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7, 2015

white 把一个曲线与一个代数方程等同起来,这样的想法把代数和几何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是思想的奇葩,包括后来在物理中经常运用的所谓su(2)李群,从代数的角度去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其实就是一个3维球面。解析几何的一个很直观的推广是能不能把一个实n维流形嵌入到高维空间,然后再把这个流形表达成为一个或者一组代数方程

http://blog.hit.edu.cn/jiangfeng/post/43.html

一个曲线与一个代数方程等同起来,这样的想法把代数和几何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是思想的奇葩,包括后来在物理中经常运用的所谓su(2)李群,从代数的角度去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其实就是一个3维球面。解析几何的一个很直观的推广是能不能把一个实n维流形嵌入到高维空间,然后再把这个流形表达成为一个或者一组代数方程


什么是椭圆?在数学上,椭圆的定义是在平面上到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所组成的集合。这个是很清楚的,一般高中生就要学会怎么样画一个椭圆。这是解析几何里的事情。在Fermat和笛卡儿的解析几何里,人们换了一个看法,那就是把一个曲线与一个代数方程等同起来,这样的想法把代数和几何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是思想的奇葩,包括后来在物理中经常运用的所谓su(2)李群,从代数的角度去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其实就是一个3维球面。解析几何的一个很直观的推广是能不能把一个实n维流形嵌入到高维空间,然后再把这个流形表达成为一个或者一组代数方程。这样事情Nash和chaw伟良等人做过了。
解析几何带来的一个全新的数学时代。只有当椭圆被放在坐标系里的时候,才可以遇见另外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计算椭圆的周长。这个时候,完美的椭圆似乎突然让人迷惘。因为,圆的周长是很简单的,上过学的人全会算,而椭圆周长,上过学的一般不会算。
(3)
计算椭圆周长的问题也难住了牛顿。虽然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得到椭圆轨道。但仔细地研究这个椭圆的来历,有一些需要推敲的地方。在经典的力学里,Bertrand定理说,只有当中心势是库仑势或者谐振子势的时候,轨道才是封闭的。这个定理是重要的,因为它否认了其他势场里存在封闭轨道的可能性,哪怕是对库仑势的微小偏离。所以,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万有引力的库仑势做修正的时候,在理论上,这个完美的椭圆崩溃了。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那儿的万有引力场强最大,广义相对论的修正最明显,之前人们已经观测到水星近日点存在进动,也就是说,人们开始注意水星的公转轨道是不是一个封闭的椭圆,但没有人可以解释这到底是为什么。既然轨道不是椭圆,我们就知道,水星与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势场不是严格的库仑势。这似乎应该意味着一个曙光的黎明,相对论虽然比较难以理解,但在这个椭圆封闭性问题上,结论是很清楚了。原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那样美的一个定律,在引力比较强的时候,也是不对的。



【笔记】《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my阅读标记小整理_克 ...

tieba.baidu.com/p/2471449152
轉為繁體網頁
编辑本段《皇帝的新脑》 - 简评作者罗杰·彭罗斯为牛津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对引力 ..... 就等于知道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轨道的模型,以比较简单的线性谐振子作为提出新 ...
  • phymath999: 水是慢动作的。一个低通滤波器

    phymath999.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_9546.html
    轉為繁體網頁
    2013年12月29日 - 在你写的《皇帝的新脑》中,你认为意识是大脑细胞内部的量子行为。20年 ..... 满足简谐振动方程时,构成一个天线的简谐振子,其能量量子是光子。
  • 宇宙演化新论- 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bbstcon,board,physics,reid,921136454.html - 轉為繁體網頁
    人择原理参见《皇帝的新脑》第一推动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本人的许多物理学宇宙 ... 另一个方向(时空尚未诞生,此“方向”为抽象的方向,此谐振也为抽象的谐振),这 ...
  • 物理哲学| 王令隽文集

    wang-lingjun.hxwk.org/物理哲学/
    轉為繁體網頁
    每一个谐波频率相应于某一谐振子,其大小决定于谐振腔的大小。 ...... 以及名不见经传但是认死理的王令隽张操等人才胆敢坦承自己看不见皇帝的新衣和皇帝的新脑
  • 宇宙演化新论(转载)_物理知识_基础知识专区_仪器论坛

    bbs.instrument.com.cn › 基础知识专区 › 物理知识
    轉為繁體網頁
    2006年11月22日 - 人择原理参见《皇帝的新脑》第一推动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本人的许多 ... 奇点的谐振(周期涨落),偶然使对称性破缺,使其朝一个方向变动大于另 ...

  • 【笔记】《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my阅读标记小整理

    资料来自网络~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一.实验原理 通过单缝的一束光线,经双缝形成一对相干光,互相叠加产生干涉现象。 根据公式 Δx =λL/d 可算出波长d是双缝间距,L是双缝到屏的距离, Δx是相邻两条亮(暗)纹间隔,λ是单色光的波长。 二.实验步骤 ①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 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③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 ④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 在操作步骤②时还应注意使单缝和双缝间距为5—10 cm ,使单缝与双缝相互平行. 注意事项: 1、安装仪器的顺序: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光屏 2、双缝与单缝相互平行,且竖直放置 3、光源、虑光片、单缝、双缝的中心均在遮光筒的中心轴线上 4、若出现在光屏上的光很弱,由于不共轴所致 5、若干涉条纹不清晰,与单缝和双缝是否平行有很大关系

    回复
    • 2楼
    • 2013-07-20 16:41
      双缝实验,著名光学实验,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回复
      • 3楼
      • 2013-07-20 16:45

        回复
        • 4楼
        • 2013-07-20 16:45
          《皇帝新脑》,英文名:The Empero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uters, Minds, and the Laws of Physics。本书力图解答人类最大的谜题:人脑是如何思想?内容涉及到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和精神科学以及哲学。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许多星期。编辑本段《皇帝的新脑》 - 内容简介对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和精神科学以及哲学进行了广泛、深入浅出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向哲学上最大问题——“精神-身体关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书中充满了天才般的猜测,贯穿着探索真理的灵感和激情。这是一本这者的精心杰作,它阐释科学论题的新方式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这本巨著重新衡量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作者提出他对现代物理及人工智能的新看法,建议人们必须彻底改变时间与空间的观念。编辑本段《皇帝的新脑》 - 作者与译者作者简介:彭罗斯罗杰·彭罗斯,英国数学物理学家,从1973年起担任牛津大学的罗斯·波勒数学教授,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博学和最有创见的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彭罗斯对引力物理有过许多重要贡献,他(和霍金一道)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点的不可避免性,提出了黑洞的捕获面,以及克尔黑洞的能层概念。他发明了研究时空的拓朴结构的主要工具即彭罗斯图。他对类空、类时和零无穷的阐释使引力辐射的图像更具形象。他把旋量引进引力物理,使辐射问题的研究更新,这就是纽曼――彭罗斯形式,在此框架中他证明了剥皮定理,即向无穷远辐射的引力可按照其衰减方式被分成四个层次(电磁波只有两个层次)。1931年罗杰·彭罗斯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州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爸爸是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莱昂内尔·彭罗斯,罗杰·彭罗斯先进入伦敦大学的附属中学,而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他在1957年被授予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与他爸爸一起合作,设计出常人难以做出的几何图形。他的设计被荷兰艺术家艾斯丘(1898-1972)(因创立光学幻影而闻名)收入石版画中。1964年在美国奥斯丁的德克萨斯大学工作时,罗杰·彭罗斯开始提出一种观点,他在牛津大学工作时,继续发展了这一观点——即磁扭线理论的新的宇宙理论。他用复数公然反对物理学的一些主要定理。1965年,他的以著名论文《引力坍塌和时空奇点》为代表的一系列论文,和著名数学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工作一起创立了现代宇宙论的数学结构理论。1966年任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应用数学教授。1972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973年任牛津大学RouseBall数学教授。1975年与史蒂芬·霍金一起被授予伦敦皇家天文学会艾丁顿奖。1985年被授予伦敦皇家学会皇家奖。1994年被伊利莎白二世封为爵士。1996年继续在牛津大学研究其磁扭线理论。1998年出版了《皇帝新脑》一书2003年彭罗斯到普林斯顿大学讲演,题目是:《在新物理学宇宙里面的时尚、信仰、幻想》。译者简介:许明贤,1947年出生于上海,1968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之后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目前在美攻读博士学位。吴忠超,1946年出生于福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并任教于该校。1984年在霍金教授指导下,得到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编辑本段《皇帝的新脑》 - 简评作者罗杰·彭罗斯为牛津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对引力物理有过许多重要的贡献,曾和霍金一道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点不可避免性,提出了黑洞捕获面及克尔黑洞能层等概念。
          图灵测试图灵测试与其他物理学家的科普著作相比,身为数学物理学家的彭罗斯的这本《皇帝的新脑》有了更多数学的实质性内容。这本洋洋大观地贯穿了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精神科学和哲学的巨著涵盖了现代物理学中对人类观念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人工智能、哥德尔定理、复杂性理论、相对论因果性和决定论、时空弯曲、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场论、熵和时间箭头、宇宙论和大爆炸、精神与意识的本质、动物意识、宿命论、人择原理等等。同时,书中还有许多能激发想象力的奇妙的数学物理模型,如图灵机、孟德勒伯洛特集、希尔伯特空间、爱因斯坦-玻多尔斯基-罗逊“矛盾”、薛定谔猫等等。这本书中包罗万象,充满了许多深远有趣的猜想。当然,它们之中,一些会存活,另一些会被淘汰。但是不管它们的命运如何,这些都是当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必须面对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者以熟练的文笔领航于这些猜想和定律之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探索真理的灵感和激情。他不但告诉了读者当今的物理学理论,更提供了未来物理学发展的蓝图,实在可与当今最优秀的科普读物并列。

          回复
          • 5楼
          • 2013-07-20 16:46

            回复
            • 6楼
            • 2013-07-20 16:47
              绝技在身 美人在侧 帝王般礼遇! 精美画面,超强技能打击,三族斗法 免费体验>>
              《皇帝的新脑》 - 精彩摘节卡斯帕罗夫与深蓝的对决大会堂里有一个盛大的集会,标志着新的“超子”电脑的诞生。总统波罗刚刚结束了他的开幕词。他很高兴:他并不很喜欢这样的场合,对电脑也是一窍不通,只知道这种电脑即将为他赢得很多时间。制造商们向他保证,在这种电脑的诸多功能中,它还能代替他为那些他觉得如此厌倦的棘手的国家问题作决策。想到花费在它上面的金钱的数量,这种事最好是真的。他期待着能够在他那豪华的私人高尔夫球场上享受玩上许多小时高尔夫球的快乐--这是在他这小国家里所剩下为数不多的一块有相当面积的绿地。亚当觉得置身于那些出席这一开幕典礼的人们之中不胜荣幸。他坐在第三排,两排前面坐着他的母亲:一个参加设计超子电脑的主要技术人员。凑巧的是,他的父亲也在那个场合--不过并没有得到邀请,现正在大厅后面被安全人员团团围住。在最后一分钟,亚当的父亲仍试图炸毁这台电脑。作为一小群灵魂意识委员会边缘活动分子的自命的“精神主席”,他给自己下达了这项任务。当然,他和他所带的所有炸药一下子就被各种电子的和化学的传感器给盯上了,对他惩罚中的一小部分就是他必须目睹这场开机运行的仪式。亚当对他的父母都没多少感情,大概这种感情对他来说也没有必要。他所有的十三年是在极端的物质奢华中长大的,而这又几乎全部受惠于电脑。他可以得到他所希望的任何东西,只要碰一下按钮即可:食物、饮料、陪伴以及娱乐;而且还有受教育,任何时候只要他感到需要--就会由感人的彩色图像显示来加以说明。他母亲的地位使所有这一切成为可能。现在,总设计师正在结束他的发言:“……有1017以上的逻辑单元,这比组成我们国家中任何人的脑子神经的数目还要多!它的智慧将是不可想象的,不过幸运的是我们不必去想象,我们马上就有幸亲眼看到这种智慧:我请我们伟大国家的尊敬的第一夫人,伊莎贝拉·波罗来转动这个开关,让我们的超子电脑开动运行!”总统夫人向前走去,有点儿紧张,也有点儿笨拙,不过她还是转动了开关。“嘘”的一声,这1017逻辑单元进入运转时有一丝难以觉察的暗淡的光,每个人都在等待,不知道期望什么是好。“现在有没有观众想提出第一个问题来让我们的超子电脑开始工作?”总设计师问道。每个人都感到羞怯,生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尤其是在这个新的上帝的面前。一片寂静。“可是必须得有一个人来提问呀?”总设计师请求大家。可是大家都害怕,似乎感到了一个新的全权的威慑,亚当可没有这种恐惧。他和电脑一起成长的,他几乎知道作为一台电脑它可能会怎样感觉。至少他自认为他可能知道,不管怎样,他总是好奇。亚当举起手来。“呕,好的,”总设计师说道,“第三排的这位小青年,你要向我们的新朋友提个问题,是吗?”

              回复
              • 7楼
              • 2013-07-20 16:50
                时间简史百科名片 《时间简史》《时间简史》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立人史蒂芬·威廉·霍金撰写的一本有关宇宙学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


                [时间简史]是一本书,所描绘的时间是''霍金时间'',时间简述
                史蒂芬·霍金English name: Dr. Hawkingborn in Oxford,England in 1942时间的本质:时间随宇宙的变化而变。时间是因变量。Deng's时间公式t=T(U,S,X,Y,Z......)U-宇宙;S空间,XYZ,......事件,顺序时间是宇宙事件秩序的计量。自认“黑洞悖论”错误,在2004年7月,霍金修正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承认“信息守恒”。 因为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所以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论中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可见,宇宙演化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这些天才的头脑之中。将哈勃的发现当成现代宇宙论的诞生是公平的。哈勃发现,从星系光谱的红移可以推断,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离开我们而去,这表明整个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从时间上倒溯到过去,估计在100亿到200亿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从一个极其紧致、极热的状态中大爆炸而产生。伽莫夫在194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热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早期大爆炸的辐射仍残存在我们周围,不过由于宇宙膨胀引起的红移,其绝对温度只余下几度左右,在这种温度下,辐射是处于微波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前,人们并不认真对待此预言。一般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确的理论。在经典广义相对论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在很一般的条件下,空间-时间一定存在奇点,最著名的奇点即是黑洞里的奇点以及宇宙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所有定律以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奇点可以看成空间时间的边缘或边界。只有给定了奇点处的边界条件,才能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于边界条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给 定,所以宇宙的命运就操纵在造物主的手中。这就是从牛顿时代起一直困扰人类智慧的第一推动力的问题。如果空间-时间没有边界,则就不必劳驾上帝进行第一推动了。这只有在量子引力论中才能做到。霍金认为宇宙的量子态是处于一种基态,空间-时间可看成一有限无界的四维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样,只不过多了两个维数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可归结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从一些简单的模型计算可得出和天文观测相一致的推论,如星系、恒星等等的成团结构,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空间-时间的平性,即空间-时间基本上是平坦的,并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发展成为可能,还有时间的方向箭头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意义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论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我们便可以将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1]

                回复
                • 8楼
                • 2013-07-20 17:01
                  乔治·伽莫夫百科名片 乔治·伽莫夫美国核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生于俄国。在列宁格勒大学毕业后,曾前往欧洲数所大学任教。1934年移居美国,以倡导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闻名。对译解遗传密码作出过贡献。还提出了放射性量子论和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同E.特勒一起确立了关于β衰变的莫伽夫—特勒理论以及红巨星内部结构理论。其科普著作深入浅出,对抽象深奥的物理学理论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录

                  人物生平
                  作品
                  展开

                  人物生平
                  作品
                  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图册(6张)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1904-1968)是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生于敖德萨一个世代军官家庭,三个叔叔分别战死于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外祖父是当地的大主教,有科学家的传统。他母亲在他7岁的时候就教他读凡尔纳的小说,但母亲在他9岁的时候就病逝了。1914-1920年在敖德萨师范学校学习。1924年,还在20岁的时候,因在红十月炮兵学校教物理,因此有红军炮兵上校的军衔。后来在麦卡锡时代这个军衔还困扰了他一段时间[1]。192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8-1932年先后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卢瑟福从事研究工作。1931年回到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33年在巴黎居里研究所从事研究。1934年移居美国,任密执安大学讲师,同年秋被聘为华盛顿大学教授,1954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1956年改任科罗多大学教授。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天文学会、美国哲学会、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伽莫夫主要研究核物理学,早年提出原子核的核流体假设,对建立现代核裂变和核聚变理论起了一定影响。1928年,提出用质子代替α粒子轰击原子核,对核物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核物理学用于解决恒星演化问题,1939年提出超新星的中微子理论,1942年提出红巨星的壳模型。1940年代,伽莫夫与他的两个学生——拉尔夫·阿尔菲和罗伯特·赫尔曼一道,将相对论引入宇宙学,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认为,宇宙最初开始于高温高密的原始物质,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宇宙膨胀,温度逐渐下降,形成了现在的星系等天体。他们还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1964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偶然中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实了他们的预言。1948年提出新的化学元素起源理论,认为各种元素是在中子连续俘获过程产生的。还提出蛋白质遗传密码的设想:DNA双螺旋结构中由氢键生成而形成空穴的4个角为4个碱基,4个碱基的不同排列组合就构成遗传密码。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在他一生正式出版的25部著作中,就有18部是科普作品。他的许多科普作品风靡全球,重要的有:《宇宙间原子能与人类生活》(1946)、《宇宙的产生》(1952)、《物理学基础与新领域》(1960)、《物理学发展过程》(1961)等。《物理世界奇遇记》更是他的代表作。由于他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56年,他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伽科普奖[2]。编辑本段作品伽莫夫非常重视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他移居美国以后,发现美国虽然经济发达,但许多人对20世纪初的科学成就、特别是当时刚出现不久的相对论、量子论和原子结构理论都一无所知。因此,他决定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之余,动笔向普通读者介绍这些新生事物。从1938年起,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发表了一系列有点离奇的科学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汤普金斯先生——一个只知数字而不懂科学的银行职员——通过聆听科学讲座和梦游物理奇境,初步了解了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内容。1940年,他把第一批故事汇集成他的第一部科普著作《汤普金斯先生身历奇境》出版;1944年又把其后的故事汇集成《汤普金斯先生探索原子世界》一书。这两本书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后来,为了补充介绍新的物理学进展,也为了使作品的内容更紧凑,他便把上述两本书合并、补充、改写重新出版。汤普金斯先生历险记近70年来,对于真正关心过科学的西方人来说,从来没有读过汤普金斯先生历险故事的人大概为数不多。而对于那些对科学倾注过同样热爱的中国人来说,对伽莫夫这个名字也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不仅是因为伽莫夫在科学领域的一系列杰出贡献,而且因为他成功塑造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漫游科学世界的汤普金斯先生。伽莫夫从1938年开始塑造汤普金斯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此后不断补充和完善,使得这个形象越来越丰满。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年(1967年),也仍然没有忘记对这本书进行最后一次修订。可以说,这项工作倾注了伽莫夫对科普工作的全部热情和大半辈子心血。尽管这些故事本来是为物理学的门外汉撰写的,但作者对现代物理学的精辟介绍却具有持久不衰的魅力。正因如此,在他去世后的30年中,该书依然畅销不衰。至1995年,该书共累计重印了22次,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有许多科学家承认,由于青年时代读了这本书,才使他们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物理世界奇遇记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以及科学与社会的飞速发展,物理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本书的部分内容和某些表现形式显得有些陈旧和过时。1999年,英国著名科普作家斯坦纳德受剑桥大学出版社之约,在忠实于原著风格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写了4章,并更新了全部插图。可以说,这个最新版本包含了整个20世纪物理学的全部重要研究成果。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世界奇遇记(最新版)》就是根据这个最新版本译出。《物理世界奇遇记》一书中文版于1978年第一次出版,当时的译本印刷了两次,总发行量达60万册,其受读者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20世纪后,这本书几乎每年再版一次。同时,这本书还于1999-2000年度获"牛顿杯"十大科普好书,并获2001年中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从一到无穷大《从一到无穷大》是一本属于“通才教育”的科普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但与其它常见的按主题分类来写作的科普著作不同,作者以一个个故事打头和串联,把数学、物理乃至生物学的许多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知不觉间将一些最重大或者最有用的理科知识甚至技巧信手拈来,让人在妙趣横生、恍然大悟以及莞尔一笑中意犹未尽地概览了自然科学的基本成就和前沿进展。这是一个绝对可以说巨大的大手笔的风范,他把数学、物理、化学乃至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以致遗传密码的许多前沿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跟着他天马行空、遨游世界。全书都用数学的1和∞贯穿起来,从基本的数学知识谈起,用大量有趣的比喻,重点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新而充满趣味的物理世界,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这本书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我们所学的那些枯燥的数学公式、物理概念、化学符号之间,原来还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原来无穷大的宇宙、无边无际的遥远星系,并不是跟我们毫无关联;原来分子、原子并不是真正的微观世界、并不是那个基本单元的“1”、它们仍然是由质子、中子、中微子、甚至更下一台阶的夸克粒子组成;原来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和时空相对的概念并不是那么抽象、那么不可思议,甚至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到可以用到相对论的基本原则;原来我们眼见为实的的直线、平面,也可以是弯曲的、循环的,甚至空间、时间都可能是弯曲的……宏观世界的无穷大、与微观世界的无穷小,在盖莫夫的笔下犹如一部引人入胜的武侠小说那样,妙趣横生、娓娓道来,一点都没有说教、输灌,一点都不枯燥、乏味。写作技巧《物理世界奇遇记》的成功,首先在于作者深厚的科学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伽莫夫绕过理论的定量描述,避开令中学生读者望而生畏的数学困难,采用了类似于大学普通物理课程中重概念诠释和图像描绘的讲授方法来介绍物理的艰深内容。再加上在风格上风趣、诙谐、幽默而不失典雅,行文流水,使人读而不倦。本书的翻译也可以说与这部名著珠联璧合,从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译者吴伯泽先生对现代物理的深刻理解,领会到他对人类科学探索活动的睿智感悟。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用纸、印刷、装帧都非常精良,使其更兼具了一种收藏价值。70年代末,《物理世界奇遇记》一书的中译本几乎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人。就中译本的翻译和出版质量而言 ,这本最新版完全可以说是“名作名译”的典型代表。

                  回复
                  • 9楼
                  • 2013-07-20 17:01
                    希尔伯特空间百科名片 希尔伯特空间在数学领域,希尔伯特空间是欧几里德空间的一个推广,其不再局限于有限维的情形。与欧几里德空间相仿,希尔伯特空间也是一个内积空间,其上有距离和角的概念(及由此引伸而来的正交性与垂直性的概念)。此外,希尔伯特空间还是一个完备的空间,其上所有的柯西列等价于收敛列,从而微积分中的大部分概念都可以无障碍地推广到希尔伯特空间中。希尔伯特空间为基于任意正交系上的多项式表示的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表述方式,而这也是泛函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希尔伯特空间是公式化数学和量子力学的关键性概念之一。

                    回复
                    • 10楼
                    • 2013-07-20 17:05
                      分形(英语:Fractal),又称分形,通常被定义为“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1],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质。分形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7世纪,而对分形使用严格的数学处理则始于一个世纪后卡尔·魏尔施特拉斯、格奥尔格·康托尔和费利克斯·豪斯多夫对连续而不可微函数的研究。但是分形(fractal)一词直到1975年才由本华·曼德博创造出,来自拉丁文 frāctus,有“零碎”、“破裂”之意。一个数学意义上分形的生成是基于一个不断迭代的方程式,即一种基于递归的反馈系统[2]。分形有几种类型,可以分别依据表现出的精确自相似性、半自相似性和统计自相似性来定义。虽然分形是一个数学构造,它们同样可以在自然界中被找到,这使得它们被划入艺术作品的范畴。分形在医学、土力学、地震学和技术分析中都有应用。
                      http://wenku.baidu.com/view/1c2edefd700abb68a982fb2b.html

                      回复
                      • 11楼
                      • 2013-07-20 17:11
                        矩阵力学
                        矩阵力学是海森堡博士提出的,主要由海森伯、约尔丹、玻恩、泡利、玻尔发展,他用观察量原子辐射出来的光的频率、强度等,就等于知道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轨道的模型,以比较简单的线性谐振子作为提出新理论为出发点,按经典力学,任意一个单一的周期性系统,(其坐标可用傅里叶级数展开)用数集坐标(qmk=Amke^(iωmkt)来表示满足原子光谱组合原则。qmk=Av与坐标qkn=A相乘可用如下列数集表示:Cmneiwmnt=AmkAkne^i(ωmk+ωkn)·t----mk,kn为下标或者Cmn =AmkAkn。----mn,mk,kn为下标。这正是代数中的矩阵。所以叫矩阵力学,在矩阵力学中用量子力学的泊松括号表示量子力学的运动方程,即q=[q,H],P=[P,H],其中H为量子体系的哈密顿矩阵。总之,矩阵力学讲的是如下内容:①任何物理量都用一个厄密矩阵表示。物理系统的哈密顿量也用一个厄密矩阵表示,并为坐标和动量矩阵的函数。②坐标矩阵X和动量矩阵Px满足下列对易关系。(Px,X)=PxX—XPx=-ihE(E为单位矩阵)。③系统的正则运动方程是X=[X,H],Px=[Px,H]。④物理系统(如原子)的光谱线频率由hvmn=Emm-Enn决定。Emm为H的本征值。参考资料:《矩阵力学》或《近代物理》

                        回复
                        • 13楼
                        • 2013-07-20 17:13
                          变分法 百科名片 变分法变分法(calculus of variations),是处理函数的函数的数学领域,和处理数的函数的普通微积分相对。譬如,这样的泛函可以通过未知函数的积分和它的导数来构造。变分法最终寻求的是极值函数:它们使得泛函取得极大或极小值。有些曲线上的经典问题采用这种形式表达:一个例子是最速降线,在重力作用下一个粒子沿着该路径可以在最短时间从点A到达不直接在它底下的一点B。在所有从A到B的曲线中必须极小化代表下降时间的表达式。
                          目录

                          基本信息
                          应用
                          同名图书
                          展开

                          基本信息
                          应用
                          同名图书
                          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简介变分法是处理泛函的数学领域,和处理函数的普通微积分相对。譬如,这样的泛函可以通过未知函数的积分和它的导数来构造。变分法最终寻求的是极值函数:它们使得泛函取得极大或极小值。有些曲线上的经典问题采用这种形式表达:一个例子是最速降线,在重力作用下一个粒子沿着该路径可以在最短时间从点A到达不直接在它底下的一点B。在所有从A到B的曲线中必须极小化代表下降时间的表达式。[1]变分法的关键定理是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它对应于泛函的临界点。在寻找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时,在一个解附近的微小变化的分析给出一阶的一个近似。它不能分辨是找到了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或者都不是)。变分法在理论物理中非常重要:在拉格朗日力学中,以及在最小作用量原理在量子力学的应用中。变分法提供了有限元方法的数学基础,它是求解边界值问题的强力工具。它们也在材料学中研究材料平衡中大量使用。而在纯数学中的例子有,黎曼在调和函数中使用狄力克雷原理。同样的材料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标题中,例如希尔伯特空间技术,摩尔斯理论,或者辛几何。变分一词用于所有极值泛函问题。微分几何中的测地线的研究是很显然的变分性质的领域。极小曲面(肥皂泡)上也有很多研究工作,称为Plateau问题。

                          回复
                          • 15楼
                          • 2013-07-20 17:15
                            最速降线问题[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最速降线)

                            从点A到点B的最速降线是一条摆线。
                            在重力作用且忽略摩擦力的情况下,一个质点在一点A以速率为零开始,沿某条曲线,去到一点不高于A的B,怎样的曲线能令所需的时间最短呢?这就是最速降线问题,又称最短时间问题、最速落径问题。在部分欧洲语言中,这个问题称为Brachistochrone,即希腊语中的“最短”(brochistos)和“时间”(chronos)。这条线段就是摆线,可以用变分学求证。

                            回复
                            • 16楼
                            • 2013-07-20 17:16
                              本征态
                              (1)在理论物理中 若某一物理量A的算符A'作用于某一状态函数$,等于某一常数a乘以$,即A'$=a$ (1)。那么,对$所描述的这个微观体系的状态,物理量A具有确定的数值a,a称为物理量算符A'的本征值,$称为A'的本征态或本征波函态或者本征函数;在矩阵理论中,$称为特征向量,a为特征值(本征值)。(2)在材料学中 若某种聚合物未经任何物质掺杂则为本征态。如导电聚合物材料包括本征导电高分子(未掺杂的导电高分子)和掺杂导电高分子,掺杂后的导电聚合物导电性能有极大的改善。

                              回复
                              • 17楼
                              • 2013-07-20 21:03

                                回复
                                • 18楼
                                • 2013-07-20 21:08
                                  其实刚才那段就是书上原话

                                  回复
                                  • 19楼
                                  • 2013-07-20 21:09
                                    三位一体百科名片“三位一体”常用来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紧密不可分的整体,常与“三合一”、“一变三”等词汇混淆,前者如印度教的梵天、毗湿奴、湿婆与梵的关系,后者如道教的一气化三清。 在基督教中,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也就是三个位格、一个本体;本体又称为本原、本质等。同时,三位一体,也被用于游戏名、电影名。

                                    回复
                                    • 20楼
                                    • 2013-07-20 21:10
                                      我是来顶贴的

                                      回复
                                      • 21楼
                                      • 2013-07-20 21:10
                                        感觉跟人择原理一个德行,我本人不太赞成人择原理,我认为我们的存在是一个伟大的巧合,我对此心怀敬畏
                                        辉格式的历史
                                        辉格式的历史(Whiggish history)又称为“历史的辉格解释”(whig internretation of history)(相应的形容词和名词还有Whiggism和Whiggery),这一成语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首先创用的, 它指的是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

                                        后来巴特菲尔德又用辉格式(whiggish)这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科学史,即对每位科学家是按他对我们现代科学的建立所作贡献的大小来评价;而不是根据当时他所从事工作的知识背景来衡量。也就是说,他是被严格地按现代观念来评价。在这种辉格式科学史中,对早期科学家所赖以从事研究工作的全部概念和问题的前因后果全都弃置不顾

                                        回复
                                        • 24楼
                                        • 2013-07-20 21:17
                                          实证主义
                                          社会学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一种以“实际验证”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1]。

                                          回复
                                          • 25楼
                                          • 2013-07-20 21:20
                                            柏拉图主义百科名片 柏拉图柏拉图主义(Platonism),中文翻译:柏拉图哲学或柏拉图的哲学,尤指宣称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却是不完美的和暂时的反映。宣称信仰柏拉图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图的所有见解,而往往只是对如下特定思想的认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这个体系还包括认为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等。

                                            回复
                                            • 26楼
                                            • 2013-07-20 21:22
                                              古希腊柏拉图的学说体系。由此形成的学派称为柏拉图学派。它以理念论为中心,包括宇宙论方面的宇宙生成说,认识论方面的回忆说,伦理观与社会政治观方面的四主德与理想国的学说,美学方面的“摹本”说,探求理念体系的概念辩证法以及教育学说等。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影响极大。柏拉图主义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如:一类事物的名称;数学对象;自然定律等。柏拉图主义其后由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改造,成为基督教的哲学论证,服务于神学教义。编辑本段关于灵魂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思想:灵魂是单纯不能加以分解的,有生命和自发性,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纯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粹的,因他有追求世界的欲望,而堕落到地上,被圈入于肉体中,注定要经过一个净化的阶段。理想的灵魂是一个有条理的灵魂,其中较高的功能驾驭较低的功能,他有聪明(sofi,a)勇敢(andrei,a)、克己(sofros,unh)和正直(dikaiosu,nh)四种德行。有理性的生活是至善的,物质是不完善的,灵魂要从这种障碍物中解脱出来。柏拉图将心灵“存有”(Being)的高层世界当作是不变的,和肉体的感官变异(Becoming)做对比。柏拉图的形式(Forms)或理念(Ideas),也就是永恒的绝对者(eternalabsolutes)。对柏拉图主义者而言,普遍概念要比个别事例更真实。编辑本段起源柏拉图主义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此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20世纪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编辑本段基本观点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观存在着的。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接受“理念论”,但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存在。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与之相应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学世界”。由于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现代柏拉图主义也被称为“实在主义”。柏拉图主义在西方近现代数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数学巨匠如G.康托尔、罗素、哥德尔、布尔巴基学派基本上都持这种观点。一般认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这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数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素朴信念在哲学上的反映。而正因为如此,柏拉图主义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促使数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观的科学的立场,而且,当某些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因找不到现实原型而为人们所怀疑时,它也有可能给人们以一定的信念。尽管这种信念是盲目的,从而就有可能导致错误。柏拉图主义的辩护有:语言对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对象的特殊性的对比;数学对象的抽象和毫无疑问的精确性等。

                                              回复
                                              • 27楼
                                              • 2013-07-20 21:23
                                                一位伟大的生理学家~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

                                                这是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想进来看他的人说的话。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巴甫洛夫仍然思考着如何为一生至爱的生理学及心理学留下更多的真实材料。他不浪费一分一秒,密切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糟糕的身体情况,不断地向坐在身边作记录的助手口授自己生命衰变的心理感觉。


                                                巴普洛夫的狗
                                                条件反射,机械化等类似于小白鼠实验的性质,就是受某种生理控制
                                                然后你们就知道那只可怜的狗狗了……

                                                回复
                                                • 28楼
                                                • 2013-07-20 21:27
                                                  双盲实验百科名片 双盲实验这种实验方法用于防止研究结果被安慰剂效应( placebo effect)或者观察者偏爱(observer bias)影响。在实验中使一个人盲就是不告知他实验过程的信息。按照使参与者盲的程度,这种实验被分为单盲(Single-blind),双盲(double-blind),三盲(triple-blind)实验。
                                                  目录

                                                  双盲实验
                                                  盲实验
                                                  展开

                                                  双盲实验
                                                  盲实验
                                                  展开编辑本段双盲实验定义双盲实验(Double-blind trials)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适用于人文科学(human 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s)。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在双盲实验中,实验者和参与者都不知道哪些参与者属于对照组(control group)、哪些属于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只有在所有数据被记录完毕之后(在有些情况下是分析完毕之后),实验者才能知道那些参与者是哪些组的。采用双盲实验是为了要减少偏见(prejudices)和无意识地暗示(unintentional physical cues)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于被试者的随机分配(Random assignment)到对照组或者实验组的做法是双盲实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确认哪些受试者属于那些组的信息交由第三方保管,并且在研究结束之前不能告知研究者。经典案例在新药的早期实验中,研究者虽然可以按经典实验设计的方式,采取用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控制和排除偏误,即对实验组给予新药,而对对照组则不给予新药。通过将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以得出这种新药的效果来。但是,即使采用这种控制和比较,仍然有产生偏误的可能。因为它没有控制住某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发现,被给予新药这种心理影响(安慰剂效果)对病人的影响经常是非常积极的,它导致要评价新药本身的效果十分困难。病人病情好转既有可能是吃了新药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由于病人知道吃了新药而感觉有效,自己心理因素起了作用,精神上乐观和愉快的结果。在单盲实验中,研究者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接受实验刺激这方面的区别是清楚的。比如在新药效果实验中,实验人员知道,实验组所服用的是这种新药,而对照组服用的是安慰剂。这种清楚往往会导致实验人员在实验中自觉不自觉地去“发现”或者“观望”新药具有某种“效果”,就像教师自觉不自觉地“看到”那些学生“特别聪明”一样。在新药效果实验中,它会导致实验人员自觉不自觉地“看到”实验组的病人“病情好转”。这些实验结果启示我们:当实验者知道哪些对象是实验组成员、哪些对象是对照组成员时,他们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期待也可能影响到实验的进行、影响到行为的测量、影响到对结果的解释。因此,必须排除这种期待的影响。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中,往往会考虑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在上述例子中,为了排除研究者的“期望”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解释的影响,研究者又进一步设计了一种研究新药效果的“双盲实验”。在这种双盲实验中,作为实验对象的病人和作为实验参与者(或观察者)的医务人员都不知道(双盲)谁被给予了新药,谁被给予了安慰剂。这样,医务人员对病人服药以及服安慰剂这两种结果的观察就会更加客观,因而对新药实际效果的解释也就会更准确、更科学。这种“双盲”的实验设计能使研究人员进一步从其他一些变量中孤立出新药的效果来。作用实验心理学中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回复
                                                  • 29楼
                                                  • 2013-07-20 21:39
                                                    盲实验定义盲在实验中是一种基本的工具,用以在实验中排除参与者的有意识的或者下意识的个人偏爱。比如,在非盲实验中检验受试者对不同品牌食品的偏爱,受试者往往选择他们偏爱的食品,但是在盲实验中,即品牌不能被辨认的情况下,受试者可以真正排除个人品牌偏好而进行实验。最早意识盲试验在科学研究中的的价值的人应该是克劳狄伯纳德( Claude Bernard),他建议任何科学实验参与者必须被分为两类:(1)设计实验的理论家和(2)没有相关知识,因此也不会在观测结果中添加个人对理论的理解的观测者。这种对科学实验的认识与当时流行的启蒙时代的那种认为“科学观测只有由那些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和对实验完全了解的科学家进行才能产生可观的结果”的观点大相径庭。类似实验单盲实验(Single-blind trials)概念单盲实验指的是这种实验:在实验中可能引起个人偏好或者使实验结果发生偏差的信息不向实验的参与者(participant)提供,而实验的实验者(experimenter)却完全掌握关于实验的所有信息。在单盲实验中,实验参与者不知道他们是属于被试组(test subjects)还是属于实验控制组(experimental control groups)。单盲实验一般以下这情况:(1)实验者知道实验的全部信息,并且(2)实验者不会在自己知道所有试验情况下对实验结果产生偏差,因此没有必要使实验者盲。但是,可能的风险是实验的参与者在与观察者交流后受到他们的影响,即实验者自己的偏好被传递给了参与者造成实验的偏差。单盲实验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风险,因为实验者对结果的预期可能会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地影响参与者而造成偏差。经典案例单盲实验的典型案例是Pepsi Challenge:一个市场营销人员拿着若干杯饮料,每个杯子都贴着A或者B。若干杯中有一些是可口可乐,另一些是百事可乐,营销人员知道那些杯子里是可口可乐,哪些是百事可乐,但是并不向参与者透露。参与者被要求品尝两杯饮料然后选择出他们更喜爱哪种。在这个实验中,营销人员可以对参与者造成下意识的暗示,从而造成实验偏差;营销人员同样可以使两种品牌的汽水看上去不一样,比如某些杯子里边冰块放得多,或者使某个杯子更靠近参与者等等,这些做法同样会造成实验偏差;还有,如果营销人员是由饮料制造公司雇佣进行实验的,那么在利益冲突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意识到实验结果关系到自己未来收入,这也会造成实验偏差。

                                                    回复
                                                    • 30楼
                                                    • 2013-07-20 21:40
                                                      冯。曼一诺《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下载地址
                                                      http://202.97.199.17/1/file.data.weipan.cn/2609270/ac8186906814572d64bfbd3429b29ad0589b1ad7?ip=1374330713,10.75.7.212&ssig=dd1i5BkpWW&Expires=1374329513&KID=sae,l30zoo1wmz&fn=%E9%87%8F%E5%AD%90%E5%8A%9B%E5%AD%A6%E7%9A%84%E6%95%B0%E5%AD%A6%E5%9F%BA%E7%A1%80.djvu
                                                      相应djvu阅读器下载地址
                                                      http://static.ishare.down.sina.com.cn/11359858.exe?ssig=iQSz%2ByO%2BTQ&Expires=1374422400&KID=sina,ishare&ip=1374327769,222.195.79.&fn=djvu%E9%98%85%E8%AF%BB%E5%99%A8.exe

                                                      回复
                                                      • 31楼
                                                      • 2013-07-20 21:47
                                                        思维实验
                                                        思维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产生灵感、逻辑推理、数学演算等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思维实验是指:使用想像力去进行的实验,所做的都是在现实中无法做到(或现实未做到)的实验。例如爱因斯坦有关相对运动的著名思想实验,又例如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读物《物理之演进》中,就有一个实验要求读者想像一个平滑,无摩擦力的地面及球体进行实验,但这在现实(或暂时)是做不到的。思想实验需求的是想像力,而不是感官。爱因斯坦曾说:“理论的真理在你的心智中,不在你的眼睛里。

                                                        回复
                                                        • 32楼
                                                        • 2013-07-20 21:48
                                                          埃及艳后百科名片 克丽奥佩托拉七世头像埃及艳后即克丽奥佩托拉七世(希腊语:Κλεοπατρα Ζ,又译克利欧佩特拉七世;约前70年12月或前69年1月—约前30年8月12日)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法老。文艺或电影上,她被认为是为保持国家免受罗马帝国吞并,曾色诱凯撒大帝及他的手下马克·安东尼。中文名: 克丽奥佩托拉七世
                                                          外文名: Κλεοπατρα Ζ
                                                          别名: 克利欧佩特拉七世
                                                          国籍: 埃及
                                                          出生日期: 约前70年12月或前69年1月
                                                          逝世日期: 前30年8月12日
                                                          职业: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女法老
                                                          全名: 克娄巴特拉·提亚·菲洛帕托尔
                                                          外号: 埃及艳后
                                                          去世地: 亚历山卓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最新发现
                                                          政治联姻
                                                          死亡奥秘
                                                          死亡之谜
                                                          艳后真容
                                                          展开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最新发现
                                                          政治联姻
                                                          死亡奥秘
                                                          死亡之谜
                                                          艳后真容
                                                          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有人说,克莉奥佩特拉是“尼罗河畔的妖妇”,是“尼罗河的花蛇”;有人说,克莉奥佩特拉是世界上所有诗人的情妇,是世界上所有狂欢者的女主人;罗马人对她痛恨不已,因为她差一点让罗马变成埃及的一个行省;埃及人称颂她是勇士,因为她为弱小的埃及赢得了22年的和平。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攻埃及,克丽奥佩特拉自杀身亡(只是猜测,并未证明,她的死亡方式存在多种版本,有说并非毒蛇噬身,而是被屋大维杀死),埃及并入罗马,古埃及的文明从此走向终结。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克丽奥佩特拉七世[1](Cleopatra VII,公元前69—前30),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她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腕,心怀叵测,一生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卷入罗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涡,同恺撒、安东尼关系密切,并伴以种种传闻逸事,使她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著名人物。克丽奥佩特拉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托勒密王朝册封的君主之一。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奥莱特,指定他的长子托勒密十三世和她共同执政(依照当时的法律,克丽奥佩特拉必须嫁给自己的弟弟,即托勒密十三世),统治埃及。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登上王位。克丽奥佩特拉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
                                                          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但丁、莎士比亚等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性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是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丽奥佩特拉五世的女儿,生于公元前69年,从小在骄奢淫靡的宫廷中长大。公元前51年其父去世,留下遗嘱指定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和她的异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63~前47年)为继承人,共同执政。但他们两人因派系斗争和争夺权力而失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于公元前48年被逐出亚历山大里亚后,在埃及与叙利亚边界一带聚集军队,准备攻入埃及。此时,适逢恺撒追击庞培来到埃及,对埃及的王位之争进行调停。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得此消息,乘船于夜间潜入亚历山大里亚,以毛毯裹身,由人抬到恺撒房门前。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突然出现于恺撒面前,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勇气和美貌深深打动了恺撒。她很快就成了他的情妇。而托勒密十三世却在对恺撒的亚历山大里亚战争中失败,溺死于尼罗河。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依恃恺撒,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埃及实际的统治者。而在名义上则按照埃及的传统,与另一异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世(约公元前59~前44年)结婚,共同统治埃及。为了取悦于恺撒,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百般逢迎,盛宴款待,陪伴他乘坐游船溯尼罗河而上,观赏风光。不久,恺撒因战事去小亚细亚,后转回罗马。其时,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为恺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恺撒或恺撒里昂。
                                                          公元前45年,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和托勒密十四世一起应邀前往罗马,备受殊荣,住在第伯树对岸的恺撒私人宅邸。恺撒实践誓言,在罗马建造了一座祭祀其尤利乌斯族系祖先的维纳斯的神庙,还把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黄金塑像竖立在女神之旁。眼看她就要成为罗马世界的第一夫人,不料恺撒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美梦顷刻化为泡影,黯然离开了罗马。克丽奥佩特拉七世返回埃及后,毒死托勒密十四世,立她和恺撒所生之子为托勒密十五世,共同统治埃及。其子被宣布为阿蒙神之子。恺撒死后,安东尼称雄于罗马。他在腓力比战役中最后击败共和派领袖布鲁图斯和喀西约的军队后,按照与屋大维的协议巡视东方行省,筹措资金。公元前41年他到达西利西亚的塔尔苏斯,遣使埃及,召见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对罗马政局和头面人物颇为了解,认为这又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巧作安排加以利用。据说,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乘坐一艘紫帆银桨的镀金大船,从埃及出发,先到西利西亚,再经后德诺斯河抵达塔尔索斯。这艘船上挂着用名贵的推罗染料染成的紫帆,船尾楼用金片包镶,在航行中与碧波辉映,闪发光彩。女王打扮成爱神阿佛洛狄忒的模样,安卧在串着金线,薄如蝉翼的纱帐之内。美丽的童子宛如朱必特一般侍立两旁,各执香扇轻轻摇动。装扮成海中仙子的女仆,手持银桨,在鼓乐声中有节奏地划动。居民们见此情景,疑是爱神阿佛洛狄忒乘着金龙来此与酒神(安东尼)寻欢作乐。人们奔走相告,观者如潮。安东尼被邀至船上赴宴,看到克丽奥佩特拉七世迷人的风姿,优雅的谈吐,神魂颠倒,不知所措。他非但把责问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在共和派反对“三头”战争中的暖昧态度的问题抛到九霄云外,而且当即一一答允她所提出的要求,甚至答允她杀害埃及王位的继承人和竞争者、当时避难于以弗所的异母妹妹雅西斯。不出数日,这个武夫完全成了她的俘虏,跟随她一起到埃及去了。他们在埃及一起度过了公元前41~前40年的冬天。公元前40年夏,安东尼回到意大利。此时,安东尼和屋大维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他娶了屋大维的姐姐奥克塔维娅为妻,以罗马传统的联姻方式巩固政治上的联盟。到公元前37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的矛盾加深,安
                                                          埃及艳后画像 雕像 复原像(18张)东尼回到东方,准备远征帕提亚。他以征途艰辛,不宜安置于军营为理由,把奥克塔维娅遣送回罗马。而当安东尼到达安条克,即邀请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会面,并且,违反罗马的传统习惯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结婚。安东尼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结合,并非全由情欲所驱使,而是具有政治目的。安东尼企图稳定罗马的东方行备,准备远征帕提亚,以及同屋大维进行斗争,亟需得到埃及在财政上的支援。而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正当埃及托勒密王国发生深刻的社会危机之时,她施展种种手腕,包括运用迷惑安东尼的方式,以图在罗马的强权之下,维护和发展托勒密王国,加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权力。为了满足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野心,安东尼把埃及、科埃雷-叙利亚和塞浦路斯,赠给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支持安东尼远征帕提亚,结果未能获胜。公元前34年,安东尼出征亚美尼亚得胜后,不是在罗马而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按照埃及的礼仪来举行凯旋式,两人同登黄金做成的王座,克丽奥佩特拉称为“诸王之女王”,其子托勒密十五世称为“诸王之王”。安东尼在东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关系,始而受到罗马人的非议,继之激起了他们的恼怒。他们斥责安东尼将罗马的征服地赠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及其子女,准备迁都亚历山大里亚另建新王朝。在罗马,人们对克丽奥佩特拉七世恨之入骨,认为她是除了汉尼拔以外构成对罗马最大威胁的女王。这就使安东尼威信扫地,丧失了国内的有力支持。这一点被屋大维利用,也是造成安东尼在与屋大维斗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公元前32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的矛盾趋于尖锐,彻底决裂了。安东尼应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之求,正式修书遗弃其妻奥克塔维娅。屋大维也发誓为其姐所受的侮辱报仇。他不顾冒犯罗马的传统习俗从维斯塔贞女手中取得安东尼放置于神庙中的遗嘱,公布于众。安东尼的遗嘱记述了他对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及其子女的领土分配,还指令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将其遗体安葬在亚历山大里亚。遗嘱一公布,舆论哗然,群情激愤。据此,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特里布斯大会”以侵占罗马人民财产为由,对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宣战,并剥夺了安东尼的执政官职务以及其他一切权力。公元前31年,安东尼和屋大维大军会战于阿克提乌姆海角(亚克兴海战)。正值战斗方酣,安东尼舰队受挫之时,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乘坐之船突然撤离战场,驶回埃及,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安东尼随即追赶而去,抛下战斗部队任其遭受歼灭。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攻埃及,包围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看到大势已去,伏剑自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近,早就研究各种自杀的方法。她躲进了墓堡,但为屋大维所智擒。当屋大维去看望自己的俘虏时,她还施展手腕,千方百计哄骗和迷惑屋大维,然而未能奏效。屋大维生擒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目的,是要把她带回罗马,在举行凯旋式时示众。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得知后,陷于绝望,万念俱灰,忠诚的侍女们把一条叫做“阿普斯” 的毒蛇装在无花果的篮子里送到她面前,她抓起小蛇放到自己的丰乳上,结束了神奇、浪漫的一生。据传说,尽管她被严加看管,她还是设法得到一个农民送来的一篮无花果,内藏有一种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她让毒蛇咬伤手臂昏迷而死。屋大维满足了她临死之前的要求,把她和安东尼埋葬在一起。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和恺撒所生的儿子恺撒里昂以及她和安东尼所生的长子亚历山大,均被屋大维下令处死。随着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之死,长达300年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也告结束,埃及并入罗马,成为元首的私产。

                                                          回复
                                                          • 33楼
                                                          • 2013-07-20 21:53

                                                            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坎的剃刀”,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奥卡姆(Ockham)位于英格兰的萨里郡。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目录 [隐藏]

                                                            1 哲学
                                                            2 应用

                                                            2.1 科学
                                                            2.2 管理学
                                                            2.3 投资学
                                                            2.4 日常生活
                                                            3 参见
                                                            4 连结
                                                            哲学[编辑]
                                                            奥卡姆剃刀原理可以归结为: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作为著名的唯名论者,奥卡姆以此反对实在论,认为没有必要在个别事物之外设立普遍的实体,因为这些实体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这一观点促进了经验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并为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特别是外延论者所重视。应用[编辑]
                                                            今天,奥卡姆剃刀常用于两种假说的取舍上:如果对于同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假说,我们应该采取比较简单的那一种。科学[编辑]
                                                            对于科学家,奥卡姆剃刀原理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表述形式: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这一表述也有一种更为常见的强形式: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的解释更正确。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或者以这种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让事情保持简单!)。注意这个原理是如何在上述形式中被加强的。严格的说,它们应该被称为吝啬定律(Law of parsimony),或者称为朴素原则。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区分能够做出相似结论的理论。现在我们试图选择做出不同结论的理论。这不是奥卡姆剃刀的本意。我们不用检验这些结论吗?显然最终不是这样,除非我们处于理论的早期阶段,并且还没有为实验做好准备。我们只是为理论的发展寻求一种指导。
                                                            这个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亚里士多德在相信实验和观测并无必要上走得太远。朴素原理是一个启发式的经验规则,但是有些人引用它,仿佛它是一条物理学公理。它不是。它在哲学和粒子物理中使用的很好,但是在宇宙学和心理学中就不是特别好,这些领域中的事务往往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或许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要胜过引用奥卡姆剃刀:“天地之大,赫瑞修,比你所能梦想到的多出更多。”。
                                                            许多科学家接受或者(独立的)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原理,例如莱布尼兹的“不可观测事物的同一性原理”和牛顿提出的一个原则:如果某一原因既真又足以解释自然事物的特性,则我们不应当接受比这更多的原因。奥卡姆剃刀以结果为导向,始终追寻高效简洁的方法,600多年来,这一原理在科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奥卡姆剃刀已经成为重要的科学思维理念。管理学[编辑]
                                                            奥卡姆剃刀不断在哲学、科学等领域得到应用,但使它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广为世人所知的,则是在近代的企业管理学中。好的理论应当是简单、清晰、重点突出,企业管理理论亦不例外。在管理企业制定决策时,应该尽量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剔除干扰,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才能让企业保持正确的方向。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使得主导企业发展的因素盘根错节,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就更加不易。企业管理是系统工程,包括基础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企业战略,奥卡姆剃刀所倡导的简单化管理,并不是把众多相关因素粗暴地剔除,而是要穿过复杂,才能走向简单。通过奥卡姆剃刀将企业最关键的脉络明晰化、简单化,加强核心竞争力。  投资学[编辑]
                                                            投资需要策略,在投资市场,太保守不行,太冒险也不行。投资市场是复杂的,不少投资者整天在忙忙碌碌地分析、研究和频繁操作,投入了大量精力,却依然难以应付市场中庞杂的信息。 面对复杂当投资市场,应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化自己的投资策略,对那些消耗了大量金钱、时间、精力的事情加以区分,然后采取步骤去摆脱它们。日常生活[编辑]
                                                            作为一种思维理念,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些领域,事实上,奥卡姆剃刀在社会各方面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奥卡姆剃刀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这个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本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你也就不能改变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当你用奥卡姆剃刀改变你的思维时,你的生活将会发生改变。
                                                            在运用奥卡姆剃刀时应牢记爱因斯坦的一句著名的格言:“万事万物应该都应尽可能简洁,但不能过于简单。”
                                                            奥克姆剃刀原理,核心思想是说:在同一表象下,比较简单的那个理论更可能是正确的那一个。比如说:一个苹果掉下来,同时又两种解释:1.有些怪兽把它弄下来了;2.一场暴风雨吹落了。第二种因为比较简单,或者换种说法,第一种比较复杂,因为还需要认证怪兽的存在性,所以第二种说法更有可能是对的。但是,这里又涉及到如何定义“简单”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来说:越少实体介入的,就是越简单的。
                                                            例子:一个男孩在口袋里找到了一张钱币,解释缘由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1. 他的朋友放到了他的口袋里; 2. 他的朋友为了感谢他放到了他的口袋里; 3. 昨天他的朋友为了感谢他放到了他的口袋里; 在这以上三种中,明显第一种是最简单的,因为第二,第三逐渐加入了更多的实体,如目的,时间等。因为介入了更多的实体,那理论正确的可能性就小了。虽然此理论也不直接断定说最简单的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例如此例子中,事实真正的原因可能就是:小男孩昨天晚上自己放进去的钱,但是忘记了。
                                                            奥卡姆理论虽然在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性,但是在法律学,心理学,宇宙学方面普遍被认为不很适用。如法律学,讲究的是越多越好的证据,推断,假设等;至于心理学宇宙学等,都是偏向复杂解释的学科。
                                                            仍然说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一个理论说熟透了就掉了,另一个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有万有引力,所以苹果和地球之间有万有引力,另外一个物体的加速度和他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所以当柄断了的时候,苹果受到的合外力就是重力,所以苹果向下做加速运动。 这两个理论哪个简单?表面看是第一个,但是另一个苹果没熟,怎么也掉下来了?理论被改成熟透了或者苹果柄被虫子咬了,所以掉下来。但是又有一个苹果,没有被虫咬也没有熟,怎么掉了,原来被猴子扔下来了...这样理论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