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cu.edu.tw/physics/teacher/ytliu/book/quantum/2-2.doc
因為光元的能量與動量成正比,電子的能量與動量不成正比,必須在核附近,(核較重,因而可以提供所需動量而幾乎不影響動能),才能使前後的動量與能量都守恆。
[DOC]2
因為光元的能量與動量成正比,電子的能量與動量不成正比,必須在核附近,(核較重,因而可以提供所需動量而幾乎不影響動能),才能使前後的動量與能量都守恆。
www.scu.edu.tw/physics/teacher/ytliu/book/quantum/2-2.doc
極高的能量,不能用古典2
2
K 1 mv e = 、
P mv e = ,必須用狹義相對論中,勞倫
茲變換換算而得的 K ( 1) mc 2 e = γ − × 、
P mv e = γ × ,來計算電子動能與動量。 康普頓效應--碰撞後的電子
賴奕帆
臺北市私立薇閣高級中學
壹、前言
高三下學康普頓效應時,學生總有個
疑問,康普頓散射公式真的只能死背嗎?
X 射線與電子碰撞後,散射光子的波長變
長,但碰撞後的電子呢,為何無法得知碰
撞後的電子速度狀態?
康普頓效應,由於碰撞後的電子獲得
極高的能量,不能用古典2
2
K 1 mv e = 、
P mv e = ,必須用狹義相對論中,勞倫
茲變換換算而得的 K ( 1) mc 2 e = γ − × 、
P mv e = γ × ,來計算電子動能與動量。
愛因斯坦盛名所託,許多學生已知當
粒子速率接近光速時,將產生時間膨脹與
長度收縮現象, 即勞倫茲變換的基本概
念。康普頓效應公式推導難度確實較高,
但相信仍有學生有能力與興趣學習,非僅
僅告知背起公式,扼殺其求知慾。
此篇文章, 希望能提供自己與教師
們,協助成為中學生深入理解康普頓效應
與近代物理概念的鑰匙。
貳、康普頓散射公式的推導
入射X 光光子波長λ ,散射光子波長
m,電子的靜止質量v ,碰撞獲得動能後
速率為v,質量變成m′ ,散射光子在θ 方
向,電子反衝角為φ 。
圖一、康普頓效應中,光子及電子能量、動量示意圖
第三章原子結構
sub.nhsh.tp.edu.tw/~chem/ct2.3.htm
[PDF]第五章固体中电子的能量状态5.1 能带理论 - 长春理工大学 ...
jpk.cust.edu.cn/clkx/webadmin/.../20111027143939590.p...
轉為繁體網頁
轉為繁體網頁
半导体量子阱激光器——量子阱中电子的能量状态和状态密度 ...
baike.satipm.com/index.php?doc-view-106685.html
轉為繁體網頁
轉為繁體網頁
[PDF]【4-2 軌域與能階】
natural.cmsh.tc.edu.tw/senior/chem/h2text/4-2
第六章自由电子论和电子的输运性质
210.45.128.5/jpkc/jpkcwlxgt/xitiku/xiti06ans.htm
轉為繁體網頁
轉為繁體網頁
什麼是電漿?
www.nemstek.com.tw/ch/what.htm
討論區第五版:電子的能量以何種方式顯現?(小甄)
www.phy.ntnu.edu.tw › ... › 1997/6月-2001/4月間問題討論區資料
[PDF]真正的表面分析儀器- 掃描俄歇電子納米探針系統
www.hksfs.org.hk/ClientFolder/.../HKSFS_40th_SP_Edition_sam.pdf
[PPT]第2章X射线物理学基础
mse.csu.edu.cn/.../第2章%20%20X射线物理学基础.ppt
轉為繁體網頁
轉為繁體網頁
5 輻射的量元化 Quantization of Radiation
2.5.1 Photoelectric Effect (von Lenard 1902,
Millikan 1916)
□ 主要發現:1.
電子幾乎瞬間發出。2.有頻率門檻(frequency threshold)。3. 截止電壓(stopping potential)與頻率的關係是線性。
□ Einstein 的「啟發性的觀點」(a
heuristic point of view)──光量元假說(1905):
頻率為的光是由許多光量元聚成,每一光量元的能量為。光打在金屬面上,電子將光量元一整包吃進或不吃,不只吃一部分。
, K: 打出電子的動能,V0: 截止電壓,:光的頻率,:電子在金屬裡的束縛能
(work function) 。
從V0與關係圖的斜率 測得h/e,又從Millikan測得的e,可算出h的精確值。
2.5.2 光量元的基本概念
Einstein為解釋光電效應,1905年提出劃時代的光量元的觀念。
於是,從2.3.2及2.3.3知:平面波的動量密度(momentum density)
圓偏振光的角動量密度(angular
momentum density)
大小
方向:沿,
結論:光量元的能量 , 動量 , 角動量
(螺旋度helicity
+1, 右手旋)─ left circularly polarized
(螺旋度helicity, 左手旋)─
right circularly polarized
附:最重要的物理常數
名稱
|
精確值(2009)
|
估算用值
|
speed of light in
vacuum c
|
299 792 458 m/s
|
3.0×108 m/s
|
electronic charge e
|
1.602 176 487(40) ×10-19
C
|
1.6 ×10-19 C
|
Planck’s constant h
|
6.626 068 96(33) ×10-34
J s
|
1.0×10-34
J s
hc 1240
eV nm
197 eV nm
|
Boltzmann’s constant k
|
1.380 6504(24) ×10-23
J/K
|
kT (T=300K) 1/40eV = 0.025 eV
|
Avogadro’s constant
|
6.022 141 79(30)×1023 /mol
|
6.0×1023 /mol
|
electron mass
|
9.109 381 88 ×10-31 kg
|
0.511 MeV
|
fine-structure
constant
|
1/137.035 999 679(94)
|
1/137
|
例:鈉黃光光量元的能量 589 nm 2.1eV
軟X射線光量元 1 nm 1.2 KeV
例:589
nm(鈉黃光)的光源(1W),距1m,打在1cm2的靶上。設全部捕獲,求電流。
IntensityW/m2 =5.0×1017eV/ m2 s
Energy of each photon = 2.1eV
N = 2.4×1017 / m2
s
電流 = N.Δa.e = ( 2.4×1017)×10-4×(1.6×10-19) A =
4 μA
2.5.2
Einstein’s derivation of Planck’s formula (1917)
□
Bohr 1913年提出原子能階間躍遷與光量子之關係:
(Bohr’s frequency
condition)
原子放光與吸收光都是以一整包的方式進行,且能量特定(決定於能階)。
□ Einstein
1917年研究原子系統與輻射達成溫平衡的情形。為簡化起見,假設原子只有兩能階。
據Boltzmann 分布,.
Einstein假設輻射與原子作用的三種過程:(都是隨機)
(a) 自發放射(spontaneous emission) (b) 刺激放射(stimulated emission)或誘發放射(induced emission) (c) 刺激吸收(stimulated absorption)
設 (a) 過程的速率(rate,每秒次數)為, (b) 過程的速率為, (c) 過程的速率為, 其中, 為分譜能量密度。
在溫平衡情形下,+=
與Planck 公式比較,知
(1926年Dirac直接導出,證實)
如各種能階都有,就是連續的。
Einstein的刺激發射說是後來微波激射(maser, 發明於1954)與光頻激射(laser, 發明於1960)的理論基礎。
2.5.3
The Compton effect (1923)
□
Compton實驗
□ Compton的解釋與推導(從略)
- 光量元有能量與動量。 2.用彈性碰撞理論──能量守恆(1方程式),動量守恆(2方程式)。 3. 用相對論的能量與動量關係式。
因為能量被受衝電子帶走一些,散射波的波長增長。
◇ For free electrons (不受縛電子),
◇ For bound electrons (受縛電子), ,相當於古典電磁學裡的Thomson scattering
是為Compton
wavelength,0.0236 Ǻ──Compton效應只在短波長X射線的散射時顯著(Compton用的是Mo的特性X射線,波長0.71 Ǻ)。
□ Dirac 的探討(1927)
Compton 的說法(光量元的能量在碰撞中減少)與Einstein解釋光電效應時(光量元被電子一整包吃進)的說法相扞格。 不可能對!
2.5.4
光量元(光子)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Photon
據Pais: Subtle is the Lord…《天道惟微》
年份
|
人名
|
發 見
|
1900
|
Planck
|
Planck’s formula for blackbody radiation
|
1905
|
Einstein
|
light absorbed as energy quanta to explain photo-electric
effect
|
1909
|
Einstein
|
(investigation of energy fluctuation of blackbody
radiation)
independently moving pointlike quanta of energy hν
need fusion of wave and the emission theory
|
1913
|
Bohr
|
emission and absorption of light quanta in energy level
transitions
|
1915
|
Millikan
|
E-ν relation (photoelectric experiment)
|
1917
|
Einstein
|
(derivation of Planck’s formula) spontaneous and
stimulated radiative transition
momentum of radiation quantum hν/c
|
1923
|
Compton
|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energy and momentum of
radiation quantum
|
1924
|
Bose
|
re-derivation of Planck’s formula using the idea of light
quanta
(momentum space description, number non-conservation,
indistinguishability, statistical dependence─有合群性)
|
1926
|
Lewis
|
coinage of ‘photon’ (光元) , thermal radiation as photon gas
|
1927
|
Dirac
|
quantization of EM field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formal introduction of photons E,, (spin 1)
|
1930
|
Landau/
Peierls
|
coordinates of photons have no meaning
only momenta and polarizations of free photons are
measurable
|
1946
|
Tomonaga
|
covariant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Feynman diagrams for description of fundament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of radiation with matter
|
1948
|
Feynman, Schwinger
|
2.5.5
Fundament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of
Radiation with Matter
□ Dirac
解釋Compton 效應:是二階效應(先吃進一整包光量元,消化後,再吐出一整包)。
□ Feynman
diagrams (1948) ──示意圖(symbolic
diagrams),既概括觀念,又可據以計算過程的概率,而與實驗比較。
說明:(1) 是「時空圖」(space
versus time diagrams),其中的線是「世界線」(world
lines) (2) electron as solid line with an arrow
(electron toward +t, positron toward –t)
(3) photon as wavy line (4) Each
vertex is a joint of one wavy line and two solid lines--one outward and one
inward. (5) 過程前後的動量守恆、能量守恆。前頭與後頭「開放」的線表示「實過程」,其能量與動量的關係符合,但中間「封閉」的線段表示「虛過程」(virtual
process,有所謂「虛光元」或「虛電子」),不符該關係。
◇ photoelectric effect (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是光元與電子在原子核附近作用,改變電子的狀態,將其打出。(多餘的動量經原子核帶走)
◇ Bremsstrahlung (德文,意為braking radiation,譯「制動輻射」)
電子射入原子,在核附近改變動量與能量,發出光元。
因為光元的能量與動量成正比,電子的能量與動量不成正比,必須在核附近,(核較重,因而可以提供所需動量而幾乎不影響動能),才能使前後的動量與能量都守恆。
Bremsstrahlung又可稱為「逆光電效應」(inverse
photo-electric effect)。
◇ Compton scattering (Compton效應)
電子吸收光元,再放出光元。被吸收的光元與放出的光元不是同一回事。
◇ pair annihilation (偶湮滅,對滅)
電子與正電子作用,產生一對光元。
例:正負電子對(positronium)湮滅時生成的光元能量為MeV
(gamma rays)
◇ pair production (偶生成,對生)
光元在核附近生成一對電子及正電子。
(在真空中,則不可能。為什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