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位就是繩波振動的狀態"
序决定激发,所以传播子既可以看成对序的描述也可以看成对激发的描述,这两种观点仅仅是视角的不同。狭义地说,人们倾向于把传播子的零频率分量称为序,而把有限频率分量称为激发。
零频率:gapless, energy gap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 哈,早已被组长洗脑。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的语言理解成“序决定激发”。
6 对称破缺和戈德斯通(Goldstone)定理
热力学中还存在一些状态参量,如体积、磁矩、电矩和摩尔数等,它们又是如何从对称性分析中产生出来的?回答是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对称破缺和戈德斯通定理.譬如体积这个几何状态参量,它与对称破缺概念的联系,可通过晶体的形成过程加以说明.以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晶体为例,在・无限大・的气态O2中,随温度下降而在某局域形成晶核的过程,从对称性观点看,是系统从一个具有连续的完全对称性的气态转变为一个只有离散的较低对称性的固态的过程.在这类晶核化过程中,系统对称性突然自发地降低,称为系统的对称性的・破缺・.从固体物理学我们知道,晶体的振动模式可用波数k=2π/λ和圆频率ω(k)加以描述.长波模式变为简单的声波,并有线性关系ω=vk,故极端模式是在空间均匀的模式,振动频率趋向于零.此时半波长内就包含很多原胞,它们整体地沿同一方向运动,因此晶体可以近似地看成连续介质,而且具有确定的体积著名的物理学家P.W.安德森(Anderson)把这种对称破缺系统具有一个激发谱,当波长趋向无穷时,频率趋向零的性质概括为戈德斯通定理[4]. 相类似地在一些电极化材料例如HCl晶体中,位于格点上的HCl分子中,氢离子围绕相对大的氯离子转动,形成电偶极矩.在转变温度以上,这些电矩的取向是无序的;转变温度以下,偶极矩取向趋向有序,整个晶体拥有净电矩.晶体
从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状态自发地降低对称性,转变为电矩具有确定轴取向的较低对称性的状态根据戈德斯通定理,这种对称破缺必将导致一个波长为无穷时零频率的元激发在极化晶体中,这类元激发由在净电矩指向附近轴的微小摆动形成的振荡波组成.类似的情况,在居里点附近的铁磁材料中也发生,从而在磁介质热力学中可以引进状态参量总的磁矩.
"Everett (╮(╯▽╰)╭ ~(= ̄ U  ̄=)~) 2014-04-22 12:30:48
1. 呃,我的意思应该是可以测量的是基态的响应而不是基态本身,而基态的响应依靠激发来实现,如果一个基态上没有激发,你将几乎无法测量这个基态。我们之所以可以通过磁化来测量铁磁基态的原因是铁磁基态上有很多低能的激发。没有激发的基态是没有响应的,就像理想真空一样。
2. 因为Goldstone mode的定义就是恢复对称性的长波涨落,Goldstone定理只不过进一步指出对于连续对称破缺,这些恢复对称性的模式是没有能隙的。SDW 的Goldstone mode是磁子,CDW的Goldstone mode是声子。磁子恢复磁性对称性,声子恢复平移对称性。
3. 因为spin wave是激发不是基态。同样是有空间指向性,放在基态上就是对称破缺,而放在激发上就是对称恢复。任何单个的磁子都没有SU(2)对称性,真是因为如此,把许多磁子乱糟糟地堆在一起,就会获得具有各种指向的自旋构型,磁子激发就像噪声一样打乱了基态的磁有序背景,从而起到恢复SU(2)对称性的作用。
"
什么是Majorana Fermion?
Grotthus(1817)与Drapper(1843)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有效地在这个分子中引起化学变化”的概括,被称为光化学第一定律。
显然在光化学中,进入反应池中的光必须与吸收此光的反应物或敏化剂的吸收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否则光不能被反应体系吸收,也就不能有效地引起分子的激发并发生光化学变化。而且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严格的定量工作中,应当用这条定律逐个地检查所用光化学系统的各个部分。亦即不仅要知道光源的发射光谱、反应物的吸收光谱,而且应当知道所有的光学元件如透镜、滤光片、反应池窗口等的吸收光谱,还要知道溶剂与可能产物的吸收光谱。
光化学第二定律由Stark(1908—1912)与Einstein(1912—1913)提出。原来的说法是:
“每个由光引发化学反应的分子,从辐照光中吸收1个量子”
其后不久,他们又指出,这条定律只适于辐照后的初级过程。现在的说法是:
“分子对光的吸收是一种单量子过程,因而所有初级过程的量子效率之和为1”。量子效率的定义为:
定律中所指的初级过程可包括解离、异构化、辐射衰变(荧光及磷光)、无辐射衰变等。如以φi表示其i种初级过程的量子效率,则有Σφi=1。一般情况下,量子效率也可叫做量子产率。
这条定律适用于激发态寿命较短和中等强度辐照的情况。在高强度的光(如激光)辐照下,光子的密度可以达到1-102mol/m3。这时分子有可能吸收多个光子。
均匀吸收体系对单色光的吸收,一般用Beer-Lambert定律来描述。光化学中常用的形式是
式中I0-单位时间内入射到盛有浓度为c(mol/dm3)的反应池内壁光柱前端的单色光的强度(或量子数)。I-单位时间内透过长度为l(cm)的物质柱后光的强度。ε-称为摩尔消光系数(dm3/cm·mol)。对于给定的纯吸收物质在给定入射波长下为一常数。它是量子与分子相互作用条件下,对量子吸收几率的一种量度。
严格遵守上述关系式的条件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缔合等,在给定浓度下可以忽略。
当吸收带较窄而照射光的波长范围相对较宽时,在整个分析光的谱带中ε并不保持为常数。对于包含不止一种吸收光的物质的均匀混合系,Beer-Lambert定律可以改写成
式中εi、Ci是与第i种吸收物质相应的摩尔消光系数及浓度。
"Everett (╮(╯▽╰)╭ ~(= ̄ U  ̄=)~) 2014-04-22 12:30:48
1. 呃,我的意思应该是可以测量的是基态的响应而不是基态本身,而基态的响应依靠激发来实现,如果一个基态上没有激发,你将几乎无法测量这个基态。我们之所以可以通过磁化来测量铁磁基态的原因是铁磁基态上有很多低能的激发。没有激发的基态是没有响应的,就像理想真空一样。
2. 因为Goldstone mode的定义就是恢复对称性的长波涨落,Goldstone定理只不过进一步指出对于连续对称破缺,这些恢复对称性的模式是没有能隙的。SDW 的Goldstone mode是磁子,CDW的Goldstone mode是声子。磁子恢复磁性对称性,声子恢复平移对称性。
3. 因为spin wave是激发不是基态。同样是有空间指向性,放在基态上就是对称破缺,而放在激发上就是对称恢复。任何单个的磁子都没有SU(2)对称性,真是因为如此,把许多磁子乱糟糟地堆在一起,就会获得具有各种指向的自旋构型,磁子激发就像噪声一样打乱了基态的磁有序背景,从而起到恢复SU(2)对称性的作用。
"
什么是Majorana Fermion?
|
如何实现Majorana Fermion是现在凝聚态、原子光学等领域最火的一个方向。2011年APS March meeting有好几个会场都是和Majorana Fermion有关,当时很多人提出了各种模型号称可以观察到Majorana Fermion,在2012年APS March meeting就有好几个组报道了Majorana存在的证据。当然在我看来,有些结果可能是打酱油的。在这个领域里面, 有很多中国人在做,比如Fu Liang@Harvard, Yi Cui@Standford等等,其中Fu Liang的贡献最大。在国内Qi Kun Xue@Tsinghua做实验做得很好。我很佩服,因为Xue老师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握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其实,国内的大学里面很牛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都不能抓住前沿方向,自从回国以后就一直停留在自己以前做的方向,殊不知前沿的东西总是在变化,于是越做越艰难,越做越不能发好文章。当然这些是题外话,有感而发。这个领域进展神速,我差点就掉队了,不过幸好今年也做了几个个关于Majorana Fermion的理论工作,其中两个是半导体纳米线的,一个是冷原子的。不过每天浏览arxiv,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关于Majorana的文章,有时候今天有了一个想法,明天就看到别人的文章贴出来了,想想,还是很惊心动魄的。
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Fermi子分解成实部和虚部
a = b + ic (Eq. 1)
其中, b, c为Majorana算子,而且满足 b+ = b, c+ = c, 这样我们可以证明{a, a+} = 1。 由于b, c也是Fermion,所以它们也满足{b, b+} =1, => b2 = 1/2, 类似的,{c, c+} =1, => c2 = 1/2。 其中1/2表示半个Fermion (half fermion),不是一个完整的Fermion。这个想法很不得了,写出这个公式来,也就注定流芳百世。
Eq. 1的反解可以得到
b = a + a+, c = i (a - a+)
我们可以定义a = h+, 也就是说,利用电子-空穴关系,这样我们有
b = a + h, c = i(a - h)
这个结果表明,每个Majorana粒子包括了等权重的电子(particle)-空穴(hole). 所以总的电荷等于0.这也是为什么Majorana
Fermion最早用于描述中微子的原因。由于总的电荷等于0,所以它不应该耦合电磁场。
物理和数学的差别也就在此,对于做数学的人来说,Eq. 1也许意味这某种变换,但是对于做物理的人而言,Eq.1应该有具体的物理意义,或者说,b, c应该不是虚拟的,而是有可能存在的。这一找,到现在找了80年,还是没有找到。最近几年之所以特别火,是因为也许我们终于可以找到了。想想,Majorana已经去世80年了,但是大家还是不能忘记他的思想,而且从来不记。
这里我要讨论一下proximity effect. 这个效应最早是用于研究磁学性质的,后来用于研究超导的proximity effect. 当把一个超导体和半导体放在一起,超导的库珀对会隧穿到半导体中,其空间范围和相干长度差不对。一般来说相干长度为um量级,但是半导体纳米线或者纳米阱一般为20 nm左右,所以proximity effect可以被观察到。由于超导体和半导体的接触一般都非常复杂,至于其proximity effect到底如何,其实是很难简单说明白的。现在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以后肯定会有很多。我们注意到自从Andreev reflection提出来以后,现在有大量的人关注界面对Andreev reflection的影响,也有很多tight-binding的文章。随着实验的进展,在超导的proximity effect上也肯定有很多。我已经写了一个tight-binding的程序,以后可以做这个方面的计算。这个方法最好的地方是可以研究disorder对proximity effect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9494-55863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龚明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行业自律是否可以杜绝腐败? 一个数学模型的理解
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Fermi子分解成实部和虚部
a = b + ic (Eq. 1)
其中, b, c为Majorana算子,而且满足 b+ = b, c+ = c, 这样我们可以证明{a, a+} = 1。 由于b, c也是Fermion,所以它们也满足{b, b+} =1, => b2 = 1/2, 类似的,{c, c+} =1, => c2 = 1/2。 其中1/2表示半个Fermion (half fermion),不是一个完整的Fermion。这个想法很不得了,写出这个公式来,也就注定流芳百世。
Eq. 1的反解可以得到
b = a + a+, c = i (a - a+)
我们可以定义a = h+, 也就是说,利用电子-空穴关系,这样我们有
b = a + h, c = i(a - h)
这个结果表明,每个Majorana粒子包括了等权重的电子(particle)-空穴(hole). 所以总的电荷等于0.这也是为什么Majorana
Fermion最早用于描述中微子的原因。由于总的电荷等于0,所以它不应该耦合电磁场。
物理和数学的差别也就在此,对于做数学的人来说,Eq. 1也许意味这某种变换,但是对于做物理的人而言,Eq.1应该有具体的物理意义,或者说,b, c应该不是虚拟的,而是有可能存在的。这一找,到现在找了80年,还是没有找到。最近几年之所以特别火,是因为也许我们终于可以找到了。想想,Majorana已经去世80年了,但是大家还是不能忘记他的思想,而且从来不记。
这种half fermion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尤其是在固体物理框架下很难观察到(很抱歉我对粒子物理不是很熟悉,但是我估计固体物理中也很难,因为尽管Majorana提出它的模型是为了揭示中微子,但是好像失败了)。其原因大概有这几个。(1) 固体物理基本都是和电荷有关,而且是电荷守恒的(U(1) gauge invariant,所以耦合电磁波); (2)按照公式(Eq.1)分解的两个half Fermion由于很强的库伦相互作用,所以很快会复合成单个普通的Fermion。(3)系统必须在某种拓扑区域。在实际过程中,要满足第二个条件,要求系统是金属,这样电荷的屏蔽效益可以让电子变成短程相互作用。第一个条件要求破坏U(1)规范不变性,比如超导体。 超导体基本可以同时满足第一和第二两个条件,但是很难满足第三个条件。因为绝大部分材料是s-wave的,p-wave的很少(实验证明还很难)。Green和Read在2000年的PRB证明p-wave超导体可以观察到这种粒子,这个工作很有启发性,也激发了很多人对超导体的兴趣(大量的工作都和这个工作有关,包括anomalous Andreev reflection等等). 但是由于这种超导体很少,要观察到这种粒子看似遥遥无期,我不指望。但是从物理上来说,研究p-wave的拓扑相变曾经是物理中的研究热点,包括其在冷原子物理中的一些实现,以及可能的拓扑量子计算 (S. Darma, Freedman等人做了很多工作,2006 - 2008年S. Darma组发了很多PRL文章都和它有关).
既然很难实现,那么是否有其它可能的方法?这个进展一个很有趣的想法是自旋轨道耦合+s-wave超导等价于一个p-wave超导体。它又激发了大家一轮新的讨论, 从2010年到现在,大量的工作都和这个想法有关。Chuanwei Zhang@WSU在2008年首先在冷原子中意识到了这个关系,后来在2010年被他的同事(Jay D. Sau et al) 应用到纳米线中(利用了proximity effect, Liang Fu在里面做了很多工作). 需要注意这个关系其实Rashba等人早就意识到了,它做了一个坐标变化于是得到了single pairing和triplet pairing, 但是他没有把它和拓扑相变以及Majorana联系在一起,于是和这么重要的发现失之交臂,可惜可惜。
这里我要讨论一下proximity effect. 这个效应最早是用于研究磁学性质的,后来用于研究超导的proximity effect. 当把一个超导体和半导体放在一起,超导的库珀对会隧穿到半导体中,其空间范围和相干长度差不对。一般来说相干长度为um量级,但是半导体纳米线或者纳米阱一般为20 nm左右,所以proximity effect可以被观察到。由于超导体和半导体的接触一般都非常复杂,至于其proximity effect到底如何,其实是很难简单说明白的。现在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以后肯定会有很多。我们注意到自从Andreev reflection提出来以后,现在有大量的人关注界面对Andreev reflection的影响,也有很多tight-binding的文章。随着实验的进展,在超导的proximity effect上也肯定有很多。我已经写了一个tight-binding的程序,以后可以做这个方面的计算。这个方法最好的地方是可以研究disorder对proximity effect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9494-55863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龚明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行业自律是否可以杜绝腐败? 一个数学模型的理解
1 yangwencao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 [3]霍东明
- 龚老师,我想问一下,什么是Majorana Fermion零模呢?
- 博主回复(2014-12-25 09:42):Majorana fermion has energy = 0, so it also called zero mode.
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
Grotthus(1817)与Drapper(1843)在一个世纪以前提出的:“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有效地在这个分子中引起化学变化”的概括,被称为光化学第一定律。
显然在光化学中,进入反应池中的光必须与吸收此光的反应物或敏化剂的吸收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否则光不能被反应体系吸收,也就不能有效地引起分子的激发并发生光化学变化。而且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严格的定量工作中,应当用这条定律逐个地检查所用光化学系统的各个部分。亦即不仅要知道光源的发射光谱、反应物的吸收光谱,而且应当知道所有的光学元件如透镜、滤光片、反应池窗口等的吸收光谱,还要知道溶剂与可能产物的吸收光谱。
光化学第二定律由Stark(1908—1912)与Einstein(1912—1913)提出。原来的说法是:
“每个由光引发化学反应的分子,从辐照光中吸收1个量子”
其后不久,他们又指出,这条定律只适于辐照后的初级过程。现在的说法是:
“分子对光的吸收是一种单量子过程,因而所有初级过程的量子效率之和为1”。量子效率的定义为:
定律中所指的初级过程可包括解离、异构化、辐射衰变(荧光及磷光)、无辐射衰变等。如以φi表示其i种初级过程的量子效率,则有Σφi=1。一般情况下,量子效率也可叫做量子产率。
这条定律适用于激发态寿命较短和中等强度辐照的情况。在高强度的光(如激光)辐照下,光子的密度可以达到1-102mol/m3。这时分子有可能吸收多个光子。
均匀吸收体系对单色光的吸收,一般用Beer-Lambert定律来描述。光化学中常用的形式是
式中I0-单位时间内入射到盛有浓度为c(mol/dm3)的反应池内壁光柱前端的单色光的强度(或量子数)。I-单位时间内透过长度为l(cm)的物质柱后光的强度。ε-称为摩尔消光系数(dm3/cm·mol)。对于给定的纯吸收物质在给定入射波长下为一常数。它是量子与分子相互作用条件下,对量子吸收几率的一种量度。
严格遵守上述关系式的条件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缔合等,在给定浓度下可以忽略。
当吸收带较窄而照射光的波长范围相对较宽时,在整个分析光的谱带中ε并不保持为常数。对于包含不止一种吸收光的物质的均匀混合系,Beer-Lambert定律可以改写成
式中εi、Ci是与第i种吸收物质相应的摩尔消光系数及浓度。
干涉(interference)
干涉(interference)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博士班嚴治平
在介紹干涉(interference)之前,先介紹相位(phase)與疊加原理(superposition principle)!相位是波(wave)最重要的性質之一,而疊加原理則是處理數個波在時間、空間上重疊時的方法。
先以一維的繩波來介紹:
在同一條繩子上有兩個繩波相向而行(參見圖一),當兩波交會時,在交會處繩子的振動方式乍看之下似乎有點複雜,但其實並不然,因為只需把向左傳播的繩波跟向右傳播的繩波在相同位置的振動相加便可,這就是疊加原理。不論有幾個波重疊在相同的時間、空間,將各自的振動相加就可以得到總和的波。 當不同的波在空間的某處疊加在一起時,我們便說這些波在進行干涉。
那麼甚麼是相位(phase)呢?
簡單來說,相位就是繩波振動的狀態,我們可以稱圖一中的a、b與c點的振動狀態為波峰、平衡點與波谷。因為a、d兩點都在波峰,所以疊加波的振動位置會是e,而這種兩個波同在波峰或同在波谷的情況,稱做同相位(in phase)。在物理圖像上,波峰、平衡點、波谷就是一種相位。
在數學的描述中,波可以利用圓周運動的投影來對比,圓周運動的角度就被當作波的相位(圖二)。在圖二中,ab的夾角為90度,cb的夾角為135度,若b的相位為0,則a、c的相位為π/2、3π/4。這種類比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從圓周運動的投影可以直接獲知波動隨空間變化的關係:從三角函數可以知道,圓周運動在y軸的投影量為R*sin(θ),θ為箭頭與x方向的夾角,R為圓周半徑。
至於相位(θ)的數學形式,可以從三角函數的性質 得到:ba的距離是λ/4,cb的距離是λ3/8,對應的相位是π/2、3π/4。所以θ=2πx/λ,x為位置。所以波動隨空間變化的關係為R*sin(2πx/λ),其中R是振幅,x是位置,λ是波長。
在利用一維的繩波說明相位、疊加原理與干涉後,來看看可見光的雙狹縫干涉吧!為方便計,假設使用的雷射是單一波長,且干涉條紋亮暗紋間距遠小於狹縫到屏幕的距離。從繩波的例子可以看出:建設性干涉發生在當波峰對波峰、波谷對波谷的情況,此時圖三中的兩道光之光程差是半波長的偶數倍,而破壞性干涉的條件為光程差是半波長的奇數倍。然而,在實際的情況中,因為雙狹縫干涉跟單狹縫繞射是同時發生的,所以真正觀察到的影像會是在單狹縫繞射的亮紋中,出現很多雙狹縫干涉的條紋(圖四)。
較有趣的現象是:類似的情況也會出現在物質波中。當電子經過雙狹縫時,干涉條紋也可以利用上述準確描述。在圖五中,利用底片接收經過雙狹縫的電子,可以發現隨著電子的數量越來越多,雙狹縫干涉條紋也越來越明顯。又因電子被底片記錄的物理機制為粒子性的物理效應,此干涉條紋顯示,每顆電子在經過光狹縫時都跟自己干涉。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博士班嚴治平
在介紹干涉(interference)之前,先介紹相位(phase)與疊加原理(superposition principle)!相位是波(wave)最重要的性質之一,而疊加原理則是處理數個波在時間、空間上重疊時的方法。
先以一維的繩波來介紹:
在同一條繩子上有兩個繩波相向而行(參見圖一),當兩波交會時,在交會處繩子的振動方式乍看之下似乎有點複雜,但其實並不然,因為只需把向左傳播的繩波跟向右傳播的繩波在相同位置的振動相加便可,這就是疊加原理。不論有幾個波重疊在相同的時間、空間,將各自的振動相加就可以得到總和的波。 當不同的波在空間的某處疊加在一起時,我們便說這些波在進行干涉。
那麼甚麼是相位(phase)呢?
簡單來說,相位就是繩波振動的狀態,我們可以稱圖一中的a、b與c點的振動狀態為波峰、平衡點與波谷。因為a、d兩點都在波峰,所以疊加波的振動位置會是e,而這種兩個波同在波峰或同在波谷的情況,稱做同相位(in phase)。在物理圖像上,波峰、平衡點、波谷就是一種相位。
在數學的描述中,波可以利用圓周運動的投影來對比,圓周運動的角度就被當作波的相位(圖二)。在圖二中,ab的夾角為90度,cb的夾角為135度,若b的相位為0,則a、c的相位為π/2、3π/4。這種類比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從圓周運動的投影可以直接獲知波動隨空間變化的關係:從三角函數可以知道,圓周運動在y軸的投影量為R*sin(θ),θ為箭頭與x方向的夾角,R為圓周半徑。
至於相位(θ)的數學形式,可以從三角函數的性質 得到:ba的距離是λ/4,cb的距離是λ3/8,對應的相位是π/2、3π/4。所以θ=2πx/λ,x為位置。所以波動隨空間變化的關係為R*sin(2πx/λ),其中R是振幅,x是位置,λ是波長。
在利用一維的繩波說明相位、疊加原理與干涉後,來看看可見光的雙狹縫干涉吧!為方便計,假設使用的雷射是單一波長,且干涉條紋亮暗紋間距遠小於狹縫到屏幕的距離。從繩波的例子可以看出:建設性干涉發生在當波峰對波峰、波谷對波谷的情況,此時圖三中的兩道光之光程差是半波長的偶數倍,而破壞性干涉的條件為光程差是半波長的奇數倍。然而,在實際的情況中,因為雙狹縫干涉跟單狹縫繞射是同時發生的,所以真正觀察到的影像會是在單狹縫繞射的亮紋中,出現很多雙狹縫干涉的條紋(圖四)。
較有趣的現象是:類似的情況也會出現在物質波中。當電子經過雙狹縫時,干涉條紋也可以利用上述準確描述。在圖五中,利用底片接收經過雙狹縫的電子,可以發現隨著電子的數量越來越多,雙狹縫干涉條紋也越來越明顯。又因電子被底片記錄的物理機制為粒子性的物理效應,此干涉條紋顯示,每顆電子在經過光狹縫時都跟自己干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