细胞内常是彼此连接的,而且糙面内质网又与核膜相连。糙面内质网不仅能在其核蛋白体上合成蛋白质,而且也参加蛋白质的修饰、加工和运输。滑面内质网与脂类物质的合成、与糖原和其他糖类的代谢有关,也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整个内质网提供了大量的膜表面,有利于酶的分布和细胞的生命活动。
2.高尔基器(Golgi apparatus)或称高尔基体(Golgi body)、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用一定的固定、染色技术处理高等动物的细胞,高尔基器呈现网状结构,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则呈现分散的圆形或凹盘形结构。但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高尔基器也是一种膜结构(图1—6)。它是由一些表面光滑的大扁囊(或称网内池)和小囊构成的。几个大扁囊平行重叠在一起,小囊分散于大扁囊的周围。高尔基器参与细胞分泌过程,将内质网核蛋白体上合成的多种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或再加上高尔基器合成的糖类物质形成糖蛋白转运出细胞,供细胞外使用,同时也将加工分类后的蛋白质及由内质网合成的一部分脂类加工后,按类分送到细胞的特定部位。高尔基器也进行糖的生物合成。
3.溶酶体(lysosome)这种细胞器是1955年才发现的。应用生化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研究已经证明,溶酶体是一些颗粒状结构,大小一般在0.25μm~0.8μm之间,实际界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范围。表面围有一单层膜(一个单位膜),其大小、形态有很大变化。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因此称为溶酶体,就是能消化或溶解物质的小体。现至少已鉴定出60多种水解酶,特征性的酶是酸性磷酸酶。这些酶能把一些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大分子)分解为较小的分子,供细胞内的物质合成或供线粒体的氧化需要。溶酶体主要有溶解和消化的作用。它对排除生活机体内的死亡细胞、排除异物保护机体,以及胚胎形成和发育都有重要作用。对病理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比如当细胞突然缺乏氧气或受某种毒素作用时,溶酶体膜可在细胞内破裂,释放出酶,消化了细胞本身,同时也向细胞外扩散损伤其他结构。又如过量的维生素A可使溶酶体膜破裂,造成自发性骨折等。根据上述对溶酶体作用的了解,可以考虑以药物来控制溶酶体膜的破裂。比如对溶酶体膜有稳定作用的药物,可在临危条件下,用来保护细胞;或对膜有特异性削弱作用的药物,可以用来清除不需要的甚至是对机体有害的细胞(如癌细胞等)。已制成人工溶酶体,它在试管中的作用与在机体内的作用相同。
4.线粒体(mitochondrium)线粒体是一些线状、小杆状或颗粒状的结构。在活细胞中可用占纳司绿(Janus green)染成蓝绿色。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内膜向内形成一些隔,称为线粒体嵴(cristae)。在线粒体内有丰富的酶系统。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中心,它是生物有机体借氧化作用产生能量的一个主要机构,它能将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氧化产生能量,储存在ATP(腺苷三磷酸)的高能磷酸键上,供给细胞其他生理活动的需要,因此有人说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根据对线粒体机能的了解,近些年来试验用“线粒体互补法”进行育种工作,即将两个亲本的线粒体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并加以混合,如果测出混合后呼吸率比两亲本的都高,证明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强,应用这种育种方法,能增强育种工作的预见性,缩短育种年限。
5.中心粒(centriole)这种细胞器的位置是固定的,具有极性的结构。在间期细胞中,经固定、染色后所显示的中心粒仅仅是1或2个小颗粒。而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中心粒是一个柱状体,长度约为0.3μm~0.5μm,直径约为0.15μm,它是由9组小管状的亚单位组成的,每个亚单位一般由3个微管构成。这些管的排列方向与柱状体的纵轴平行。中心粒通常是成对存在,2个中心粒的位置常成直角。中心粒在有丝分裂时有重要作用。
在细胞质内除上述结构外,还有微丝(microfilament)和微管(microtubule)等结构,它们的主要机能不只是对细胞起骨架支持作用,以维持细胞的形状,如在红血细胞微管成束平行排列于盘形细胞的周缘,又如上皮细胞微绒毛中的微丝;它们也参加细胞的运动,如有丝分裂的纺锤丝,以及纤毛、鞭毛的微管。此外,细胞质内还有各种内含物,如糖原、脂类、结晶、色素等。
(三)细胞核(nucleus)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核的形状多种多样,一般与细胞的形状有关。如在球形、立方形、多角形的细胞中,核常为球形;在柱形的细胞中,核常为椭圆形,但也有不少例外。通常每一个细胞有一个核,也有双核或多核的。在核的外面包围一层极薄的膜,称为核膜或核被膜(nuclear membrane或 nuclear envelope)。在活细胞核膜的里边,在暗视野下呈光学“空洞”,只可见其中有一、二个核仁(nucleolus)。经固定、染色后,一般可分辨出核膜、核仁、核基质(或称核骨架,nuclear matrix或nuclear skeleton)和染色质(chromatin)。[1]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核膜是由双层膜(2个单位膜)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大致是平行的。外层与糙面内质网相连。核膜上有许多孔,称为核孔(nuclear pore),是由内、外层的单位膜融合而成的,直径约50nm,它们约占哺乳动物细胞核总表面积的10%。核膜对控制核内外物质的出入,维持核内环境的恒定有重要作用。核仁是由核仁丝(nucleolonema)、颗粒和基质构成的,核仁丝与颗粒是由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基质主要由蛋白质组成。没有界膜包围核仁。核仁的主要机能是合成核蛋白体RNA(rRNA)、并能组合成核蛋白体亚单位的前体颗粒。在核基质中进行很多代谢过程,提供戊糖、能量和酶等。染色质是一种嗜碱性的物质,能用碱性染料染色,因而得名。染色质主要由DNA和组蛋白结合而成的丝状结构——染色质丝(chromatin filament)。染色质丝在间期核内是分散的,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看不见丝状结构。在细胞分裂时,由于染色质丝螺旋化,盘绕折叠,形成明显可见的染色体(chromosome)。在染色体内不仅有DNA和组蛋白,还有大量的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染色体上具有大量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gene)。基因是遗传的常用单位,从分子水平看,基因相当于DNA(有些病毒为RNA)分子的一段,也就是决定某种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相应的一段DNA。我们认为生物体各种性状的控制,都是以遗传密码(genetic code)的形式编码在核酸分子上,通过核酸复制把遗传信息(genetic information)传到后代去。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由DNA密码转录为mRNA密码)和翻译(由mRNA密码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图1—7),把上一代的遗传特性遗传到后代去。现今人们正在深入研究、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实践和定向地控制、改造生物。在这方面已获得了有价值的重大突破。
细胞核的机能是保存遗传物质,控制生化合成和细胞代谢,决定细胞或机体的性状表现,把遗传物质从细胞(或个体)一代一代传下去。但细胞核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和细胞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表现出细胞统一的生命过程。细胞核控制细胞质;细胞质对细胞的分化、发育和遗传也有重要的作用。[1] 

内膜系统

真核生物是以生物膜的进一步分化为基础,使细胞内部构建成许多更为精细的具有专门功能的结构单位。真核细胞虽然结构复杂,但是可以在亚显微结构水平划分为3大基本结构体系:①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膜系统结构;②以核酸-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结构;③由特异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细胞骨架体系。这些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基本结构均是在5~10nm的较为稳定的范围之内。这三种基本结构体系构成了细胞内部结构紧密,分工明确、智能专一的各种细胞器,并以此为基础而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高度程序化与高度自控性。

细胞膜

细胞表面的一层
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及差异示意图
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及差异示意图 (2张)
单位膜,称细胞膜(或质膜)(cell membrane; plasma membrane)。真核细胞除了具有质膜、核膜外,发达的细胞内膜形成了许多功能区隔。由膜围成的各种细胞器,如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体系,称为内膜系统(endomembranesystem)。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分隔成不同的区域,即所谓的区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区隔化是细胞的高等性状,它不仅使细胞内表面积增加了数十倍,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细胞代谢能力也比原核细胞大为提高。

细胞核

细胞核(nucleus)是细胞内最重要的细胞器,核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核被膜(nuclearenvelope),核内包含有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chromosome)。间期染色体结构疏松,称为染色质(chromatin);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称为染色体。其实染色质与染色体只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周期的表现。染色体的数目因物种而异,有的如蕨类植物Ophioglossumreticulum的染色体数多达1260个;有的如马蛔虫Ascarismegalocephala只有两条染色体。核内1至数个小球形结构,称为核仁(nucleolus)。

细胞质

存在于质膜核被膜之间的原生质称为细胞质(cytoplasm),细胞之中具有可辨认形态和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结构叫做细胞器(organelles)。除细胞器外,细胞质的其余部分称为细胞质基质(cytoplasmicmatrix)或胞质溶胶(cytosol),其体积约占细胞质的一半。细胞质基质并不是均一的溶胶结构,其中还含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结构。
一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1)具有较大的缓冲容量,为细胞内各类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离子环境。
2)许多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基质中完成的,如①蛋白质的合成、②mRNA的合成、③脂肪酸合成、④糖酵解、⑤磷酸戊糖途径、⑥糖原代谢、⑦信号转导。
3)供给细胞器行使其功能所需要的一切底物
4)细胞骨架参与维持细胞形态,做为细胞器和酶的附着点,并与细胞运动、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有关。
5)控制基因的表达与细胞核一起参与细胞的分化,如卵母细胞中不同的mRNA定位于细胞质不同部位,卵裂是不均等的。
6)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运输、选择性降解。
二主要细胞器
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由膜围成一个连续的管道系统。;粗面内质网(roughendoplasmicreticulum,RER),表面附有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光面内质网(smoothendoplasmicreticulum,SER)表面没有核糖体,参与脂类合成。
高尔基体(Golgibody;Golgiapparatus;Golgi):由成摞的扁囊和小泡组成,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和溶酶体的形成以及植物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细胞壁有关。
⒊溶酶体(lysosome):动物细胞中进行细胞内消化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
线粒体(mitochondrion):由双层膜围成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细胞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叶绿体(chloroplast):植物细胞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细胞器,由双层膜围成。
⒍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中心粒(centriole):位于动物细胞的中心部位,故名,由相互垂直的两组9+0三联微管组成。中心粒加中心粒周物质称为中心体(centrosome)。
微体(microbody):由单层单位膜围成的小泡状结构,含有多种氧化酶,与分解过氧化氢乙醛酸循环有关。
⒐微管(microtubule):微管是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它是由13 条原纤维(protofilament)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直径22—25纳米。
⒑核糖体(Ribosome):为椭球形的粒状小体,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histone)(40%)和rRNA(60%)构成,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区别编辑

原核细胞

核区(类核体、拟核):染色体只由环状DNA组成,不含组蛋白
细胞器:仅有核糖体,70S。
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含乙酰胞壁酸肽聚糖

真核细胞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质膜(细胞膜):生活细胞的外表,都有一层薄膜包围,将细胞与外界分开,这层薄膜称为细胞膜或质膜。细胞膜与细胞内的所有膜统称为生物膜,是一种半透性膜,对进出细胞的物质有很强的选择透性,其物质组成和基本结构非常相似。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
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虽然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拟核。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也是DNA。DNA与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关系十分紧密。


這是 Google 對 http://bbs.bioon.net/bbs/thread-380474-1-1.html 的快取。 這是該網頁於 2015年10月6日 17:18:58 GMT 顯示時的快照。
在此期間,目前網頁可能已經變更。 瞭解更多資訊
完整版純文字版檢視原始碼提示:如要在這個網頁上快速尋找您所搜尋的字詞,請按下 Ctrl+F 鍵或 ⌘-F 鍵 (Mac),然後使用尋找列進行搜尋。
病毒起源于细胞基因演化后期的脱分化产物 - 生物哲学 - 生命科学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查看: 995|回复: 11

病毒起源于细胞基因演化后期的脱分化产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病毒起源于细胞基因演化后期的脱分化产物) {% I! Q# P9 P( F0 A" c% T  x
湖北省荣军医院基础医学研究员  王汉成 武汉4300797 Y! @; R! [( t

! _- ^: F' s' j# H$ M% [" T) T/ `1 v病毒起源问题,这是病毒生物学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病毒来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从细胞脱离出来进而演变为病毒。该假说缺乏主要证据。要说病毒起源于细胞基因演化后期的产物则更加以虚缈。病毒到底从何而来呢?在这里,我们暂时离开病毒元素起源这一主题,转向讨论病毒生物“中子”逃逸与物理学的关系。上面我们谈到生物DNA病毒“中子”的逃逸。与核裂变中子逃逸、中子星逃逸似乎相同,不一样物质层次相同的形式,一样的基本原理。、物理统一场单一、质朴,优美的程序,不能不令人惊异!DNA病毒“中子”逃逸真的就是中子星逃逸、核裂变中子逃逸原理吗?
& B, E+ s7 y6 t: R
0 B$ V3 }1 r; t5 `用哲学辩证法从宇观、微观事实规律中认识病毒起源
1 y/ n6 L1 j& F( n: H6 X科学家们借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超长基线射电望远镜阵列",首次直接捕捉到这颗有史以来移动速度最快的中子星"超速"记录。天文学家认为,这颗中子星是250万年前位于银河系天鹅座内的一颗大质量恒星爆炸后产生的中子脉冲星。从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显示,它正在高速飞离银河系的过程中。这就是中子星逃逸 。中子星为恒星星体演变终结阶段,主要由高密度中子组成,引力强大,仅中子和高能光可逃逸,中子星,主要是由中子以及少量的质子、电子所组成的超密恒星。1932年发现中子后不久,朗道就提出可能存在由中子组成的致密星。不久,就确认脉冲星是快速自转的、有强磁场的中子星。- E9 v! M$ n! @; h# ^, r
- B" @; L% v) `" a, R6 ^
在铀原子核裂变反应中能产生了中子,故裂变反应以链式反应的形式进行。一般来说,在核裂变反应中,产生的中子数多于消耗的中子数,产生的中子会被核裂变物质和反应堆内构件吸收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中子将逃逸到堆外,这就是中子逃逸。铀原子核裂变中子逃逸同样起源于元素演化后期终结阶段。让我们先回到人们对原子电子壳层的认识。我们从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推知原子核外的电子存在着壳层结构,也就是说电子是由里向外一层层分布并逐层按一定规律填充的,由里到外各壳层允许填充最多的电子数目依次是2,8,18,36,……。当元素的核外电子数目达到这些数目时,这种元素就表现出周期性性质,直到填满整个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这些惊人的成就,深刻而准确地反映了原子的微观结构。元素周期表构筑了元素自然分类的完整体系。元素周期表也留给人类一个巨大的悬念:它有没有尽头。最重的元素的原子序号是多少?对此,原子核物理学家已经研究了多年。把中子和质子束缚在一起的是力程很短的强相互作用,即核力。它所引起的位能近似正比于粒子数N。但是,质子之间还有力程很长的库仑排斥力。它所引起的位能近似正比于质子数目Z的平方。这就是说,在原子核不太重时,核力造成的吸引位能占主导地位。当原子核很重时,长程的库仑排斥作用,就有可能超过核子之间的短程吸引作用。根据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当一个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目超过106时,裂变这种情况就会发生。科学家努力从自然界的各种矿物中去寻找超重元素,但这些努力全都以失败告终。对于比100号元素镄还重的元素,上面的办法就不行了。因为裂变提前发生,使中子俘获的过程中断了,原子核裂变中子逃逸。因此中子逃逸同样起源于元素演化后期终结阶段。9 X0 k! \6 o$ Q4 m3 c# {
1 q0 s$ h/ M8 O% M
宇宙中子星逃逸、原子核裂变中子逃逸,宇观、微观事实规律都为我们演示了中子逃逸起源于物质结构演化后期裂变的产物。现在我们可以回到刚才被打断病毒起源于细胞基因演化后期的产物的主题上来。我们的基因核蛋白实际上是由“质子”一组蛋白质和“中子”一DNA两种粒子构成的。DNA与组蛋白核质比约为1∶1,DNA和组蛋白是稳定存在的。基因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是可以变化的。。随着基因结构演进出现了DNA甲基化修饰,DNA为了保持核的稳定性,此时需要增加一些“质子”这个蛋白质就是阻抑物cI蛋白。“质子”增加导致了核内不平衡,开始需要多增加一些DNA中子,这种趋势随基因结构演进,基因结构质量数的增长而增加,即要求加入越来越多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从本质上看生命也就是物质,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一样,从1~N号元素,直到填满整个元素周期表(这里元素周期表指细胞同位素周期性、原癌基因至癌基因就是同位素周期,同样表现出元素周期表周期性变化。细胞同位素周期律是对元素周期律强大的补充)。当生命元素填满整个元素周期表时,细胞裂变这种情况就发生了。这就是细胞元素演化后期终结阶段。DNA病毒“中子”逃逸了。: }! X# Y* o! S# G! [% {: `5 a& z! y
  N! A* J) A# g5 C
随质子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都呈周期性变化.我们从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推知蛋白质的电子存在着壳层结构±糖类氨基酸干扰结构蛋白质就是蛋白质壳层电子结构存在方式。DNA“中子”中氢键H介子结构更不用话说,存在电子与激发态结构。也就是说电子是由DNA二级结构遗传学向蛋白质二级结构一层层遗传分布并逐层按一定规律填充的,由里到外各壳层允许填充最多的电子数目,,当蛋白质的电子壳层结构电子数目达到这些数目时,为了保持核的稳定性,即要求加入越来越多的“中子”一DNA 。Z/N之值时如果多增加1个中子也会导致细胞核的不稳定,发生细胞裂变,这时“中子”一DNA 可衰变成“质子”蛋白质质子,并放出电子mRNA和反中微子。反之,如果核内的蛋白质质子数过高,则会发生相反的衰变过程,即蛋白质质子衰变成“中子”一DNA ,并放出正电子和中微子。!这就是DNA病毒“中子”俘获过程。癌细胞大小形态不一,通常比它的源细胞体积要大,核质比显著高于正常细胞,可达1:1,正常的分化细胞核质比仅为1:4-6。核形态不一,并可出现巨核、双核或多核现象。核内染色体呈非整倍态,某些染色体缺失,而有些染色体数目增加。病毒致癌,癌基因染色体变化实质上就是DNA俘获病毒“中子”过程变化。病毒“中子”逃逸,物理不同层次共同现象,都以事实规律演绎着病毒来源于细胞基因演化后期的脱分化产物。9 D5 n% ]* L, Q8 {1 q' [

8 b/ s( h6 v# p+ l5 i1 ^
  H0 d* ^% ^$ C! H- t& \- |& M6 L
: T! T8 B+ u- `% p0 a8 U0 Z
. |8 V# L% ~' n) |6 r- Z: L  Q- ?& U4 Y' R- X% @1 X

8 _  u7 e3 n6 Z6 o3 V
& @4 ^0 I2 T8 r" m/ \: Q' F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towersimper + 10表达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你的周围,一定存在许多久见不怪的现象,如果你能抛弃主观印象,用一种完全陌生的眼光重新去看,那么,也许你能从中发现不少令人不解的现象。一阿尔伯。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奇异美是指物理学领域中某些超出常人想像而使人惊奇的理论,中子星就是中子理论预言领先于观测并成功的最美妙事例之一。宏观世界演化是和微观的原子核反应息息相关的,中子理论的成功是否也可以预测分子生物世界中有没有“完全由中子组成生物体”呢?分子生物学借鉴了原子、宇观中子星的广泛影响,成功发现了病毒是“中子”的重要作用。一举打开了通向分子核的大门。重大的奇异性往往会导致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揭示;如果把病毒看作生物中的自由“中子”,那么分子生物学、病毒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发表于 2011-11-3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值得认真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1-11-4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笑掉大牙的理论!
发表于 2011-11-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基因核蛋白实际上是由“质子”一组蛋白质和“中子”一DNA两种粒子构成的。DNA与组蛋白核质比约为1∶1,DNA和组蛋白是稳定存在的。基因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是可以变化的。
# n( r: c( F- T+ x- P; O1 m) S# {  G  @, a
“我们的基因核蛋白”,是错误的!若说,基因是DNA有意义的碱基顺序,这是严谨的;若说,基因是DNA,也是正确的。但是,说,基因核蛋白,就不正确!蛋白根本不是基因!最主要的错误在于,“基因核蛋白实际上是由“质子”一组蛋白质和“中子”一DNA两种粒子构成的”。DNA是由碳、氢、氧、磷原子组成的!蛋白质是由碳、氢、氧、氮原子组成。根本不是由质子和中子直接构成的!!!要知道质子和中子与碳、氢、氧、磷、氮是有本质不同的!!!另外,“质子一组蛋白质”根本不能成立,单独质子能够构成蛋白质吗? “中子一DNA”根本不能成立,单独中子能够构成DNA吗?
发表于 2011-11-4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是可以变化的。, K/ i' r* ~! H+ o: b

3 H7 Z0 F% e  a+ P1 u, G
/ v0 r- B5 y8 R2 |0 t基因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存在于原子之中,碳、氢、氧、氮、磷的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数是固定的,是不能改变的!!!基因突变,是基因上的碱基发生改变,而不是质子和中发生改变。
发表于 2011-11-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说,DNA直接由原子构成的,也是不正确的。由原子构成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由磷酸、脱氧核糖、碱基构成脱氧核苷酸,再形成DNTP,DNA复制利用DNTP,才构成DNA。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爱因斯坦在闭上双眼之时还一直想着"简单的大统一理论",试图证明宇宙间的四种力仅仅是唯一的基本力的不同侧面。有了超统一理论,我们就能够用一个方程式,用一种宇宙的总公式把大自然的一切秘密都写下来。这样的一个成就会证实人们长久以来所宠爱的信仰-宇宙是按照一个单一的、质朴的,具有惊人的优美的数学原理运行的。美科学家约翰·惠勒的话,就表达了人们要达到这一最终目标的迫切心情:"总有一天,有一扇门肯定会开启,显露出这个世界的闪闪发光的中心机制,既质朴,又优美。现在DNA相对论的发现并建立了基因引力场方程,在细胞微观世界里论证了爱因斯坦统一场理论逻辑思维的巨大魅力:基因引力场方程就是爱因斯坦统一场论方程,这个优美的数学方程式里包括了太多令人惊呀的内容以及所有的物理事象都将置身于基因引力场方程式的"场"中。基因引力场理论以及方程式、是物理学的最终理论以及统一场。: ?: N1 P9 @0 ]4 B
          
  F3 E; _% V( j! D  F0 n分子诱导相互作用力公式发展的物理学统一场论总公式
1 {" i% ~& z7 S1 G  r3 U                          H+ (介子)0 j& u' h, e0 a5 P8 N8 y8 R
              alu2+a2ul      
: b% t" d) `, m8 O: DVD二-────────9 i% v( x4 K( T/ l! B& d
                    R6
7 X1 M# K; [3 z6 Y3 S$ e( _( |" c; s1 N) \0 k% t
物质都应该具有质子十中子+介子这样场的结构性质。这就是物理学的统一场理论。% |) c$ i/ ]0 S3 X
& ~* y3 W, C, ~0 n
分子生物学基因DNA相对论论证了这个理论。分子诱导相互作用公式为:VD二一alu2+a2ul/R,公式中ala2分别表示分子①、②的变形极化率,VD表示诱导相互作用力即引力,R表示偶级矩之间的距离。利用诱导相互作用公式来描述物理各层中的经典场,我们就发现公式中的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之间的矛盾有很好的统一性。能完美解释描述物理学每一个层次的物理场,相应的量子、场、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性。因此推广与发展相互作用诱导力公式,对于超大统一场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公式中ala2分别表示分子①、②的变形极化率这就是物质位形空间的定义。DNA、蛋白质相互作用会扭曲周围的空间, 超螺旋、超折叠把空间特征描述得淋漓尽致。氢键电子的介子交换作用, 使DNA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专一性氢键电子H+在DNA、蛋白质诱导相互作用力一引力场下激发运动形成为激子,H+激子衰减的长度即表示该细胞的生命时间。物理时间的定义即为该物质激发介子衰减的长度来表示该物质的生存时间,(时间另述) 因而就出现了以多种物质为标准的时间定义,如此类推。
2 N7 ?8 A. B# k; I% h0 y7 h9 A5 f7 d: A% t  b
真实的基因引力场方程表示如下:
- \1 N: Z0 a8 H1 J5 m                                                                                                     H+(氢键介子)  : G. |1 E4 b/ h' q! w
               ±糖类、氨基酸干扰                                           ±邻近碱基干扰9 j4 M  U7 B; m" D" P
                 a2(结构蛋白+非组蛋白+HI组蛋白+组蛋白)+a1(磷酸+核苷碱基)
+ Q  j# {( }: @基因公式VD= 一  ──────────────────────────────
% ^/ j% y: g5 q6 x  y                                                             R6  8 a; Y- x: c) ]- v" B, h/ l+ F, j
1 }4 i  B% h9 y8 L4 s9 k  R
+ L' f) @, i) t- `% H* Y
简化基因经典引力场(原基因)( m9 _- c( f5 ~7 r3 e' P# i) V
                                   H+(氢键介子)
4 \5 R5 S  p( a, a2 V: q              a2蛋白质+alDNA 
4 Q% V% ~! X* f+ z( H  VD= 一 ────────────8 T8 q+ M4 C0 g4 A
                           R6. o( J# O! r' i& F9 m5 u  U# u
' m6 M- B( U! U% I
微观原子核引力场:
$ B% {! u( o4 X* y9 A: i" z原子统一场方程 6 o& P8 H& U6 h% F
                               H+(介子)
# ]& r% v8 x& {8 A' ~, `2 z$ |, ]                 a2质子+al中子$ v9 s7 s' T+ s/ @' L- T* J& ]
  VD= 一 ────────────
7 e" y6 V1 H4 b5 Q                           R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1,你不懂什么是物理学的统一场理论,以及DNA统一场理论,因此就闹出基因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
0 F" p  D& o" d# i' g1 W7 N" G) `) T( ?4 a/ [* k
2,你不懂什么是基因,原核基因=DNA,而真核基因实际是核蛋白染色体结构。是由“质子”一组蛋白质和“中子”一DNA两种粒子构成的。请注意“质子”和“中子”上面的引号。宇宙中任何物质都应该由这两种粒子构成,并且具有“质子十中子+介子”这样场的结构性质。这就是物理学的统一场理论。DNA统一场理论。, Q6 U0 {1 r9 R
 
8 J( [2 \- X" {9 [' O$ B4 u6 a8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