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反脆弱来应对黑天鹅?
2014年9月30日 09:03 新浪博客
发表于《彭博商业周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想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尽管他曾经是一个非常成功(但离经叛道)的华尔街交易员,其著作《黑天鹅》也一度成为近年来最畅销的财经书籍之一,但他的新著《反脆弱》注定将是一本令很多人难以释怀的书。例如,仅仅在经济学家中,就先后有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与布林德三位在《反脆弱》中被他嘲笑为“脆弱推手”。他的书也不太好读,无论是《黑天鹅》还是《反脆弱》,读起来总觉得风格生涩晦涩,远没有迈克尔·刘易斯(代表作为《说谎者的扑克牌》与《大空头》)那么妙趣横生、行云流水。
然而,不好读的书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与上半年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时间看完《黑天鹅》相比,我从瑞士回国的飞机上起,到长春会议期间止,仅仅花了四五天时间就读完了《反脆弱》。看完后者,我知道这无疑将是2014年我读过的最精彩的书,没有之一。比较而言,《反脆弱》无论是在可读性还是深刻性上都强于《黑天鹅》。这一点好像作者在书中也承认。因为《黑天鹅》仅仅是提出极端事件不仅存在而且重要这一问题,而《反脆弱》则是提出了一整套如何应对极端事件爆发不确定性的解决方案。
《反脆弱》是一本信息量很大且内容深邃的著作,要在短短一篇文章中览其全貌并不容易。因此,笔者将根据自己阅读本书时受到的启发出发,来梳理本书对自己思想的若干冲击。简言之,本书针对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有着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
首先,作者提出了脆弱性、强健性与反脆弱性这一组概念。这组概念是用来衡量波动性对特定主体的冲击的。如果特定主体将从波动性中受损,那么这个主体具有脆弱性;如果特定主体从波动性中既不受益也不受损,那么这个主体具有强健性;如果特定主体将从波动性中获益,那么这个主体具有反脆弱性。请注意,反脆弱性(Anti-Frangile)这个词是现有词汇中没有的,它是由作者新造的。
其次,正如作者在《黑天鹅》中所言,要预测极端事件何时会发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与发生概率可以量化的风险不同,极端事件的爆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奈特意义的不确定性),从而很难预测。但换个角度,判断一旦极端事件爆发后,特定主体在面对该事件冲击时是否具有脆弱性,则是比较容易的。例如,预测汶川地震何时爆发以及具体的震级,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判断一旦爆发8级地震,某座特定建筑是否可能倒塌,则是相对容易的。上述判断极为重要,基于这一判断,作者指出,与其是预测极端事件何时发生,不如下功夫增强自己应对极端事件冲击的能力。如果能把自己由脆弱性的主体变为反脆弱性的主体,那么一旦极端事件爆发,自己还能从中获益。
第三,如何增强自身的反脆弱性呢?作者建议实施“杠铃策略”,也即押注两头而不押注中间的策略。请让我举例来说明该策略。假如在2006年初,甲与乙都有100万美元资产。甲选择把100万美元资产都投资于两房的债券,因为当时两房债券的信用等级很高,且收益率显著高于同等级国债。而乙选择持有80万美元现金,而将20万美元用于购买对冲基金。甲的策略即是押注中间,即将所有资产全部投资于风险相对较低(但依然存在风险)、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在正常情况下,甲能获得相对不错的收益,但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甲将会承受巨大亏损(至少是巨大的账面损失)。乙的策略即是杠铃策略(押注两端),80万美元现金虽然没有收益,但也不会承受市场波动风险(通胀风险与存款银行倒闭风险除外),另外20万美元则是用于配置高风险高收益资产,这笔钱既可能在次贷危机中赔得精光(例如做多股市或CDS),也可能赚得盘满钵溢(例如做空股市或CDS)。这两种策略最重要的区别是,中间策略看似兼顾了收益与风险,然而在极端事件爆发时却可能遭受巨大亏损;而杠铃策略则控制住了即使爆发极端事件时的最大亏损程度,但其可能盈利的规模却没有上限。换句话说,在面临极端事件爆发风险的环境中,中间策略是赚钱有上限、亏损无下限;而杠铃策略是赚钱无上限、亏损有下限。
除杠铃策略外,容忍一定程度的冗余也是一种提高反脆弱性的方法。相反,过于优化的做法尽管在大多数时期能够降低成本,而一旦极端事件爆发,这种做法却可能遭遇较大的成本。例如,日本汽车企业的零原材料库存经营模式的确有助于降低成本。而当福岛地区爆发地震、海啸、核扩散的复合式灾害后,由于日本汽车零部件的主产地遭遇重创,导致日本汽车企业无零部件可用,从而不得不在一定期间内停产。
第四,作者进一步指出,过于规律性的东西未必是好的,这将会增强特定主体的脆弱性。对天然具有反脆弱性的有机体而言,它可能更加偏爱于较小的波动性。例如,如果一个人每天严格按照营养学家开出的食谱,过于注重饮食的时间、份量与搭配,他的身体未必会很健康。相反,在中东地区具有定期素食或斋戒习惯的地区,居民的平均健康程度似乎更高。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呢?作者认为,日常发生的一些小波动性,有助于增强特定主体的免疫力,从而有助于其应对极端事件的爆发(提高其反脆弱性);而过于规律性的东西通常具有更高的脆弱性。
第五,从应对策略上来讲,提高反脆弱性的途径更多源自做减法,而非做加法。那些看起来越复杂的系统,通常具有更强的脆弱性,而越简单易懂的东西,却反而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利冲击。例如,诸如合成型CDO或CDO平方之内的复杂难懂的衍生品,在次贷危机中则被证明是危险程度最高的资产。又如,作者认为越是复杂的药品与复杂的治疗技术,对人体的“医源性伤害”可能越大。再如,作者声称他只接受具有悠久历史的饮料(例如水、酒、咖啡),而对诸如果汁、碳酸性饮料等人工饮品敬而远之。
最后,作者辛辣地讽刺了一类人,即这类人以增强别人的脆弱性为代价来增强自身的反脆弱性。他把这类人称之为“脆弱推手”。在书中最生动的一个例子,莫过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林德。根据书中的描述(真伪有待检验),一方面,布林德自己管理的公司向美国富人推销一种理财服务,即将富人庞大的存款切割包装为不同主体持有的小额存款,从而突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每户存款保险10万美元的限制,而享受到无上限的存款保险服务;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宏观经济学家,布林德却公开反对美国政府提高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每户保险限额(因为这样做会影响其生意)。正如作者所言,此类行径在道德上应该受到谴责,任何主体提高自身反脆弱性的行为不应该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
综上所述,塔勒布在《黑天鹅》中提醒世人关注极端事件爆发可能产生极大的破坏性,而在《反脆弱》中为世人提出了一套应对黑天鹅事件的方法。无论是追逐两头的杠铃策略、建立一定程度的冗余、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制造一定的波动性、做减法还是做加法,还是“己所不欲莫施于人”,都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让我用一个具体例子作结。我有个朋友,将自己所有的银行存款都买了余额宝,因为它收益率显著高于活期存款,使用很灵活,而且“貌似”没有风险。我打算建议他,不如将90%的存款存入工商银行,而将10%的存款去买收益率高于15%的理财产品。当然,这个策略看起来很蠢,尤其是在正常时期。
《反脆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黑天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然而,不好读的书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与上半年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时间看完《黑天鹅》相比,我从瑞士回国的飞机上起,到长春会议期间止,仅仅花了四五天时间就读完了《反脆弱》。看完后者,我知道这无疑将是2014年我读过的最精彩的书,没有之一。比较而言,《反脆弱》无论是在可读性还是深刻性上都强于《黑天鹅》。这一点好像作者在书中也承认。因为《黑天鹅》仅仅是提出极端事件不仅存在而且重要这一问题,而《反脆弱》则是提出了一整套如何应对极端事件爆发不确定性的解决方案。
《反脆弱》是一本信息量很大且内容深邃的著作,要在短短一篇文章中览其全貌并不容易。因此,笔者将根据自己阅读本书时受到的启发出发,来梳理本书对自己思想的若干冲击。简言之,本书针对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有着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
首先,作者提出了脆弱性、强健性与反脆弱性这一组概念。这组概念是用来衡量波动性对特定主体的冲击的。如果特定主体将从波动性中受损,那么这个主体具有脆弱性;如果特定主体从波动性中既不受益也不受损,那么这个主体具有强健性;如果特定主体将从波动性中获益,那么这个主体具有反脆弱性。请注意,反脆弱性(Anti-Frangile)这个词是现有词汇中没有的,它是由作者新造的。
其次,正如作者在《黑天鹅》中所言,要预测极端事件何时会发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与发生概率可以量化的风险不同,极端事件的爆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奈特意义的不确定性),从而很难预测。但换个角度,判断一旦极端事件爆发后,特定主体在面对该事件冲击时是否具有脆弱性,则是比较容易的。例如,预测汶川地震何时爆发以及具体的震级,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判断一旦爆发8级地震,某座特定建筑是否可能倒塌,则是相对容易的。上述判断极为重要,基于这一判断,作者指出,与其是预测极端事件何时发生,不如下功夫增强自己应对极端事件冲击的能力。如果能把自己由脆弱性的主体变为反脆弱性的主体,那么一旦极端事件爆发,自己还能从中获益。
第三,如何增强自身的反脆弱性呢?作者建议实施“杠铃策略”,也即押注两头而不押注中间的策略。请让我举例来说明该策略。假如在2006年初,甲与乙都有100万美元资产。甲选择把100万美元资产都投资于两房的债券,因为当时两房债券的信用等级很高,且收益率显著高于同等级国债。而乙选择持有80万美元现金,而将20万美元用于购买对冲基金。甲的策略即是押注中间,即将所有资产全部投资于风险相对较低(但依然存在风险)、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在正常情况下,甲能获得相对不错的收益,但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甲将会承受巨大亏损(至少是巨大的账面损失)。乙的策略即是杠铃策略(押注两端),80万美元现金虽然没有收益,但也不会承受市场波动风险(通胀风险与存款银行倒闭风险除外),另外20万美元则是用于配置高风险高收益资产,这笔钱既可能在次贷危机中赔得精光(例如做多股市或CDS),也可能赚得盘满钵溢(例如做空股市或CDS)。这两种策略最重要的区别是,中间策略看似兼顾了收益与风险,然而在极端事件爆发时却可能遭受巨大亏损;而杠铃策略则控制住了即使爆发极端事件时的最大亏损程度,但其可能盈利的规模却没有上限。换句话说,在面临极端事件爆发风险的环境中,中间策略是赚钱有上限、亏损无下限;而杠铃策略是赚钱无上限、亏损有下限。
除杠铃策略外,容忍一定程度的冗余也是一种提高反脆弱性的方法。相反,过于优化的做法尽管在大多数时期能够降低成本,而一旦极端事件爆发,这种做法却可能遭遇较大的成本。例如,日本汽车企业的零原材料库存经营模式的确有助于降低成本。而当福岛地区爆发地震、海啸、核扩散的复合式灾害后,由于日本汽车零部件的主产地遭遇重创,导致日本汽车企业无零部件可用,从而不得不在一定期间内停产。
第四,作者进一步指出,过于规律性的东西未必是好的,这将会增强特定主体的脆弱性。对天然具有反脆弱性的有机体而言,它可能更加偏爱于较小的波动性。例如,如果一个人每天严格按照营养学家开出的食谱,过于注重饮食的时间、份量与搭配,他的身体未必会很健康。相反,在中东地区具有定期素食或斋戒习惯的地区,居民的平均健康程度似乎更高。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现象呢?作者认为,日常发生的一些小波动性,有助于增强特定主体的免疫力,从而有助于其应对极端事件的爆发(提高其反脆弱性);而过于规律性的东西通常具有更高的脆弱性。
第五,从应对策略上来讲,提高反脆弱性的途径更多源自做减法,而非做加法。那些看起来越复杂的系统,通常具有更强的脆弱性,而越简单易懂的东西,却反而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利冲击。例如,诸如合成型CDO或CDO平方之内的复杂难懂的衍生品,在次贷危机中则被证明是危险程度最高的资产。又如,作者认为越是复杂的药品与复杂的治疗技术,对人体的“医源性伤害”可能越大。再如,作者声称他只接受具有悠久历史的饮料(例如水、酒、咖啡),而对诸如果汁、碳酸性饮料等人工饮品敬而远之。
最后,作者辛辣地讽刺了一类人,即这类人以增强别人的脆弱性为代价来增强自身的反脆弱性。他把这类人称之为“脆弱推手”。在书中最生动的一个例子,莫过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林德。根据书中的描述(真伪有待检验),一方面,布林德自己管理的公司向美国富人推销一种理财服务,即将富人庞大的存款切割包装为不同主体持有的小额存款,从而突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每户存款保险10万美元的限制,而享受到无上限的存款保险服务;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宏观经济学家,布林德却公开反对美国政府提高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每户保险限额(因为这样做会影响其生意)。正如作者所言,此类行径在道德上应该受到谴责,任何主体提高自身反脆弱性的行为不应该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
综上所述,塔勒布在《黑天鹅》中提醒世人关注极端事件爆发可能产生极大的破坏性,而在《反脆弱》中为世人提出了一套应对黑天鹅事件的方法。无论是追逐两头的杠铃策略、建立一定程度的冗余、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制造一定的波动性、做减法还是做加法,还是“己所不欲莫施于人”,都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让我用一个具体例子作结。我有个朋友,将自己所有的银行存款都买了余额宝,因为它收益率显著高于活期存款,使用很灵活,而且“貌似”没有风险。我打算建议他,不如将90%的存款存入工商银行,而将10%的存款去买收益率高于15%的理财产品。当然,这个策略看起来很蠢,尤其是在正常时期。
《反脆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黑天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