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9, 2013

水是慢动作的。一个低通滤波器; 静脉和动脉在其末端越变越细,渐渐消失,那么血液是如何从动脉流向静脉的呢。哈维说,“好的,一定有一些极小的血管。我们无法发现它们,但它们一定存在。”

科学网


光的波粒二相性:
随着光能量的增加,“振幅为零的点”和波峰点的能量差异越来越大,就表现出粒子性,好像“振幅为零的点”把本来连续的光分割成一系列粒子。
低频也一样,只是波长太长,且“振幅为零的点”和波峰点的能量差异较小(且变化的时间、空间距离太长),所以更像波。

推理:声波也是一样的。应该有超声波之类的实验,可能早就证实了这种解释。
标题: Shannon sampling theorem与电子的量子化轨道 [打印本页]

作者: zlyang    时间: 2011-4-19 20:34     标题: Shannon sampling theorem与电子的量子化轨道

本帖最后由 zlyang 于 2011-4-19 20:51 编辑

Shannon sampling theorem与电子的量子化轨道
   





    利用Shannon sampling theorem采样定理,可知对于高速的电子运动,较长时间的采样,形成了原来连续的电子轨道运动的“概率分布”。
    类似地,对太阳系行星轨道,如果采用“年”以上的采样周期,也会看到一个“概率分布”的轨道。现在认为,地球轨道在10万年前,更接近圆,而不是现在的椭圆。
    由于“引力磁”强度弱于磁,因此量子形式的(就是经过长周期采用)的行星轨道,比电子轨道(量子化、概率化)要扁。
   

    反之,在合适的采样周期下,通过量子轨道,也可以复原电子-行星的连续轨道。
  

还可见:http://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Zheng-Ling_Yang2/blog/14512_Shannon_sampling_theorem

作者: shengyuda    时间: 2011-4-19 21:19

Let $ x(t)$ denote any continuous-time signal having a continuous Fourier transform

$\displaystyle X(j\omega)\isdef \int_{-\infty}^\infty x(t) e^{-j\omega t} dt. $

Let

$\displaystyle x_d(n) \isdef x(nT), \quad n=\ldots,-2,-1,0,1,2,\ldots, $

denote the samples of $ x(t)$ at uniform intervals of $ T$ seconds. Then $ x(t)$ can be exactly reconstructed from its samples $ x_d(n)$ if $ X(j\omega)=0$ for all $ \vert\omega\vert\geq\pi/T$.D.3

作者: zlyang    时间: 2011-4-19 21:51     标题: 有关的各种信息长期更新中

本帖最后由 zlyang 于 2011-4-19 21:51 编辑

有关的各种信息长期更新中

作者: zlyang    时间: 2011-5-19 09:51

电子至少有4种:
(1)“负电荷+正质量”(普通电子);
(2)“正电荷+正质量”(正电子);
(3)“负电荷+负质量”(您的);
(4)“正电荷+负质量”(您的)。

作者: zlyang    时间: 2011-5-19 09:53     标题: 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 《中国大百科全书》

本帖最后由 zlyang 于 2011-5-19 09:58 编辑

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
拼音:shuixing jinridian jindong wenti
英文:problem of the advance of Mercury's perihelion 章节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水星近日点进动值与观测值的分歧。1859年,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发现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观测值,比根据牛顿定律算得的理论值每世纪快38″,并猜测这可能是一个比水星更靠近太阳的水内行星吸引所致。可是经过多年的辛勤搜索,这颗猜测中的行星始终毫无踪影。纽康测定这个值为每世纪 43″。他提出,这可能是那些发出黄道光的弥漫物质的阻尼所造成的。但是,这种假设又不能解释其他几颗行星的运动。于是纽康就怀疑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平方反比规律有问题。为了能同时解释几颗内行星的实际运动,纽康求出了引力应与距离的2+1.574×10-7次方成反比。十九世纪末,电磁理论发展的早期,韦伯、黎曼等人也都曾试图用电磁理论来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问题,但均未能得出满意的结果。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根据广义相对论,行星公转一圈后近日点进动为:
式中c为光速,Tae分别为轨道周期、半长径和偏心率。对于水星,此值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所得的差值为每世纪43奬03。这与观测值十分接近,成为天文学对广义相对论的最有力的验证之一。
  但是,这里仍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根据牛顿定律,水星近日点应有每世纪ΔωN=5,557.62角秒的进动,其中的90%是由坐标系的岁差(见岁差和章动)引起,其余的部分是由其他行星,特别是金星、地球和木星的摄动引起的;而实际观测值为 ΔωO=5,600.73角秒,二者相减得每世纪 43.11角秒。因此,岁差常数的任何微小变动,如有万分之一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广义相对论的验证,而这种变化是完全可能的。其次,影响水星近日点进动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例如太阳的扁率,对它都有直接影响。因此,这个问题尚需继续研究。
作者:童傅

作者: zlyang    时间: 2011-5-19 10:10     标题: 天体力学定性理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

本帖最后由 zlyang 于 2011-5-19 10:14 编辑

天体力学定性理论
拼音:tianti lixue dingxing lilun
英文:qualitative theory in celestial mechanics


研究天体在紧密接近时轨道剧烈变化的情况
研究时间趋于无穷时的运动特性
研究运动的全局性质

  主要研究天体在长时间(包括趋于无穷)内的运动状态以及轨道在运动方程奇点(无穷大值、多值或不定值)附近的性质,为庞加莱等人在二十世纪所创立。这里所说的长时间是相对的,视各种具体情况而定,如对于离地面很近的(500公里以下)人造卫星来说,几个月就算很长了;而对于大行星来说,几千年也不算长。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一些定性结论,如俘获问题和特殊轨道的存在性等,可用数值方法来判定。天体力学定性理论也属于数学中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范畴,不少数学家也对此进行过研究。这种理论近二十年发展较快,主要是针对三体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三方面。
  研究天体在紧密接近时轨道剧烈变化的情况  这可以分为两类问题:一类是碰撞问题,研究碰撞前后的轨道变化。此时天体间距离趋于零,运动方程(分母中有距离的因子)出现奇点。如果能找到一种办法,使奇点在运动方程中消去,这种过程就称为正规化。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二体碰撞可以正规化,碰撞前后的运动状态类似于弹性碰撞。三体碰撞还不能正规化,故在讨论三体问题的解时,要回避三体碰撞情况(见变换理论)。
  另一类是俘获和交换问题。若三个天体中有一个天体的轨道原来是双曲线轨道(相对于三个天体的质量中心),在紧密接近后变为椭圆轨道,这种情况称为俘获;如果另一个天体与此同时从椭圆轨道变成双曲线轨道,则称为交换。俘获和交换问题在天体演化研究和人造天体轨道设计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见俘获理论)。
  研究时间趋于无穷时的运动特性  三体问题在时间趋于无穷时,有16种运动类型。例如双曲线型(三个天体间的相互距离都与时间t成正比地趋于无穷),有限型或椭圆型(三个天体间的相互距离都是有限的),抛物线型(三个天体间的相互距离都与时间t的2/3次方成正比地趋于无穷),振动型(三个天体间的相互距离既没有界限,也不趋于无穷),双曲线-椭圆型(两个天体间距离是有限的,另一个天体同它们的距离则趋于无穷)等。
  研究运动的全局性质  所谓全局是指全部时间范围,即从负无穷到正无穷。当时间趋于正无穷时,有16种运动类型;而时间趋于负无穷时,也同样有16种类型。因此,从全局看来,时间由负无穷到正无穷时,可以组合成为162=256种运动类型。如果在时间趋于正负无穷时,都至少有一个天体趋于无穷远,则相应各种类型运动的条件基本上都已建立。
  在有限型的运动中,对一些特殊轨道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讨论得最多的是周期轨道(轨道是闭曲线)和拟周期轨道(轨道永远在某一个确定的闭曲面上,如环面)。周期解理论是由庞加莱等人建立的,现已成为天体力学中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拟周期轨道虽然在二十世纪初就已提出,但直到六十年代以后,才受到重视。卡姆(KAM)理论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拟周期轨道,并用它来探讨太阳系的稳定性问题,从概率意义上认为太阳系是稳定的。
  在运动全局性的研究中,三体问题的运动区域问题在七十年代有重大发展,美国和中国的天文学家都分别用拓扑学方法解决了一般三体问题流形M8的拓扑结构问题。还有不少人探讨了三体相对运动中的倾角和纬度变化范围。
  参考书目
 C.L.Siegel and J.K.Moser,Lectures on Celestial Mechanics,Springer-Verlag,Berlin,1971.
 Y.Hagihara,Celestial Mechanics,Vol.V,MIT Press, Cambridge, 1976.

作者:孙义燧

作者: zlyang    时间: 2011-5-19 12:37     标题: 近日点的进动(现象被极度夸大)

本帖最后由 zlyang 于 2011-5-19 12:38 编辑


[attach]200823[/attach]
近日点的进动(现象被极度夸大)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B2%E5%8B%95

作者: heybo    时间: 2011-5-22 16:08

很有趣啊~~~~~~~

作者: zlyang    时间: 2012-5-15 18:38     标题: 光的波粒二相性

本帖最后由 zlyang 于 2012-5-15 18:49 编辑

光的波粒二相性:
随着光能量的增加,“振幅为零的点”和波峰点的能量差异越来越大,就表现出粒子性,好像“振幅为零的点”把本来连续的光分割成一系列粒子。
低频也一样,只是波长太长,且“振幅为零的点”和波峰点的能量差异较小(且变化的时间、空间距离太长),所以更像波。

推理:声波也是一样的。应该有超声波之类的实验,可能早就证实了这种解释。

  
氢原子的电子轨道:和万有引力作用下的三体问题(上面)全局性质,应该具有某种对应性。

作者: zlyang    时间: 2012-5-15 18:43     标题: 水:一个低通滤波器

水是慢动作的。一个低通滤波器而已。
所以平常可以自由流动:通常人不同则在水里会沉下去。
假如遇上快速的变化,水会表现的很硬:划水运动、冲浪。
 
以太(假如存在的话):对行星无明显影响,支持光的高频振动(很硬),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

一个低通滤波器而已。


作者: zhang011761    时间: 2012-5-22 12:14

建议将这方面的相关论文或者进度应用等分享,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好东东,我们也向了解,学习一下呵呵

作者: zlyang    时间: 2012-10-25 19:22     标题: [转载]罗杰·彭罗斯说,物理学从弦论到量子力学都错了

本帖最后由 zlyang 于 2012-10-25 19:37 编辑



        罗杰·彭罗斯说,物理学从弦论到量子力学都错了。
        物理学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中的一位说,人类的大脑以及宇宙本身一定是以某种我们仍未发现的理论运作的。
        by Susan Kruglinski; photography by Oliver Chanarin (译自 discover杂志,刊登于《世界科学》2009.12,文章来源于
http://86union.blogbus.com/

     

沈惠川按:R. Penrose 比 S. Hawking 靠谱
    
         罗杰·彭罗斯语出惊人,但是他确实有这个资格。作为一个理论学家,彭罗斯的名字可以与霍金、爱因斯坦等巨人相提并论。他为物理学、数学和几何学中做了许多极为重要的贡献。他用他自己的广义相对论语言证明了恒星可以形成黑洞。他发明了扭量理论,一种全新的时空观,使我们对引力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还发现了一类名为彭罗斯点阵的著名的几何形式。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脑科学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理论:他认为意识产生于量子过程,并写了一系列的易读的科普畅销书。

         已经78岁高龄的彭罗斯是牛津大学数学研究所的荣誉教授,但他仍然过着低调而朴素的生活,就像他刚刚踏进学术圈的时候那样。他与另外6名教授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面,每天下班的时候他都会匆匆地离开去接他9岁的儿子。但是由于内在的好奇心,使得他仍然想要证明他自己, 他思考着各种最基本的问题:宇宙是怎么诞生的?时空有没有更高的维度?理论物理中的前沿理论—弦论—究竟有没有道理?

         因为他一辈子都在与复杂的计算打交道,所以彭罗斯比那些刚刚开始学术生涯的科学家们要更具洞察力和判断力。他坚持认为,物理学家们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那些最大的谜团上面:支配基本粒子的规律与支配那些由粒子组成的宏观物体的规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自身。在他与DISCOVER的特约编辑Susan Kruglinksi的谈话中,彭罗斯质疑现代物理中的占中心位置的理论,包括弦论和量子力学。彭罗斯认为物理学家永远不会了解宇宙的终极理论,除非他们能透过今天那些不成熟理论的表象看到我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的最深层的实在。
   
你的家族中出了许多有成就的人,是不是?
 
        我的哥哥是一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是皇家学会的会员。我的弟弟曾经获过10次英国象棋比赛的冠军,这也创下了一个记录。我的父亲出生于一个贵格会的家庭[1]。他的父亲是一个职业肖像画画家,常画一些宗教题材,非常传统。我的家庭家风很严。我们甚至不能看小说,当然更不能在星期天的时候看。我父亲那辈兄弟4个人,都是很优秀的艺术家。其中一个在艺术界很出名,罗兰爵士。他也是伦敦的当代艺术研究所的建造者之一。我父亲是一个人类遗传学家,他因证明了分娩时年龄较大的母亲其孩子更容易得唐氏综合症[2],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他对许多其他门类的科学也很有着浓厚的兴趣。
   
你父亲对你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影响?
 
         我父亲告诉我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和兴趣并不是分开的,这对我影响很大。他常会给自己的孩子和孙子出谜题和做玩具。他以前还有一个小木工棚,在那里他用他的小锯子锯木头做木工。我记得有一次,他做了12块不同的木楔,然后给出了组合的规则。这些木楔形状各异,因此我们可以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组合将它们组合起来。在他的后半生中,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制造这些可以不断复制自己的模型,即,现在所谓的人工生命。这些简单的模块很特别,当它们组合起来后,若想拼贴一些新的模块上去就必须采用同样的组合模式。他在他的木工棚中做了大量的这类模块。
   
所以可以说是你父亲启发了你发现了彭罗斯点阵,这种以五角对称性的形式不断重复几何形状来覆满整个表面的几何结构?

         这件事情说来有点傻。我记得大约在我9岁的时候,我问他,你能不能用通常的6边形组合成一个像球面一样的闭合面?他说,“不,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可以用五边形来做。”他告诉了我如何构造多面体,所以从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彭罗斯点阵有什么实际作用,还是仅仅是一些美学价值?
 
         我对这种点阵的兴趣来自于我的一些信仰,我认为宇宙一定是由一些非常简单的力所支配的,即便我们看到的世界,处处那么复杂。这种点阵遵循着一种固定的方式,不断“衍生”,最终形成一些非常复杂的模式。这只是一种尝试,透过它我们希望能了解一些极其简单的原理来是如何来构造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复杂的世界。
   
画家M.C.埃舍尔(M.C.Escher)曾受到你独创的几何图形(几何学?)的影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3]
 
         我在剑桥读研究生的第二年,参加了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记得在那里见到了一个我很熟悉的演讲者,他手里就有这本目录册。册子的封面就是埃舍尔的画《昼夜》,画里的鸟儿在向着相反的方向飞行。景色的一边是黑夜,另一边是白昼。我记得被它迷住了,于是就问他是从哪里搞到的。他说,“噢,有个叫埃舍尔的画家在举办一个展览,也许你会感兴趣。”我去了那里,于是就被这些不同于任何我所见过事物的诡异而奇妙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我决定自己尝试着画一些不可能有的景致,结果就想出了这个被称作为三杆的东西。这是一个看上去像是三维物体的三角形,但事实上它不可能是三维的。我将它拿给父亲看,他也画出了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建筑物和其他东西。后来我们就这东西在《英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还对埃舍尔表示了感谢。
     
埃舍尔是否看过那篇文章,是否从中汲取了灵感?
     
         他用了文章里的两样东西。一样就是那个三杆,用在了他那幅名为《瀑布》的版画里。另一样是那只世上不可能有的楼梯,是我父亲设计并画出来的。埃舍尔将它用在了《上与下》那幅画中,画里僧侣们绕着楼梯一圈一圈地转。我与埃舍尔见过一面,我给了他一些可以拼成一个重复图案的拼块,不过非要12块拼在一起才能成功。他去拼了,后来给我来信问是怎么个拼法——基于什么原理?于是我给他看了已拼成重复图案的一种鸟的图形。他将它融入了我相信是他的最后一件作品——名为《幽灵》的一幅画。
   
你在小时候数学不太好,这是真的吗?   
     
         我的反应很慢,慢到让人无法想象。我小时候在加拿大呆过大概6年时间,那时正是战争时期。当时我8岁,在课上,我们必须很快地完成一些心算,对我来说那速度太快了。因此老师不太喜欢我,他把我换到了一个稍差一些的班级中。那个班级的老师发现我考试成绩如此糟糕后,决定不限定考试的时间。你喜欢做多久都可以。我们考的考卷都是一样的。我被允许在考试结束后的活动时间中继续答题。每个人都走出教室开心地玩耍着,而我仍在继续答题。所以我至少比其他人要慢两倍。最终,我都完成得不错。你看吧,如果我可以慢慢来,我就能得高分。
你曾说从现实世界去了解量子物理是没有意义的。你所反对的是什么呢?
   
         量子力学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理论,它可以用来解释各种以前不能解释的东西。但是当你认为这种怪异的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也适用的时候,你必须要放弃我们从爱因斯坦那里学到的时空观。最奇怪的地方就是它会失效[4]。如果你遵循这些定律,你所得到的想法将是错误的。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客体可以同时存在着许多状态,这个听起来有点疯狂。这个世界的量子描述似乎与我们所经历的经验世界完全相反。

         它确实没什么道理,原因很简单[5]。众所周知,量子力学的数学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量子系统的演化,其可以用过薛定谔方程精确描述。那个方程可以告诉你:如果你知道一个系统现在的状态,你可以计算得出这个系统接下来10分钟内将发生的事情。然而,量子力学的数学还有另一个部分,即,你在做测量时候发生的事情。你用方程得出的是某种特定结果的几率,而不是某一个单一结果。这种方式所得到的结果并没有说明“世界当时是怎样的”。相反,他们仅仅描述了这个系统干其中任何一件事情的几率。方程应该以一种完全确定的方式描述这个世界,但是它没有。
埃尔温·薛定谔发明了那个方程,他被认为是一个天才。当然他也意识到了那种冲突。
   
         薛定谔根跟其他任何人一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谈论他那只假想的猫的时候说道,“好的,如果你相信我的方程,你必定相信那只猫在某一时刻既是死的又是活的。”他说,“这显然是荒谬的,因为事实不可能如此。因此我的方程在猫身上肯定不适用。所以一定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我们没有考虑到。”
所以薛定谔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个猫的类比能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

         是的,我想他自己已经说明了这点。3位量子力学中的大人物,薛定谔、爱因斯坦和保罗·狄拉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都是量子论的怀疑者。狄拉克看起来最不可能,因为量子力学的整个基础和框架都是他建立的。人们认为他是量子力学的坚定的支持者,但是他所持的态度却很谨慎。当他被问到,“如何解决测量问题?”的时候,他回答说,“量子力学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理论。我为什么要在量子力学中寻求答案呢?”他不相信那是正确的。但是他不会对外界过多地谈论这个。
至今,薛定谔的猫类比仍被认为是一种奇怪的实在,我们不得不去接受。这个概念是不是诱发了许多今天理论物理中的想法呢?

         是的。人们不想去改变薛定谔方程,这就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
那种诠释认为所有的概率分布在各个平行的宇宙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只猫是既死又活的。观测那只猫,你必定是一个两种状态的叠加态(同时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你看到了一只活的猫,一种是你看到了一只死的猫。当然,我们似乎没有经历过这些,所以物理学家们不得不说,好吧,不知什么原因,你感觉不到你的意识是选择了哪条路[6]。你被导向了一个完全疯狂的观点。你被导向了“多世界”这类东西,而它与我们真正感知的东西没任何关系。
平行宇宙多世界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想法,就像所有东西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五种感官所体会到的观点去理解。
   
         问题在于,对此你能做什么?什么都不行。你需要一个物理理论来描述这个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一直以来都是:解释我们所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它是如何运作的。多世界量子力学并不是这样的一个理论。要么你接受这种观点并试着了解它,就像很多人做的那样,或者像我一样,对此持否定态度——它已经超过了量子力学能告诉我们的极限了。那是一种极为非常规的假设。我个人认为,量子力学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一定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只不过在我们现在的实验能力下我们无法给出直接的证据。
总的来说,理论物理中的想法听起来是越来越玄乎了。弦论就是个例子。所有那些关于11维时空或者我们宇宙嵌在一个巨型膜上的讨论听起来都非常荒诞。

         你说的完全正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量子力学是“罪魁祸首”,因为人们说,“量子力学在直觉上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但是如果你相信它是对的,你便能接受任何‘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是,量子力学有大量的实验可以做验证,所以你必须能符合这些实验。而弦论没有任何的实验支持。
我知道你在你的新书中阐述了对量子力学的评价。
   
         这本书的名字是《新物理学中的时尚、信仰和幻想》。其中每一个词都代表了一种主要的理论物理学观点。时尚代表着弦论;幻想代表着各种宇宙图景,主要指的是暴胀宇宙(它假设在大爆炸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宇宙经历了一次指数式的膨胀)。这些东西在现代理论物理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攻击它们几乎都成了大不敬的事情了。而另一个则更加夸张的则是量子力学,它在各个方面都不容侵犯,它已经成了信仰。不知何故,人们认为它是不能受到质疑的。
几年前你说是引力分离了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有没有人对量子力学做过这类检验?
   
         虽然这个想法听起来挺令人振奋的,似乎应该有很多人会着手研究它,但是事实上没有。它被认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人们在老了退休后可以考虑的另类的想法。好吧,我现在老了,退休了!但是这个想法没能成为物理学的主流,占据中心地位,我感到挺遗憾的。
在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人们思考宇宙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当人们解决量子力学谜团之时,会不会带来一场新的思维上的革命?
   
         这个很难说。恩斯特·卢瑟福当时还说他的原子模型不会有什么作用(但是,它后来导致了核物理和原子弹)。但是,我很肯定,解决量子力学谜题将会对许多科学产生巨大的影响,诸如量子力学是如何应用在生物学中这些问题。最终,它很可能以各种我们想象不到方式,导致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在你写的《皇帝的新脑》中,你认为意识是大脑细胞内部的量子行为。20年过去了,你现在还是那么认为吗?
   
         我认为有意识的大脑活动并不遵循经典物理。它甚至不依照传统的量子力学活动。描述它活动方式的理论我们现在仍不知道。这话听起来口气有点大,但是我觉得这与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系统时的情况有点相像[7]。他通过计算发现血液必须循环的,但是静脉和动脉在其末端越变越细,渐渐消失,那么血液是如何从动脉流向静脉的呢。哈维说,“好的,一定有一些极小的血管。我们无法发现它们,但它们一定存在。”那时并没有人相信。所以我仍然希望能发现一些结构自洽的东西,因为我相信它应该存在。当最终物理学家了解量子物理核心的时候,你认为这个理论看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想这个理论应该很美


血液由心脏的心室流向动脉,流向由动脉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处进行物质交换,再流向静脉,流回心脏的心房。 

   


[1] 译者注:贵格会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诞生于17世纪的英国。
[2] 唐氏综合症包含了一系列的遗传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21对染色体的三体现象,会导致包括学习障碍、智能障碍和残疾等高度畸形。
[3]译者注:埃舍尔(M.C.Escher),荷兰画家,图形艺术家,创作了一些列以彭罗斯点阵(Penrose Tile)为模式的主题作品。
[4] 译者注:这里作者的意思是在宏观的经验世界中量子力学并不适用。
[5] 译者注:这里的“它”指的是量子力学。
[6] 译者注:这里说的选择就是选择进入哪种状态,或者说进入哪种世界。一种世界中你看到的猫是活的,另一种则是死的。
[7] 译者注:威廉·哈维(公元1578~公元1657),医生、生理学家、胚胎学家,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


译者:Davon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5880&do=blog&id=624403






欢迎光临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科学网 X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