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5, 2013

phymath01 一条上坡路,且越来越快,接近指数增长,一到无穷阶导数都是大于零的

一条上坡路,且越来越快,接近指数增长,一到无穷阶导数都是大于零的

http://hi.baidu.com/hsxie

Hua-sheng XIE

踏上等离子体物理之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744858
科研小环境建设 精选
已有 3703 次阅读 2013-11-26 16:32 |个人分类:文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科研小环境
鲁施饶贺邓杨韩王曹:科研小环境建设
求是基金会2013年颁奖典礼的论坛。
地点: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
时间:2013年9月28日
发言:鲁白、施一公、饶毅、贺福初、邓宏魁、杨振宁、韩启德、王晓东、曹雪涛
一科研小环境的建设,脱离不了背后的国家大背景。大环境是否容得下小环境的改变甚至是突变?Panel讨论的第一个课题便是:中国国情。什么是中国国情?如何适应中国国情?学界如何看待中国科研环境的变迁,如何推动其进步?
鲁白(以下简称“鲁”):第一个请各位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是:中国国情,或者中国特色的问题。在座有很多海外回来的。海外回来的人通常会遇到一
  依然流水账加各种乱评。
  一年一度的美国物理学会(APS)等离子体物理会议(http://meetings.aps.org/Meeting/DPP13/Content/2604)于11.11-15在丹佛举行,大概有几千人,主要是美国国内的,但国外的也很多,华人也大概有上百人的规模,比参加国内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的还多。APS最大的年会好像是三月份的,涉及的二级学科更多。与等离子体有关的另一个会是AGU(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的年会,据说现在每年有近两万人参加。
  提交的摘要大概有两千个,密密麻麻有近四百页。大概由于Maxwell奖等等都在这个会议上颁发、且确实是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大大小小的人物都会参加。国内等离子体最大的会议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也各方面都涉及,但大BOSS们似乎几乎不太去的样子。APS这个会,presentation和poster的题目、摘要也看起来高端的多。继论文数量质量上来后,国内举办会议、建设期刊,也是时候质量大幅提升了。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提升还有不少路要走。
1. IFTS学生和教师尽管有好几位过去,但似乎各不同路。我从上海到LA再转到Denver。去时飞机晚点近五小时,到那边发现手机漫游也出故障,不过还是顺利见到了LA事先联系
  流水账一篇,备忘。
ICNSP13会议(9.14-16),见到了传说中的W. W. Lee (李为力)、 Willian Tang (唐明武)和C. Z. Cheng(陈秋荣)。今年的Dawson奖颁给了C.Z.Cheng,因为他1976 Vlasov模拟的贡献,及NOVA、NOVA-K(这系列代码已经是公认的业界标准)等在Alfven本征模方面的杰出工作。与Cheng没细聊。不过Lee近期的工作,high-beta Gyrokinetic到与自己此前mirror mode的工作有些关系。
IAEA EP会议(9.17-20),碰到了Breizman、Berk等。哈哈,Breizman承认他RSAE两篇文章中的方程确实不严格满足自伴性(self adjoint),尽管在low shear时影响不大,但用到其他模,则需要非常小心的重新推导方程。另外,弄清了他们所说的anomalous Doppler effect与自己在考虑的那个不是同一个东西。
去了一趟数学所,尤其其中的图书室。与当年理科试验班的一位学弟聊数学,好久没这样畅快的与人讨论数学了。计算所顺便逛了逛,没细究。看到门口陈列有冯康的手稿和哈密顿系统辛算法的书。在ICNSP会议上意外遇到另一位以前本科数学系的同学,聊起来才发现以前数学系那帮熟人中在计算数学方面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还不在少数,感慨一番,以后又有得聊了。
两位物理系低三届的学弟学妹,一位在北大一位在清华,各蹭了一顿饭,哈哈。对他们,新的环境新的开始
文章图片
按Jose M. Soler的计算方法(http://arxiv.org/abs/physics/0608006v1),前三位分别为Philip W. Anderson(http://en.wikipedia.org/wiki/Philip_Warren_Anderson), Steven Weinberg(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ven_Weinberg)和Ed Witten(http://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Witten)。
被引用最多的其他几位大多是与材料、化学等相关的;Stephen Hawking(http://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Hawking)完全排不上号,其论文也没有一篇可进入Top 100 Papers in Physics Ranked(http://science.slashdot.org/story/04/08/02/1721226/top-100-papers-in-physics-ranked)。华人中最有影响力的的C. N. Yang和T. D. Lee也榜上无名。当然,这个排位对早生(1920前)和晚生(1960后)的,应该都不适用:早期没有那么多灌水的,晚的则还没到大量灌水的时候。十位中大概一半是诺奖,一半不是。
Plasma中文章数量和引用最多的应该是Padma Kant Shukla(7 July 1950 – 26 January 2013
The purpose of doing physics is NOT to get 特牛耳 (2013-07-10 23:25:51)
文小刚谈MIT的评审制度
from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357993/
来自: 万里云(见贤思齐) 2010-01-06 17:25:16
今天本来打算先到系里开一份开成绩单的证明,不过起来晚了,到了理学院报告厅人几乎满的(听众很多是校务委员会的人),而且已经开讲。我参加的目 的不是为申请,而是想进一步对学术界的生活产生排斥感,结束之后,感觉这种排斥感的获得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我的目的达到了。在这里简单复述一下供参考。
1。undergraduate
不太重要,讲美国高中生怎么被MIT相中。主要看RL,GPA和SAT,文小刚反复强调来MIT的学生在后两项上都几乎是不可分辨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能分辨就不要来了。
2。graduate
这块主要是申请的事情。RL还是被强调的重点,原因呢,仍然是申请者们的GPA都是非常高的(这个非常fz)。好的 graduate标准就是能做事情,所以牛推荐,牛经历是最重要的;有人问牛经历是如何被checked,文说他也不知道,但是也许通过电话是可以了解一 二(这也说明电面是如何的重要)。另外值得提到的一点是,文小刚说他不是很喜欢RL中写金牌或者国际奖项的
文章图片
Memoirs of a Dissident Scientist
Author(s): Hannes Alfvén
Source: American Scientist, Vol. 76, No. 3 (May-June 1988), pp. 249-251
Published by: Sigma Xi,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ety
Stable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27855181 .
一个持不同意见科学家的回忆
作者:H•阿尔芬(Hannes Alfven)
译者:谢华生
    编辑们搁置了他们通常的犹豫,决定发表下面的往事录,在其中H•阿尔芬辩护一个已经被几乎所有依然工作着的天体物理学家拒绝的理论。他坚持主张宇宙线,在太阳系中,有一个局域的起源,这可能使某些读者想起百多年前E•马赫(Ernst Mach)对相信原子存在的拒绝。对讨论会或讲座中任何谈及原子的人,马赫算得上是一个可怕的存在,经常被要求回答:你曾经见过任何一个原子吗?像马赫一样,阿尔芬也是一个高度受尊重的物理学家。他帮助建立的宇宙线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为接受(不过,他自己现在拒绝),同时他因磁流体的基础工作分享了1970年的诺贝尔奖。我们重印这些回忆录,并非偏袒阿尔芬或任何其他人,只是帮助阐明科学思想成型的不固定方式。这个大话题是永恒的。阿尔芬的轶事提醒我们个性如何影响思想,以及
     1. We should work hard, very very hard. Fifty years will be very short.
     2. 尽管当下中国与世界一流的国家(尤其美国),还极有差距,但看这几年的发展速度,确实是一条上坡路,且越来越快,接近指数增长,一到无穷阶导数都是大于零的,满是正能量,大家也干劲十足。相较而言,其他国家慢吞吞的或者在走下坡路,更多的是沮丧。文艺复兴以来,从意大利到英国到法国、德国,然后到现在的美国,下一个世界中心(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或许已经在向中国交接了。用不着狂妄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年轻人往前冲的很快。年老(45岁以上)的也得跟上了。
    3. 实验、理论和模拟的人员,该多关注下合作。Fusion的实现不是一两人的事,是整整几代人的事,任何人,都是其中一部分而已,不管是大名鼎鼎的还是默默无闻的。需要的是集体的力量,需要的是不断的相互讨论、交流。理论的该为实验的多讲解物理,帮助理解方程;实验的为理论的提供数据、实验图景。发文章的目的只是为了促进交流,核心还是在交流,把知识变成有用的东西。现如今,每年产生的文章可数千篇,但能用来解决问题的并无
文章图片
       其实,标题应该是“如何随时知晓一个领域的所有新文章——RSS的使用”。
       arXiv让学术交流大大的便捷快速了。晚上写好的文章,第二天早上同行就全部能看到。不过,arXiv广为使用的只限于高能物理等少数领域,而像plasma physics这类,并不是所有新文章都会出现在上面。
       RSS可让你像看邮件一样,打开一个地址,就能看到所有想看的,只需定制好RSS源。RSS可以用客户端查看,不过,便携性不好,所以在线RSS更受欢迎。Google Reader(reader.google.com)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非常方便,以至于其他同类产品混不下去。
       Reader即将关闭,这是我第一次对Google心存不满。不过,还好,还是能找到替代品的。看了几个,最终选择了douban的九点阅读器(9.douban.com)。
       很高兴,发现需要的功能够,除了不像Reader那样可用快捷键。而且,douban本来就较学术。QQ mail中也有好用的阅读器功能,可惜就是心理上不愿用它。【douban能如此成功,不得不令人惊异。有意思的是,其创始人杨勃(阿北),毕业于清华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学博士。互联网起源于CERN中的物
1.
    读书大概是两种用途:获取信息和欣赏。
2.
    少时,苦于无书可读。现在,亦是无书可读。然而,这个词的解释却已迥异。少时,求一本大学物理、高等数学都是难得,一本词典就够翻的兴趣盎然了。现在,则是想寻几本可令自己乐而忘形、喜而忘忧的书,难得。
    按中国古来的分类法,读书人的治学划为“经史子集”。科举时,四书五经为上,文人多治经治史。或许古人未曾想过,有一天,“子”部会被推崇到最高位。今儿的“理工农医”皆为此。
    然而,一门学科、一个小方向的书,总有读得完的时候。由于电子时代的到来,本科时,自己常去读书馆到处翻,手头电子书也有数千本。当时想,一辈子看完这些也很知足了吧。然而,现在却发现,“观其大略”,基本都翻完了,大部分书根本用不着读,看标题就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了。而读完一个小方向的东西,对其他方向也大多能触类旁通。尤其,学理的人知晓底层知识,对工、文等都不会太头大。而学文者,胸中有大气候,理工皆为工具而已,让其他人做去吧,用不着自己去理解。
    据传,古登堡印刷术之前,欧洲的书加起来也就几万册,而且还一大半是《圣
YOU AND YOUR RESEARCH
March 23rd, 2006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35509305.html?sudaref=www.baidu.com&retcode=0
这是大科学家Richard Hamming的著名讲演,于1986年在贝尔通讯研究中心给200多名Bellcore的科学家们所做。在google上一搜,还未见中文翻译。在享受到Hamming闪耀的智慧的同时,禁不住要把它译成中文,让更多的只学了法语、德语、和柬埔寨语还未来得及学英语的同胞可以分享。思维是独特的,任何人的翻译都加上了译者的“思想”。所以,要知道Hamming到底讲的什么,请看原文。要看我是如何听Hamming讲的,你可以继续了看这篇“翻译稿”了。尽管我本人从不是自然科学学者,其中的科学名人大多不熟悉,很多术语也不懂,但我仍作出努力。我的时间有限,抽空为大家效劳,恕我不字斟句酌了。不当之处,请您补上。而且Hamming是大家,我也没亲耳聆听过其教诲,我就不“直译”了。遇到一时没译好的,希望后来者补我的缺,以免误人子弟。有明显的错误或需要的补缺,请大家贴到Comment里面。如若承蒙厚爱引用本译稿,敬请高抬贵手标明出处:中文翻译:老马 引自染缸
演讲者介绍:Richard Hamming,前贝尔实验室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美国the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in Monterey教授。
hsxie
性别:年龄:26岁
现居:浙江杭州西湖区
粉丝:73

最新照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