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0, 2013

brain01 ”就是1mol 物质的粒子数必须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那是肯定的,但是,不能带单位,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物质之量’概念得以存在的物理条件(1
   
           大家知道,‘质之量’的概念牛顿提出给出了下述定义:物质
       之量就是综合物体的密度与体积而得出的量度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牛顿
       所指的‘物质之量’就是物理学中通常所指的物体‘质量’,在经典力学中便
       是惯性质量或引力质量。顾名思义,可把‘物质之量’解释为物体所含物质数
       量的多少。
           相对论建立之后,物理学界逐渐认识到‘物质之量’的概念是有条件的,
       可能只适用于经典力学。但由于在相对论中错误的引入所谓‘质速关系’和
      ‘质能关系’[1],干扰了对物质之量’概念得以存在的物理‘条件之认识和研究。
      例如,‘质速关系’可使人过于悲观地认为‘物质之量’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完
      全不可能建立,而‘质能关系’可使人过于乐观地认为‘物质之量’的概念在一
      般情况下有可能建立。
      1974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物质的单位摩尔(mol)增加
  作为基本单位。因此,目前国际单位制共有七个基本单位。通过粒子数用摩尔
  计量物质’与通过质量用千克来计量物质’相比较,一个是微观的
  方法,另一个是宏观的方法,表面上似乎大为扩大了对‘物质’的理解。然
  而,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实质上并没有原则性的进展。因为一个摩尔的粒子
  数是固定的,每个粒子的质量也是固定的,因之,每个摩尔中之总质量也必然是
  定值了。这样,通过粒子数用摩尔来计量物质’与通过质量用千克来计量
  物质’相比较,就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了。下面我们还将说明,通过粒
  数用摩尔来计量物质’与通过质量用千克来计量物质’两者相比较,
  ‘物质之量’概念得以存在的物理条件基本上是相同的。
          与所谓‘质速关系’和质能关系’相类似,通过粒子数用摩尔来计量物质
      ’也很可能干扰对‘物质之量’概念的正确认识和研究,我本人就碰到过这
      个问题。20096月中至7月初,我曾在本博发表了5篇博文,试图运用测度学的方
      法来寻找普遍适用的‘物质之量’,就是受到 ‘质能关系’和通过粒子数用摩尔
      计量物质’的误导。由于‘物质之量’的概念是有条件的,根本不存在普遍
      适用的‘物质之量’,理所当然地我的试图注定失败。从这次失败中我吸取了教训,
      找到了‘物质之量’概念得以存在的物理条件。下面我先把‘物质之量’概念得以
      存在的物理条件写出来。
          对于通过质量用千克来计量物质’,‘物质之量’概念得以存在的物理条
      件是:1、质量是标量,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惯性参照系中,其质量应具有同一数
      值。2、每个物体的质量都有其定值,不可能改变。3、一个物理体系的全部质量,
      在一定条件下,遵守守恒定律。                    
          对于通过子数用摩尔来计量物质’,‘物质之量’概念得以存在的物理
      条件是:1、粒子数和每个粒子的质量都是标量,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惯性参照系
      中,其所包含的粒子数应具有同一数值,每个粒子的质量也应具有同一数值。2
      每个物体所包含的粒子数及每个粒子的质量都有其定值,不可能改变。3、一个物
      理体系的全部质量,在一定条件下,遵守守恒定律。
          本次博文就写到此,下次博文将对这些条件作些解释。
       参考文献
       [1] 曹则贤,“质量与质量的起源”,物理,37卷5期(2008年),35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626-713069.html
上一篇:大学中院、系扩大和升级为部、院、系时要慎重!
下一篇:‘物质之量’概念得以存在的条件(2)

3 杨华磊 董焱章 黄荣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4]黄荣彬  2013-8-2 15:30
”就是1mol 物质的粒子数必须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那是肯定的,但是,不能带单位,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3]黄荣彬  2013-8-1 23:46
也可以是指物质的质量浓度。
博主回复(2013-8-2 06:50)也许可称物质的粒子数量浓度。但还需加上一个条件,就是1mol 物质的粒子数必须等于阿伏加德罗常数,这样对物质之粒子数量另下定义就很罗嗦。这也表明两个量是否独立,对下定义还是有所影响的。

[2]黄荣彬  2013-8-1 23:05
这没有道理,彼此并非独立与设定一个称谓并无矛盾。以前化学课本称摩尔浓度,现在改称物质的量浓度,非常别扭,且这里物质的量浓度并没有特指物质的粒子数量浓度。

[1]黄荣彬  2013-8-1 16:12
物质之量可分为物质之质量(g)和物质之粒子数量(mol)。物质之质量就称质量,为什么物质之粒子数量没有一个称谓?
博主回复(2013-8-1 19:30)谢谢评论!
为什么物质之粒子数量没有一个称谓?可能这正好说明物质之质量和物质之粒子数量,彼此并非完全独立的,一定的质量必然要对应着一定的粒子数量。
‘物质之量’概念得以存在的条件(2)
 
(最近电脑时好时坏,这篇博文本来在4天前就可登出,因电脑坏而耽搁;最近一段时间可能还要出现这个问题,谨向读者致歉。)
 
在上文(1)中,我们已讲过,‘物质之量’的概念最早是在牛顿力学中引入的,后来推广到化学。在牛顿力学中,是通过质量用千克来计量‘物质之量’。为了使‘物质之量’的概念得以存在,必须满足下述条件:1、质量是标量,即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惯性参照系中,其质量应具有同一数值;2、每个物体的质量都有其定值,不容许改变;3、一个体系的全部质量,在一定条件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中,是通过粒子数用摩尔来计量‘物质之量’。为了使‘物质之量’的概念得以存在,必须满足下述条件:1、粒子数和每个粒子的质量都是标量,即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惯性参照系中,其所包含的同类粒子数应具有同一数值,每个同类粒子的质量也应具有同一数值;2、每个物体所包含的同类粒子数及每个同类粒子的质量都有其定值,不容许改变;3、一个体系的全部质量,在一定条件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不难看出,当粒子数和每个粒子的质量都是标量时,整个体系的质量也必然是标量;当粒子数及每个粒子的质量都有其定值,不容许改变时,整个体系的质量也必然有其定值,不容许改变。因之,很显然,在化学中,计量‘物质之量’,与在牛顿力学中,计量‘物质之量’,其条件是彼此相通的。在相对论的高速条件下,质量可变,质量不守恒,‘物质之量’的概念失去得以存在的条件。同样,在相对论的高速条件下,由于质量可变,质量不守恒,在化学中,通过粒子数用摩尔来计量‘物质之量’,也失去其得以存在的条件;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626-714578.html
上一篇:‘物质之量’概念得以存在的物理条件(1)

2 黄荣彬 董焱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4]董焱章  2013-8-7 11:34
陈老师,晚辈对本博文有些自己的看法,与您切磋:目前物理学比较接受的质量说法是三种质量,除了引力质量外,惯性质量与牛二律相关,测度质量是物质的粒子测度属性,牛顿提出的“物质之量”在经典力学下涵盖惯性质量与测度质量两个属性,这种涵盖无法推广到相对论力学,事实上,即便是在经典力学,这种涵盖也有问题,只不过问题不大,可以忽略。粒子数守恒的前提是测定的最小粒子本身不变化,比如经典化学的基础是原子不发生质变,与相对论的速度无关,飞船上的化学变化与地面原则上是没有差别的,当然重力的影响还是有的。正负电子的事例重子数和轻子数分别守恒,但这已经超出了经典化学范畴,化学粒子数的守恒是无法保证的。总之,物质之量的提法有时候是比较笼统的,对于本博文系列提到的质量,实质上只涉及到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因此,既然在相对论框架下讨论问题,晚辈建议不妨舍弃物质之量的提法,直接使用惯性质量或者引力质量,个人看法,供您参考~
博主回复(2013-8-7 16:13)谢谢评论!
我同意您的看法:‘ 物质之量’ 的概念是有限度的,只适用于低速、弱引力条件下的力学和化学现象,不能任意推广。
本博最近两次博文的主要用意,就是要说明 ‘ 物质之量’ 的概念是有条件的。
[3]黄荣彬  2013-8-6 14:55
一个电子在高速运动时质量是可改变的,要考虑相对论效应。当一个电子在高速运动时不会变成两个,所以,粒子数是不会改变的。
博主回复(2013-8-7 06:48)正、负电子相碰撞,变成一对光子时,正电子、负电子、光子的粒子数都变了。
[2]黄荣彬  2013-8-6 14:51
在化学中,计量‘物质之量’,与在牛顿力学中,计量‘物质之量’,应该是一样的才对。在化学中也使用质量,不能说在物理中‘物质之量’是质量,而在化学中是粒子数。科学的概念在其分支学科中都是相通的。所以,建议把”物质之量“概念划分为物质之质量和物质之粒子数量。
博主回复(2013-8-7 06:42)同意您的看法。
[1]黄荣彬  2013-8-6 14:45
在相对论的高速条件下,质量可变,质量不守恒,‘物质之量’的概念失去得以存在的条件。
====质量可变,粒子质量可变,粒子数不可变吧?
博主回复(2013-8-7 06:40)谢谢评论!
粒子数也可能改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