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aura of the antenna),天線移到哪裡,此一電磁氣鞘也移到哪裡仍然近身圍
繞著天線,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天線的一部份。如果將一適當大小的金屬或介電體放
入此近場電磁氣鞘區內,則區內的電磁駐波場會被改變,其效應可由監看電源供應器
輸送至天線的電壓、電流及功率擾動察覺;反過來,吾人可利用安置小電場與磁場
探針於近場區內不同位置,來診斷偶極天線(或人腦、人體)的功能狀態。
(一)人腦為何會發電
大腦皮質層與神經元──
由於人類的意識型資訊,大致都可以用語言和眼神來表示,本文就從人類的視覺
信息(光波能量)與聽覺信息(聲波能量)的傳遞談起。視覺信息經視網膜上的神經元
(neurons),即神經單位(細胞),送出電刺激(electrical stimuli)傳至大腦皮層中司視
覺的枕葉(occipital lobe)(圖一)進行處理;言語能量亦經由聲波方式鼓動耳膜
轉換為振動能量,並經由耳蝸轉變成神經脈衝 (nerve impulses) 信息,傳至大腦
皮層中司聽覺的擷葉(temporal lobe)(圖一)進行處理。大腦皮質佔人腦的30%,
由灰質(gray matter)構成,是由神經細胞所組成厚約僅2~6 公釐的組織,大腦皮層
有許多皺摺,為的是在頭蓋骨所侷限的顱內創造出更多的空間以容納更多的神經元
(neurons),擁有的神經元愈多,腦力(brain power)就愈強,例如:一個針頭上可容
納3萬個神經元,腦內至少有1 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一秒中可以彼此交流信息
數千次3。
神經元主要由細胞體(soma)、樹狀突(dendrites)及軸突(axon)所組成(圖
二)。細胞體內的細胞核含有基因信息(genetic information);樹狀突是由細包體周
圍發出的分支,呈樹枝狀,負責傳送信息到其它神經元,腦的發育和由神經細胞伸出
的樹狀突所形成的龐大網絡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只要不停止思考或記憶,樹突就會
不斷增加,一直持續發育,所以大腦是完全遵造「廢退用進」的原則辦事,如果不經
常鍛鍊,大腦的神經細胞就會衰老、死亡;軸突是由細胞體發出一根較長的分支。細
胞體與軸突的主要功能是與其它神經元合作,接受並傳導神經脈衝,神經脈衝是由刺
激引起的電位活動。兩神經元之間並不接觸,其中有一小空隙10~50nm 叫做突觸
(synapse)。當神經脈衝傳至神經元的末端(terminal buttons),胞質中的化學物
質發生變化,將神經傳導的化學物質(chemical neurotransmitters 神經傳送素)注
入突觸空隙中,引起 放電 作用(註:類比於電容器放電),激動另一神經元,再傳遞
神經脈衝。注意神經傳送素是一種化學信息(chemical signals),是神經元彼此相互
「天人親和」電力放射的科學觀 319
溝通時的語言。更明確地說,神經元係以電化學的方式傳送訊息,也就是化學物質轉
換成電子的信號
4
。
身體的化學物質帶有電荷時,稱之為「離子」,在神經系統裡的重要離子(圖三)
是鈉和鉀(都帶一個正電荷),鈣(帶兩個正電荷)和氯(帶一個負電荷);除此之外,
還有一些帶負電荷的蛋白質分子。神經細胞為細胞膜所包覆,細胞膜本身由疏水性
刺激/ 訊息
生
物
電
流
樹狀突
細胞體
樹狀突
突觸
核
軸突
化學載子傳輸
圖一、大腦皮層可分成四個葉區
3
圖二、神經元組成示意圖
3
320 第六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hydrophobic)脂類組成,離子無法通過,然而細胞膜上具有許多具專一性的離子
通道(ion channel)會容許某些離子穿透,同時卻也阻斷其他離子通過,此一特性
稱之為「半透性」,膜中的離子通道的開關,決定了膜對特定離子的通透性,在電學
的測定上便形成膜的電導(conductance)(電阻的倒數)的改變5。
圖三、(左)神經細胞膜內外側之重要離子(A-:帶負電荷的蛋白質分子,K+:鉀離
子,Cl-:氯離子,Na+:鈉離子)5以及 (右)神經細胞膜離子通道開閉、去極化及
再極化5
當神經元處於靜止狀態時,相對於細胞膜外側,細胞膜內側所帶負電荷較多,鉀
離子可以藉由鉀離子通道輕易通過細胞膜,但是氯離子和鈉離子卻難以此方式穿過細
胞膜。在細胞內部那些帶負電荷的蛋白質分子也無法通過細胞膜。 除了專一性的離
子孔道外,細胞膜還有一些離子幫浦,他們耗用能量,因此得以同時將三個鈉離子送
出細胞膜,並將兩個鉀離子運入細胞內部。當這些離子運送達到平衡時,神經元的靜
止膜電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大約為-70mV(mV=毫伏特)或-0.07eV
電子伏特 ,也就是說神經元內部的電位比外面少了70mM,形成一 電雙極(dipole)。
「天人親和」電力放射的科學觀 321
在靜止狀態時,神經元外面含有較高濃度的鈉離子,而細胞裡面則含有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