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7, 2015

dnawave brain complexwave 椭圆复函数” 复色光才可能给细胞折腾吸收,光就是,电磁波,辐射是发光。 为了比较矢量, 曲率可以看成是度量向量場二次微分的交換程度(這與空間的彎曲程度有關係)。要知道光源的发射光谱、反应物的吸收光谱,而且应当知道所有的光学元件如透镜、滤光片、反应池窗口等的吸收光谱, 溶剂与可能产物的吸收光谱; 为什么有动量就要有速度? SDW是一个凝聚态,凝聚态就是微观态有宏观占据的意思,因为宏观占据所以有效质量, 是无穷大的,所以即使SDW有动量,其速度仍然是0。

要知道光源的发射光谱、反应物的吸收光谱,而且应当知道所有的光学元件如透镜、滤光片、反应池窗口等的吸收光谱, 溶剂与可能产物的吸收光谱; 为什么有动量就要有速度? SDW是一个凝聚态,凝聚态就是微观态有宏观占据的意思,因为宏观占据所以有效质量, 是无穷大的,所以即使SDW有动量,其速度仍然是0。


复色光才可能给细胞折腾吸收

波函数是概率波。其模的平方代表粒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密度。
既然是概率波,那么它当然具有归一性。即在全空间的积分。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由薛定谔方程求出的波函数并不归一。所以要在前面乘上一个系数N,即,然后把它带入归一化条件,解出N。至此,得到的才是归一化之后的波函数。注意N并不唯一。
波函数波函数
波函数不是买彩票的中奖几率,彩票的中奖几率是线性相加的,买两张彩票,中奖几率就变为2倍,买N张彩票,中奖几率就是N倍。波函数具有相干性,具体地说,两个波函数叠加,概率并非变成12+12=24倍,而是在有的地方变成(1+1)2=4倍,有的地方变成(1-1)2=0,具体取决于两个波函数的相位差。联想一下光学中的杨氏双缝实验,不难理解这个问题


29]nature2014  2014-10-8 21:15

光的产生大家其实没有搞清楚, 究竟【什么是光】才是最重要的!

博主回复(2014-10-8 21:21)光就是,电磁波,辐射是发光。

[28]陈楷翰  2014-10-8 20:54
尤其是,呃假如而已,假如和拉曼光谱结合的时候,把生物搞不舒服了,拉曼测出来的化学物质中间体的品种啊浓度啊啥的肯定变。。。。。。呃

[27]陈楷翰  2014-10-8 20:50
弱是弱,对于一个草履虫而言,一束强光过去它立马不自在。。。。。。呃真的

[26]陈楷翰  2014-10-8 20:46
对,有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荧光干涉消除,以及彩色的问题;而且途中真的可能还能实现光电倍增,由此降低入射光功率,规避热量与强光对生物体的危害,便于观察活生物的一些细节活动;嗯好玩,真的好玩!好玩!
博主回复(2014-10-8 20:48)光毒作用很弱。

[25]陈楷翰  2014-10-8 20:40
可能有些明白了:多个波长的荧光照片叠加成像。
有趣,有趣!好玩!
博主回复(2014-10-8 20:42)可以一次拍出来,每个接受器一个颜色,最后用计算机合成。

[24]陈楷翰  2014-10-8 20:19
    哥们,不生气啊,我好奇的时候情商一直就是零的。。。。。。不是有意的。
博主回复(2014-10-8 20:35)给你贴了一幅图片,欣赏下,慢慢体会。

[23]陈楷翰  2014-10-8 20:18
发出的荧光是有颜色的,通过给不同细胞的染色不同,就是彩色了。
——————————————————很不合理,激发荧光单色,可复色光才可能给细胞折腾吸收啊? 给不同细胞染色?也不能被吸收啊?不吸收了咋显示出彩色?
博主回复(2014-10-8 20:33)这个是光物理的基本原理:第二束光把荧光灭掉。
不在这个学科,记住就可以了,理解需要时间。
https://frankliou.wordpress.com/2012/03/19/cartan%E6%B5%81%E5%BD%A2%E5%BE%AE%E5%88%86%E5%AD%B8%E8%88%87%E6%9B%B2%E7%8E%87%E5%BC%B5%E9%87%8F/

曲率的概念是為了度量空間的彎曲程度所產生的數學量,而在高維度的微分幾何學裡,曲率可以看成是度量向量場二次微分的交換程度(這與空間的彎曲程度有關係)。假設X,Y,Z是向量場,我們定義
R(X,Y)Z=D_{X}D_{Y}Z-D_{Y}D_{X}Z-D_{[X,Y]}Z.
在歐氏空間中,如果Z是光滑向量場,我們很自然的可以得到曲率張量為零。然而在一般的黎曼流形中,空間的彎曲程度會影響著向量場的二次微分項。取局部座標x^{\mu}後,我們把黎曼曲率張量寫成局部座標的形式:
R(\partial_{\mu},\partial_{\nu})\partial_{\sigma}=R_{\sigma\mu\nu}^{\delta}\partial_{\delta}.
接著我們來定義一些曲率張量。
Ricc曲率張量R_{ij}定義為
R_{ij}=R_{jki}^{k}
純量張量(Scalar curvature)則定義為
R=g^{kl}R_{lk}=R_{k}^{k}.
則我們可以證明下列關係式:
(1)first Bianchi: R_{ijk}^{l}+R_{jki}^{l}+R_{kij}^{l}=0
(2)second Bianchi:D_{l}R_{kij}^{m}+D_{i}R_{kjl}^{m}+D_{j}R_{kli}^{m}=0.
(3)\displaystyle D_{m}R_{k}^{m}=\frac{1}{2}D_{k}R(換句話說\displaystyle\mbox{div}(\mbox{Ric})=\frac{1}{2}dR.)
任給M上的向量場X,Y。假設\sigmaX(P), Y(P)形成的T_{P}M的二維向量子空間,我們定義截面張量
\displaystyle K(\sigma)=\frac{\langle R(X,Y)Y,X\rangle}{\|X\wedge Y\|^{2}},
其中\|X\wedge Y\|^{2}=\sqrt{\|X\|^{2}\|Y\|^{2}-(\langle X,Y\rangle)^{2}}.
利用局部座標系,我們還可以把R_{ijk}^{l}表示成\Gamma_{ij}^{k}的形式:
\displaystyle R_{jkl}^{i}=\frac{\partial\Gamma_{jk}^{i}}{\partial x_{l}}-\frac{\partial \Gamma_{jl}^{i}}{\partial x_{k}}+\Gamma_{sl}^{i}\Gamma_{jk}^{s}-\Gamma_{ks}^{i}\Gamma_{jl}^{s}.

Cartan的流形微分學

假設E_{1},\cdots,E_{n}M上的向量場。我們說\{E_{i}\}是直交的若且唯若
g(E_{i},E_{j})=\delta_{ij}.
此時我們稱\{E_{1},\cdots,E_{n}\}M上的一組活動標架(moving frame)。令\{\theta^{i}:\theta^{i}\in\Gamma(M,T^{*}M)\}表示\{E_{i}\}的對偶場。(換句話說,\theta^{i}(E_{j})=\delta_{j}^{i}.)則我們知道d\theta^{i}是2-form。
定理:存在one-forms \omega_{j}^{i}滿足\omega_{j}^{i}=-\omega_{i}^{j}使得
d\theta^{i}=\theta^{j}\wedge \omega_{j}^{i}.
我們稱(\omega_{j}^{i})為connection-one-forms.
證明:令D表示M上的黎曼聯絡,且\omega_{j}^{i}定義來自:
\displaystyle D_{X}E_{i}=\sum_{j=1}^{n}\omega_{i}^{j}(X)E_{j}.
那麼利用黎曼聯絡的性質,我們可以得到此結果。
定義
\Omega_{j}^{i}=d\omega_{j}^{i}+\omega_{k}^{i}\wedge \omega_{j}^{k}.
則我們稱矩陣(\Omega_{j}^{i})是curvature- 2-form。由於\theta^{i}\wedge\theta^{j}在每個點P上都是\Lambda^{2}T_{P}^{*}M的基底,因此我們可以把\Omega_{j}^{i}寫成\theta^{i}\wedge\theta^{j}的表示:
\displaystyle\Omega_{j}^{i}=-\sum_{1\leq k<l\leq n}R_{jkl}^{i}\theta^{k}\wedge\theta^{l}.
其中R_{jkl}^{i}為黎曼曲率張量。其中,R_{jkl}^{i}=-R_{kjl}^{i}.
範例:假設(M,g)為黎曼曲面,則curvature 2-form為
\Omega_{2}^{1}=-R_{212}^{1}\theta^{1}\wedge\theta^{2}.
其中我們知道曲面的高斯曲率為K=R_{212}^{1}.
註記:所以大家應該可以看到,利用活動標價的方法(Cartan的微分學)可以簡化很多流形上張量的計算。應用的話,大家可以閱讀:曲面的高斯曲率的計算



《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上册·第二版)》的笔记-第三章 黎曼内稟曲率张量

李瞬生
李瞬生 (多大欲望就做多大的事别欲求不满)
读过 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上册·第二版)
  • 章节名:第三章 黎曼内稟曲率张量
  • 2014-09-11 20:43:25
2014化学诺奖:超分辩光学显微镜是物理仪器 精选
已有 8200 次阅读 2014-10-8 18:2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超分辨 显微镜 荧光
昨天蓝光诺奖参合太多了,化学就不想参合了,谁知道,全慧又及时转来消息:
这下麻烦了,更加落到我的领域范围之内了,不得不说点。


[13]刘全慧  2014-10-8 09:55
2014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4 was awarded jointly to Eric Betzig, Stefan W. Hell and William E. Moern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获奖原因:他们开发了超分辨荧光显微镜。



去年我在博文中已经明确说了,这个超分辨荧光显微镜肯定获奖,Stefan W. Hell(我还翻译成阎王爷先生)是我看好的。但是,另外两个的技术我也简单评论过,不够靠谱。还有一位华人,庄晓威,我明确说过不行,等她抹鼻涕去吧!
同时明确宣告:双光子显微镜正式出局。


2012-10-4, 我看到的一些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和工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19316.html)


 6. 超级分辨光学显微镜
 德国马普学会一家研究所的阎王爷先生 Stefan W. Hell 发明的STED 技术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y),我觉得是板上钉钉要得,不知道是那一年。同时和这个竞争的还有 STORMPALM 技术。个人觉得后面两种以及变种不太靠谱,技术复杂后处理麻烦也不实用,纯粹玩玩而已。但是现在授奖很可能有纠结产生纠纷,因为给了第一个后面两个会有意见。反正大家都年轻,最好等几年,适者生存,如果后面的技术被时间淘汰掉了,诺奖委员会就好办了。
研究实现STED超分辨率光学显微成像,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6281046454225044.shtm
 
7. 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和非线性光学显微技术
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分辨率略微低于光学衍射极限,普林斯顿的3W大概1991年发明的,并申请了专利保护。这种显微镜非常实用,目前市场非常好。但是,你3W申请专利保护严重阻碍了市场的开发,后来的超分辨显微镜后来居上,青不是出于兰但是胜于蓝,你估计只有冷板凳了。你也去遗憾擦肩而过吧。

跟这个紧密相关的是著名华人Sunny Xie 的非线性光学显微技术,如果没有超分辨显微镜,可望和3W 分享。现在只能空留遗憾了。
总之,科学的进步不等人。
**********************************************
这里有博主,北大的席鹏,对这个技术有详细的科普,整个系列。
(看到他的博文了:有感于超分辨获得2014诺贝尔化学奖


不需要看诺奖委员会的获奖理由了,我简单介绍几句。
光学显微镜有个分辨率的极限问题,大概是半个光学波长,比这个波长更小的物体,就分辨不出来了,比如使用400纳米的光,分辨率就是200纳米左右。这个极限大概19世纪就知道了,最近二十年才被打破,所以意义重大,所用的手段是纯粹的物理学,所以说今年的化学诺奖是物理学的胜利。
以前有双光子显微镜,可以稍微低于这个分辨率极限,但是实际上就在极限上工作。所谓的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就是打破了这个分辨率的极限,比如还用400纳米的光,可以容易分辨200纳米以下的物体,甚至可以达到20纳米。


以前的显微镜总是用一束光,这束光是一根细丝,聚焦到一个很小的小点上,这个小点就是分辨率极限。由于光的衍射效应,这个小点的大小受到光的波长的限制。这也是自从人类发明光学显微镜以来,困扰了200多年的难题。
阎王爷先生的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叫做STED, 基本原理是用两束光,实际上是两束激光,一束是正常的光聚焦到一个小点上,下图左边,这个就是衍射极限的最大分辨率;另一束激光变成中空的筒子一样,下图中间;两束光聚焦到同一点上,由于第二束光把第一束光给灭了,只有中间那点没有灭掉,所以才能看到,这个更小的小点就是新的分辨率,打破了衍射极限,下图右边。这就是这个项目的重大意义所在。


这样,使用这样的光学显微镜就可以清楚看到更小的物体,比如纳米材料的形貌,更广泛的应用是在生物学领域,比如下图,等待生物学专业人士来科普。

顺便说一句,中国目前是否有这样的超分辨光学显微镜我还不清楚,北大的席锋那里可能有,质量和运性情况不知道,其他单位没有听说过。
比这个显微镜更低档一点是,双光子显微镜,所用的激光就是飞秒激光,国内估计总共有50台左右,价格每台300万到600万元,全部西方制造,只有五家公司:尼康,奥林巴斯,莱卡和蔡斯等。
更低一点档次的显微镜是激光显微镜,每台大概200万元,国内估计200台到300台之间,只有西方制造。


还有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可以达到0.1纳米或许更小,远远比这个超分辨的光学显微镜高,但是各有优缺点。以后抽空再来评述。


有重要信息,会回来更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6446-769256.html

周期结构有哪些呢?一维(线性)、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周期结构。关于波我们将它分成三类:标量波(例如电子运动的波函数)、矢量波(电磁波)、张量波(晶格波)。


【高等固体物理 笔记1】
已有 1202 次阅读 2014-2-20 18:29 |个人分类:课程讲义|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总结第一次和第二次上课的笔记之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物理学?当然这个问题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那么在这里我给出我自己的答案,供大家参考和拍砖。我认为的物理学是“考察自然界中物质的性质和演化的科学”。既然是物质,就一定会有组成和性质;既然是演化,就一定会有演化的规律。这两个问题基本涵盖了物理学中的绝大部分领域。也是我们下面整理的一个重点。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来做呢?毕竟高等固体物理这门课主要研究的是固体物理或者更广泛一点的凝聚态物理中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可能发生的演化方法。在物质性质中,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力学性质、热学性质、光学性质、电磁性质等等。而演化中往往是在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因此我们要探究物质的演化规律。因此整个高等固体物理讲述的是这么一件事:“在凝聚态物理框架下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及系统演化规律的学科”。前面的废话先说到这里,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高等固体物理的课堂当中吧。


注1:因为下面所说的是笔记中的重新整理,可能叙述顺序可能与一般书本上的不太一样,当然这也带有了我个人的风格和理解在里面。我尽量把语言变得通俗一点,能不使用公式的地方尽量不适用ugly的大长串公式(一方面是为我个人方面,另一方面也许有些读者可能在手机上观看,并不一定能很好的显示公式。但是如果非要有公式的话,我也会截图放到上面的。)。相关的数学推导会用PDF形式做好放在附录中。欢迎大家下载。不过如果想自己先推导的话,我当然是比较赞赏这种做法的啦!


注2: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都用蓝色表示。正规的叙述用黑色表示。这样如果大家不想看我自己的评论的话,可以只看黑色的部分即可。


第一部分:课程概要
       本课程中的老师、助教、如何考试、如何完成作业、project怎么做(BALABALA.......)。没有什么好记录的,因此舍去。


       在这里给出老师建议的参考书:
       1.阎守胜,固体物理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冯端、金国钧,凝聚态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NRC90年代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92)
       4.张礼, 近代物理学进展,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P.W.Anderson, Basic notion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Benjamin/Cummings,Menlo Park (1984)
       6.P.M.Chaikin & T.C. Lubensky, Principle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Cambridge (1995).
       7.Gerald D.Mahan, Condensed Matter in a Nutshell, Princeton (2011)
       8.李正中,固体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二部分:范式的建立与固体物理的范式
       在科学的发展之中,范式的概念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也许应该算在科学史当中,但是它对于下面行文的思路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把它放在这里也未尝不可。范式的概念是Thomas Kuhn在Harvard读理论物理博士的时候所提出的概念,记录在《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这本书当中。那么什么是范式呢?范式通俗来讲就是一个学科的结构,一个学科的灵魂性的概念和架构。那么科学在发展的时候避免不了6种情况:前范式阶段、常规科学阶段、反常阶段、危机阶段、科学革命阶段、新范式阶段。理解起来也很容易:当一个学科处于混沌状态的时候,只有只言片语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这时为前范式阶段;而当理论发展、实验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有人就开始将理论搭建成一个框架(当然还不完善),并依据这个框架开始进行实验的指导以及理论的进步,这时称为常规科学阶段;当更多的实验现象被发现后,往往可能有一些现象与框架所预计的不相符合,这时可能能用一些策略解释,并没有对框架的根基产生什么影响,因此这时称为反常阶段;而当有决定性的实验事实被发现的时候(例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理论框架的根基产生了动摇,这时人们就要寻找新的范式或者在原有框架上进行修修补补,这样就进入了危机阶段;会有很大多数的人在这个时候参与到修修补补的工作当中来,他们中的几个人发现了新的范式或者是给出新的思路的时候,那么科学革命阶段将要开始;当新的范式被建立起来以后,人们又将进入下一个范式转换的轮回当中。科学就在这无穷无尽的范式转换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我们以固体物理为例(毕竟它是我们高等固体物理的基础):固体物理的范式可以写成下面的样子:
       “周期结构中波的传播规律”(1946年Brillouin的著作中有提到)。在这个范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概念:周期结构以及波。那么周期结构有哪些呢?一维(线性)、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周期结构。关于波我们将它分成三类:标量波(例如电子运动的波函数)、矢量波(电磁波)、张量波(晶格波)。下面就针对这些不同周期结构以及不同种类波进行讨论。Here we go!
       Case 1:标量波(电子波函数)
       在研究标量波的时候,我们以电子波函数为例。以多原子体系为例,每个原子核都会对电子有吸引作用,而电子之间会有排斥作用。在这个时候如果求解整个体系的准确Hamiltonian将会非常的困难(Hamiltonian写出来将会非常的长,而且其中会有很多的相互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orn和Oppenheimer提出了著名的B-O近似:将电子运动和核运动分离。核运动可看做经典力学,电子可看成外电场。而电子的运动则可以看做是在核所形成的势场当中所得到的薛定谔方程。这将系统的求解大大的简化了。但是依旧我们要处理的是多电子波函数。而这个是不好deal with的。因此我们下面又会用到单电子近似,也就是将单独的电子拿出来,针对它来说的话核对它的作用可看成势场;同样周围其他电子对它的作用也可以看成另外的势场(与核的吸引相反的排斥势能),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多电子波函数转化成单电子波函数,得到了“单电子近似”。这时可以得到每个电子所处的能级的能量。然而当我们将很多的电子能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会形成一个带状结构,我们称它为“固体能带”。关于固体的性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固体内部的能带结构。因此如何计算固体的能带结构,是固体物理课程的首要重点。(Question:电子波函数能求出来物质的何种性质?
       Case 2:矢量波(电磁波)
       电磁波在固体中的运动可以得到物质的电磁性质或者光学性质。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X衍射动力学。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物质是光子晶体。既然电磁波可以在物质中传播,而光又是一种电磁波,那么能调节光在物质中的传播,那该多好。在1987年E.Yablonovitch在论文(PRL58,2059)中第一次提出了光子晶体的概念。在1990年的另外一篇文章(PRL65,3152)中从理论上预言了第一个有完整光子带隙的三维光子晶体。在1991年第一次在实验室用实验方法制备了有完整光子带隙的三维光子晶体,从而打开了光子晶体研究的大门。现代的光子晶体大多是人工设计、制备的。然而大自然中也有很多的光子晶体:蛋白石与蝴蝶翅膀。电磁波在周期型结构中所遵循的规律仍旧是Maxwell方程组,唯一不同的是加上了Bloch波的概念(周期波)。当一个光子晶体有了带隙以后,那么处在这个带隙频率中的光就无法通过光子晶体。它和半导体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下表就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对比:
       光子晶体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做光子晶体光纤。我们知道,一般的光纤有如下的缺点:(1)有损耗和色散(2)单模光纤的直径较小(3)单模波长是有限的(4)特定的工作波长才可以使用。而光子晶体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1)无损耗、而且色散可根据光子晶体的结构来进行调制(2)已经可以制造大半径的光子晶体光纤(3)在光禁带范围内所有的波长都能进行单模工作。(Questions:(1)为什么单模光纤的直径比较小?(2)如何根据结构来调制色散?具体应该如何做?(3)何为单模工作?)另外可以运用到光子晶体的地方是改变原子的自发辐射速率。因为自发辐射速率是正比于光子态密度的。因此通过光子晶体改变光子的密度就可以改变自发辐射的速率。当处于光子晶体的原子的辐射频率落在完全光子能隙(Question: Explain this)中自发辐射被抑制,而落在不完全能隙中时自发辐射的速率被改变。对于完整的光子晶体来说,它的能隙是连续的。而对于其中有缺陷的(例如点缺陷(光子晶体微腔)和线缺陷(光子晶体波导))来说,会有一个缺陷模的存在,这个缺陷模的存在导致在能隙中的某些波长的光会透过光子晶体。
       在普通光纤中,信息的传输如果想要转弯是需要很高成本的,因为普通光纤是运用全反射来进行传输的,而当出现偏转的时候就信息就会有遗失,这样要使得信息完整性得到保证的话,所用的光纤长度将会非常的长,成本会很高。但是光子晶体中可以使用一些缺陷位或者是线缺陷来调制光的行走路线。目前已经有实验进行了验证,效果比较好(PRL1996,77,3787 & Science1998,282:274)。并且也可以调制光子晶体去做门电路:进来频率的光为f1,f2,f3经过光子晶体之后只剩下了f1,f2。f3被吸收掉了。我们可以用这种性质来做“门电路”,因此可以进行逻辑运算,进而做出来光子晶体为主的计算机。当然要准确的计算出来光在光子晶体中的运动的话,需要求解带边界条件的Maxwell方程组,比较成熟的方法是使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光子晶体还可以用来做信息的处理元件。将同一线路的信号进行分流。总而言之它的用处非常的大。
       当然,这么好的性质是要付出代价的。上帝对所有人和物都是公平的。光子晶体所存在的问题有:
   (1)制备Band Gap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子晶体还比较困难
   (2)在任意位置上引入所需要的缺陷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达到。(理论上的预期也不会太容易吧?
   (3)解决高效率光子传导材料的技术问题
   (4)如何将现在的电流、电压加在光子晶体上的问题:因为我们要做器件的话,还是希望它用电比较的好。当然可以引入光电转换器来进行,不过具体的问题我也不是太清楚。得专门做器件的人才能知道。
       在这里也可以谈谈科学与技术的问题。任何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研究,但是如何正确的对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也是很重要的。在科学上我们只在乎Why和If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如果那样的话会怎样)而在对于技术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How和What的问题(要做成什么样?怎么做?有什么用途)。两者的着眼点很有差别,在这里我想提一下。
       Case 3:张量波(晶格波)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晶格的振动。晶格振动影响着固体的热学性质(比热、热导率等等)。最常见的模型就是一维原子链模型,具体的模型计算将会在附录中给出。当我们计算以后会发现有两种性质的色散关系。一种在原点左右的变化状态为线性的,而另外一种的斜率几乎为0。我们称线性部分为“声学支”,而斜率为0的部分为“光学支”。对于一个3维晶格来说,如果有N个原子,那么总的自由度为3N。在这3N个自由度中,能形成声学支的只有3个方向的(x,y,z),因为只有3个声学支。而剩下的3N-3个自由度都是光学支。

       在我们讨论完三种case的波在周期性结构中的运动之后。下面我们就要谈论一下如何从固体物理推广到凝聚态物理当中。在固体物理中我们选择的是周期性结构。而在凝聚态物理中我们往往需要考察的体系都是局部无序或者整体无序的(在无序这章中有涉及)。而且研究内容从固体扩展到了非晶、液晶、准晶和液体当中。在性质的研究中也从原来的表观物理性质开始探究量子的相干性(相互作用体系)(例如输运性质)。在以后的课程中还会讲到凝聚态物理的范式:对称性破缺。对称性是一个系统十分重要的整体性质。

第三部分:量子化学的范式
       化学从古到今都被人说成是“瓶瓶罐罐+摇摇晃晃”。但是当Kohn和Hohenberg提出来了密度泛函理论之后,化学将从原来的纯实验科学向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的科学发展。分子和原子属于量子力学所研究的范畴。而且一般的化学体系都是多粒子体系,因此从理论化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多粒子体系应该如何处理。下面从价键理论到分子轨道理论分别介绍。
       价键理论可以说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化学理论。利用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当一个体系写出了Hamiltonian的时候,下面的事情就是求解本征方程。目前来说价键理论最常用的就是使用变分法来进行求解(针对于H2来说)。变分波函数为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的排列。在有机化学当中会有杂化轨道这么一说。当然相信大家对于价键理论以及杂化轨道理论这种东西在高中或者大学化学中都学过了。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电子在整个分子上有分布,这时的波函数为多电子波函数。而分子轨道是原来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能有效行程分子轨道的条件:(1)能量相近(2)对称性匹配(3)最大重叠。

       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的笔记就记录在这里。未完待续,以后还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内容奉献给大家。欢迎持续关注。

附录一:一维原子链中晶格振动模型的求解
附录二:用变分法处理H2体系,得到正确的解


本征态都必须满足线性叠加原理

量子计算的最终结果只能由测量给出,因为你没有别的信息来源。所以,既然要完成计算,当然必须要实现通过设计让最终测量得到的结果就是计算的结果。坍缩必然会被考虑,利用它,或者让最终态处于本征态上。


GR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非线性:能动张量决定了度规,但是能动张量本身又是需要由度规来决定的。
  在GR与QM的结合过程中,这种非线性就很严重了:QM中系统能量是量子化的,从而存在能级与能态的概念,从而才有量子态,以及定态、本征态等概念。所有的本征态都必须满足线性叠加原理,这是QM的基本要求。但是不同的本征态的能量肯定是不同的(这里不考虑能量简并,而且也不可能所有本征态都简并到一个能量本征值上吧……),从而他们对应不同的时空(能量不同,能动张量不同,那么时空度规肯定不同——能动张量相同的时空度规不一定相同,但能动张量不同的时空度规肯定不同),而时空本身是非线性的,因而不同本征态对应了不同的时空,而且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从而破坏了量子力学的最基本的假设:线性叠加原理。从而,要么你承认GR放弃QM,要么你承认QM放弃GR。
  破裂从此诞生。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
  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联姻主要分两步:
  首先是SR与量子力学的融合,然后是GR与量子力学的融合。
  前一步很早就完成了,那就是量子场论。而且我们在融合的过程中发现了自旋的重要性与重要贡献,可以说是让大家喜出望外的一件事情。
  但是GR与量子力学的结合却迟迟无法得到实现,让我们非常遗憾。
  下面,我就现在GR与量子力学的一些主要矛盾简要地说一下。

  GR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非线性:能动张量决定了度规,但是能动张量本身又是需要由度规来决定的。
  在GR与QM的结合过程中,这种非线性就很严重了:QM中系统能量是量子化的,从而存在能级与能态的概念,从而才有量子态,以及定态、本征态等概念。所有的本征态都必须满足线性叠加原理,这是QM的基本要求。但是不同的本征态的能量肯定是不同的(这里不考虑能量简并,而且也不可能所有本征态都简并到一个能量本征值上吧……),从而他们对应不同的时空(能量不同,能动张量不同,那么时空度规肯定不同——能动张量相同的时空度规不一定相同,但能动张量不同的时空度规肯定不同),而时空本身是非线性的,因而不同本征态对应了不同的时空,而且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从而破坏了量子力学的最基本的假设:线性叠加原理。从而,要么你承认GR放弃QM,要么你承认QM放弃GR。
  破裂从此诞生。

  然后还有一些别的因素。
  比如,GR中时空是可以互换的,这就是经典的Lorentz变换。但是在QM中时间与空间是严格区分开的。Schrodinger方程就是如此,对时间是一阶的而对空间是二阶的(当然,场论中并不是如此,不过也有类似问题)。
  这个在做量子化的时候就凸显了出来:量子场论中的正则量子化是已经人为地将时空分为了时间与空间的。 虽然我们可以要求这种分割以后的系统依然具有Lorentz对称性——这点在广义相对论的正则表示(Dirac发展出来的)中有过仔细的研究——但是这种分割方法本身还是意味着一种不协调。
  当然,我们可以用协变量子化(比如圈量子引力就是如此),但是协变量子化也有自己的问题。
  最后来说一下,那就是纯数学上的“暗示”了。
  目前所有的引力量子化方案,都被证明在两圈图层面上是发散的,也就是不可重整。不可重整就表明了我们还有很关键的东西不知道,而这个不知道的东西如果继续不知道的话,那说统一GR与QM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当然,可重整也不代表我们什么都知道了……
  超对称等一系列手段可以消除两圈图层面上的发散,但是在更高的全图上大家也一致认为还是会发散的,因而现在的量子引力必然是不可重整化的。当然,可以很自我安慰地认为更高圈的不可重整化只发生在Planck尺度上,但至少就表明了我们对那个区域的物理还有很多不知道。
 
  关于引力在量子场论中的不可重整,这里要多说几句。
  在量子场论中,我们知道一般的树图都是非发散的,但是圈图很可能会发散。发散也分两种:一种是表征发散,一种是非表征发散。如果一张图可以通过断掉一根内线而分解为互不联通的两部分,那么这种图称为单粒子可约的(1PR),反之则是单粒子不可约的(1PI)。1PI的表征发散是精准的,因而我们主要可以用1PI图的表征发散来研究整个场论的发散情况。
  而1PI表征发散的计算,借助图论知识,我们知道可以约化为(不同粒子的)外线数、圈数和顶角数的代数关系。
  在场论中,我们发现,如果跃迁振幅随着图的复杂性的上升,其发散项数量也上升,那么这种场论就是不可重整的;而如果随着复杂性的上升,发散项保持恒定,那么这种场论是可重整的;最后,如果对这图复杂度的上升,发散项的数量反而减少,那么这种场论就是超可重整的。
  在场论中,这种图的复杂程度就体现在顶角数和圈数上,其中顶角数可以被证明是最主要的(可以将圈数约去)。
  因而,如果1PI图随着自身顶角数的增加,发散项增加,那么这个理论就是不可重整的;保持不变,则是可重整的;发散项减少,就是超可重整的。
  对于我们熟知的理论,四维中的Phi4理论和QED都是可重整的,二维Phi4理论是超可重整的。
  而对于引力,我们的研究发现,是不可重整的。这是虽然对于0自旋粒子还是1/2自旋粒子,引力作用顶角是2+1型的(两根粒子线一根引力线),但是对于引力本身,顶角是2+2的(四根都是引力线),而这种顶角增加发散项。从而,引力是不可重整的。事实上,在有些模型中,引力与粒子的作用顶角也是2+2的,从而这种顶角也是不可重整的。
   由此可见,在现有方案中,量子引力是不可重整的。
 
 
white 对于任一个区域上所有点构成的集合,可以定义该点集合的测度为该平面空间区域的面积
 
数学期望是一阶原点矩(表示分布重心)、方差是二阶中心距(表示离散程度)、偏态是三阶中心矩(表示分布偏离对称的程度)、峰态是四阶中心距(描述分布的尖峰程度,例如正态分布峰态系数=0)

二阶方程的初始条件或者边界条件是容易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的,零阶是位置,一阶是动量,一般性的物理经

第一章 引论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shc2000.sjtu.edu.cn/phy/phy1.htm
轉為繁體網頁
上述依存关系是每一物体实际上都承受着来自无数个其它物体各个方面的引力这一情况的抽象。古典力学按照把两个物体的抽象的图景向着三个物体的更为具体的 ...

 

 

phymath999: 体系对质点的引力,只与这两质点有关,与第三者 ...

phymath999.blogspot.com/2015/03/blog-post_32.html
轉為繁體網頁
2015年3月17日 - 牛顿linear: 速度是加速度在时间上的线性叠加作用在一个粒子上的力是其他粒子的引力的总和. 来源: marketreflections 于2009-05-17 06:55:43 ...


"牛顿把下述规律宣布为宇宙的原理,即两个物体以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力相互吸引。上述依存关系是每一物体实际上都承受着来自无数个其它物体各个方面的引力这一情况的抽象"


"第9章静电场_百度文库

220.181.112.102/view/6d67692f647d27284b7351f6.html
轉為繁體網頁
2012年4月17日 - ... 电荷系产生的电场中, 在点电荷系产生的电场中,某点的电势是各个点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的电势的代数和这称为电势叠加原理代数和。"


应该特别指出,从十九世纪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中发展出来的,复杂的运动形态不可归结为简单的运动形式的思想,世界的无限复杂性的思想,以及其规律的非线性的思想,这些思想如此鲜明地反映于哲学和十九世纪科学思维的风格中,并且与上个世纪的情况完全不同。对十八世纪的文化来说是以其思想的单义性为特征的,也就是一个现象严格地,精确地依赖于另一个现象的观念。这种观念最高级的表现就是著名的拉普拉斯的最基本的模式,它的意思就是知道宇宙全部质点的位置和速度就可以预言日后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和人类命运直至历史的和生活习惯的细节[2]科学就是把现象从宇宙间无穷尽的总体联系中人为地抽取出来并安置在原因——结果的链条之中。按照席勒的说法只有“纵的联系”才会使科学发生兴趣,而同时也就抛弃了使单纯的依存关系走样和复杂化的“横的联系。此时的科学虽然意识到这种“横的联系”,但是依然力图把它分割为单纯的“纵的联系”。牛顿的引力论和摄动论就是一例。牛顿把下述规律宣布为宇宙的原理,即两个物体以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力相互吸引。上述依存关系是每一物体实际上都承受着来自无数个其它物体各个方面的引力这一情况的抽象。古典力学按照把两个物体的抽象的图景向着三个物体的更为具体的图景进行过渡,同时把第三个物体认为是使原来的简单的情况变得复杂起来的摄动的根源。需要指出:在真空中就是两个物体也算得上是一种复杂的具体的图景。第一步抽象是一个在真空中运动的孤立的物体。这个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其坐标是时间的线性函数。在宇宙力学图景的发展过程中每迈出新的一步都要回复到空间量与时间量的线性依存关系上来。那种线性化是以向较小的区域过渡而被实现的。在只有一个孤立的运动物体的最早的图景中(这正是机械论的自然科学的终极抽象),物体的位置是线性地依赖于时间的空间量。后来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考虑到开普勒定律和天体的加速度,并认为此加速度就相似于地球上物体的加速度,这样就从《自然哲学原理》中第一定律过渡到第二定律。但是,用匀加速运动代替加速运动,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要处于均匀力场之中,这时速度也就成为时间的线性函数了。这种先把坐标对时间的一阶导数线性化然后二阶导数线性化的意图表征牛顿力学的特点。从坐标开始,以后是速度,加速度等等,都被认为是时间的线性函数,线性化也成为数学分析的基础。科学只对所研究量的线性关系感兴趣,并引入微分的概念(函数增量的线性部分),和导数的概念(包含在无限小区域内增量的比值)。从宇宙间现象的不可胜数的联系中,抽象地提取出所要研究的量,这种抽象过程合理到什么程度,这些有限个量之间的联系特征也就是与实际符合到什么程度。当力场可以忽略时在惯性作用下匀速运动的图景是与物体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在研究均匀力场时,匀加速运动的图景是与实际情况相一致的。数学的概念鲜明地显示出抽象分析的每一步的约定性。当哲学上对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概括以后,这样的一种约定性就变得可查觉的了。然而这种经常进行的认识过程一旦被绝对化后,有条件的抽象看起来就像是现实之中无条件精确的等价物了。
 
 
对于任一个区域上所有点构成的集合,可以定义该点集合的测度为该平面空间区域的面积


 量子力学中的谱测度与概率测度 对算符F求平均值:<ψ|F|ψ>,它等于F的本征值f(i)乘以取该本征值的概率P(i),再求和: <ψ|F|ψ>=∑ f(i)P(i) (1) 但我们可以把这个方程两边同时剥去外衣<ψ|和|ψ>,直接露出赤裸裸的算符F本身,得到 F=∑ f(i)μ(i) (2) 此时,称μ(i)为算子F的谱测度,上式称为算符F的谱分解。本来,矩阵也好,算子也好,谱分解不过是一个纯粹的数学事实,但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如果以|ψ>代表Hilbert空间中的矢量,那么通常所说的波函数,即是Hilbert空间中的泛函)代表概率幅,这使得(2)式所表示的谱分解,有更多的含义。例如在(2)式中,F的“算符性”由μ(i)来承载,因为本征值f(i)只是一个c数不是算符,而 <ψ|μ(i)|ψ>=P(i) (3) 从(3)式看,即算符μ(i)的平均值就是概率P(i)。因此谱测度μ(i)相当于一个概率算符!如果前面的求和是连续求和,那么谱测度μ(i)相当于一个概率密度算符。


(为了配合与季候风兄的讨论,我在众数学高手面前班门弄斧,向非数学专业人士科普一下一些基本概念。可能难免会含有诸般错误) 1. 测度 通常的函数是以某个变量为自变量的函数。而测度可以看作是一种以集合为自变量的“函数”(映射,映射是比函数更一般的概念)。即给定一个集合,就让某个量与之对应,这个量就是集合的测度。当然测度的定义域——由集合构成的集合,必须满足某种代数性质(σ代数),这种代数常常作为测度的一种定义方法. 例如,由所有事件集合构成一个集合(因而是集合的集合),它可以作为概率事件的样本空间.此时定义在事件集合上的测度,可以是这个集合中所有互斥的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之和.因此概率就是一种测度.此时概率论要求σ代数自然满足. 再如,由一些平面空间区域(相当于点的集合)构成一个集合(要求满足σ代数哈),对于任一个区域上所有点构成的集合,可以定义该点集合的测度为该平面空间区域的面积搜索. 物理学中,有时把一些积分的微分元直接称做积分测度. 一个点,一根线的面积为零,所以在二维面积测度的意义上,点和线的测度都是零.定义一维区间长度为该区间上点集合的测度.不难看出,此时可数无穷多个点的集合测度为零.那么,不可数无穷多个点的集合测度是不是一定大于零呢?不一定!例如康托分形集合就是测度为零的、包含不可数无穷多个点的集合。 测度理论,是现代公理化概率理论的基础.研究某些比较深入的量子力学问题,还非得用基于测度理论的概率理论才行.测度理论可以使得黎曼积分被推广。可以看到,上面的测度例子都是正定的,这也是概率可以作为测度来描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有时候,例如我们需要考虑负的积分结果,此时可以引入广义测度的定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产生负概率问题,人们选择的办法是避免它。由于负概率来源于正反粒子同时存在,也许可以直接引入负概率概念来描述。例如正电子出现的概率为正,同一情况下让负电子出现的概率为负。问题是,此时概率的归一性不好办(即总概率如何定义?通常为1)。也许还是有办法,但是也许不必了,因为量子场论很成功地替代了相对论量子力学。 2. 量子力学中的谱测度与概率测度 对算符F求平均值:<ψ|F|ψ>,它等于F的本征值f(i)乘以取该本征值的概率P(i),再求和: <ψ|F|ψ>=∑ f(i)P(i) (1) 但我们可以把这个方程两边同时剥去外衣<ψ|和|ψ>,直接露出赤裸裸的算符F本身,得到 F=∑ f(i)μ(i) (2) 此时,称μ(i)为算子F的谱测度,上式称为算符F的谱分解。本来,矩阵也好,算子也好,谱分解不过是一个纯粹的数学事实,但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如果以|ψ>代表Hilbert空间中的矢量,那么通常所说的波函数,即是Hilbert空间中的泛函)代表概率幅,这使得(2)式所表示的谱分解,有更多的含义。例如在(2)式中,F的“算符性”由μ(i)来承载,因为本征值f(i)只是一个c数不是算符,而 <ψ|μ(i)|ψ>=P(i) (3) 从(3)式看,即算符μ(i)的平均值就是概率P(i)。因此谱测度μ(i)相当于一个概率算符!如果前面的求和是连续求和,那么谱测度μ(i)相当于一个概率密度算符。 在通常的量子力学中,谱测度μ(i)被称为投影算符,因为它是幂等的(它的平方等于它自己),而且利用它可以实现将某个矢量向μ(i)中包含的某个矢量上进行投影。与此相应地,传统量子力学中,要求可观察量对应的算符是自共轭的,这类算符的谱分解中,谱测度对应投影算符。 但是传统量子力学存在局限性,需要扩展。比如,我们的测量,不一定对一个系统整体进行测量,而是对一个系统中额达某个子系统进行(严格说来,我们无法把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分离开来),此时算符的谱分解中,谱测度不一定对应投影算符。再例如,有些可观察量,例如时间,相位差等等,它们并不对应自共轭算符。 为了推广量子力学可观察量的概念(即不一定对应自共轭算符),我们需要推广算符的谱分解(2),使得其中的谱测度μ(i)不必对应投影算子,而是把投影算子看作它的特例。由(3)式可知,谱测度相当于“概率算子”(或“概率密度算子”),因此,在正统量子力学中它对应投影算子只是一个偶然,这并不表明它直接与投影算子等同,它应该对应更一般意义上的“概率算子”(或“概率密度算子”),从而谱测度μ(i)可以一般地推广到“概率测度”。由于概率测度非负,所以此时的谱测度称为“正算子取值测度”(POVM)。只要谱测度μ(i)对应POVM,(2)式表示的算符,均对应可观察量,此时这样的算符不一定是自共轭的。 但是,为了与传统区分开来,谱测度常常是指可以解释成投影算子的那种。一个算符是谱测度意义上的,还是POVM意义的,关键取决于所取的Hilbert空间(即算符的表示空间)。有一个定理是说:每一个POVM,存在一个谱测度的“膨胀”(dilation)。例如,假定Hilbert空间H(1)是H (2)的子空间,算符F在H(2)中存在谱测度分解,那么它在H(1)上的压缩compression(或限制restriction)记为E,假定E在 H(1)中存在POVM分解,此时F是E在H(2)中的dilation。 需要提醒的是,dilation与扩张extension是两种概念,一个POVM意义上的算符,不一定存在谱测度意义上的extension,除非该算子的正负亏指数deficiency index相等。但是dilation就不存在这个限制:每一个POVM,都存在一个谱测度的dilation。换句话说,当闭对称算子的两个亏指数(deficiency index)相等时,才存在自共轭扩张(extension)。但是,如果这个算子存在POVM分解,则即使亏指数不相等,同样存在自共轭 dilation。

朗道“序参量ψ”引发的一场巨大的科学风暴——现代科学启蒙主义系列

(2011-06-27 13:16:16)


标签:

文化


 
     朗道“序参量ψ”引发的一场巨大的科学风暴——即朗道“序参量ψ”在“经典物理学”中的自然延伸
 
“朗道有序ψ参数”原本是一种适合描述唯象导电固体在极端低温下的波函数。可是,它又能用来描述超导体内部的欧姆电流和超导电流之间的相变。这就意味“朗道有序ψ参数”也能描述各种流体(气体和液体等等)。电流在导电固体内的热力学状态,通常被物理学家描述为“电子气”;而化学家则把它们描述为属于“离域键”性质的“金属键”。对于同一个自然对象,同时掌握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两种不同观点,以及不同的研究立场和量化方案,不仅对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即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统一称谓)很重要,就是对那些不同专业领域内的职业物理学家和职业工程师,职业化学家和职业化工工程师,同等重要。
 
在超导物理学上,作为波函数的朗道“有序参量ψ”的平方,才有实验可测的意义。并且这个朗道“有序参量ψ”的平方的物理量纲是单位体积的倒数,这意味着朗道的“波函数ψ的平方”的物理含义是单位体积内的空间密度。
 
可是,在“薛定谔量子力学”中,“波函数ψ的平方”被大物理学家玻恩解释为发现“粒子位置的分布几率”(即原子核外电子位置的概率分布,俗称为“电子云”)。“波函数ψ的平方”是无量纲的一种函数,相当于数学量,而且是还是一种概率。
 
我们就是把“波函数ψ的平方”放大、特写,以便职业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高等研究院所的师生,看清楚“波函数ψ的平方”的物理诠释的多样性,明白玻尔旗下举世公认的“哥本哈根学派”的权威释义,并不是唯一的。
 
为何非要是“波函数ψ的平方”才能获得物理意义呢?这是因为“波函数ψ”本身是一种“椭圆角度测度性的复函数”,而这种“椭圆复函数”在真实自然界中,仅仅基于它的几何性质,一直都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视为无法用任何科学实验来证实其存在性。而“椭圆复函数”的平方,即<ψ*|ψ>=|ψ|^2=r=实数,于是获得了科学实验上的可测性。
 
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科学理由,“波函数ψ”总是一定被预先假定为这种“椭圆复函数”,而不能是别的什么性质的“几何函数ψ”,当然,它也可以是“凯雷-克莱因几何函数”,或者别的什么函数。类似地,在自然界中,“波函数ψ”也未必一定处处都必须被强硬地预先规定为“波函数ψ”,而不能是别的什么性质的“待定函数ψ”!“哥本哈根学派”对“波函数ψ”的权威解释,虽然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解释决不是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诠释”!比如,金兹堡-朗道方程中的“波函数ψ”的诠释,明显不同于“哥本哈根学派”对“波函数ψ”的权威解释。不仅如此,在我们看来金兹堡-朗道方程中的“波函数ψ”的诠释,应用更加广泛,而且<ψ*|ψ>的物理含义是单位体积内的空间密度,具有物理量纲。这种特殊的空间密度量纲,使得它不但可以直接被应用到“麦克斯韦电动力学”,“流体力学”领域中,而且还被直接应用到具有极大普适性的“热力学”中。由于<ψ*|ψ>的物理含义是单位体积内的空间密度,具有物理量纲。这使得“朗道有序函数ψ”本身也获得了一种“分数维度”(3/2维度)性质的空间量纲。这暗示着“金兹堡-朗道方程”代表着一种“物理分形几何学”。所以,种种迹象表明,在自然界中,决没有任何科学理由,只能接受“波函数ψ”一定被预先假定为是“椭圆复函数”,而不能是别的什么性质的“几何函数ψ”。
 
为了获得最一般意义上的“几何函数ψ”,把<ψ*|ψ>推广为<ψ*|S*ijSjk|ψ>|ψ>被定义为离散有限维数或者连续无限维数的正变仿射空间,<ψ*|被定义离散有限维数或者连续无限维数的逆变仿射空间,S*ijSjk=GikGik为对称矩阵,学名为“度规矩阵”,或者“度规张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必须放弃“哥本哈根学派”对“波函数ψ”那种“唯一性”的权威解释,学会开拓视野,创建更加一般意义上的“普适量子物理学”。“哥本哈根学派”对“波函数ψ”那种“唯一性”的权威解释,在今天事实上不仅已经丧失了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反而变成了一种强烈阻碍科学向前发展的阻力!在我们看来,“几何函数ψ”(我们不再使用传统上那种人为狭隘化的“波函数ψ”这个名称了)的物理含义,完全可以按照所研究的自然对象的量纲来约定。尤其是它的平方的量纲,即<ψ*|ψ>的量纲可以被约定为正好符合某个任意、但又是确定的物理量的传统量纲。
 
尤其是这种单位体积内的空间密度量纲的<ψ*|ψ>,有着极为广泛的直接应用。除了众所周知的电流密度
 
朗道“序参量ψ”引发的一场巨大的科学风暴——现代科学启蒙主义系列 
之外,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定义类似的物理量。比如,一系列的唯象的宏观量子力学方程式:
 
伽利略量子引力场重力密度:f=<ψ*|mg|ψ>
牛顿量子作用力密度:f=<ψ*|ma|ψ>
洛仑兹电磁量子力密度:f=<ψ*|qE+qu×B|ψ>
量子电能密度:w(q)=<ψ*|qU|ψ>
量子磁能密度:w(Φm)=<ψ*|ΦmI|ψ>
量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压强:P=<ψ*|nRT|ψ>
……………………………………………………
 
诸如此类,我们可把现有的全部经典物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量子化!这是一场真正的科学风暴,它将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滚滚科学洪流的形式,彻底冲击涤荡现有全球所有中学和大学的科学教材和科学著作!这就是当人们打碎了“哥本哈根学派”对“波函数ψ”那种“唯一性”的权威解释的枷锁之后,直接获得“科学解放”,赢得“科学自由”,从未来回到现在的简单后果。
 
 不过,我们也可以对“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函数ψ”做一番小小的、但却是意义重大的修改,去掉那个“波”字,即把“波函数ψ”改为意义更加广泛普适的“函数ψ”。这时,在某些情形下“函数ψ”也可能是“波函数ψ”。换言之,“波函数ψ”现在变成了“函数ψ”的一个“子函数”之一。我们继续保留“哥本哈根学派”的对“函数ψ的平方”假设的这种归一化的、无量纲的一种统计函数,依旧把它看成是一种概率。这时,我们同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如下一系列的唯象的宏观量子力学方程式:
 
伽利略量子引力场重力:F=<ψ*|mg|ψ>
牛顿量子作用力:F=<ψ*|ma|ψ>
洛仑兹电磁量子力:F=<ψ*|qE+qu×B|ψ>
量子电能:w(q)=<ψ*|qU|ψ>
量子磁能:w(Φm)=<ψ*|ΦmI|ψ>
量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ψ*|PV|ψ>=<ψ*|nRT|ψ>
…………………………………………………………
 
诸如此类,我们照样能够把现有的全部经典物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量子化!彻底刷新升级现有全球所有中学和大学的科学教材和科学著作!这就是当人们打碎了“哥本哈根学派”对“波函数ψ”洞穴之见的“狭隘性”,而继续保留“几率统计诠释”之后,直接从未来回到现在所获得的一种“科学思想解放”和“科学思想自由”的简单后果。

 

跟弯曲有关的东西貌似都很喜欢空间的四阶导数→_→

数学期望是一阶原点矩(表示分布重心)、方差是二阶中心距(表示离散程度)、偏态是三阶中心矩(表示分布偏离对称的程度)、峰态是四阶中心距(描述分布的尖峰程度,例如正态分布峰态系数=0)

二阶方程的初始条件或者边界条件是容易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的,零阶是位置,一阶是动量,一般性的物理经

冯某某知乎用户、张小若 等人赞同
统计学上的矩和物理上的矩,都是数学上的矩的特例,英語都是moment。

力矩看似好像和统计没关系,那不妨多加几个力,再看看公式。
设两个力F1和F2分别作用于位置r1和r2,力矩为F1 X r1 + F2 X r2
再看统计的例子,两个量x1和x2,相对权重为w1和w2,加权平均值为x1 w1 + x2 w2
现在看出相同了吧?力矩就是以力为“权”的,位置的加权一阶矩,当然这个权没有归一。
物理里还有一个moment,但是被翻译成了转动惯量[1]。
请自己看定义,统计上这是以质量为"权"的,位置的二阶矩。

现在给出数学上矩的定义[2],
一个函数f(x)的n阶矩就是对(x-c)^n f(x)积分
简单起见,用了函数举例,其实用测度定义得更一般。

如果f(x)是分布函数,这就是统计矩了;
如果f(x)是力的分布,n=1,就是力矩了;
如果f(x)是质量分布,n=2,就是转动惯量了。
其他物理上的moment还有:
磁矩(电流的矩),角动量(动量的矩),电偶极矩(电荷的矩)等。

[1] en.wikipedia.org/wiki/M
[2] en.wikipedia.org/wiki/M


这个问题要从物理学、统计学和语源学三个角度回答。现在第一位的匿名用户认为物理和统计中的m矩都是数学概念的特例,这是对的。但历史上出现的顺序应该是物理moment -> 统计moment -> 数学moment,并且数学moment完全是对此的归纳,并不是起源。

先整理一下历史:力矩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阿基米德提出的,著名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就是关于力矩最著名的名言。
The works of Archimedes including On the Equilibrium of Planes which contains statics and levers, was translated into Latin by Gerard of Cremona (c. 1114–1187 AD). Therefore it seems likely that Archimedes used "moving power" to describe the effect of a lever in moving a mass on the other end, and being proportional to the product of the applied force and its distance from the fulcrum on the other end.
最初的时候阿基米德可能是用”moving power“即”移动能量“来描述这一现象,后来在拉丁语被翻译成movimentum,到英语就变成了moment,中文翻译是矩。另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是momentum, 中文一般翻译成动量,拉丁词源是momentum,意思也是"movement, moving power"。所以moment和momentum本来就是同源,只是到近代科学后被用来指代不同的物理量了。

moment更被人熟知的含义是“一瞬间”,这个意思可能是从momentum这个拉丁语来的,也有可能是从古法语里moment这个词来的。这个词汇发展到现在,在物理中和在生活中的含义已经很不一样了,但究其根源,都是”移动“的意思。

统计学里moment这个概念是从物理学引申出来的。前面的回答都给出了很好的定义,读者也可以参考Moments - Definition of Statistics Terms这里的解释。初学统计的人(包括我自己)往往对“moment”特别是中文翻译“矩”感到困惑,这丝毫不奇怪,因为它离原始含义“to move"或者“移动”已经太远了。

至于wikipedia上关于数学moment的概括Moment (mathematics),我认为并不是太有意义。这个page里的reference和see also基本都是统计学的文献,可以说数学家一般是不会讲moment这个概念的。

参考资料:
1. Torque vs Moment
2. Meaning of the word "Moment"?
3.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4. Moments - Definition of Statistics Terms
5. Moment (mathematics)


Richardkwo椅子爱好者

收起
知乎用户、郭小奥李林橦 等人赞同
都是同一类的泛函: \int r^m f(r) dr, 其中r表示坐标,f(r)是“分布”的密度函数。在概率统计中,f(r)是概率密度函数;在物理里面f(r)则是密度函数,描述物体的质量如何在空间上分布。

但他们起的作用在统计和物理上有所不同:在统计里面,矩描述的是概率分布的形状,比如二阶中心距,也就是方差,描述分布关于中心的弥散程度;在物理上,矩可以看成对作用量强度的度量(比如力矩)、物体对单位作用量响应大小的度量(比如转动惯量)。例如,其中的转动惯量I=\int r^2 \rho(r) dr 可以看成是某种“质量”,转动惯量越大,单位力矩对物体产生的角加速度越小。


 phymath999: 体系对质点的引力,只与这两质点有关,与第三者 ...

phymath999.blogspot.com/2015/03/blog-post_32.html
轉為繁體網頁
2015年3月17日 - 牛顿linear: 速度是加速度在时间上的线性叠加作用在一个粒子上的力是其他粒子的引力的总和. 来源: marketreflections 于2009-05-17 06:55:43 ...

other particle exits by itself

 

复旦固体物理讲义-14专题二:单电子近似(12.1)-五星文库

wxphp.com/wxd_14wom9boav3qhtz4wk5i_2.html
轉為繁體網頁
单电子,?Hartree-Fock近似,*单电子在所有电子的平均势场作用下运动——包含了Pauli不相容原理——考虑了交,*. 复旦固体物理讲义-14专题二:单电子近似(12.1).

blog.sciencenet.cn/blog-376446-758013.html

内坐标法是通过价键的连接关系和键长r、键角以及二面角来表示原子核的位置



[PDF]球面上的測地線和一個平面幾何的問題
w3.math.sinica.edu.tw/math_media/d232/23203.pdf
球面上的測地線和一個平面幾何的問題. 張海潮. 一八五四年, 年僅二十八歲的黎曼, 在. 七十七歲的高斯面前就職演講「論幾何學之. 基礎假說」。 在這篇演講中, 他解釋 ...
  •  

  • 張量:測度與測地線

    boson4.phys.tku.edu.tw/.../unit-07_Tensor__metric_n_geodesics.html
    張量:測度與測地線. 線段元素與測度張量. 如何定(小線段) 長度? 磐古開天(大霹靂、宇宙膨脹),如何想像? (不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嗎?所有東西的全體既稱為 ...


  • http://www.weibo.com/james5664?from=feed&loc=at&nick=James5664

    James5664                                


    平权博弈的盎格鲁撒克逊商业社会不是理想乌托邦,但却是迄今为止(相对西亚绿教东亚红教南欧天主教东欧正教等级社会们而言)最合理的社会了。平权博弈在当代美国也是西海岸比东海岸更公平一些下层机会更多一些,西东海岸比中部内地更公平一些下层机会更多一些。
    2013年出版的《中国经济下一步》第四章粗略提了方案。第一条,重订社会契约,其实是核心。


    在卢卡斯等人的早期模型中,投资者的同质假定导致了CCAPM模型尽管引入了效用函数,但无法刻画投资者行为。如同新古典经济学一样,对行为的处理简化为刺激——反应机制,行为的基础消失了。代表性的投资者和代表性的金融产品所构成的完全竞争市场满足了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条件,其代价就是在竞争市场均衡时的SDF也从主观因子变成了事实上的一致的客观因子。这种分析的简化和新古典经济学一样,把不确定性转化为基于概率的风险估计,而忽略了投资者对不确定性的主观感受的差别

    【理性预期】萨金特:“理性预期...因为假定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logic 考虑未来的可能性,


    《美国大萧条》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不仅是关于美国大萧条的分析,更体现了奥地利学派独特的分析视角,那就是演绎与先验(a priori),而不是简单的统计归纳。在投资中,归纳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陷,黑天鹅往往从此而出。只有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不仅运用归纳法,更用演绎的方法分析问题,才能更接近真理。

    “Note that I make no pretense of using the historical facts to “test” the truth of the theory. On the contrary, I contend that economic theories cannot be “tested” by historical or statistical fact. These historical facts are complex and cannot, like the controlled and isolable physical facts of the scientific laboratory, be used to test theory. There are always many causal factors impinging on each other to form historical facts. Only causal theories a priori to these facts can be used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the causal strands.”

    “Suffice it to say here that statistics can prove nothing because they reflect the operation of numerous causal forces.”

    “Statistics can only record past events; they cannot describe possible but unrealized events.”


    @刘海影
    【泡沫】今天在一次私募高峰会上,关于目前股市是否有泡沫的问题上,与一位私募名家争论。他觉得没有,我觉得有。另一位嘉宾评论为屁股决定脑袋,我们做对冲自然谨慎,别人做long only自然希望长牛永不结束。也对。交易是观点的表达。无论如何,我觉得私募的价值在alpha,不在beta;beta是公募的领域。



    即使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所需做的仅仅是确定随机贴现因子(SDF)(Campbell,2000)。即尽管投资是面对未来的,金融产品的核心是平滑风险和收益,只要投资者能够估价金融产品未来的现金流,那么通过合理的SDF估计就能够准确计算这些产品的价格


    如前所述,对同质的投资者来说,决定其投资决策差异的唯一变量就是
    市场出清: clearing out 不确定性, subjective  效用, etc; = a  process of 

    复旦固体物理讲义-14专题二:单电子近似(12.1)_百度文库

    wenku.baidu.com/view/1d1f76eef8c75fbfc77db206
    轉為繁體網頁
    2010年6月1日 - 本讲目的?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固体物理学最核心的内容?能带理论。本讲介绍它的三个基本近似中的两个:绝热近似和单电子近似* 单电子近似 ...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1

    陈彦斌   周业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100872)


    摘要:如何刻画投资者行为是资产定价理论50年来发展的主要脉络。在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础上,通过修正投资者的效用函数而发展起来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对投资者行为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构造了行为资产定价的一般均衡研究框架,指出了此框架与行为金融理论的区别,并在此框架下综述了当前流行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文章最后分析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关键词: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效用函数;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一、引言

    在实际的市场活动中,理性的经济人面对着偏好、禀赋和时间等方面的不一致,需要寻求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配置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只要每个人能够估计可能存在的各种机会的损益,并就这些估计达成共识(无论通过市场机制还是社会计划者),那么一般均衡实现时也就意味着每个人达到了最优配置状态。因此,一般均衡时市场的资源配置组合必然也是每个人所选择的最优配置组合。早期阿罗-德布鲁-麦肯齐一般均衡模型的思想被运用到金融学中。夏普等人假定,金融市场上每个人均是马克维茨所描述的均值—方差最优化者;每个人对资产的概率分布结构的看法一致,即对每项资产收益的均值,方差,以及协方差的估计都一致;任何人有且仅有一个借贷的无风险利率,而且无交易成本,在这种假定下,每人都购买同样的风险基金——市场组合(market portfolio)。这就是作为现代金融学奠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核心思想。
    CAPM模型实际上就是阿罗-德布鲁-麦肯齐一般均衡模型的一个应用。和后者一样,CAPM模型不否认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但由于假定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所以能够估计出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其概率,并就此达成协议,结果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计算的风险,参与者通过最优化均值——方差来寻求给定收益下的最小风险组合和给定风险下的最大收益组合。坎贝尔等人一再强调不确定性在资产定价研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坎贝尔等,2003,第1页),不过这种不确定性的处理实际上背离了早期奥地利学派、凯恩斯及奈特等人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之差别的思想。在坎贝尔等人看来,只要市场上不存在套利机会(即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使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所需做的仅仅是确定随机贴现因子(SDF)(Campbell,2000)。即尽管投资是面对未来的,金融产品的核心是平滑风险和收益,只要投资者能够估价金融产品未来的现金流,那么通过合理的SDF估计就能够准确计算这些产品的价格。在理论上,SDF和总消费的边际效用有关,即是现期边际效用和未来边际效用的折现率,是度量投资者跨期平滑的相对主观价格。在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上,同质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主观估价和社会的估价一致,市场达到均衡。考虑到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对同质的投资者来说是相同的,那么影响投资者决策差异的唯一变量就是SDF。
    在夏普等人的早期模型中,投资者需要权衡的仅仅是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金融资产以外的因素很少被考虑。这种简化分析虽运用了一般均衡思想,严格来说还不是阿罗——德布鲁证券的均衡世界。直到Merton(1973)、Lucas(1978)、Breeden(1979)等提出了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使用资产收益率与总消费增长率的协方差描述风险,即消费贝塔。通过这种处理,CCAPM不仅引入了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使用投资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来刻画投资者行为,而且能够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同时考虑消                                                       
    1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十五”“211工程”《中国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子项目“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学科规划”子报告研究成果。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2
    费和投资的决策,这就把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变量通过消费和投资的关系联系起来,由此真正获得对资产组合决策的一般均衡分析。CCAPM模型的提出是金融学的一次重大飞跃,将金融学的研究建立在一般均衡基础上,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在现代资产定价理论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CCAPM无法解释股票溢价之谜(Mehra和Prescott,1985)和无风险利率之谜(Weil,1989)所展示的所谓金融市场“异常”现象,说明CCAPM模型有严重理论缺陷。
    如前所述,对同质的投资者来说,决定其投资决策差异的唯一变量就是SDF,资产定价理论就是要通过模型精确刻画SDF的决定,引入不同的SDF决定因素,产生了相应的具体的资产定价模型(Campbell,2000)。在卢卡斯等人的早期模型中,投资者的同质假定导致了CCAPM模型尽管引入了效用函数,但无法刻画投资者行为。如同新古典经济学一样,对行为的处理简化为刺激——反应机制,行为的基础消失了。代表性的投资者和代表性的金融产品所构成的完全竞争市场满足了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条件,其代价就是在竞争市场均衡时的SDF也从主观因子变成了事实上的一致的客观因子。这种分析的简化和新古典经济学一样,把不确定性转化为基于概率的风险估计,而忽略了投资者对不确定性的主观感受的差别。正因如此,CCAPM模型才无法解释股权溢价之谜、股市波动之谜等金融市场“异常”。如坎贝尔指出的,新的资产定价理论就是寻找SDF的决定因子,寻找的方向就是引入各种异质假定,比如投资者偏好异质、收入异质、类型异质等(Campbell,2000)。
    在资产定价理论中,异质假定的引入体现在对投资者效用函数的修正上,由此发展起来的资产定价理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理论模型已经逐步脱离原有模型对投资者行为的简化处理,开始考虑SDF行为层面的决定,以有效解释这些实证难题。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资产定价理论可称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2
    。总体上看,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认为股票溢价之谜等实证难题来源于使用错误的效用函数来刻画投资者的
    行为,从而在此效用函数基础之上构造出来的消费—投资组合模型不能正确地反映投资者的最优行为,最终导致错误地度量投资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也就是说,过去的理论没有真正理解现实的投资者行为,如果能够把效用函数的构造建立在对决策者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上,那么就能够恢复投资者的真实的效用函数,这些实证难题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吸收卡尼曼等人发展的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重新模型化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并把这些真实的决策行为嵌入到过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引入投资者的消费习惯因素,不仅能够解决投资者消费和投资的一般均衡问题,而且也能够有效解决投资者的跨期决策问题。行为资产定价理论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重新思考和模型化,逐渐替代过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成为现代金融理论解释金融市场活动的新基石。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角度多种多样。一种代表性的角度是从CCAPM模型出发,逐步引入各种行为因素,比如财富偏好、习惯形成、追赶时髦、损失厌恶、嫉妒等,以此来实现更为精确的SDF刻画。大部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都是遵循这一研究方向。另一种研究方式是典型的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的运用,它们直接从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基础出发,研究投资者心理对资产价格的决定,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均衡,比如通过构造投资者的心理账户,来理解投资者对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的组合投资及其定价,就是典型的一种模型方法。这方面的研究由于融入一般均衡框架的困难,使得比较少的人才产生兴趣。两种研究角度的关键差别在于前者一般假定投资者理性预期,而后者一般假定投资者有限理性,或者非理性。不过,通过许多金融学家的努力,两者已经开始逐渐相互融合。                                                        
    2
     国内很多人把行为经济学等同于心理学的经济学,强调当事人的非理性,这实际上是文献掌握过少所产生的误解。行为经济学在早期阶段的研究的确具有浓厚的心理学色彩,比如Kahneman、Thaler、Shiller、Shefrin、Statman等人的研究即是如此。但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行为经济学家越来越注意对西蒙有限理性学说的继承,逐步通过有限理性建模来实现和主流经济学的融合,从目前看,这种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史莱佛、拉宾先后获得克拉克奖,卡尼曼、史密斯和阿克洛夫先后获得诺奖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新的行为经济学主要集中两个方面的研究——理性限制下行为的后果和偏好内生。本文对行为资产定价的定义遵从西蒙、史密斯、阿克洛夫、史莱佛、拉宾(Rabin)、卡梅瑞(Camerer)等人的行为经济学思想。这些学者认为,行为经济学的分析坚持理性这一出发点,但强调理性的限制,如拉宾所言,行为经济学不过是对主流经济学的修正而已(Rabin, 2002)。从这个角度讲,Shefrin和Statman等人对资产定价的研究在行为经济学中正在被边缘化,或者说至少目前没有追随者,本文关注的是主流经济学中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

     

     3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按所采用的均衡框架划分,可以为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在一般均衡模型中,不但投资者效用最大化,而且各个市场都必须达到均衡(商品市场出清和各个资产市场出清)。因此,在一般均衡模型中,投资者的最优决策行为,不但决定了他的消费水平和资产持有的投资组合,而且决定了各个资产的价格。也就是说,在一般均衡模型中,资产的价格(或者收益率)是内生的。而在局部均衡模型中,资产的价格是外生的,投资者将各个资产的价格视为给定的,并依此在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决定自己的最优投资组合。由于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模型众多,即使讨论同一个效用函数,所采用模型基础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建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一般均衡研究框架,然后在此框架基础之上,统一分析和综述各个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虽然在本质上,研究资产定价理论并不一定需要一般均衡模型,但是出于如下考虑,本文统一采用一般均衡模型来综述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第一,大部分行为资产定价文献,特别是离散时间模型,都采用一般均衡模型。第二,局部均衡模型是一般均衡模型的退化情形,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如果放松市场出清的要求,就得到了局部均衡模型。第三,局部均衡模型很难处理带有红利的定价理论,而一般均衡理论却可以十分便利地将股票的价格表示为其红利的价格。第四,一般均衡模型的计算方法和技巧更加丰富3。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节构造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一般均衡研究框架。第三节介绍了主要的几个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第四节是结论和展望。 
    二、行为资产定价一般均衡框架

    本节建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一般均衡框架。考虑一个代表性投资者禀赋经济,经济类似于Lucas(1978),Mehra和Prescott(1985)和Bakshi和Chen(1996b)所研究的经济。
    1 经济
    考虑一个代表性投资者禀赋经济,代表性的投资者的t时财富为tW,希望使用该财富最大化期望终身总效用
    0max(,)j
    tjtjtjEucz,
    此处tE是条件期望算子,是主观贴现因子,tc是消费。(,)ttucz表示修正后的效用函数,tz是进入效用函数的变量,随着所研究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不同而不同,比如习惯、财富、损失等等。假定效用函数二次连续可微。
    经济中有2n种公开交易的资产:Lucas树(股票),债券和n种金融资产。经济中的每一个投资者在初始时刻,都被赋予一棵树,称为Lucas树。如果将Lucas树理解为股票,那么Lucas树的果实则可以理解为股票的红利。每棵Lucas树的价格为tP,红利为ty。经济中的无风险资产是债券,相应的一期无风险利率记为btR。经济中还存在n种金融风险资产,假定每份风险资产i的从t时到1t时的收益率为1,tiR。
    设代表性投资者在t期初持有ts棵Lucas树,价值为bttRL/的债券,数量为itN的风险资产i。那么投资者的t时财富在消费和各个资产之间分配,即
    itnibt
    t
    ttttNRLsPcW1
     投资者在1t时的财富等于各个资产的到期价值之和,即
    1,1111)(tiitn
    itttttRNLsyPW

                                                           
    3
     Mehra和Presott(1985)和Abel(1990)等在一般均衡模型中,采用马氏链的方法计算股票和债券的期望收益率,并且这
    一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行为资产定价中去;而HJ界等局部均衡方法则具有局限性,许多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无法计算。

     

     4
    2 均衡
    由于经济中的投资者是同质的,所以容易得到经济中的竞争性均衡。竞争性均衡是值函数(,)ttVWz、Lucas树的价格tP和需求数量ts,以及无风险利率btR,一方面使得投资者效用最大化,即值函数满足如下Bellman方程
    11,,(,)max(,)(,)ttit
    tttttttLsNVWzuczEVWz
    另一方面使得市场出清。

    3 均衡定价方程
    投资者的控制变量则是所持有的资产数量,状态变量是财富和tz。不同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具体求解过程有所不同,但思路大同小异。一般都是使用预算约束方程将消费替换为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将下一期的财富替换为控制变量,代入Bellman方程。然后对控制变量求取一阶条件,并对状态变量使用Benveniste-Scheinkman公式4,得到如下Euler方程5,
                                          111()tttEMR                                    (1) 此处记号1
    tR表示各个资产的收益率,即11()/tttPyy、btR和1,tiR,1()tM称为随机贴现因子(stochastic discount factor,简称SDF)。不同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具有不同的随机贴现因子,并且投资者的主观参数向量1(,...,)K不同。

    本节虽然是在一般均衡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但这个分析框架和以前的模型相比,存在着重要差别,即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并不否认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理性,但和传统理论不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给参与者的理性施加了限制。因此,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可以看作是对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延伸,与传统的金融学是兼容的。
    首先,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不排斥理性假定。
    早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仅假定参与者是理性的,而且这种理性是完全的,任何影响投资者行为的因素都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简单的未来现金流的贴现方式加以解决。因此,在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不需要考虑投资者的行为限制。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并不接受投资者仅仅权衡收益-风险的两分法决策,而是考虑一个现实的投资者的行为本质究竟如何?按照新的理论,投资者在决策时不仅要权衡收益-风险,而且要决策本身收到消费习惯、财富禀赋、对损益的态度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中,参与者的理性受到限制了。这正是西蒙等人所倡导的有限理性的思想。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把参与者的限制从单纯的预算约束扩展到效用函数本身所包含的行为约束,这就使得金融学的研究更贴近投资者的真实状态。但和行为金融学中其它理论不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更倾向于承认投资者的受限制的理性,而不是非理性。尽管希勒等人基于投资者非理性的研究对整个金融学理论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如此看来,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更接近行为金融学中史莱佛、拉宾等人的研究,前者基于有限套利解释金融市场无效的来源;后者通过自我控制等理性限制来讨论参与者的跨期决策问题。但这些学者的研究始终强调参与人的理性本质,这一点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内在一致。

    其次,行为资产定价与传统金融学是兼容的。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主要采用如下三类定价模型框架:消费-投资组合模型(consumption-portfolio choice mode)、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SDF模型。消费-投资组合模型,将投资者的最优消费和最优投资数                                                       
    4 关于Benveniste-Scheinkman公式, 参见Ljungqvist和Sargent(2001)第31页。
    5
     投资者的规划问题的最优解除了满足Euler方程外,还必须满足横截性条件。

     

     5
    量,表示为其状态变量的函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其扩展模型,如CCAPM,给出了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均衡线性关系。而SDF模型注重于分析资产的价格与回报之间的均衡关系6。
    可以证明,上述三类定价框架,是等价的(Cochrane,2000)。比如说,用资产i的SDF模型,减去债券的SDF模型,适当变形,可以得到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定价形式
    )
    ()
    ,(cov][11,11,
    tttittbttitMERMRRE
    方程左边给出了资产的超额期望收益率,右边使用资产收益率与SDF的条件协方差来描述资产的风险。
    由于所有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均可表示为SDF模型的形式,而在经典金融学模型的等价性关系的证明过程中,只需要使用Riesz表示定理确保SDF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并不需要SDF的具体表达式,所以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与传统金融学是兼容的。那么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与传统的金融学在本质上是一致,并不会破坏整个金融学理论的脉络和发展。最后,如果所有行为资产定价模型都表示为SDF形式,那么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本身可以统一起来,具有一致的形式,这也方便以后对投资者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和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行为资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运用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分析框架就能够有效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异常”。Mehra和Presott(1985)发表了著名的股票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他们指出美国S&P500指数从1889年到1978年的平均年收益率约为7个百分点,而90天国库券从1931年到1978年的平均年收益率约为1个百分点。因此,如果投资者愿意购买如此低收益的债券,说明投资者是非常害怕风险的。经计算投资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约为27。但是,一般认为投资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小于2。对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的如此之大的计算误差,这与现实相违背的。Weil(1989)指出无风险利率之谜(Riskless interest rate puzzle):如果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太大,就会导致无风险利率远远超过1个百分点。
    下面使用SDF模型来陈述股票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将经济学和金融学中最常用的CRRA型效用函数1()/(1)ucc

    ,代入SDF模型程,得到
                        1,10ttstbttcERRc和1
    1ttbttcERc
    
    ,                  (2)
    其中,1stR=11()/tttPyy,第一个方程称为溢价方程,第二个方程称为无风险利率方程。
    将美国的历史数据(消费增长率,S&P500指数收益率和短期债券收益率),代入溢价方程(2),可以计算出7参数约等于27。而一般认为,普通投资者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应该小于3。由于过高的风险溢价,而得到过高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就是股票溢价之谜。
    而将过高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代入无风险利率方程,用来计算债券的无风险利率,得到的无风险利率远远大于实际的平均水平(1%),这就是Weil(1989)的无风险利率之谜。
    事实上,将股票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合并在一起,就是说不可能找到同时满足溢价方程和无风险利率方程的参数。 
    三、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具体讨论

    虽然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比传统资产定价理论更加贴近实际,但是也要接受实证的检验。而检验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方法是,检验所提出的资产定价模型能否解释股票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如果不能够                                                       
    6
     如果用xt+1/ pt表示该资产的收益率,那么SDF模型也可以记为pt = Et(Mt+1xt+1),即将任意一种资产当前价格,表示为资产
    回报与SDF的乘积的条件期望。 7
     计算方法可以参见Ljungqvist和SargentSargent(2000)第263页。


    两质点之间的引力作用只与这两质点有关,而与第三者、第四者等等是否存在毫无关系,可以不加顾及。


    [PPT]20101130ÍòÓÐÒýÁ¦_¹¤Îïϵ_ÑîÕñΰ_³õ¸å.pptx
    hep.tsinghua.edu.cn/.../20101130万有引力_工物系_杨振...
    轉為繁體網頁
    万有引力定律简介; 引力定律的发现 2.1 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 2.2 牛顿的引力理论 2.3 引力与开普勒定律的内在联系; 引力常数G的测量; 引力线性叠加引力势 ...
  • 科学网—波的简单小结- 熊伟的博文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530
    轉為繁體網頁
    2010年6月11日 - 广义相对论还预言存在引力波。据认为,一种较强的引力波源是双星体系。有质量的 ... 叠加性是波(确切地讲指线性波)的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如果有 ...
  • 可畏的對稱: 現代物理美的探索 - 第 36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sbn=9571143618 - 轉為繁體網頁
    徐一鴻, ‎張禮 - 2006 - ‎Physics
    在這個意義上,愛因斯坦理論是非線性理論的一個例子,牛頓的理論是線性的。通常情況下 ... 但在黑洞附近,附加的引力疊加起來,造成時空的極度彎曲。 100 哈勃的 ...
  • 《複雜性中的思維物質》 第67 頁時尚書屋

    book.fa-shion.net/detail.php?nid=1166&p=67
    但是,威格納的解釋使我們不得不去相信,複雜的量子線性疊加僅僅在宇宙中出現了 ... 在彭羅斯主張的統一理論中,物理系統的線性疊加,當系統對於相對論引力效應 ...
  • 音乐快递:牛顿linear: 速度是加速度在时间上的线性叠加作用 ...

    bbs.wenxuecity.com › 论坛 › 音乐快递
    轉為繁體網頁
    牛顿linear: 速度是加速度在时间上的线性叠加作用在一个粒子上的力是其他粒子的引力的总和. 来源: marketreflections 于2009-05-17 06:55:43 [档案] [博客] [旧帖] ...
  • [转载]李淼:引力为什么要量子化?(附讨论)_年青的老爷子_ ...

    blog.sina.com.cn/s/blog_67ab43ee0101a0bc.html
    轉為繁體網頁
    2013年8月12日 - 有一个朋友问,有什么论证引力必须量子化的经典文章?我自己真的不知道,以为 ..... 性近似下才能得到?当引力波足够强时,还满足线性叠加吗?
  • 波-中文百科在線

    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03844
    2011年8月15日 - 除了電磁波和引力波能夠在真空中傳播外,大部分波如機械波隻能在介質 ... 叠加性的依據是,(線性)波的方程的幾個解之和仍然是這個方程的解;這個 ...
  •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矛盾- 量子场论的路径积分 - Google Sites

    https://sites.google.com/site/pathintegration1/grandqt
    轉為繁體網頁
    所有的本征态都必须满足线性叠加原理,这是QM的基本要求。但是不同 ... 当然,我们可以用协变量子化(比如圈量子引力就是如此),但是协变量子化也有自己的问题。
  • 叠加定理实验误差_好搜问答

    wenda.haosou.com/search/?q=叠加定理实验误差
    轉為繁體網頁
    使用叠加定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叠加定理适用于线性电路,不适用于非线性电路; (2)在叠加的. ... 当然不成立,有了二极管就不是线性系统了,但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近似线性,从而叠加性与齐次性近似成立。如果误差 ... 扭秤实验测出引力常数的原理.
  • [PDF]基于重力卫星几何轨道线性化的地球重力场反演方法

    manu16.magtech.com.cn/.../downloadArticleFile.do?...id...
    轉為繁體網頁
    2013年7月7日 - 为初始轨道,引力向量犪犵(狋犼)是引力位系数的线性. 函数,因此系数矩阵 .... 到法方程的可叠加性,消去每个弧段的局部参数后,. 得全局参数的法 



  • 繞射原理
    當光通過一單狹縫時,如縫愈窄則光線會愈向兩旁擴張,此現象即所謂的繞射。如圖
    1(A)為光通過一孔洞(孔徑大小遠大於光波長時),在螢幕上呈現出孔的光點(圖中水
    平軸顯示出光強度大小),圖1(B)當隨著孔徑變小時,光的繞射現象便明顯呈現在螢幕
    上。
    A.單狹縫的繞射實驗
    實驗目的
    觀察光通過單狹縫時所產生的繞射現象,並測量亮、暗紋的位置和理論值相比較。
    實驗方法
    將雷射光射入單狹縫片,即可在狹縫另一側之螢幕看見繞射圖案。假設令狹縫的寬度
    為b,中心點為O 點,狹縫口被均分成若干點,如圖2 所示。
    P0 點光程差為零,稱為中央亮區。P1 點至狹縫頂點的距離比到狹縫底點的距離大一波
    長λ,亦就是說P1 點到狹縫頂點的距離,比P1 點到O 點的距離大半波長(λ/2),所以狹縫
    頂點發出光波與由O 點發出的光波在P1 點的光程差為λ/2,干涉結果強度為零。同理狹縫
    頂點以下第一點和O 點以下第一點的光程差也為半波長,故在P1 點其強度亦為零。如此,
    兩兩相對,整個狹縫的二次子波在P1 點皆干涉為零,因此P1 點為一暗點。依此類推,P3
    圖1(A) 圖1(B)


    序决定激发,所以传播子既可以看成对序的描述也可以看成对激发的描述,这两种观点仅仅是视角的不同。狭义地说,人们倾向于把传播子的零频率分量称为序,而把有限频率分量称为激发。


    零频率:gapless, energy gap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 哈,早已被组长洗脑。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的语言理解成“序决定激发”。

    6 对称破缺和戈德斯通(Goldstone)定理
    热力学中还存在一些状态参量,如体积、磁矩、电矩和摩尔数等,它们又是如何从对称性分析中产生出来的?回答是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对称破缺和戈德斯通定理.譬如体积这个几何状态参量,它与对称破缺概念的联系,可通过晶体的形成过程加以说明.以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晶体为例,在・无限大・的气态O2中,随温度下降而在某局域形成晶核的过程,从对称性观点看,是系统从一个具有连续的完全对称性的气态转变为一个只有离散的较低对称性的固态的过程.在这类晶核化过程中,系统对称性突然自发地降低,称为系统的对称性的・破缺・.从固体物理学我们知道,晶体的振动模式可用波数k=2π/λ和圆频率ω(k)加以描述.长波模式变为简单的声波,并有线性关系ω=vk,故极端模式是在空间均匀的模式,振动频率趋向于零.此时半波长内就包含很多原胞,它们整体地沿同一方向运动,因此晶体可以近似地看成连续介质,而且具有确定的体积著名的物理学家P.W.安德森(Anderson)把这种对称破缺系统具有一个激发谱,当波长趋向无穷时,频率趋向零的性质概括为戈德斯通定理[4]. 相类似地在一些电极化材料例如HCl晶体中,位于格点上的HCl分子中,氢离子围绕相对大的氯离子转动,形成电偶极矩.在转变温度以上,这些电矩的取向是无序的;转变温度以下,偶极矩取向趋向有序,整个晶体拥有净电矩.晶体
    从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状态自发地降低对称性,转变为电矩具有确定轴取向的较低对称性的状态根据戈德斯通定理,这种对称破缺必将导致一个波长为无穷时零频率的元激发在极化晶体中,这类元激发由在净电矩指向附近轴的微小摆动形成的振荡波组成.类似的情况,在居里点附近的铁磁材料中也发生,从而在磁介质热力学中可以引进状态参量总的磁矩.


    "Everett (╮(╯▽╰)╭ ~(= ̄ U  ̄=)~) 2014-04-22 12:30:48
    谢谢组长的回答! 我还有两个这方面的问题: 1 我记得组长说过基态是不可测量的。 可是铁磁相 谢谢组长的回答! 我还有两个这方面的问题: 1 我记得组长说过基态是不可测量的。 可是铁磁相就是物质的一个基态,难道我们无法测量一个东西是不是铁磁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东西是不是磁铁?) 2 为什么 Goldstone mode 激发要恢复曾经破坏的连续对称性? 比如说 SDW 破坏的是SU(2), 那么Spin wave 激发要恢复SU(2)对称性。 另外与CDW经常一并提到的还有CDW, CDW破坏的是空间平移对称性,那么也会有Goldstone mode, 那么这个激发应该也会趋向于恢复平移对称性的, 然而这个激发是什么呢? 3 Spin wave 直观上看来也有空间指向性,那么感觉也是破坏了SU(2), 而组长为何说Spin Wave 保证了SU(2)对称性呢? ... grafane
    1. 呃,我的意思应该是可以测量的是基态的响应而不是基态本身,而基态的响应依靠激发来实现,如果一个基态上没有激发,你将几乎无法测量这个基态。我们之所以可以通过磁化来测量铁磁基态的原因是铁磁基态上有很多低能的激发。没有激发的基态是没有响应的,就像理想真空一样。

    2. 因为Goldstone mode的定义就是恢复对称性的长波涨落,Goldstone定理只不过进一步指出对于连续对称破缺,这些恢复对称性的模式是没有能隙的。SDW 的Goldstone mode是磁子,CDW的Goldstone mode是声子。磁子恢复磁性对称性,声子恢复平移对称性。

    3. 因为spin wave是激发不是基态。同样是有空间指向性,放在基态上就是对称破缺,而放在激发上就是对称恢复。任何单个的磁子都没有SU(2)对称性,真是因为如此,把许多磁子乱糟糟地堆在一起,就会获得具有各种指向的自旋构型,磁子激发就像噪声一样打乱了基态的磁有序背景,从而起到恢复SU(2)对称性的作用。
    "
    什么是Majorana Fermion?
    已有 3656 次阅读 2012-4-12 21:3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如何实现Majorana Fermion是现在凝聚态、原子光学等领域最火的一个方向。2011年APS March meeting有好几个会场都是和Majorana Fermion有关,当时很多人提出了各种模型号称可以观察到Majorana Fermion,在2012年APS March meeting就有好几个组报道了Majorana存在的证据。当然在我看来,有些结果可能是打酱油的。在这个领域里面, 有很多中国人在做,比如Fu Liang@Harvard, Yi Cui@Standford等等,其中Fu Liang的贡献最大。在国内Qi Kun Xue@Tsinghua做实验做得很好。我很佩服,因为Xue老师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握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其实,国内的大学里面很牛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都不能抓住前沿方向,自从回国以后就一直停留在自己以前做的方向,殊不知前沿的东西总是在变化,于是越做越艰难,越做越不能发好文章。当然这些是题外话,有感而发。这个领域进展神速,我差点就掉队了,不过幸好今年也做了几个个关于Majorana Fermion的理论工作,其中两个是半导体纳米线的,一个是冷原子的。不过每天浏览arxiv,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关于Majorana的文章,有时候今天有了一个想法,明天就看到别人的文章贴出来了,想想,还是很惊心动魄的。

    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Fermi子分解成实部和虚部
    a = b + ic    (Eq. 1)
    其中, b, c为Majorana算子,而且满足 b+ = b, c+ = c, 这样我们可以证明{a, a+} = 1。 由于b, c也是Fermion,所以它们也满足{b, b+} =1, => b2 = 1/2, 类似的,{c, c+} =1, => c2 = 1/2。 其中1/2表示半个Fermion (half fermion),不是一个完整的Fermion。这个想法很不得了,写出这个公式来,也就注定流芳百世。

    Eq. 1的反解可以得到
    b = a + a+,  c = i (a - a+)
    我们可以定义a = h+, 也就是说,利用电子-空穴关系,这样我们有
    b = a + h,  c = i(a - h)
    这个结果表明,每个Majorana粒子包括了等权重的电子(particle)-空穴(hole). 所以总的电荷等于0.这也是为什么Majorana
    Fermion最早用于描述中微子的原因。由于总的电荷等于0,所以它不应该耦合电磁场。

    物理和数学的差别也就在此,对于做数学的人来说,Eq. 1也许意味这某种变换,但是对于做物理的人而言,Eq.1应该有具体的物理意义,或者说,b, c应该不是虚拟的,而是有可能存在的。这一找,到现在找了80年,还是没有找到。最近几年之所以特别火,是因为也许我们终于可以找到了。想想,Majorana已经去世80年了,但是大家还是不能忘记他的思想,而且从来不记。

    这种half fermion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尤其是在固体物理框架下很难观察到(很抱歉我对粒子物理不是很熟悉,但是我估计固体物理中也很难,因为尽管Majorana提出它的模型是为了揭示中微子,但是好像失败了)。其原因大概有这几个。(1) 固体物理基本都是和电荷有关,而且是电荷守恒的(U(1) gauge invariant,所以耦合电磁波);  (2)按照公式(Eq.1)分解的两个half Fermion由于很强的库伦相互作用,所以很快会复合成单个普通的Fermion。(3)系统必须在某种拓扑区域。在实际过程中,要满足第二个条件,要求系统是金属,这样电荷的屏蔽效益可以让电子变成短程相互作用。第一个条件要求破坏U(1)规范不变性,比如超导体。 超导体基本可以同时满足第一和第二两个条件,但是很难满足第三个条件。因为绝大部分材料是s-wave的,p-wave的很少(实验证明还很难)。Green和Read在2000年的PRB证明p-wave超导体可以观察到这种粒子,这个工作很有启发性,也激发了很多人对超导体的兴趣(大量的工作都和这个工作有关,包括anomalous Andreev reflection等等).  但是由于这种超导体很少,要观察到这种粒子看似遥遥无期,我不指望。但是从物理上来说,研究p-wave的拓扑相变曾经是物理中的研究热点,包括其在冷原子物理中的一些实现,以及可能的拓扑量子计算 (S. Darma, Freedman等人做了很多工作,2006 - 2008年S. Darma组发了很多PRL文章都和它有关). 

    既然很难实现,那么是否有其它可能的方法?这个进展一个很有趣的想法是自旋轨道耦合+s-wave超导等价于一个p-wave超导体。它又激发了大家一轮新的讨论, 从2010年到现在,大量的工作都和这个想法有关。Chuanwei Zhang@WSU在2008年首先在冷原子中意识到了这个关系,后来在2010年被他的同事(Jay D. Sau et al) 应用到纳米线中(利用了proximity effect, Liang Fu在里面做了很多工作). 需要注意这个关系其实Rashba等人早就意识到了,它做了一个坐标变化于是得到了single pairing和triplet pairing, 但是他没有把它和拓扑相变以及Majorana联系在一起,于是和这么重要的发现失之交臂,可惜可惜。

    这里我要讨论一下proximity effect. 这个效应最早是用于研究磁学性质的,后来用于研究超导的proximity effect. 当把一个超导体和半导体放在一起,超导的库珀对会隧穿到半导体中,其空间范围和相干长度差不对。一般来说相干长度为um量级,但是半导体纳米线或者纳米阱一般为20 nm左右,所以proximity effect可以被观察到。由于超导体和半导体的接触一般都非常复杂,至于其proximity effect到底如何,其实是很难简单说明白的。现在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以后肯定会有很多。我们注意到自从Andreev reflection提出来以后,现在有大量的人关注界面对Andreev reflection的影响,也有很多tight-binding的文章。随着实验的进展,在超导的proximity effect上也肯定有很多。我已经写了一个tight-binding的程序,以后可以做这个方面的计算。这个方法最好的地方是可以研究disorder对proximity effect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9494-55863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龚明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行业自律是否可以杜绝腐败? 一个数学模型的理解



    1 yangwencao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3]霍东明  2014-12-25 09:40
    龚老师,我想问一下,什么是Majorana Fermion零模呢?
    博主回复(2014-12-25 09:42)Majorana fermion has energy = 0, so it also called zero mode.
     
     
     
    qm01 Everett 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

    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




    • Transition

      Transition 2014-04-16 00:41:26

      完全不一样。Spin density wave 是一种态,比如你可以把反铁磁认为是一种SDW(Q=(Pi,Pi)).自旋波是一种集体激发,比如在反铁磁态上的自旋波激发。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6 10:57:39

      楼主请看这里:
      http://phys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67804/differences-between-spin-waves-and-spin-density-waves

      简单的回答是:
      自旋密度波是序,自旋波是激发。
    • 『否』

      『否』 2014-04-16 14:21:12

      楼主请看这里: http://phys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67804/differences-between-spin- 楼主请看这里: http://phys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67804/differences-between-spin-waves-and-spin-density-waves 简单的回答是: 自旋密度波是序,自旋波是激发。 ... Everett
      “the number of spin carriers may be highly variable if there are many states N(EF) near the Fermi energy”,自旋密度波是不是就相当于像等离激元(电子偏离平衡位置,引起的电荷密度涨落)那样,只不过现在不考虑电荷,而是考虑自旋?
    • 『否』

      『否』 2014-04-16 14:23:38

      完全不一样。Spin density wave 是一种态,比如你可以把反铁磁认为是一种SDW(Q=(Pi,Pi)).自旋波 完全不一样。Spin density wave 是一种态,比如你可以把反铁磁认为是一种SDW(Q=(Pi,Pi)).自旋波是一种集体激发,比如在反铁磁态上的自旋波激发。 ... Transition
      怎么把自旋密度波看成一种态?就是振荡的频率一定的一种模吗?Q(Pi,Pi)是什么意思?是自旋密度波的波矢,看成是向这个方向传播?但是色散关系w-k可以知道吗?
      看铁基超导体的论文,好多SDW,而且标出波矢,不过不太懂,求解答。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6 14:43:45

      怎么把自旋密度波看成一种态?就是振荡的频率一定的一种模吗?Q(Pi,Pi)是什么意思?是自旋密 怎么把自旋密度波看成一种态?就是振荡的频率一定的一种模吗?Q(Pi,Pi)是什么意思?是自旋密度波的波矢,看成是向这个方向传播?但是色散关系w-k可以知道吗? 看铁基超导体的论文,好多SDW,而且标出波矢,不过不太懂,求解答。 ... 『否』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不会传播。Q=(pi,pi)是SDW的ordering momentum,就是SDW序参量的动量,也就是自旋密度这个玻色场发生玻色凝聚的凝聚动量。请注意动量和传播没有关系,在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所以SDW虽然有动量,但是没有波速,没有传播。SDW不是波所以也没有色散关系。只有元激发才有色散关系,SDW是基态的序,没有色散关系。请自己默念十遍:SDW是序不是激发。
    • Transition

      Transition 2014-04-16 23:55:33

      怎么把自旋密度波看成一种态?就是振荡的频率一定的一种模吗?Q(Pi,Pi)是什么意思?是自旋密 怎么把自旋密度波看成一种态?就是振荡的频率一定的一种模吗?Q(Pi,Pi)是什么意思?是自旋密度波的波矢,看成是向这个方向传播?但是色散关系w-k可以知道吗? 看铁基超导体的论文,好多SDW,而且标出波矢,不过不太懂,求解答。 ... 『否』
      E大给解释的很详细。SDW是一种序。比如说正方晶格AFM,每个点的自旋可以用Si=S exp[iQ*ri]表示.(0,0)这个点S,(0,1) -S,(1,0)-S,(1,1)S。 你看看是不是AFM. 看看density wave in solids 第一章可能有帮助。
      等离激元也是一种集体激发,不是序。
    • Top i

      Top i 2014-04-17 23:41:17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不会传播。Q=(pi,pi)是SDW的ordering momentum,就是SDW序参量的动量,也就是自旋密度这个玻色场发生玻色凝聚的凝聚动量。请注意动量和传播没有关系,在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所以SDW虽然有动量,但是没有波速,没有传播。SDW不是波所以也没有色散关系。只有元激发才有色散关系,SDW是基态的序,没有色散关系。请自己默念十遍:SDW是序不是激发。 ... Everett
      序和态是不是讲的同一件事情?比如,大家都讲拓扑绝缘体是物质的新的态,可不可以认为是发现了“一种新的序”。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8 01:56:10

      序和态是不是讲的同一件事情?比如,大家都讲拓扑绝缘体是物质的新的态,可不可以认为是发现了“ 序和态是不是讲的同一件事情?比如,大家都讲拓扑绝缘体是物质的新的态,可不可以认为是发现了“一种新的序”。 ... Top i
      很多时候态和序的大意是通用的,但是这两个词的视角不同。准确地说,态在这里特指基态,面向对象;而序是基态的组织方式,面向关系。我们有讲过面向对象和面向关系这两种物理学的视角区别(看这里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219532/?start=7 还有这里http://blog.renren.com/blog/548682771/925496485?bfrom=01020100200)。按照现代的观点,序是比态更好的视角。所以你可以说拓扑绝缘体这个态具有一种新的序(对称性保护的拓扑序)。
    • cmp0xff 并非未

      cmp0xff 并非未 (添加签名档) 2014-04-18 07:12:28

      序和激发在传播子上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 Top i

      Top i 2014-04-18 18:17:47

      很多时候态和序的大意是通用的,但是这两个词的视角不同。准确地说,态在这里特指基态,面向对象 很多时候态和序的大意是通用的,但是这两个词的视角不同。准确地说,态在这里特指基态,面向对象;而序是基态的组织方式,面向关系。我们有讲过面向对象和面向关系这两种物理学的视角区别(看这里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219532/?start=7 还有这里http://blog.renren.com/blog/548682771/925496485?bfrom=01020100200)。按照现代的观点,序是比态更好的视角。所以你可以说拓扑绝缘体这个态具有一种新的序(对称性保护的拓扑序)。 ... Everett
      哈,早已被组长洗脑。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的语言理解成“序决定激发”。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9 04:46:49

      序和激发在传播子上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序和激发在传播子上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cmp0xff 并非未
      因为序决定激发,所以传播子既可以看成对序的描述也可以看成对激发的描述,这两种观点仅仅是视角的不同。狭义地说,人们倾向于把传播子的零频率分量称为序,而把有限频率分量称为激发。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9 04:48:39

      哈,早已被组长洗脑。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 哈,早已被组长洗脑。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的语言理解成“序决定激发”。 ... Top i
      嗯,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一个特例。
    • grafane 2014-04-21 11:32:06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不会传播。Q=(pi,pi)是SDW的ordering momentum,就是SDW序参量的动量,也就是自旋密度这个玻色场发生玻色凝聚的凝聚动量。请注意动量和传播没有关系,在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所以SDW虽然有动量,但是没有波速,没有传播。SDW不是波所以也没有色散关系。只有元激发才有色散关系,SDW是基态的序,没有色散关系。请自己默念十遍:SDW是序不是激发。 ... Everett
      请问组长,既然序是基态,那么就可以决定激发态,那么SDW这个序可以激发出什么激发态(准粒子)呢?
    • grafane 2014-04-21 11:40:05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不会传播。Q=(pi,pi)是SDW的ordering momentum,就是SDW序参量的动量,也就是自旋密度这个玻色场发生玻色凝聚的凝聚动量。请注意动量和传播没有关系,在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所以SDW虽然有动量,但是没有波速,没有传播。SDW不是波所以也没有色散关系。只有元激发才有色散关系,SDW是基态的序,没有色散关系。请自己默念十遍:SDW是序不是激发。 ... Everett
      另外,量子力学中流算符与波函数相位梯度相关,而动量单位距离的累积会使波函数多一个相位,所以既然有动量,那么流很可能不是零。也就是会有粒子的传播, 可是组长为什么说SDW有动量也不会传播呢?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21 11:59:52

      请问组长,既然序是基态,那么就可以决定激发态,那么SDW这个序可以激发出什么激发态(准粒子) 请问组长,既然序是基态,那么就可以决定激发态,那么SDW这个序可以激发出什么激发态(准粒子)呢? ... grafane
      SDW是对称破缺序,破缺的是spin SU(2)连续对称性,按照Goldstone定理,应该有gapless Goldstone mode激发,这个激发必须恢复spin SU(2)对称性,所以这个激发就是spin wave,所以SDW序决定spin wave激发。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21 12:39:35

      另外,量子力学中流算符与波函数相位梯度相关,而动量单位距离的累积会使波函数多一个相位,所以 另外,量子力学中流算符与波函数相位梯度相关,而动量单位距离的累积会使波函数多一个相位,所以既然有动量,那么流很可能不是零。也就是会有粒子的传播, 可是组长为什么说SDW有动量也不会传播呢? ... grafane
      为什么有动量就要有速度?
      SDW是一个凝聚态,凝聚态就是微观态有宏观占据的意思,因为宏观占据所以有效质量是无穷大的,所以即使SDW有动量,其速度仍然是0。
    • Top i

      Top i 2014-04-21 14:27:22

      SDW是对称破缺序,破缺的是spin SU(2)连续对称性,按照Goldstone定理,应该有gapless Goldstone SDW是对称破缺序,破缺的是spin SU(2)连续对称性,按照Goldstone定理,应该有gapless Goldstone mode激发,这个激发必须恢复spin SU(2)对称性,所以这个激发就是spin wave,所以SDW序决定spin wave激发。 ... Everett
      我想起以前张首晟在回忆杨振宁的一篇文章里讲到“序参量带电荷”,“我一直搞不懂序参量带电荷是什么概念”,组长给我们解释下吧。
    • grafane 2014-04-21 15:28:07

      SDW是对称破缺序,破缺的是spin SU(2)连续对称性,按照Goldstone定理,应该有gapless Goldstone SDW是对称破缺序,破缺的是spin SU(2)连续对称性,按照Goldstone定理,应该有gapless Goldstone mode激发,这个激发必须恢复spin SU(2)对称性,所以这个激发就是spin wave,所以SDW序决定spin wave激发。 ... Everett
      谢谢组长的回答! 我还有两个这方面的问题:

      1 我记得组长说过基态是不可测量的。 可是铁磁相就是物质的一个基态,难道我们无法测量一个东西是不是铁磁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东西是不是磁铁?)

      2 为什么 Goldstone mode 激发要恢复曾经破坏的连续对称性? 比如说 SDW 破坏的是SU(2), 那么Spin wave 激发要恢复SU(2)对称性。 另外与CDW经常一并提到的还有CDW, CDW破坏的是空间平移对称性,那么也会有Goldstone mode, 那么这个激发应该也会趋向于恢复平移对称性的, 然而这个激发是什么呢?

      3 Spin wave 直观上看来也有空间指向性,那么感觉也是破坏了SU(2), 而组长为何说Spin Wave 保证了SU(2)对称性呢?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22 12:07:53

      我想起以前张首晟在回忆杨振宁的一篇文章里讲到“序参量带电荷”,“我一直搞不懂序参量带电荷是 我想起以前张首晟在回忆杨振宁的一篇文章里讲到“序参量带电荷”,“我一直搞不懂序参量带电荷是什么概念”,组长给我们解释下吧。 ... Top i
      比如超导序参量带两个电子的电荷。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22 12:30:48

      谢谢组长的回答! 我还有两个这方面的问题: 1 我记得组长说过基态是不可测量的。 可是铁磁相 谢谢组长的回答! 我还有两个这方面的问题: 1 我记得组长说过基态是不可测量的。 可是铁磁相就是物质的一个基态,难道我们无法测量一个东西是不是铁磁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东西是不是磁铁?) 2 为什么 Goldstone mode 激发要恢复曾经破坏的连续对称性? 比如说 SDW 破坏的是SU(2), 那么Spin wave 激发要恢复SU(2)对称性。 另外与CDW经常一并提到的还有CDW, CDW破坏的是空间平移对称性,那么也会有Goldstone mode, 那么这个激发应该也会趋向于恢复平移对称性的, 然而这个激发是什么呢? 3 Spin wave 直观上看来也有空间指向性,那么感觉也是破坏了SU(2), 而组长为何说Spin Wave 保证了SU(2)对称性呢? ... grafane
      1. 呃,我的意思应该是可以测量的是基态的响应而不是基态本身,而基态的响应依靠激发来实现,如果一个基态上没有激发,你将几乎无法测量这个基态。我们之所以可以通过磁化来测量铁磁基态的原因是铁磁基态上有很多低能的激发。没有激发的基态是没有响应的,就像理想真空一样。

      2. 因为Goldstone mode的定义就是恢复对称性的长波涨落,Goldstone定理只不过进一步指出对于连续对称破缺,这些恢复对称性的模式是没有能隙的。SDW 的Goldstone mode是磁子,CDW的Goldstone mode是声子。磁子恢复磁性对称性,声子恢复平移对称性。

      3. 因为spin wave是激发不是基态。同样是有空间指向性,放在基态上就是对称破缺,而放在激发上就是对称恢复。任何单个的磁子都没有SU(2)对称性,真是因为如此,把许多磁子乱糟糟地堆在一起,就会获得具有各种指向的自旋构型,磁子激发就像噪声一样打乱了基态的磁有序背景,从而起到恢复SU(2)对称性的作用。
    • Top i

      Top i 2014-04-22 21:03:30

      比如超导序参量带两个电子的电荷。 比如超导序参量带两个电子的电荷。 Everett
      原来库伯对就是序参量啊,学的时候没看出来
    三  光化学基 本定律
    Grotthus(1817)与Drapper(1843)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有效地在这个分子中引起化学变化”的概括,被称为光化学第一定律。
    显然在光化学中,进入反应池中的光必须与吸收此光的反应物或敏化剂的吸收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否则光不能被反应体系吸收,也就不能有效地引起分子的激发并发生光化学变化。而且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严格的定量工作中,应当用这条定律逐个地检查所用光化学系统的各个部分。亦即不仅要知道光源的发射光谱、反应物的吸收光谱,而且应当知道所有的光学元件如透镜、滤光片、反应池窗口等的吸收光谱,还要知道溶剂与可能产物的吸收光谱。
    光化学第二定律由Stark(1908—1912)与Einstein(1912—1913)提出。原来的说法是:
    “每个由光引发化学反应的分子,从辐照光中吸收1个量子”
    其后不久,他们又指出,这条定律只适于辐照后的初级过程。现在的说法是:
    “分子对光的吸收是一种单量子过程,因而所有初级过程的量子效率之和为1”。量子效率的定义为:

    定律中所指的初级过程可包括解离、异构化、辐射衰变(荧光及磷光)、无辐射衰变等。如以φi表示其i种初级过程的量子效率,则有Σφi=1。一般情况下,量子效率也可叫做量子产率。
    这条定律适用于激发态寿命较短和中等强度辐照的情况。在高强度的光(如激光)辐照下,光子的密度可以达到1-102mol/m3。这时分子有可能吸收多个光子。
    均匀吸收体系对单色光的吸收,一般用Beer-Lambert定律来描述。光化学中常用的形式是

    式中I0-单位时间内入射到盛有浓度为c(mol/dm3)的反应池内壁光柱前端的单色光的强度(或量子数)。I-单位时间内透过长度为l(cm)的物质柱后光的强度。ε-称为摩尔消光系数(dm3/cm·mol)。对于给定的纯吸收物质在给定入射波长下为一常数。它是量子与分子相互作用条件下,对量子吸收几率的一种量度。
    严格遵守上述关系式的条件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缔合等,在给定浓度下可以忽略。
    当吸收带较窄而照射光的波长范围相对较宽时,在整个分析光的谱带中ε并不保持为常数。对于包含不止一种吸收光的物质的均匀混合系,Beer-Lambert定律可以改写成

    式中εi、Ci是与第i种吸收物质相应的摩尔消光系数及浓度。



    繞射原理
    當光通過一單狹縫時,如縫愈窄則光線會愈向兩旁擴張,此現象即所謂的繞射。如圖
    1(A)為光通過一孔洞(孔徑大小遠大於光波長時),在螢幕上呈現出孔的光點(圖中水
    平軸顯示出光強度大小),圖1(B)當隨著孔徑變小時,光的繞射現象便明顯呈現在螢幕
    上。
    A.單狹縫的繞射實驗
    實驗目的
    觀察光通過單狹縫時所產生的繞射現象,並測量亮、暗紋的位置和理論值相比較。
    實驗方法
    將雷射光射入單狹縫片,即可在狹縫另一側之螢幕看見繞射圖案。假設令狹縫的寬度
    為b,中心點為O 點,狹縫口被均分成若干點,如圖2 所示。
    P0 點光程差為零,稱為中央亮區。P1 點至狹縫頂點的距離比到狹縫底點的距離大一波
    長λ,亦就是說P1 點到狹縫頂點的距離,比P1 點到O 點的距離大半波長(λ/2),所以狹縫
    頂點發出光波與由O 點發出的光波在P1 點的光程差為λ/2,干涉結果強度為零。同理狹縫
    頂點以下第一點和O 點以下第一點的光程差也為半波長,故在P1 點其強度亦為零。如此,
    兩兩相對,整個狹縫的二次子波在P1 點皆干涉為零,因此P1 點為一暗點。依此類推,P3
    圖1(A) 圖1(B)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