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与辐射 | 核医学与PET | 历史与科学事件 | |
1870 | 摄影变成商业化 | ||
1873 | |||
1877 | 克汝克设计出新的阴极射线管 |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贝尔的电话申请专利 | |
1879 | 克鲁克斯(W.Crookes,1832-1919)开始一系列实验研究阴极射线。 |
史迪番(J.Stefan,1835-1893)建立了黑体的表面辐射强度与绝对温度间的关系之经验公式,制成辐射高温计,测得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0℃,1884年波兹曼从理论上证明了此公式(斯式藩-波兹曼定律)
霍尔(E.H.Hall,1855-1938)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霍尔效应。
| |
1880 | 居里兄弟(P.Curie,法国,1859-1906;J.Curie,法国,1855-1941)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 ||
1881 | 美国贾菲尔德总统遭暗杀 迈克生(A.A.Michelson,美国,1852-1931)首次做测量地球在以太坐标中行进速度的实验,得不出结果,导致后来洛仑兹提出洛仑兹转换及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迈克生实验所用的干涉仪,灵敏度极高,至今仍使用中。 | ||
1885 |
迈克生与莫雷(E.W.Morley,美国,1838-1923)合作改进菲左的流水中光速的测量实验。
巴耳末(J.J.Balmer,1825-1898)发表已发现的氢原子可见光波段中4条谱线的波长公式。
| ||
1887 |
赫兹(H.Hertz,德国,1857-1894)作电磁波实验,证实马克士威的电磁场理论。同年,赫兹发现光电效应。
| ||
1893 |
连纳(P.Lenard,德国,1862-1947)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使阴极射线从阴极射线管内穿出时,可进入空气的射程约1公分。
| ||
1895 |
11月7日仑琴线X射线
12月28日仑琴发表X射线论文 |
12月28日
卢米埃兄弟放映第一部电影洛仑兹(H.A.Lorentz,荷兰,1853-1928)发表电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力的公式(洛仑兹力)。 | |
1896 |
奇异与西门子公司开始贩卖X射线设备
3月:杰克森发明聚焦管
4月:爱迪生在纽约展示他设计的荧光屏 | 贝克勒(A.H.Becquerel,法国,1852-1908)发现放射性。 5月:意大利在东非战场上使用X射线 维因(W.Wien,德国,1864-1928)发表适用于短波范围的黑体辐射的能量强度分布公式。 | |
1897 |
汤木生(J.J.Thomson,英国,1856-1940)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测出电子荷质比。
| ||
1898 |
拉瑟福德(E.Rutherford,英国,1871-1937)揭示铀辐射组成的复杂性,他把“软”的成分(能量较低的)称为 射线,而把“硬”的成分(能量较高的)称为 射线。
|
居礼夫妇发现po和La元素
美国于美西战争使用X射线
居里夫妇(P.Curie,法国;M.S.Curie,法国(波兰裔),1867-1934)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和钋。
| |
1899 | 仑梅尔(O.Lummer,1860-1925)与鲁本斯(H.Rubens,1865-1922)等人做空腔辐射实验,精确测得辐射能强度之分布曲线。 | ||
1900 | 瑞利(J.W.S.Rayleigh,英国,1842-1919)发表适用于长波范围的黑体辐射的能量强度分布公式。 | 卜朗克(M.Planck,德国,1858-1947)提出可符合全波段范围的黑体辐射的能量强度分布公式(卜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微拉(P.Villard,1860-1934)发现 射线。 | |
1901 | 考夫曼W.Kaufmann,1871-1947)利用镭辐射的 射线,测出射线射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发现电子质量会随速度变化。 | 仑琴荣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奖 9月麦金理总统被暗杀 理查德生(O.W.Richardson,英国,1879-1959)发现灼热金属表面的电子发射规律。 | |
1902 | 连纳(P.Lenard,德国,1862-1947)从光电效应实验得到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电子的最大速度与光强度无关,为爱因斯坦的光电子假说提供实验基础。 | 第二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洛仑兹(H.A.Lorentz,荷兰,1853-1928)和吉曼(P.Zeeman,荷兰,1865-1943),表彰他们各自对预测及发现:若将原子置在磁场中,其光谱线将会受到磁场作用而分裂的贡献。 | |
1903 | 拉瑟福德和索迪(F.Soddy,1877-1956)发表元素的蜕变理论。 | 第三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贝克勒(A.H.Becquerel,法国,1852-1908)和居里夫妇(P.Curie,法国;M.S.Curie,法国(波兰裔),1867-1934),表彰他们各自对元素辐射性研究的贡献。 | |
1904 | 洛林思发表第一篇论文描述辐射的伤害性 | 第一位辐射『殉难者』死亡 | |
1905 | 爱因斯坦(A.Einstein,德裔瑞士人,1879-1955)发表布朗运动的理论,并发表光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等现象。 | 第五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连纳(P.Lenard,德国,1862-1947),表彰他对阴极射线研究的贡献。 爱因斯坦发表论运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发现质能互换公式。 | |
1906 | 米立根(R.A.Millikan,美国,1868-1953)测单个电子电荷值,前后历经11年,实验方法做过三次改革,做了上千次数据。米立根实验验证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 | 第六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汤木生(J.J.Thomson,英国,1856-1940),表彰他对气体放电管中的电导现象之研究及发现电子的贡献。 | |
1908 | 盖革(H.Geiger,l882-1945)发明辐射计数管。拉瑟福德等人从 粒子测定电子电荷值。 | 佩林(B.Perrin,法国,1870-1942)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式,求得亚佛加厥常数 | |
1909 | 盖革与麦斯登(E.Marsden)在拉瑟福德的指导下从事 粒子散射实验,发现 粒子碰撞金属箔会产生大角度散射,1911年拉瑟福德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论。1913年为盖革和麦斯登实验证实。 | ||
1911 | 威尔生(C.T.R.Wilson,英国,1869-1959)发明威尔生云雾室,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利器。 黑斯(V.F.Hess,奥国,1883-1964)发现宇宙射线。 | 赫维西使用具放射性铅同位素为追踪剂 | 第十一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维因(W.Wien,德国,1864-1928),表彰他对黑体辐射定律的贡献。 |
1912 | 卢凯特利用「自发性充气脑X射线摄影术」检视车祸患者 | 劳厄(M.V.Laue,德国,1879-1960)、弗里德里希(W.Friedrich)及尼平(P.Knipping,1883-1935)进行X射线绕射实验,证实了X射线的波动性。 卸任之罗斯福总统遭暗杀:X设限发现子弹 | |
1913 | 库利基发明库利基管(热阴极管) 巴奇发明栅极 沙罗门利用X光研究乳癌维钙化 波耳(N.Bohr,丹麦,1885-1962)发表氢原子结构理论,解释氢原子光谱结构。 | 摩斯理发现X射线光谱的成分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关 史塔克(J.Stark,德国,1874-1957)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有分裂现象(史塔克效应)。 布拉格父子(W.H.Bragg,英国,1862-1942;W.L.Bragg,英国,1890-1971)研究X射线绕射,用X射线晶体分光仪,测定X射线绕射角,根据布拉格公式:2dsin = n 算出晶格常数d。 | |
1914 | 第十四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劳厄(M.V.Laue,德国,1879-1960),表彰他用晶体作X射线绕射的贡献。 查德威(J.Chadwick,英国,1891-1974)发现 (电子)能谱。 西班(K.M.G.Siegbahn,瑞典,1886-1978)开创X射线光谱学之研究。 | 8月: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莫斯利(H.G.J.Moseley,1887-1915)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X射线之特征线之间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谙学的基础。 夫然克(J.Franck,德国,1882-1964)与赫兹(老赫兹之侄)(G.Hertz,德国,1887-1975)以电子碰撞法测出汞的激发电位,证实波耳的稳定态假设(分立的能阶)。 | |
1915 | 美国人波特用可移动的组件改良巴奇的栅极以消除栅极阴影 | 第十五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布拉格父子(W.H.Bragg,英国,1862-1942;W.L.Bragg,英国,1890-1971),表彰他们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的贡献。 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 |
1916 | 为适应黑暗环境而推出的红射眼镜 居礼夫人建造移动式的X射线仪器,并在军队中开设X射线训练课程 美军在墨西哥战役中使用手提式X射线机 | 密立根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式。 爱因斯坦根据量子跃迁概念推出卜朗克辐射公式,同时提出了激发辐射理论,后发展为雷射的理论基础。 德拜(P.J.W.Debye,l884-1966)提出X射线粉末绕射法。 | |
1917 | 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X射线引入作为新兵例行检查的工具 第十七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巴克雷(C.G.Barkla,英国,1877-1944),表彰他以X射线放射研究原子结构的贡献。 | ||
1918 | 丹第以空气为对比剂于首次脑室X射线摄影 | 第十八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卜朗克(M.Planck,德国,1858-1947),表彰他发现了能量量子的贡献。 | |
1919 | 丹第引进由腰部注射空气至脑部的充气脑X射线摄影术 | 阿斯顿(F.W.Aston,1877-1945)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利器。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十九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史塔克(J.Stark,德国,1874-1957),表彰他发现:若将原子置在电场中,其光谱线将会受到电场作用而分裂的贡献。 拉瑟福德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
1920 | 碘油被用做对比剂 | ||
1921 | 断层摄影申请专利 | 第二十一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爱因斯坦(A.Einstein,德裔瑞士人,1879-1955),表彰他对理论物理,特别是光电效应理论解释的贡献。 | |
1922 | 第二十二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波耳(N.Bohr,丹麦,1885-1962),表彰他的原子模型及对光谱结构解释的贡献。 | ||
1923 | 康卜吞(A.H.Compton,美国,1892-1962)用X射线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康卜吞效应)。 | 美国医学学会批准X射线只限专家使用 | |
1924 | 穆薛勒建议限制个人暴露于辐射的「耐受剂量」 | 第二十四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西班(K.M.G.Siegbahn,瑞典,1886-1978),表彰他对X射线光谱学的贡献。 德布罗依(L.de Broglie,法国,1892-1987)提出微观粒子(电子)具有波动性的假设。 | |
1925 | 第一届国际放射线会议于伦敦召开:X射线位委员会成立 | 第二十五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夫然克(J.Franck,德国,1882-1964)与赫兹(老赫兹之侄)(G.Hertz,德国,1887-1975),表彰他们作电子-原子碰撞发现了夫然克-赫兹效应的贡献。 乌伦贝克 (G.E.Uhlenbeck,l900-?)和高德斯密特(S.A.Goudsmit,1902-1979)提出电子自旋假设。 | |
1926 | 盖革─穆勒计数器可侦测和计算辐射强度 | 薛丁格(E. Schr dinger,奥国,1887-1961)发表波动力学,证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 费米(E. Fermi,意大利,1901-1954)与狄拉克(P.A.M.Dirac,英国,l902-1984)各自独立的提出电子所遵守的统计规律(费米-狄拉克统计)。 | |
1927 | 马勒的果蝇实验显示照射辐射会产生基因突变 波耳提出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 戴维森(C.J.Davisson,美国,1881-1958)与革末(L.H.Germer,美国,1896- 1971)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对镍晶体的散射实验,发现绕射图案,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同年,小汤木生(G.P.Thomson,英国,1892-1975,老汤木生之子)用高速电子仿效劳厄方法也获得电子绕射图案。 | 第二十七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康卜吞(A.H.Compton,美国,1892-1962)和威尔生(C.T.R.Wilson,英国,1869-1959),表彰他们分别发现康卜吞效应及发明云雾室的贡献。 | |
1928 | 第二届国际放射线会议于斯德哥尔摩举行:建立「居礼」与「仑琴」为辐射单位 | 库欣注意到血液流动和脑功能的关联性 | 第二十八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理查德生(O.W.Richardson,英国,1879-1959),表彰他对热游离效应及热金属电子放射研究的贡献。 拉曼(C.V.Raman,印度,1888-1970)发现当光被原子或分子散射时,散射波波长(频率)会改变(拉曼散射)的现象。 |
1929 | 基佛为断层摄影方式申请专利 福斯曼利用导管插入完成血管摄影术 | 第二十九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德布罗依(L.de Broglie,法国,1892-1987),表彰他发现电子的波动性的贡献。 | |
1930 | 维利彭纳建立分层模型,即分层X射线摄影术 柯达公司生产安全的不易燃X射线底片 罗瑞森为辐射疗法开发高压X射线机 | 三十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拉曼(C.V.Raman,印度,1888-1970),表彰他发现拉曼效应(光被原子或分子散射时,散射波波长会改变)的贡献。 | |
1931 | 德伯朗特发展局部X射线摄影术,一种断层摄影机「耐受剂量」采用为国际标准 | 劳伦斯(E.O.Lawrence,美国,l901-1958)等人建造成功第一部回旋加速器。 | |
1932 | 艾婷格将可以在X射线底片上记录透视影像的定点摄影装置带到美国 安德森(C.D.Anderson,美国,l905-1991)从宇宙射线发现正电子,证明狄拉克的预测。 | 科克克洛夫(J.D.Cockcroft,英国,1897-1967)与渥顿(E.T.Walton,爱尔兰,1903-1995)发明高电压倍增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 | 第三十二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海增白(W.K.Heisenberg,德国,1901-1976),表彰他对量子力学发展的贡献。 尤里(H.C.Urey,l893-1981)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 查德威发现中子。 海增白发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 |
1933 | 布拉凯特(P.M.S.Blackett,英国,1897-1974)等人从云雾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 希特勒选上德国总理 | |
1934 | 伊雷娜‧居礼与其夫朱立欧因放射线元素的和成荣获诺贝尔奖 契忍可夫(Cerenkov,俄国,1904-1990)发现液体在射线照射下发光的一种现象(光爆,契忍可夫辐射)。夫然克(I.M.Frank,俄国,1908-1990)及谭姆(I.Y.Tamm,俄国,1895-1971)两人对契忍可夫辐射作理论解释 | ||
1935 | 波耳提出原子核反应的液滴核模型理论。 | 劳伦斯发展出对人体无害的钠放射性同位素 汤川秀树(Yukawa,日本,1907-1981)发表了核力的介子场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 研究性变异委员会利用X射线研究同性恋族群 第三十五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查德威(J.Chadwick,英国,1891-1974),表彰他发现中子的贡献。 |
1936 | 劳伦斯的回旋加速器能够制造出18种重要的生物性放射性同位素 | 德国汉堡建立起一座伤亡纪念碑,刻有死于导因于辐射的疾病之受难者姓名,其中包括一百六十九名医生与技术员 第三十六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黑斯(V.F.Hess,奥国,1883-1964)及安德森(C.D.Anderson,美国,l905-1991),表彰他们分别发现宇宙射线及正电子的贡献。 | |
1937 | 基佛的深层X射线基制造生产 | 第三十七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戴维生(C.J.Davisson,美国,1881-1958)及GP汤木生(G.P.Thomson,英国,1892-1975,老汤木生之子),表彰他们分别发现电子对晶体绕射的贡献。 | |
1938 | 哈恩(O. Hahn,1879-1968)与斯特拉斯曼(F.Strassmann)发现铀核分裂。 | 第三十八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费米(E Fermi,意大利,1901-1954),表彰他用中子照射发现超轴元素的贡献。 | |
1939 | 第三十九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劳伦斯(E.O.Lawrence,美国,l901-1958),表彰他发明回旋加速器及因之而产生的应用性的贡献。 | 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迈特纳(L.Meitner,1878-1968)和弗利希(O.Frisch)根据液滴核模型指出,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实验结果是一种原子核分裂现象。 | |
1940 | 刻斯特(D.W.Kerst)建造第一部电子加速器。 | ||
1941 | 德国人计划秘密利用X射线照射犹太人的生殖器官 12月: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 ||
1942 | 曼哈坦计划开始 在费米主持下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分裂反应堆。 | ||
1943 | 赫维西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第四十三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史特恩(O.Stern,美国,1988-1969),表彰他发展出分子束技术及发现质子的磁偶极矩的贡献。 | ||
1944 | 第四十四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拉比(I.I. Rabi,美国,1898-1988),表彰他发展出可记录原子核磁性的共振方法的贡献。 | ||
1945 | 8月:原子弹在广岛与长崎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四十五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庖立(W.Pauli,奥国,1900-1958),表彰他发现不兼容原理的贡献。 | ||
1946 | 卡菲采用X射线作为儿童受虐的证据 | 阿瓦雷兹(L.W.Alvarez,美国,1911-1988)制成第一部质子直线加速器。 | 计算机进入研究与商业领域 第四十六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布里曼(P W Bridgman,美国1882-1961),表彰他发明能产生10万巴高压的装置及随之而来之发现的贡献。 普歇耳(E.M.Purcell,美国,1912-1997)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洛赫(F.Bloch,1905-1983)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核磁共振。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密度大大提高。 |
1947 | 罗彻斯特(Rochester)和巴特勒(C.Butler,1922-?)在字宙线中发现奇异粒子。 | 卡尔曼和科尔特曼等发明闪烁计数器。 | 鲍威耳(C.F.Powell,英国,1903-1969)等用核乳胶的方法在宇宙线中发现介子。 |
1948 | 第四十八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布拉凯特(P.M.S.Blackett,英国,1897-1974),表彰他对发明云雾室及发现正负电子对的贡献。 加柏(D.Gabor,l900-1979)提出全像照相术前身的波前再现原理。 | ||
1949 | 黎玻格奈发现在乳房X射线摄影时压迫乳房的益处 | 第四十九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汤川秀树(Yukawa,日本,1907-1981),表彰他对预测介子存在的贡献。 梅耳(M.G.Mayer,美国,1906-1972)和简森(J.H.D.Jensen,美国,1907-1973)等分别提出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 | |
1950 | 韩战爆发 第五十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鲍威耳(C.F.Powell,英国,1903-1969),表彰他发明核乳胶的方法,并因此在宇宙线中发现介子的贡献。 克斯勒(Kastler)提出光泵法,促成雷射的成功。 | ||
1950年代 | 电视机成为商品 | ||
1951 | 凯森发明「闪烁扫描仪」 葛罗斯建立一套特别针对乳房检查的放射线装置 | 第五十一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科克克洛夫(J.D.Cockcroft,英国,1897-1967)舆渥顿(E.T.Walton,爱尔兰,1903-1995),表彰他们发明高电压倍增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的贡献。 | |
1952 | 第五十二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布洛赫(F.Bloch,美国,l905-1983)及普歇耳(E.M.Purcell,美国,1912-1997),表彰他们分别发现液体及气体的核磁共振的贡献。 小波耳(A.Bohr,老波耳之子)和莫特生(B.B.Mottelson)提出原子核结构的集团模型。 | ||
1954 | 库尔发明「光学扫描」 | 第五十四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波恩(M.Born,德裔英人,1882-1970)及波塔(W.Bothe,德国,1891-1957)两人,表彰他们分别提出量子力学的统计诠释及发展符合法用来研究次原子的贡献。 杨振宁和密耳斯(R.L.Mills)发表非阿贝耳(不可对易)规范场理论。 汤斯(C.H.Townes,美国,1915-?)、巴索夫(N.G.Basov,1922-?)及普洛克洛夫(A.M.Prochorov,1918-?)等人制成激发辐射的微波放大器-迈射,并研制成功分子振荡器,实现了氨分子束的贴子数反转,促使雷射的成形。 | |
1955 | 索柯洛夫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猫脑的局部功能 张伯伦(O.Chamberlain)舆色格里(E.G.Segre)等人发现反质子。 | 第五十五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兰姆(W.E.Lamb Jr.,美国,1913-?)及库希库希(P.Kusch,美国,1911-1993)两人,表彰他们分别发现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及精确决定电子磁矩的贡献。 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弱交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 | |
1956 | 布瑞斯威尔发表论文,利用傅立叶变换将一连串一维数据重构成二维影像,以绘制出太阳黑子的位置 史多华发现儿童死于癌症的机率与出生前照射X射线与否有关 | ||
1957 | 索科洛夫用2-去养葡萄糖作为追踪剂 | 第五十七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李政道(C.T.Lee,中国,1926-?)、杨振宁(.N.Yang,中国,1922-?)两人,表彰他们发现弱交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的贡献。 | |
1958 | 欧登道夫建立一部不需要计算机的断层扫瞄模型 | 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旅伴号」 第五十八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契忍可夫(Cerenkov,俄国,1904-1990)、夫然克(I.M.Frank,俄国,1908-1990)及谭姆(I.Y.Tamm,俄国,1895-1971)三人,表彰他们发现契忍可夫辐射及所作理论解释的贡献。 莫斯堡(R.LMossbauer)发现固体中射线的无反坐共振吸收效应(莫斯堡效应)。 | |
1960 | 欧登道夫为他的模型扫描仪申请专利 伊根采用高鉴别率的底片做乳房X射线摄影术 | ||
1961 | 第六十一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霍夫史达特(R.Hofstadter,美国,1915-1990)舆莫斯堡两人,表彰他们分别在电子与原子核散射实验的先驱工作并发现核成子(质子、中子)的内部结构,及发现莫斯堡效应的贡献。 | ||
1963 | 柯马克用计算机将实验性的扫描仪数据重构影像并发表结果 | 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 第六十三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韦格纳(E.P.Wigner,匈裔美国,1902-1995)、梅耳(M.G.Mayer,美国,1906-1972)和简森(J.H.D.Jensen,美国,1907-1973)参人,表彰他们分别将对称律应用于基本粒子的贡献,及提出原子核壳层模型的贡献。 | |
1965 | 美国在越战中扮演的角色加重 尼尔森拍摄的腹中胎儿照片刊在「时代」杂志封面 | ||
1966 | 库尔发表论文公布第一张胸部穿透影像 | ||
1967 | 布瑞思威尔未使用傅立叶变换重建月亮影像 针对乳房所设计的乳房X射线摄影机开始销售 | 利用羊膜穿刺术可得知胎儿的性别与唐氏症染色体证据 | |
1968 | EMI为赫殷斯费的方法以及用X射线扫瞄人体之设备申请专利 | 第一部SPECT机引进 | 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位登入月球的航天员 第六十八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阿瓦雷兹(L.W.Alvarez,美国,1911-1988),表彰他制成第一部质子直线加速器及对基本粒子研究发展的贡献。 |
1971 | 第一步只限定于头部的CT扫描由EMI在伦敦展示 全录X射线摄影机开始商业贩卖 | ||
1972 | 第一步CT扫描仪在美国展示 | 拉森使用SPECT追踪血液流动以便勘测脑功能 | |
1973 | 雷德利销售ACTA,全身型CT扫描 | ||
1974 | 丁肇中(1936-?)与里希特(B.Richter,1931-?)分别发现J/粒子。 | ||
1975 | 第二代得尔他CT扫描仪问市 奇异公司的第三代CT扫描仪上市销售 | 特波高逊与费耳帕斯发表关于PET的论文 | 美国联邦政府颁布「需求证明」法规,审核医院采购 贝蒂‧福特与洛克婓勒夫人宣布诊断出乳癌,并进行乳房切除 |
1976 |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医疗保险法规 第七十六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里希特(B.Richter,美国,1931-?)与丁肇中(S.CC.Ting,中裔美国,1936-?)两人,表彰他们发现J/粒子的贡献。 | ||
1977 | 乳房X射线摄影放大术引进 | ||
1978 | 第七十八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卡匹杂(P.L.Kapitza,俄国,1894-1984),潘芝阿斯(A.A.Penzias,美国,1933-?)及威尔生(R.W.Wilson,美国,1936-?)三人,表彰他们分别发现宇宙背景辐射,以及对低温物理的的贡献。 | ||
1979 | 库尔、渥耳德与传动发展于PET扫描仪中使用的FDG追踪剂 | 赫殷斯费、柯马克因发展CT和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 |
1980年代 | 个人计算机开始改变家庭与办公室 | ||
1981 | 美国总统里根遭刺客攻击:白宫新闻发言人布雷迪接受CT扫描而救活 | ||
1985 | 玻以德发展出超快CT | 美国食品暨药物管理局同意MRI做为医疗使用 | |
1986 | 美国癌症学会与美国放射线学院建立乳房X射线摄影的鉴定程序 | ||
1989 | 第一步螺旋CT进入市场 | 苏联解体 | |
1991 | MEG记录了脑皮层活动的改变以及心智活动 | ||
1992 | 远距放射线学史多数的造影技术能远距诊断 | ||
1995 | 美国食品暨医药管理局批准PET做为医疗用途 | ||
1997 | ,第九十七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朱棣文(S.Chu,美国,1948-?)、C.Cohen-Tannoudji,法国,1933-?)与菲利浦(W.D.Phillips.,美国,1948-?),表彰他们发展出用雷射冷却及捕捉原子的贡献。 | ||
2000 | 第一百届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阿伏洛夫(Z.I.Alferov,俄国,1930-?)、克洛莫(H.Kroemer,德国,1928-?)与奇拜(J.S.Kilby,美国,1923-?),表彰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贡献,及发展用于高速及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接面,与参与IC发明的贡献。 |
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mso-fareast-language:ZH-CN'>)、克洛莫(H.Kroemer,德国,1928-?)与奇拜(J.S.Kilby,美国,1923-?),表彰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贡献,及发展用于高速及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接面,与参与IC发明的贡献。
参考资料:王宇明 来源:《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4月第33卷第2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