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9, 2014

liquidity 弛豫时间近似 为防止电子被外电场无限加速,设碰撞作用 电流密度与电子的平均速度v或平均动量p有关

为防止电子被外电场无限加速,设碰撞作用


Drude(自由电子气)模型的基本假定
1.独立电子近似:电子与电子无相互作用 *既没有库仑作用,也不碰撞,与理想气体不同! 2.自由电子近似:除碰撞的瞬间外,电子与离 子无相互作用 *离子实完全摸平,均匀分布在整个空间,只起维 持系统的电中性 *但为防止电子被外电场无限加速,设碰撞作用 3.弛豫时间近似:一给定电子在单位时间内受 一次碰撞的几率为1/ τ *非常关键,避免电子被无限加速 *碰撞后失去原来速度记忆——引入散射机制 *如何将碰撞结合进电子的运动方程成为关键
http://10.107.0.68/~jgche/前言30
弛豫时间近似
•电流密度与电子的平均速度v或平均动量p有关 •考虑在dt时间内,由于外力F作用下,p的变化
•由弛豫时间近似,即假定电子在dt时间经历一 次碰撞的几率为dt/ τ ,则未碰撞几率为1- dt/ τ ,所以,在t+dt时刻平均动量为(碰撞既 失去记忆,故有贡献只有一部分不碰撞的)
•整理后即得
p v j em ne ne  
2) ( dt O dt d   F p
 dt t t dt dt tF p p          1  t t dt t d F p p   没有碰撞,仅受 外力作用:原平 均动量加冲量, 乘以未碰撞的几 率应该等于下一 时刻的平均动量


散射图象
•弛豫机制: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加速,与离子 碰状,或说受到散射,平衡后(dp/dt=0)达到 一稳定速度——漂移速度
•宏观与微观就这样建立了联系


估计(由实验电导率)验证
•在无法知道碰撞的细节时, τ 是最重要的 *电导率可测,如果取n~1022-1023cm-3,在室温下, 弛豫时间大约在10-14~10-15秒,低温时大一个量级 •由此,可估计平均自由程:l=v τ *其中电子的平均速率v可由经典的能均分定理得到 室温时,~107cm/s •于是,l~ 10-9m,基本与原子距离的量级相当 *似乎很合理,与Drude假定自洽 *但实际电子平均自由程要大103倍 *在极低温更大,仍用经典的温度与速率的关系,可 得l~cm,几乎是108倍的原子间隔 有深刻的物理原因


评论
•这里碰撞或者说被离子散射是电阻的根源,无 碰撞,弛豫时间无穷大,电导率无穷大 •观察这个公式,除了弛豫时间外,其他都是已 知的。有一待定系数 τ ,因此总可以与实验符 合,从而直接与实验比较就没有意义 *除非这个系数独立,即对所有材料都相同! •实验已知,电导率与温度有关。但因为有待定 参数 τ ,不能直接验证 •电子密度n?由价电子数决定?价电子数越多 电导率越大? •Drude模型成功在Wiedemann—Franz定律 先看热传导系数




评论
•金属电子气对比热的贡献的估计完全失败! •比热与温度无关!被严重高估 *实际上,室温时,金属与绝缘体几乎一样,所以比 热并非电子贡献,而是原子振动的贡献 *即使低温时,电子对比热贡献显著可以和原子振动 比拟时,每个电子贡献3kB/2,也还是高估两个量级 *也就是说,电子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热容量


质疑:模型的三个基本假定
•独立电子近似 *很糟糕的近似,但多体问题现在也还无解决之道 *与其他近似相比,多数材料最不重要,除非强关联 •自由电子近似 *即使以现代量子的观点来看也是很好的近似 *平均自由程大似乎支持它,有其深刻的物理原因 1916年的Tolman实验支持这个假定 *因这个近似,电子气,必定各向同性,与实验不符 •弛豫时间近似 *不可能完全自由电导率无穷大,无法取得热平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