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1, 2013

昨天登山和今天下山的路徑行程圖 交會於路途中的某一點

漫談不動點定理

漫談不動點定理@ 數學:: 五夢網

www.fivedream.com/page1.aspx?no=221249&step=1&newsno...

2011年7月22日 - 漫談不動點定理漫談不動點定理江銘輝五夢網登山與下山在未談不動點定理前,我們先談下面一個故事: 有一個數學系的張學生去登山,他從山腳下 ...

漫談不動點定理          江銘輝     五夢網
 
登山與下山
 
在未談不動點定理前,我們先談下面一個故事:
 
有一個數學系的張學生去登山,他從山腳下的一個涼亭出發,沿著一條狹窄的小路,一路觀賞風景,爬到山頂,住在一家旅館裡,假設他從早上七點出發,晚上八點抵達山頂住宿。他的路線是沿者狹窄蜿蜒的小徑,途中的步伐時快、時慢,不一定,中間還有好多次停下來留休息,第二天早上,他開始動身下山,沿著相同的路線,也是早上七時出發,並於晚上八點回到山腳的涼亭,休息。在涼亭休息時,他碰到他的拓樸學教授,梁教授。二人開始閒聊。
 
登山與下山必有一點時間是相同
 
梁教授說:「你好,張同學,你這樣昨天上山,今天下山,來回走一趟,你知道在這個行經路線的途中,一定存在一點,洽好是上山的時刻和下山的時刻(譬如5時5分),完全一樣。但我不知道這點在何處,以及是什麼時候?」
 
張同學:「梁教授,你在跟我開完笑,這絕對不可能的。我二次走路的方式都不一樣,而且有時走快,有時走慢,中間還停下來休閒,吃口糧充飢,或喝飲料解渴。」
 
梁教授:「儘管你否認,但是站在拓樸學教授的立場,我還是要向你說清楚,講明白。」
 
梁教授的解釋
 
於是梁教授拿起筆來畫了如下的圖:
  
 
然後梁教授說:「這是一個你昨天登山和今天下山的路徑行程圖,藍色是你從涼亭爬到山頂的路線,紅色是你從山頂下山到涼亭的路徑。你看,你上山與下山的路徑交會於路途中的某一點。雖然我對交會點的時間不清楚,但一定有交會點是無庸置疑。」
 
梁教授又說:「我們現在換一個方式來講,假設有兩位登山者,同一時間(早上七時),一個往上爬到山頂,另一個往下走到山腳的涼亭。不管他們的速度如何,以及兩人各在途中休息的次數,兩人勢必在某點相會。這個點就是我所說的時間和地點。」
 
拓樸學的不動點定理
 
這個故事為拓樸學家所稱的"不動點定理"提供了一個很簡單的例證。它告訴我們至少存在一個這樣的點,並沒告訴我們這個點在什麼地方。
 
同學們一定對下面這個不動點定理感興趣。這個定理可以這樣來說明:
 
取一個盒子和一張紙,紙張恰好蓋住盒內的底面。可想而知此時紙上的每個點與正在它下面的盒底上的點配成對。把這張紙拿起來,隨機地揉成一個小球。再把小球扔進盒裡。拓撲學家己經證明,不管小球是怎樣揉成的,也不管它落在盒底的什麼地方,在揉成小球的紙上至少有一個這樣的點,它恰好處在它盒底原來配對點的正上方!
 
這個定理首先為荷蘭數學家L.E.J.布勞爾在1912年所證明。它具有許多奇妙的應用。例如,由這個定理可以斷言:在任一時刻,在地球上至少有一個地點沒有風。
 
本文的參考資料:
 
1.   Leonnardo’s Mirror & Other Puzzles  Ivan Moscovich
 
Paradox Box Martin Gardner

Quod Erat Demonstrandum

2008/03/30

從握手到不動點(一)

Filed under: Junior Form Mathematics,Pure Mathematics,Teaching — johnmayhk @ 4:52 pm
從握手到不動點(一)
上年,應同學的邀請,我講了一個所謂的數學講座。今年,趁數學周將至,讓我在此也講一些數學。因我希望中一至中七的同學也能看明白,我會盡量詳盡(長氣)地說。
(一)握手定理(Handshaking lemma)
在空間中隨便點一些點,如下

隨意在點與點之間連起線段,如下

這樣,我們得出一個簡單的圖(graph)。對於圖中的每一點,我們可以定義該點的度數(degree),就是有多少條線由該點引出。參考上圖,因有 2 條線段由 A 點引出,故A 點的度數是 2。把上圖每點的度數寫出來,情況如下:

把上圖所有點的度數加起,就是上圖的總度數,即 0 + 1 + 1 + 2+ 3 + 1 + 2 = 10,得到一個偶數(even number)。小習題,試計算下圖的總度數。

答案是16,也是偶數。現在問:能否畫出一個圖,其總度數是奇數(odd number)?告訴你:不能。這就是所謂的『握手引理』(Hand-Shaking Lemma):圖的總度數一定是偶數。(換一個講法:奇度數的點之數目必然是偶數。)
這個定理的證明相當簡單,想像圖中的點代表某宴會的出席者,他們在會中彼此握手。如果 A 君和 B 君握手,我們便把對應的 A 點和 B 點連起。所以 A 點的度數,就是 A 君握手的次數。由於 A 君和 B 君握手的同時,B 君和 A 君也在握手,所以數算會中的總握手次數時,必然是算了兩次(double counting),亦即是說,會中的總握手次數必然是偶數,即圖的總度數是偶數。
要欣賞數學之美,其中一個方向是:一些有趣而不直觀的結果,原來可以從一些看來不起眼,非常簡單的原理得到。如此簡單的握手定理,可以推論一個有趣的結果:Sperner 引理。
(二)Sperner 引理
考慮一個大三角形 △V_1V_2V_3,在三條邊上隨意加點,見下圖。

現在為那些點標號,規則是,
V_1V_2 上的點,只能標號 1 或 2;
V_2V_3 上的點,只能標號 2 或 3;
V_3V_1 上的點,只能標號 3 或 1。
比如,我們可以有:

好了,現在大三角形內也隨意加點,亦隨意地為那些點標上 1,2 或 3 的其中一個號碼。同時,頂點 V_1, V_2, V_3 也分別標上 1,2 及 3 三個號碼,見下:

這時,我們可以利用大三角形內的點作頂點,把大三角形劃分為細小的三角形(這過程有稱為三角化 triangulation),見下:

頗亂的圖啊!但原來圖中是隱含『玄機』:就是無論你如何標上號碼,總會出現以『123』為頂點的小三角形,見下:

"必然存在以『123』為頂點的小三角形"此之謂 Sperner 引理也。為何會出現這個現象?原來是握手定理。
考慮已細分為若干小三角形的圖,在每個小三角形面上加上一個紅點,見下:

在大三角形外,也補加一個紅點(即上圖的 A 點)。現在把紅點按以下規定連起:若兩相鄰小三角形的公共邊的頂點是『12』,則連起該兩個三角形上的紅點。另外,外點 A 也連到鄰近的紅點,如果 A 和該紅點以頂點是『12』的線段分隔,見下圖。

紅色部分,形成了下面的一個圖(graph)

圖中,除 A 點外,紅點的度數只能夠是 0,1 或 2。特別看看 B 點,其度數是 1。看看再上一個圖,B 點是落在以『123』為頂點的小三角形中。不難想出,度數是 1 的點,必然落在以『123』為頂點的小三角形中。換句話說,要證明存在以『123』為頂點的小三角形,即要證明存在度數為 1 的點。
如何證明?看看 A 點,其度數是 3,是奇數。其實,無論如何標號,A 點的度數一定是奇數。因為,在線段 V_1V_2 中,以『12』為端點的線段(姑且稱它做"『12』線段")之數目必然是奇數。為何?我們只要想想,在線段 V_1V_2 上每加多一點,則『12』線段之數目有何改變?我們只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情況A) 該點加在某條『12』線段中,即

這樣,無論加上去的(藍色)點的標號是 1 或 2,我們也沒有增加線段 V_1V_2 上『12』線段之數目。
(情況B) 該點加在某條頂點標號相同的線段(即『11』線段或『22』線段)中,如果加上去的(藍色)點的標號和線段開端的標號相同,見下圖,則我們也沒有增加線段 V_1V_2 上『12』線段之數目。

如果加上去的(藍色)點的標號和線段開端的標號不同,見下圖,則我們增加了兩條『12』線段,即線段 V_1V_2 上『12』線段之數目增加了兩條。

總結上述兩個情況:在線段 V_1V_2 上每加多一點,『12』線段之數目或無增加,或增加兩條。但一開始,未加點的時候,線段 V_1V_2 其實是一條『12』線段,即『12』線段的數目是1;那麼,無論怎麼加點,『12』線段的數目必然是奇數。
好了,握手定理出場!由剛剛的討論,下圖(是之前出現過的紅色圖)中, A 點的度數是奇數。

如果圖中沒有一點的度數是 1,則圖的總度數也是奇數(因為除 A 點外,其他點的度數是 0 或 2),這就有違握手定理所指:圖的總度數必是偶數這個事實。亦即是說,度數是 1 的點必然存在;亦即是說,『123』小三角形也必然存在。
想多了解 Sperner 引理,請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erner’s_lemma
好了,我們已經過了兩大關:由握手到 Sperner,還有第三關,我們就看到一個非常漂亮的不動點定理,不過都是下次再談。
P.S. 好想問初中的同學,上面一篇,你看得明嗎?


不動點定理與 Hopf 定理 May 16, 2005
  Brouwer 不動點定理與 Hopf 定理
  - THANXmm -
  我個人比較鍾情于拓撲和幾何。 因爲現代的數學研究的是不變量的數學,不變量的性質,而拓撲最能夠體現出不變量的性質,所以拓撲是很美妙的。而Brouwer定理,Hopf定理是我所接觸的結論中非常漂亮的兩個。
  兩個光滑流行M,N,如果存在從M到N的光滑映射f,那麽映射的Jacobi矩陣的rank就定義爲映射的rank. 現在,若存在M上一點P,使得對于P點,rank(f)=dim(M),我們說P爲regular point(正則點),並且若q=f(p),則稱q爲映射f的正則值(regular value); 令df(q)爲過q點的切映射,引入符號sign(df(q)),使得若df(q)保定向,sign(df)=1;若df(q)反定向,sign(df) =-1; 定義deg(f;y)爲sign(df(x))的和,x是正則值y的所有逆像點。
  現在我首先敘述一下Morse-Sard,Brown定理(符號如前): Morse-Sard定理:令C爲映射f的不是正則點的點所構成的集合,則f(C)的Lebesgue測度爲 零。 Brown定理:N中的正則值在N中是處處稠密的。
  我感覺這兩個定理都是經典分析學中的經典定理,但是現在基本上都是用微分拓撲的方法來證明的。微分拓撲在數學的很多分支中有廣泛的應用,比如代數學基本定理,這個定理雖說是單數學中提出來的,但是在各種證明方法中,竟然沒有一個是純代數性質的。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同時也說明了,數學的各種分支,本質上是密不可分的。
  通過Morse-Sard定理,我們可以證明Brouwer不動點定理:任意從單位圓到自身的光滑映射(實際上條件可以降爲連續映射)都存在不動點。 而且,這個定理有一個深刻的推論,那就是:任意從緊致凸集到自身的光滑映射都存在不動點。
  下面再來介紹Hopf定理,先來一些准備工作:令M是一個光滑流行,用X(P)來表示過P點的光滑切向量場,如果X(P)=0,我們稱P點是奇點。 如果還存在P點的鄰域U,使得對于U內任意的q點,都有X(q)!=0,我們稱P點爲孤立奇點。 Hopf定理:如果M是一個緊致定向流行(就是閉流行),X是M上的光滑切向量場,且X僅有孤立奇點,則:1)X至多有有限個奇點,記作:p1,p2,.....,pk 2) deg(f;pk)=E(M);(E爲M的Euler數);
  Hopf定理將拓撲性質與流行的度相聯系,也算是微分拓撲中的一個深刻而經典的定理了。
  符號滿天飛,想必大家看到這兒已經暈菜了;所以我想介紹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些定理的兩個有趣的應用。我們知道RP(n)(n維射影空間)可以寫作S(n)的對徑點粘合f,不妨令f=e(f');其中f':S(n)->S(n),e:S(n)- >RP(n)是對徑點粘合的映射。因爲S(n)是緊致凸集,那麽f'一定有不懂點。而在e的作用下,e(x)=e(-x); 這樣,我們可以證明,一定存在S(n)上的p點,令f(p)=f(-p);
  如果我們將地球表面的水平風速看作地球球面上的切向量場X;由于E(球面)=2,于是球面上的連續切向量場有奇點,于是一定存在球面上的P點,使得X(p)=0; 于是我們得到這樣的結論:任何時刻地球上存在一處水平風速爲零。 呵呵呵呵,很有趣的結論吧!!!!(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