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5, 2015

海森伯 布里渊 设想原子核周围的“以太”会因电子的运动激发一种波,这种波互相干涉,只有在电子轨道半径适当时才能形成环绕原子核的驻波,因而轨道半径是量子化的。

从此,海森伯与玻尔克拉末斯(H.A.Kramers)合作研究光的色散理论。在研究中,海森伯认识到,不仅描写电子运动的偶极振幅的傅里叶分量的绝对值平方决定相应辐射的强度,而且振幅本身的位相也是有观察意义。海森伯把谱线频率和谱线振幅组合成矩阵,发现它们满足不可对易关系,玻恩(Max Born)认识到海森伯工作的重要意义,在19256月与约丹(P.Jordon)联名发表了《论量子力学》一文,首次给矩阵力学以严格表述。






符合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假设,同时也推翻了里兹的发射理论。次年,Zurhellen提供出更精确的双星观测数据支持德西特的观点(de Sitter W,1913a,1913b;Zurhellen W,1914)。

1915年,索末菲将相对论应用于玻尔的氢原子模型,他把玻尔氢原子中的圆轨道改为椭圆轨道,引入相对论修正,正确地解释了原子谱线的精细能级分裂现象,同时也证实了相对论质量-速度关系的正确性。19226月,玻尔应邀到哥廷根讲学,索末菲带领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 1901-1976)和泡利(Wolfgang E.Pauli, 1901-1958)一起去听讲。从此,海森伯与玻尔克拉末斯(H.A.Kramers)合作研究光的色散理论。在研究中,海森伯认识到,不仅描写电子运动的偶极振幅的傅里叶分量的绝对值平方决定相应辐射的强度,而且振幅本身的位相也是有观察意义。海森伯把谱线频率和谱线振幅组合成矩阵,发现它们满足不可对易关系,玻恩(Max Born)认识到海森伯工作的重要意义,在19256月与约丹(P.Jordon)联名发表了《论量子力学》一文,首次给矩阵力学以严格表述。
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M.Brillouin)在1919-1922年间发表一系列论文,设想原子核周围的


设想原子核周围的“以太”会因电子的运动激发一种波,这种波互相干涉,只有在电子轨道半径适当时才能形成环绕原子核的驻波,因而轨道半径是量子化的。1923年,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 ,1892-1962)吴有训等发现光子散射的康普顿效应,运用相对论能量动量守恒律可以对该效应作出圆满解释。19239-10月间,德布罗意(de Broglie,1892-1987年)连续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发表三篇有关波和量子的论文。第一篇题目是《辐射——波与量子》,提出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认为与运动粒子相应的还有一正弦波,两者总保持相同的位相。后来他把这种假想的非物质波称为相波。他考虑一个静质量为m0的运动粒子的相对论效应,把相应的内在能量m0c2视为一种频率为ν0的简单周期性现象。他把相波概念应用到以闭合轨道绕核运动的电子,推出了玻尔量子化条件。在第二篇题为《光学——光量子衍射和干涉》的论文中,德布罗意提出如下设想:“在一定情形中,任一运动质点能够被衍射。穿过一个相当小的开孔的电子群会表现出衍射现象。正是在这一方面,有可能寻得我们观点的实验验证。”[L.de Broglie, Comptes Rend.177(1923),p.54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