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4, 2015

gr white n维球面是普通的球面在任意维度的推广。它是(n + 1)维空间内的n维流形; 闵可夫斯基空间的球面是不是类似于双曲面 (反三角形性质: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第四维度带一个i的话球面岂不是真的不封闭了? 球面是一个常曲率的球面,不会缩小为一个点,所以反对称张量场的通量不起源于一个点

当距离r呈线性增加时,球面面积4pr2却是以平方规律增长。因此,同样一份能量,所需要分配到的面积越来越大。比如说,假设距离为r时,场强I=S/(4pr2),将这个数值1来表示的话,当距离变成2r的时候,同样的能量需要覆盖原来4倍的面积,因而使强度变成了1/4,下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这个结论也就是场强的平方反比定律。
从现代的矢量分析及场论的观点,可以对平方反比律解释得更深入一些。简略地说,服从平方反比律的场有一些“优美”的特点:是“无旋”的、是保守力场、是有心力场、无源处的场的散度为0、场强可以表示为某个标量的梯度、做功与路径无关等等。从场论的观点,在n维欧氏空间中,场强的变化与r(n-1)成反比,当n=3,便化简到了平方反比定律。


n维球面是普通的球面在任意维度的推广。它是(n + 1)维空间内的n流形。特别地,0维球面就是直线上的两个点,1维球面是平面上的,2维球面是三维空间内的普通球面。高于2维的球面有时称为超球面。中心位于原点且半径为单位长度的n维球面称为单位n维球面,记为Sn。用符号来表示,就是:
S^n = \left\{ x \in \mathbb{R}^{n+1} : \|x\| = 1\right\}.
n维球面是(n + 1)维球体的表面或边界,是n维流形的一种。对于n ≥ 2,n维球面是单连通n维流形,其曲率为正的常数。


圆是一种两维空间里的一维封闭曲面,又叫一维球面(1-sphere)。
球面是三维空间里的两维封闭曲面,又叫两维球面。
在n+1维空间里的n维封闭曲面,拓扑上是n维球面。
前一阵被证明的庞加莱猜想就是关于三维球面。

历史上,曾经有一套几何术语,把圆叫做两维球面 (2-sphere),依此类推。
n 维球面意为 n 维空间里到定点距离相同的点的集合,和上面的定义不同。
这种说法可能已经过时,待验证。

另外你说的四维空间来自相对论。
这不是欧氏空间,而是Minkowski空间。
距离的定义变了,球面的定义也变了。
在闵氏空间,球面不一定封闭,也不一定连通。

在三维空间里我们用球极平面投影[1]将球面映射到平面。
方法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在球的顶部装个灯,球的影子就投在桌面上。
投影的效果是,球的底部仍在原点,球的顶部被投影到无穷远。
数学上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把四维球面投影到三维空间[2],从而将其表示出来。

[1] en.wikipedia.org/wiki/S
[2] en.wikipedia.org/wiki/3



谢谢陈浩。

宇宙最初是个奇点,在大爆炸的时候在11维同时展开。
不同的维度展开的速度不一,一些维度展开得太快,速度逐渐为0,于是开始崩塌,崩塌的能量转到其他维度,成为这些维度继续展开的能量。

这是我的理解。
那么我想问下:
1,现在有相关的观察可以证明现存的三个维度展开的速度不一样吗?
2,宇宙最终的结果是一条有限长的一维空间吗?

抱歉对物理学所知甚少。所以只能使用一些很散乱的词语来表达。
再次感谢。
2012-01-18 回复

知乎用户
闵可夫斯基空间的球面是不是类似于双曲面?第四维度带一个i的话球面岂不是真的不封闭了?
 


不过,爱因斯坦是在不知道洛伦兹等人的工作的情况下,独立推出这一公式的。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对该变换的解释与洛伦兹完全不同,时代证明,在物理解释上,爱因斯坦是正确的。于是,一个被巩固了地位的狭义相对性原理出场了:“所有的惯性参考系中,物理规律是一样的。”狭义相对论的背景时空是Minkowski 平坦时空。相对性原理导致了朗之万提出Twins悖论。这个提法简洁明了,使得哲学家再次被惊醒了,学术非常之争鸣。哲学家亨利.伯格森后来承认,朗之万1911 年4月的演讲,“第一次唤起了我对爱因斯坦观念的注意”。双生子悖论使人困惑。劳厄1911 年写信告诉爱因斯坦,反对相对论的共同理由“主要是时间相对性和由此产生的悖论”。劳厄在1912 年写的世界上第一部相对论教科书中说:这些悖论和其它有关时间相对性问题具有“伟大的哲学意义”。附带地说,第一,当年的Twins悖论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它极大地推动了狭义相对论思想在民间的传播;第二,在早期,写作相对论的文章的人中,有一个研究生,他是W.pauli,他的文章后来出了一本书,这个人后来在量子力学领域相当杰出,其批评意见无比尖锐刻薄,被称为“上帝的鞭子”。Twins 悖论的基本意思是说:在地球上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姐妹,有一天,姐姐坐了极快速的火箭吧,去外太空去旅游了一番。等她回来,发现妹妹已经是人老珠黄,昭华已逝……而自己依然是貌美如花。既然相对论说,时间是相对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天上三日,地上三年的事情呢?现代的几何语言给出了一个解释:因为妹妹和姐姐的世界线不一样,妹妹的世界线是Minkowski 时空里的测地线,而姐姐穿越大气层再回来她肯定不是惯性运动所以她的世界线不是测地线。而世界线的长度表示生命的固有时间流动。更因为Pseudo-Riemannian 时空的切空间(Minkowski 时空是其特殊情况)成立反三角形性质: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谈一下微分几何中的额外维


为什么一个四维球的表面被称为一个三维球面,而不是个四维球面呢?其实,在微分几何里,定义三维球面根本没有引入第四维。
 
先看看微分几何中对n维流形(manifold)是怎么定义的:设 M是hausdorff空间。若对任意一点x属于M,都有x在M中的一个临域U同胚于m维欧氏空间R^m的一个开集,则称M是一个m维流形(或拓扑流形)。
 
一个平坦的m维空间叫做m维欧式空间,可见,粗略的说,流形中每一点的近旁和欧氏空间是同胚的。流形正是一块块“欧氏空间”粘起来的。在这个定义中并没有强行引入m+1维。至于同胚确切的定义,可以看一下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C%E8%83%9A,我就不解释了。那个hausdorff空间没什么具体意义,可以忽略。呵呵。
 
举个例子:一个二维流形可以是个二维球面(一个三维球的表面),原因是在二维球面上任意一点,它的周围(假如足够小),都可以由一个二维平面近似。同样。我们的宇宙在一个无穷小的范围里都可以看成一个三维的欧氏空间,而整体来说却不是平直的。所以称作一个三维流形。
 
在物理的理解中,似乎必须引入更高维才能理解一个弯曲空间,但是一个m维流形的数学定义并没有强迫引入m+1维而完全自恰。至于这个高维空间仅仅是一种数学技巧,还是“物理实在”。这个我也说不清。
 
一个m维流形不严格的讲我们也称作一个“m维黎曼空间”。一个平直的m维空间就是“m维欧氏空间”。如果增加一维虚数坐标(时间轴)。我们就称维“m+1维伪黎曼空间”。一个平直的3+1维伪黎曼空间又叫做“闵氏空间”。
 
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背景是一个3+1维伪黎曼空间。如果忽略引力作用,则时空变为平直的,广义相对论就退化到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背景就是“闵氏空间”。狭义相对论研究的就是在“闵氏空间”(没有引力)下物质的力学,电磁学性质。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我对”标准宇宙模型“的补充。呵呵。。。没看懂吧。。。
 
 
第十四章 全息原理的实现


第一节 


李淼 


贝肯斯坦关于黑洞熵的研究直到今天还是量子引力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他
和霍金获得的黑洞熵公式不依赖于具体的量子引力理论,却是任何量子引
力理论必须满足的。我们前面谈到的在弦论中理解这个公式的进展就是对
弦论的一个极大支持,正因为如此,霍金本人才由对弦论的置疑态度改变
为支持弦论。去年注意新闻的人知道霍金在中国大谈M理论和膜世界,甚
至使得不了解内情的人以为M理论就是霍金本人的理论。当然我们不能责
怪霍金的态度变来变去,相反,我们应该欣赏这种态度,一种对新进展采
取开放观点的态度。霍金的影响之大,大概超过任何一个活着的物理学家。
去年正当国际数学家大会,我打的,司机问我相信不相信膜世界,并说,
这是霍金的理论。高兴的同时,我不免苦笑。

自由度是一个基本理论的重要性质。在场论中,给定一个空间体积,原则
上没有对自由度的任何限制。场论中的紫外发散的来源就是因为任意高能
或者任意小的空间都有自由度。当引力介入,自然的想法是普朗克长度带
来距离上的限制,理论有一个紫外截断。紫外截断的引入使得一定空间体
积中的自由度成为有限,很类似将连续的空间变成格子,所以自由度的个
数与体积成正比。普通热力学也支持这种看法,因为一般地说能量是一个
空间上的延展量,也就是说能量与体积成正比。给定一个体积和一个紫外
截断,最大的能量的载体是一个达到普朗克能标的量子。将最小能量的量
子到最大能量的量子加起来,熵也与体积成正比,从而也是一个空间上的
延展量。

贝肯斯坦曾经考虑一个问题:给定一个系统的尺度(假定三个空间方向上
的尺度一样大)以及一个能量,该系统最大可能的熵是多少?如果没有引
力介入,或者引力的作用是微弱的,他的结论是,熵的上限是体统的尺度
乘以体统的能量。这看起来似乎与前面说的熵是空间上的延展量矛盾,因
为假如能量与体积成正比,贝肯斯坦熵的上限就与尺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其实这里没有矛盾,因为我们还没有计及引力的作用。当引力存在时,贝
肯斯坦上限依然有效,但能量不再是空间上的延展量。

这就是黑洞的作用。能量足够大,引力使得整个系统成为不稳定系统,系
统塌缩形成黑洞。我们知道,黑洞的能量,也就是质量,与视界半径成正
比。将这个结果带入贝肯斯坦公式,我们发现,熵的上限与系统尺度的平
方成正比,也就是和黑洞的视界面积成正比,这就是贝肯斯坦-霍金熵公
式。

这是很奇怪的结论,黑洞的作用使得我们通常的微观直觉失效,从而熵不
再是空间延展量。由于黑洞本身是宏观的,所以这个结论与空间的最小截
断无关。我们看到,黑洞的存在揭示量子引力的一个反直觉的性质,微观
与宏观不是独立的,体系的基本自由度与宏观体积有关。

由于贝肯斯坦-霍金熵公式中出现普朗克长度,直观上黑洞视界似乎是一
个网,每个网格的大小是普朗克长度。如果我们相信量子力学在黑洞物理
中依然有效,那么黑洞内部的所有可能为外部观察者看到的自由度(通过
霍金蒸发等过程)完全反应在视界上。特霍夫特在1993年猜测,这是一个
全息效应,不但黑洞本身,任何一个系统在量子力学中都可以由其边界上
的理论完全描述,1994年沙氏金将这个猜测提升为一个原理,任何含有引
力的量子系统都满足全息原理。沙氏金还提供了一些支持这个原理的直观
论证。

虽然特霍夫特本人有一段时间致力于构造类似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on)试图实现全息原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少有人将这个原理
当真。直到1997年底和1998年初,情况才彻底改变。

促成改变的原始文章是马德西纳的著名文章,出现于97年十一月份。在98
年二月份之前,人们对这篇文章的普遍看法是,想法很大胆,但肯定是错
的。时至今日,马德西纳的文章已成为弦论中引用率最高的文章。

马德西纳的工作部分起源于矩阵理论。在验证矩阵理论的看法是否在高维膜
上成立时,马德西纳计算过膜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仅仅计及
最低能的开弦的计算是正确的。这个极限就是他在十一月份的文章中采取的
极限,他将这个极限看成是猜想的重要证据。今天看来,这个极限虽然在当
时启发他想到这个猜想时起到一定的作用,物理上不见得是站得住脚的。

马德西纳猜想经常被叫作反德西特/共形场论对偶,因为他的猜想说,一定的
反德西特空间上的量子引力,准确地说,弦论或者M理论,对偶于比反德西特
空间维度更低的共形场论。举例来说,五维反德西特空间上的弦论对偶于四
维N等于四超对称规范理论。

为了理解这个猜想,我们还是以五维反德西特空间为例。先解释一下什么是
反德西特空间。人们在研究宇宙学时,应用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原理总是假定
空间有极大对称性,例如三维欧几里德空间就是一个极大对称空间,有平移
对称性和转动对称性。球面也是一个极大对称空间,对称群与欧几里德空间
的对称群不同,球面的对称群其实就是比球面高一维的欧氏空间中的转动对
称群,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将球面嵌入欧氏空间。除了欧氏空间和球面外,还
有一类空间也是极大空间,这就是罗巴切夫斯基空间,空间具有负曲率。罗
巴切夫斯基空间不能被嵌入比其高一维的欧氏空间中,却能被嵌入比其高一
维的闵可夫斯基空间中,所以对称群不是转动群,是高一维闵氏空间中的洛
仑兹群。

在宇宙学中,有一类更加特别的时空,不但空间有极大对称性,整个时空也
有极大对称性。闵氏空间就是一个具有极大对称的时空,对称群是洛仑兹群
加上时空平移群。闵氏空间是欧氏空间的直接推广,球面的推广叫做德西特
空间,对称群是比其高一维的闵氏空间中的洛仑兹群,因为德西特空间也可
以被嵌入闵氏空间,但嵌入的方法与前面的罗巴切夫斯基空嵌入的方法相反,
所以前者不但有时间,时空的曲率也是正的。那么,具有负曲率的极大对称
时空是什么?这就是反德西特空间。反德西特空间有时间,曲率是负的,所
以不能被嵌入高一维的闵氏空间中,但可以被嵌入比其高一维的具有两个时
间方向的时空中。

反德西特空间只有一个时间方向,由于曲率是负的,如果要成为爱因斯坦场
方程的解,必须有一个负的宇宙学常数作为负曲率的源,而通常的暴涨宇宙
很类似德西特空间,对应于一个正宇宙学常数;我们现在的时空,根据天文
观测,也有一个正的宇宙学常数,所以也接近德西特空间,而不是反德西特
空间。尽管反德西特空间与闵氏空间同样不是我们世界的时空,研究它是弦
论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理由与粒子物理中研究闵氏时空的理由不同。

现在,我们看看反德西特空间如何出现在弦论中。回到五维反德西特空间这
个例子。许多年前,史瓦兹在构造IIB型十维超引力时,就注意到存在反德
西特解,在IIB超引力中,有一个四阶反对称张量场,这个张量场的场强是
自对偶的,是一个五阶张量场。当这个场强不为零且有极大对称时,时空不
再是十维闵氏空间。最简单的情形是,时空分离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五维球
面,有正曲率,另一部分是五维反德西特空间,具有负曲率。

IIB超引力中的反德西特空间解在当时不过是十一维超引力中的四维和七维
反德西特解的推广。十一维超引力中存在一个三阶反对称场,场强是四阶张
量,根据不同情况,反德西特空间可以是四维的,也可以是七维的。在四维
的情形,另一部分是七维球面,而当反德西特空间是七维时,另一部分是四
维球面。在当时,这个“机制”被用来做自发紧化,遗憾的是,如果我们要
求球面也就是内部空间的半径足够小,那么反德西特空间的“半径”也很小,
从而曲率太大了。

IIB理论中的四阶反对称张量场对应的荷是D3膜。D3膜存在时,张量场自然
不为零,但如果有一个球面,似乎不要求存在D3膜作为反对称张量场的源,
因为球面是一个常曲率的球面,不会缩小为一个点,所以反对称张量场的通
量不起源于一个点。但这仅仅是假象。





[DOC]绪论
www.e-huaxia.com/xz12ldy0401.doc
轉為繁體網頁
本论使用双验证法,已成功消除了理科各科中运算方法和式子的悖和疑难。 ..... 爱氏又把它改写为用r(x,y,z)表示的“三维时空问式”(ct)2-r2=s2 ,再改写为“闵氏四维 ..... 第三,如把每一分段继续不断十等分,则,但≠,否则1/=0,线段不存在了,这 就 有 ...... 双曲面或伪球面'的K<0,即k、k'的正、负号表示的是曲面的凹凸,也就是说,双 ...
 
 
 
相对论与黎曼几何-2-牛顿引力                            
已有 4121 次阅读 2014-7-17 09:15 |个人分类:系列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平方反比定律 牛顿 胡克
2. 牛顿引力
当年,18岁的克莱洛因为对空间曲线曲率和挠率的研究而被选入了法国科学院,在那儿,他与皮埃尔·莫佩尔蒂成为了好朋友。莫佩尔蒂比克莱洛大15岁,但在当时也算是一名相当年轻的科学院院士。莫佩尔蒂后来因为研究最小作用量原理而知名,我们曾经在第一篇中提到过他在这方面的贡献。那个时代,欧洲的数学界和物理界,小天才颇多,年轻学子意气风发、英雄辈出。比克莱洛大五岁的欧拉以及比克莱洛小五岁的达朗贝尔,都是在123岁的小小年纪就进了大学。之后,这三个人在研究牛顿引力定律的过程中还演绎了一些值得回味的故事。 
引力是一种颇为神秘的作用力,它存在于任何具有质量的两个物体之间。人类应该很早就认识到地球对他们自身以及他们周围一切物体的吸引作用,但是,能够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具有万有引力,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其原因是因为两个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是非常地微弱,使得我们根本不能感知它们的存在。比较起来,电磁力就要大多了,比如我们司空见惯的摩擦生电的现象:一个绝缘玻璃棒被稍微摩擦几下,就能够吸引一些轻小的物品;还有磁铁对铁质物质的吸引和排斥作用,都是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然而,除了巨大质量的星体产生的引力能够被观测到之外,一般物体的引力是很难被探测到的。此外,人类对引力的本质仍然知之甚少,电磁场有电磁波来传递信息,常见的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人类可以产生、接受、控制光波和电磁波,它们已经算是某种抓得住、看得见、用得上的东西。可是引力呢,至今仍未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我们对引力的了解还差得太远。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理解引力的第一个里程碑。里程碑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建在某人的名字前面的,其中伴随着许多优先权之争,特别是在科学草创、规范不健全的时代。牛顿能够和常人一样地感觉苹果打到头上,却也和常人一样地无法探测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但他凭着他超强的思维能力以及基于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定律说的是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其间的比例系数被称之为引力常数G。这个常数应该是个很小的数值,但到底等于多大,当时的牛顿自己也搞不清楚,一直到牛顿死后70年左右,才被英国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什(17311810)用一个很巧妙的扭秤方法测量出来。现在公认的万有引力常数大约为G=6.67x1011 N·m2/kg2。从这个数值可以估计出两个50公斤成人之间距离1米时的万有引力大小只有十万分之一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互相之间具有万有引力的原因。
 当时牛顿还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并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以地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因而都产生惯性离心力。如图2-2-1a所示,离心力可分解为两个分力,一是垂直于地球表面的力,一是水平分力,垂直分力不会使物质沿地表移动,而水平分力不一样。地球上所有质点,无论是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所受的水平分力都指向赤道那一边。因此地球上的物质便会有一种向赤道挤压的趋势,使地球变成一个扁球体之后而平衡。对于这个结论,当时的学界有两派意见。莫佩尔蒂支持牛顿扁球体的结论;卡西尼等则根据其它一些理论,认为地球是个长椭球。为了解决对此问题的争论,莫佩尔蒂带领克莱洛等人以法国科学院测量队的名义进行了1年多的远征,对地球进行弧度测量,远征的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一扁形椭球体,赤道半径要比极半径长出20多公里。
2-2-1: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克莱洛从1745年开始研究太阳、地球、月亮的三体问题。将牛顿定律用于解决二体问题不难,但三体问题就变得异常地复杂,之后经过庞加莱的研究还知道这个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混沌现象有关。克莱洛当时特别计算了月球的轨道,远地点和近地点等。有趣的是,他的计算导致的第一个结论是认为牛顿重力理论的平方反比定律是错误的,而且还得到了不少同行的支持,其中包括大数学家欧拉。
欧拉当时将近40,右眼失明,却已经成为数学界的大师级人物。同时,比克莱洛小几岁、同为法国人的达朗贝尔也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一份文件,宣布与克莱洛的结果一致。于是,克莱洛信心倍增,振振有词地建议在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后面,再加上与半径4次方成反比的一项作为修正。
然而,到了1748年的春天,克莱洛意识到,月球远地点的观察数据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差异是来自于自己计算时所作的某些不太恰当的近似1。于是,克莱洛在1749年宣布,他现在的理论计算结果是与平方反比定律相符合的。然而,克莱洛没有对此给出详细的解释,反而采取缄口不言的策略,默默笑观欧拉和达朗贝尔两个人为此问题而纠结却又不知如何重复克莱洛的计算。
欧拉最后想出一招,利用他在圣彼得堡学院的位置和威望,设立了一个征奖项目,要求在1752年之前精确计算出月球的远地点。克莱洛果然上钩,他提交的答案使欧拉完全理解了克莱洛的方法。
尽管欧拉为自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略感沮丧,但他高度赞赏了克莱洛的工作。
两个年轻之辈就不一样了。原本还算友好的克莱洛和达朗贝尔从此结下梁子,后来关系逐渐恶化,继而互相攻击,情势愈演愈烈。两个人本来都是数学家,但达朗贝尔更为重视理论方面,克莱洛便以此攻击达朗贝尔等理论家忽视实验,采用不靠谱的假设和分析方法来避免实验和繁琐的计算。反之,达朗贝尔则嘲笑克莱洛对三体问题的结果都是基于别人的观察资料而非像他那样,是基于自己的理论而得到的。
我们如今很难用是非的标准来判定两人的争论。历史地看,重理论的达朗贝尔后来的名声更大一些,但在当年,克莱洛却是份外的风光。因为他继续使用自己计算三体问题的技巧,精确地预测了哈雷彗星的轨道。他在17581114号宣布结果,预测哈雷彗星将于1759415日返回地球,后来,哈雷彗星于1759313日返回了地球,与预测日期只相差一个月,这是由于当时还未被发现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对哈雷彗星的摄动影响没有被考虑进去的原因,使克莱洛的预言产生了小小的误差。这个预言再次证实了牛顿引力理论的正确,克莱洛也因此而获得了公众的极大好评。
克莱洛后来在社会中声名大振,却反而阻碍了他的科学研究工作,他日夜奔波于社交场合,四处赴宴熬夜,身边常有女人陪伴。他因此而失去了休息和健康,在52岁时英年早逝。
如上所述,克莱洛、欧拉等当初都怀疑过万有引力遵循的平方反比律,其实现在看起来,这平方反比律是大有来头的。静电力和引力相仿,也遵循平方反比律,还有其它一些现象,诸如光线、辐射、声音的传播等,也由平方反比规律决定。为什么刚好是平方反比、是2而非其它呢?大自然似乎总是以一种高明而又简略的方式来设置自然规律,在这儿它又是如何呈现它的高明之处的?时间的积累以及科学家们的努力,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平方反比率不是随便任意选定的,它和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空间维数为3有关。
2-2-2:点信号源的传播服从平方反比律
在各向同性的3维空间中的任何一种点信号源,其传播都将服从平方反比定律。这是由空间的几何性质决定的。设想在我们生活的3维欧几里德空间中,有某种球对称的(或者是点)辐射源。如图2-2-2所示,其辐射可以用从点S发出的射线表示。一个点源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所发射出的能量S是一定的。这份能量S向各个方向传播,不同时间到达不同大小的球面。当距离r呈线性增加时,球面面积4pr2却是以平方规律增长。因此,同样一份能量,所需要分配到的面积越来越大。比如说,假设距离为r时,场强I=S/(4pr2),将这个数值1来表示的话,当距离变成2r的时候,同样的能量需要覆盖原来4倍的面积,因而使强度变成了1/4,下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这个结论也就是场强的平方反比定律。
从现代的矢量分析及场论的观点,可以对平方反比律解释得更深入一些。简略地说,服从平方反比律的场有一些“优美”的特点:是“无旋”的、是保守力场、是有心力场、无源处的场的散度为0、场强可以表示为某个标量的梯度、做功与路径无关等等。从场论的观点,在n维欧氏空间中,场强的变化与r(n-1)成反比,当n=3,便化简到了平方反比定律。
追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的发现历史,便扯出了牛顿与胡克间的著名公案。其实胡克对万有引力的发现及物理学的其它方面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现在的一般人除了有可能还记得中学物理中曾经学过一个“胡克定律”之外,恐怕就说不清楚这胡克是谁了。这都无可奈何,成者为王败者寇,学术界也基本如此。对此公案大家可能都有所闻,本人不再赘述,可阅读参考文献2
参考资料:
1PSpeziali, Une correspondance inédite entre Clairaut et Cramer, Rev.Hist. Sci. Appl. 8 (1955), 193-237.
2】科学史上著名公案——牛顿与胡克之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