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5, 2013

资本市场 细胞里有遗传物质的DNA,执行功能的RNA及蛋白质,起屏障作用的脂质,作为化学反应场所的溶液

资本市场

细胞里都有著生命的基本成分,包括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执行功能的RNA及蛋白质,起屏障作用的脂质,以及作为化学反应场所的溶液

體內除細胞外液外,尚有更多的液體(約為前者的2倍)存在於細胞內部,稱為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總稱為體液,約佔機體總重量的60%。一般來說,細胞內液是細胞內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得以進行的場所,細胞外液則是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

从细胞死亡过程看死亡的定命


所有跟贴 - 加跟贴 - 福音论坛 主页

送交者: 井中蛙 于 北京时间 08/26/2013 () [累积25300分 给井中蛙发悄悄话]主题:从细胞死亡过程看死亡的定命

[福音论坛] 生命和死亡一样好像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存过,又死去了。我们也会如此。

从医学角度看,人的死亡可以归因於物质世界可见的饥饿、疾病、衰老、或意外等等。由於有了这些可确定的死亡原因,导致医学技术的相应发展,以对付这些致死的疾病。这样是不是说,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能治好一切的疾病,克服死亡呢?如果这样,圣经所说的“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来书9∶27)不是成为妄言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生命的终结并不是疾病→死亡这样简单。

我们知道,细胞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里都有著生命的基本成分,包括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执行功能的RNA及蛋白质,起屏障作用的脂质,以及作为化学反应场所的溶液。这些成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至极为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如人。按细胞的平均体积计算,人体内每克软组织约含有十几个细胞。人体内的细胞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都有著十分精确的分工,有主管发号施令的神经细胞,有执行命令的肌肉细胞,有主管免疫力的白血球细胞等等。这些细胞的分化程度(特殊性)及其再生能力,各不相同。像神经细胞、心肌等是高度分化,无再生能力,且其功能无法被其他细胞所代替;造血和纤维细胞就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由於人体是由多种细胞组成,人的死亡也不是所有的细胞死亡,而是因为少数细胞停止功能引起的,或是脑或是心肌细胞,因它们不具再生能力,且不为其它组织代替。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一直以为所有的细胞死亡都是不正常的,都是因为细胞受到急性或慢性的伤害,或是因为细胞内调控机构失灵,导致代谢紊乱而死,所以会以为如能防止这些情况发生,仍可防止死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单纯。上述的原因只是我们在疾病过程较常观察到的现象,也就是在细胞受到各种伤害时,首先出现能量代谢的紊乱,然後细胞的功能及整体性不能维持,细胞会解体,释放出细胞的内容物,引起炎症反应,然後白血球来收拾残局,清整乾净。再由纤维组织充填缺损,作为细胞坏死的印记。

并非所有的细胞死亡都是伤害→坏死的结果。事实上,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很多细胞会在发育过程中死亡,不留下任何炎症记印,为什麽呢?研究结果表明,这时候细胞的死亡过程通常是先排出一些水份,体积皱缩,然後被周围的吞噬细胞清除。科学家将这种过程称为计划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or apoptosis)。这种细胞计划死亡与伤害性坏死截然不同。我们可以将其特点归类如下∶

一、它是一种主动过程

每个细胞都有一套能量代谢系统,将燃料(糖、脂肪等)氧化。这种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则被用於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及细胞内一切合成代谢。当我们用某些药物抑制了细胞腺粒体的功能,或用另外一些药物,如Actinomycin D(抑制RNA合成)或Cycloheximide(抑制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胞的合成代谢後,计划死亡的过程就会中止。由此可见,细胞计划死亡中需要正常的能量及合成代谢,而不是能量或合成代谢障碍的结果。上述证据让我们看到它是主动过程,是细胞功能的一部份。

二、计划死亡是一个特异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所经历的形态及功能的变化都只能导致细胞的死亡,而不会出现于其它的生长或功能状态之中。首先是遗传物质DNA的变化。在计划死亡过程中,细胞内一种特殊的DNA内切会被激活,将DNA 切成180-200硷基长短的碎片。由于每个基因通常由数千硷基组成,切成这样的碎片後,细胞就会永久性地失去遗传物质了。其次是蛋白质的改变。通常在细胞坏死过程中,细胞内的蛋白消化被激活,加快细胞解体。但在计划死亡过程中,被激活的却是一种谷胺纤转移,将细胞内的蛋白质连结成网,使它们失去各自的功能,却增加细胞的稳定性,使之不致解体。同时,细胞膜上的泵细胞外排出水份使体绩缩小;细胞膜表面则出现新的糖蛋白,以致被吞噬细胞辨识,清除。上述这几个过程都只有在细胞死亡过程中才起作用,由此可见是为细胞死亡而设计的。

三、计划死亡是在基因库里预定的

研究蛲虫神经系统的科学家发现,蛲虫的成虫有著完全一样的神经系统——从总数目到它们的分布。每一条蛲虫产生671个体神经细胞,其中113个会在蜉化过程中死亡。只要在蜉化过程中的任何阶段解剖一个蛲虫胚胎,都可以100%地预测那一个神经元将继续分裂,那一个会停止分裂,那一个将要计划死亡。可见计划死亡过程完全是在基因库中预定的。

苍蝇在从幼虫(蛹)变成蝇的过程中,其身体结构及机能都要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剧变。某些节段的神经、肌肉要在36小时内完全萎缩。有趣的是,虽然这些快速萎缩的节段的肌肉及神经细胞同时死亡,却不是互为因果。如果通过实验手段阻断其中一种的死亡,另一种组织的计划死亡并不受影响。由此可见,在苍蝇的基因库里预定了各种不同组织的发育及死亡过程。虽然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命运而去发育或死亡,但总含起来却那样有意义。就如交响乐团里各个乐师只是根据自己的乐谱去演奏,但由于作曲家的才能,使每个乐师的演奏都能融合成总谱的旋律。

在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里,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神经细胞有40%至85%要在胚胎阶段死亡。例如,在鸡胚翅膀发育过程中,翅膀後部有一组细胞会在一定时间计划死亡。如果在3天之前(这时这些细胞的功能、形态都完全正常)把这组细胞移植至培养皿或其它部位去,3天後这组细胞仍然会经历计划死亡。由此可见,细胞的计划死亡是受一个“生物钟”控制的,而非取决於环境。

实际上,细胞的计划死亡不但存在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不可缺少,如表皮的不断角化,消化道上皮每数天一次的更新,红血球在血中的寿命约有120天,等等。除了少数高度分化而又不具再生能力的组织细胞(如心肌、神经元)以外,人体内大多数的组织细胞每天都在经历这种计划死亡。实际上,上述证据让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会经历计划死亡,因为它们都是从同一个受精卵细胞中衍生出来的,所以都承受同样的基因库,包括主管计划死亡的所有基因,只是由于不同的基因被选择性地表达,使它们有了回然各异的特性和命运。但是,即使是不能再生的细胞,也同样会领受计划死亡,因为在发育过程中,它们的部份同类也经历了这样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体里的神经元,心肌细胞没有常常被观察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它们的“生物钟”所预定的时间,尚长于我们生活在疾病、意外满布的环境中所能活出的寿命,而不是这个“生物钟”被取消了。

这些研究的结果可以使我们对生命的起源和归宿有更多的了解。虽然上帝藉著圣经明明地告诉我们,人从何而来,又归何而去,但由于人心要背向神,不愿相信自己是被造之物,所以想出各种理论来否认神的创造。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这样的产物。但苦于缺乏科学证据,只好不断修改其假设的进化机制。传统达尔文的“使用引起进化”被否定後,引出新达尔文主义的“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逐渐完善。”细胞计划死亡则是“逐渐完善”的一大障碍,因为这个机制的唯一作用导致细胞死亡的产生,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调控系统同时存在,否则就会立即死亡、夭折,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等待“逐渐完善”。而论到为什麽生物会有这种致死的机制时,相信进化论的科学家则将之勉强解释为“一种为适应种族延续需要而产生的进化设计。”如有设计,怎能没有设计师呢?

只有回到圣经,才能找到这一切的答案,因为“罪的工价就是死”(罗马书6∶23)。上帝让我们在地上仍有这样的生命,使我们有机会认识 、归向 。但同样也应知道,死亡既然命定,若想靠人的力量、智慧征服它,我们的努力全是徒劳的。那麽我们的希望在那里呢?只有回到圣经,与上面同一节经文里,神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唯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不但是灵里面的永生,而且是再造後的身体的永生。那时,“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泣、疼痛”(启示录21∶4)。神既有如此智慧创造宇宙万物,以至连 的独生子耶稣都可以为我们舍弃,又让从死里复活,显示出 战胜死亡的大能,我们为何不能相信 会给我们预备完美无缺的身体呢?因为在无所不能。

作者∶林伟雄,来自大陆,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药理学博士,现于杜克大学内科任驻院医师。本文由北卡州杜兰教堂山华人基督徒团契供稿。



——摘自 《海外校园》 第九期

生理學/血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生理學》 >> 血液
生理學

生理學目錄
血液是一種流體組織,充滿於心血管系統中,在心臟的推動下不斷循環流動。如果流經體內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嚴重的組織損傷;人體大量失血血液循環嚴重障礙,將危及生命。血液在醫學診斷上有重要價值,因為很多疾病可導致血液組成成分或性質發生特徵性的變化。
血液與內環境的演化血液是在動物進化過程中出現的。生命最初出現在海洋中。當在遠古的海洋中出現比較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時,機體的部分細胞已不可能與浸浴著整個機體的海洋環境直接接觸;這時,機體內開始出現了細胞外液,它一方面作為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同時又是機體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可以認為在進化中,最初的細胞外液可能是由包繞在機體內部的那部分水形成的,因而它主要是一種鹽溶液,其基本成分可能與遠古的海水十分相似。以後,機體內出現了循環系統,細胞外液也進一步分化成為血管內的血漿和血管外的組織間隙液(簡稱組織液)。組織液仍然主要是鹽溶液,是直接浸浴著絕大部分機體細胞的液體環境;而血管內的液體,則又溶入了多種蛋白質,並逐步出現了各種血細胞,於是形成了血液。
人體內除細胞外液外,尚有更多的液體(約為前者的2倍)存在於細胞內部,稱為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總稱為體液,約佔機體總重量的60%。一般來說,細胞內液是細胞內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得以進行的場所,細胞外液則是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因此,如果大氣是整個人體的外環境,細胞外液就是第一個細胞生活的具體環境,故稱為內環境。在細胞外液中,4/5在血管外構成組織液,1/5在血管內成為血漿的組成部分;而後者由於能在血管中不斷循環流動,是內環境中最為活躍的部分,成為溝通各部分組織液以及和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中間環節。
血液與內環境穩態在一些疾病情況下,常可出現內環境理化性質的較大變化,如高熱酸中毒缺氧等,均將引起機體細胞功能的嚴重紊亂。在灌流離體器官的動物實驗中,所用灌流液的化學成分、含氧量、Ph、溫度與滲透壓等,必須與這些動物的血漿十分相近(表3-1),離體器官才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接近於正常功能的活動狀態。這些都說明,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對於維持整個人體和體內所有細胞的正常功能都是非常必要的。這就是為什麼早在19世紀時,Claude Bernard就指出:內環境的穩定是「機體自由獨立生活的必要條件」。
然而在機體生活期間,干擾內環境理化性質的因素是不斷出現的。機體細胞與細胞外液的物質交換,經常改變著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一些外環境因素的急劇變化也傾向於直接或間接(通過機體活動變化)改變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但與此同時,消化道不斷補充營養物質,肺不斷補充氧和排出二氧化碳,腎不斷排出各種代謝尾產物、調整水與各種無機鹽及小分子物質的排泄量,皮膚也不斷散失代謝所產生的熱量;而且,這些活動都處於整體的神經體液調節之下,從而使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只能作較小幅度的波動,保持著動態平衡。這一狀態稱為穩態(homeostasis)。
表3-1 血漿與生理鹽溶液成分對照
任(Ringer)氏液(用於蛙心灌流)(g)蛙血漿(g)樂(Locke)氏液(用於哺乳動物)(g)哺乳動物血漿(g)
NaCI0.650.550.90.7
KCI0.0140.0230.0420.038
CaCI20.0120.0250.0240.028
NaHCO30.020.10.020.23
NaH2PO40.0010.0020.036
葡萄糖0.040.1-0.250.07
到100ml100ml到100ml100ml
血液對內環境某些理化性質的變化有一定的「緩衝」作用。例如血液中含有多種緩衝物質,可以減輕酸性代謝產物引起的pH變化;血液中的水比熱較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熱量而使溫度升高不多。這類緩衝作用雖然有限,但在血液運輸各種物質的過程中可防止其理化性質發生太大的變化。
血量 人體內血液的總量稱為血量,是血漿量和血細胞量的總和;但是,除紅細胞外,其它血細胞數量很少,常可忽略不計。血漿量和紅細胞量均可按稀釋原理分別測定。例如可由靜脈注射一定量不易透出血管的大分子染料(通常用T1824)或131I標記的血漿蛋白,待與體內血漿混勻後,再抽血測定T1824或131I被稀釋的倍數,即可計算出血漿量。同樣,可由靜脈注射一定量用51Cr32P標記的紅細胞,待與體內的紅細胞混勻後,抽血以測定標記的紅細胞稀釋的倍數,即可計算出紅細胞總量。但由於標記的血漿白蛋白可逸出血管,因而從血流中「消失」較快,會影響測定結果,因此一般可先測出紅細胞總量後,再按紅細胞在血液中所佔容積的百分比來推算血液總量。正常成年人的血液總量約相當於體重的7%~8%,或相當於每公斤體重70~80ml,其中血漿量為40~50ml。幼兒體內的含水量較多,血液總量占體重的9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