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2, 2015

“非阿贝尔”有着精确含义:相继的两次操作; 真实的自然定律不可能是线性的,也不可能从线性方程中导出。多参数正则化方法的理论和计算研究



[XLS]新教师类 -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www.cutech.edu.cn/cn/.../1322550574368276-1323931357067693.xls
18, 16, 20110071120001, 多参数正则化方法的理论和计算研究, 复旦大学, 陆帅 ..... 127, 125, 20110191120045, 超对称模型中Higgs物理的唯象研究, 重庆大学 ...
  • [PDF]多层次水平上的随机动力学理论

    lenp.bnu.edu.cn/lenp/kxyj/dccspsdsjdlxll.pdf 轉為繁體網頁
    种扩散过程可以用唯象的输运方程来描写。 平行的研究两个(原子核集体和单 ... 澄清了P53和Mdm2蛋白对于重离子辐照振荡响应与参数. 空间中解的Hopf分岔和“极限 ...
  • 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的观念起源

    真实的自然定律不可能是线性的,也不可能
    从线性方程中导出。


    1970年代,物理学家重返场论。这次他们采用
    的是非阿贝尔规范理论(non-abelian gauge theory),
    它是麦克斯韦理论的一个优美推广。这里的形容
    词“非阿贝尔”有着精确含义:相继的两次操作
    (例如转动)得到的最终结果依赖于操作次序(我在
    《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中曾介绍过规范
    理论,见Physics Today,1980 年6 月刊,第42 页。
    更技术性的介绍可见于Physics Today,1982 年3
    月刊,第41 页,作者为辛格(Isidore Singer))。今
    天,在深入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相互作用的结构
    这个问题上,规范理论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它
    起源于数学家赫尔曼·魏尔(Hermann Weyl)发表于
    1918—1919 年间的三篇文章。这些文章曾受影响
    于爱因斯坦的电磁学几何化的想法[4]。


    魏尔意识到“平行移动”这个概念的重要
    性。他论证道:“为了与自然界相符,黎曼几何
    必须建立在矢量的无穷小平行移动这一观念
    上”。魏尔进一步说,既然在平行移动中,矢量
    场的方向不断改变,那为什么不允许它的长度也
    改变呢?由此出发,魏尔提出了所谓“nonintegrable
    Streckenfacktor( 不可积伸缩因子)” 的概
    念,或者叫“Proportionalitätsfacktor”,它通过如
    下公式和电磁场发生联系:
    exp(-∫eA ) μdxμ /γ , (5)
    在这里Aμ 是四维矢量势,系数γ 是实数。魏尔给
    在时空中运动的每个带电物体都附加一个伸缩因
    子。在魏尔的第二篇文章后爱因斯坦添加了一个
    附注,其中爱因斯坦批评了平行移动改变长度的
    想法,魏尔未能有力地反驳爱因斯坦的毁灭性
    评论


    在任一规范变换下,魏尔的长度伸缩因子应
    由如下因子替代
    expæè
    öø
    -ieℏ ∫Aμdxμ , (7)
    它显然应该称为“相位变化因子”。通过这一替
    换,爱因斯坦最初的批评不再成立了


    魏尔的规范变换涉及到时空中的逐点U(1)转
    动,或者说复平面上的转动。这一点和麦克斯韦
    的转动涡旋有着显著相似。当然,这种相似是个
    巧合。


    从数学上看,公式(7)中的相位因子形成一个
    李群U(1),而魏尔最喜爱的研究领域之一正是李
    群。对背景知识较多的读者,我可以提出一个猜
    测:假如纤维丛理论在1929 年前就建立了,魏尔
    显然会认识到电磁学就是一个U(1)纤维丛理论,
    并且很有可能在那时就把它推广为非阿贝尔规范
    理论,因为这正是他1929年的理论的自然延伸。
    历史上,这一延伸发生于1954 年,并且来自
    不同的动机。新的动机并不是基于纯数学上的考
    虑。当时粒子物理实验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奇
    异”粒子,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原理来描述它们之
    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动机简洁地体现在以下
    这个发表于1954年的摘要里:
    电荷是电磁场的源;这里有一个名为规范不
    变性的重要观念,它与以下几件事物有紧密联
    系:(1)电磁场的运动方程;(2)流密度的存在性;
    (3) 带电场和电磁场之间的可能的相互作用。我们
    尝试推广这一概念,将它用于同位旋守恒。[5]
    这一推广带来了非常美妙的非阿贝尔规范场
    论(non-abelian field theory)。然而,这一理论似乎
    要求存在无质量的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在自然界
    中并没有见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理
    论在物理学界并没有得到认可



    为了给这些无质量粒子以质量,人们在1960
    年代引进了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概念。这一概念带
    来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并最终带来一个基于
    U(1) × SU(2)× SU(3) 群的规范理论,我们今天称
    之为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它描述了电弱相
    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从1960 年左右算起,大约
    50 年里,粒子物理领域的众多实验和理论物理学
    家们努力验证并发展了此标准模型,这里既有个
    人努力,也有集体协作。



    尽管如此成功,标准模型不可能是终极理
    论。首先,标准模型包含几十个参数。更重要的
    是,作为标准模型的一个核心部分,“对称性自
    发破缺”机制是一个纯粹唯象的构造,它在很多
    方面与费米的“四费米子相互作用(four- ψ interaction)”
    相似[6]。在1934 年被提出后,费米理论
    保持了近40年的成功,但它最终被更深刻的U(1)×
    SU(2) 电弱统一理论(electroweak theory)取代。
    1850 年代汤姆孙和麦克斯韦已经明确知晓规
    范自由度。在难以捉摸的“电紧张态”中,法拉
    第可能也曾模糊地感觉到了它。1929 年,魏尔在
    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把规范自由度转述为麦克斯韦
    方程组的一个对称性(或称“不变性”)。今天我
    们称这一对称性为“规范对称性”,它已经成为
    标准模型的结构性支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