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8, 2015

white01 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 霍亨伯格-柯洪定理 非简并基态波函数是电子密度的唯一函数

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中著名的霍亨伯格-柯洪定理。有兴趣的去网站查查怎么证明
的。定理大意如下:一是非简并基态波函数是电子密度的唯一函数;二是电子密度确定了体系基态性质就唯一
确定了


http://www.academia.edu/6879064/%E8%AF%BE%E7%A8%8B%E5%90%8D%E7%A7%B0_%E5%8D%8A%E5%AF%BC%E4%BD%93%E7%89%A9_%E7%90%86_Semiconductor_Physics_%E5%85%88%E4%BF%AE%E8%AF%BE%E7%A8%8B_%E5%9B%BA%E4%BD%93%E7%89%A9%E7%90%86_%E9%87%8F%E5%AD%90%E5%8A%9B%E5%AD%A6_%E7%90%86%E8%AE%BA%E7%89%A9%E7%90%86_%E4%B8%80_%E7%9B%AE%E7%9A%84%E4%B8%8E%E4%BB%BB%E5%8A%A1


[PDF]7.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slxy.cqupt.edu.cn/admin/upload/.../1307591285.pdf
轉為繁體網頁
波函数是. 电子坐标的函数对于电子体系当增大的时. 电子坐标的函数;对于N 电子 ... 而且,电子密度是空间位 ... +. 故原假设不成立,非简并基态密度确定唯一的外势.
  • [PDF]2

    staff.ustc.edu.cn/~zhaojin/courseware/chap19.pdf
    轉為繁體網頁
    以用简单的解析函数严格求解,也得出了周期场中运动的. 粒子允许 ... 这个区域内的本征函数是向右. 和向左 ..... 方法. 由单电子波函数直接相乘得到的多体波函数成为Hartree积(HP) .... 所有基态性质都由(非简并基态电子密度分布n(r)唯一地. 决定。
  • [DOC]CASTEP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原理 半导体、非线性光学材料 ...

    bbs.sciencenet.cn/bbs/upload/10293第一原理.doc
    轉為繁體網頁
    密度泛函理论将多电子波函数ψ ( X1,……, X N ) 和Schrodinger 方程用非常简单 ... 总能量都是电荷密度ρ(r)的唯一泛函,ρ(r)唯一确定了体系的(非简并基态性质。

  • 内部势场和外电场作用的综合效果。但是,要找出内 部势场的具体形式并且求得加速度遇到一定的困难,引进有效质量后可使问题变简单,直接把外力f和电子的加速度联系起来,而内部势场的作用则由有效质量加 以概括。因此,引进有效质量的意义在于它概括了半导体内部势场的作用,使得在解决半导体中电子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运动规律时,可以不涉及到半导体内部势场 的作用


    有效质量的意义:在经典牛顿第二定律中a= ,式f是外力, 是惯性质量。但半导体中电子在外力作用下,描述电子运动规律的方程中出现的是有效质量 而不是电子的惯性质这是因为外力f并不是电子受力的总和,半导体中的电子即使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它也要受到半导体内部原子及其它电子的势场作用。当电子在外力作用下运动 时,它一方面受到外电场f的作用,同时还和半导体内部原子、电子相互作用着,电子的加速度应该是半导体


    内部势场和外电场作用的综合效果。但是,要找出内 部势场的具体形式并且求得加速度遇到一定的困难,引进有效质量后可使问题变简单,直接把外力f和电子的加速度联系起来,而内部势场的作用则由有效质量加 以概括。因此,引进有效质量的意义在于它概括了半导体内部势场的作用,使得在解决半导体中电子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运动规律时,可以不涉及到半导体内部势场 的作用。特别是 可以直接由实验测定,因而可以很方便地解决电子的运动规律。在能带底部附近, E/d >0,电子的有效质量是正值;在能带顶附近E/d<0,电子的有效质量是负值,这是因为 括了半导体内部的势场作用。有效质量与能量函数对于k的二次微商成反比,对宽窄不同的各个能带,E(k)随k的变化情况不同,能带越窄,二次微商越小,有 效质量越大。内层电子的能带窄,有效质量大;外层电子的能带宽,有效质量小。因而,外层电子,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获得较大的加速度




    "凝聚态就是微观态有宏观占据的意思,因为宏观占据所以有效质量是无穷大的,所以即使SDW有动量,其速度仍然是0"



    "
    理想气体分子只有动能,没势能,当然也全是机械能。因为方向和大小无规,才称为内能

    再说一遍,热能,在统计力学中,是个统计问题。温度的传递是个最基本的标准。所以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所谓机械能等等,已经变成宏观问题,不在我们讨论之列。我们在微观尺度,就是讨论“机械能”也好,“电能”也好,是讨论统计(按杨振宁的说法,粒子数趋于无穷多)后的宏观统计量。"


    薛定谔对基因性质的物理学分析及其思想影响#
    ———评介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生命细胞的物理学见解》
    向 义 和= (清华大学物理系 北京 100084)
    # 2001 - 11 - 14 收到初稿,2002 - 02 - 04 修回 = E-mail:xiangyh@tsinghua.edu.cn
    《生命是什么?》是杰出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 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1961)根据他在 1943 年 对 Dublin 三一学院高年级学生的演讲而写成的,次 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予以出版.在本书中,薛定谔把 物理学和生物学结合起来,用物理学观点深刻地分 析了基因的性质,揭示了基因是活细胞的关键组成 部分,指出生命的特异性是由基因决定的,以及要懂 得什么是生命就必须知道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 基因概念的历史发展
    1865 年,奥地利修道士孟德尔(Gregor Mendel, 1822—1884)在他的《植物杂交实验》论文中首次提 出,植物的各种性状是通过存在于所有细胞中的两 套遗传因子表现出来的.植物只将两套遗传因子中 的一套传给子代.子代植物从雄性和雌性植物中各 得到一套,即共接受两套遗传因子.孟德尔的遗传因 子后来改名为“基因” . 1869 年,瑞士生化学家米歇尔(Friedrich Miescher,1844—1895)在细胞核中发现了含有氮和磷的物 质,他把这种物质称之为“核素”,后来改名为核酸. 20 世纪初,德国生化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开 始了对核酸的生化分析,发现了构成核酸的四种核 苷酸.核苷酸由碱基、糖和磷酸组成.碱基有腺嘌呤、 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这种核酸称为脱氧核糖 核酸(即 DNA) [1] .后来进一步弄清了 DNA 在细胞里 的位置,1914 年德国生化学家福尔 根(Robert Joachim Feulgen,1884—1955)用染色法发现 DNA 在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里. 最初的进展是弄清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关 系.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线状物质,在细胞分裂时才 能够观察到.多数高等动植物的每一个体细胞核中
    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人的染色体数是 46 条,即有 23 对染色体.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后形成两个 新的细胞,即子细胞)时,染色体的分配机制使得两 个子细胞接受的染色体相同. 1902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萨顿(Walter Sutton,1877—1916)提出,孟德尔假设的分离与显微 镜中发现的细胞分裂期间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一年之后详细的细胞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观点,从而 表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可能是染色体或者是染色体 片段.1911 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Thomas Morgan, 1866—1945)提出,假如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 列,那么就应该有某种方法来绘制染色体上基因相 对位置的图.1915 年,摩尔根和他的两位学生出版 了《孟德尔式遗传机制》一书,他们认为基因是物质 单位,并位于染色体的一定位置或位点上,每一个基 因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它与其他相邻的基因 可以通过染色体断裂和重组过程而分离 [2] . 1927 年,摩尔根的学生缪勒(Johannes Muller,1890— 1968)用 X 射线造成人工突变来研究基因的行为,他 明确指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确定的位置,它本身是 一种微小的粒子,它最明显的特征是‘自我繁殖’的 本性”.1929 年,摩尔根的《基因论》问世,他坚持“染 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 进入 20 世纪 40 年代后,基因概念的一个重要 发展是对基因功能的认识,对基因与代谢和酶(即蛋 白质的催化剂)的关系的揭示.1945 年,美国遗传学 家比德尔(George Beadle,1903—1989)和塔特姆(Edward Tatum)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3] .这 一假说认为每一个基因只控制着一种特定酶或蛋白 质的合成.今天,人们一般认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
    ·417·31 卷(2002 年)11 期
    说还不够完备,因为一个基因显然只编码一条多肽 链,而不是编码一个完整的酶或蛋白质分子.
    2 薛定谔对基因性质的物理学分析
    2.1 基因的最大尺寸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的第二章“遗传的机 制”中、“基因的最大尺寸”的一节里 [4],他把基因作 为遗传特征的物质携带者,并强调了与我们的研究 很有关系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基因的大小,或者宁可 说是基因的最大尺寸,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在多小的 体积内找到基因的定位;第二是从遗传型式的持久 性断定基因的稳定性. 在估量基因的大小时,薛定谔认为有两种完全 独立的方法,一种是把基因大小的证据寄托在繁殖 实验上.这种估量方法是很简单的,如果在果蝇的一 条特定的染色体上定位了大量的表示果蝇特征的基 因,我们只需要用这个数量的截面来分划染色体的 长度,就得到了需要的估量.显然这个估量只能给出 基因的最大尺寸,因为在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将随 着基因分析工作的继续进行而不断地增加. 另一种是把基因大小的证据建立在直接的显微 镜检验上.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纤维, 你能看到穿过这条纤维的横向的密集的黑色条纹, 这些条纹表示了实际的基因(或基因的分立) .当时 的生化学家在果蝇的染色体上观测到的平均条纹数 目大约是 2000 条.这一结果与用繁殖实验定位在果 蝇染色体上的基因数大致有相同的数量级.用这一 数目划分染色体的长度就找到了基因的大小约等于 边长为 30nm 的立方体的体积. 接着,薛定谔在题为“小的数目”一节中,对 30nm这个数字作了分析,他指出 30nm 大约只是在 液体或固体内 100 或 150 个原子排成一行的长度, 因此一个基因包含的原子数不大于 100 万或几百万 个.从统计物理学的观点看来,为了产生一个有条理 的行为,这个数目是太小了,因此基因可能是一个大 的蛋白质分子(当时蛋白质被认为是遗传物质,而不 是 DNA),在这个分子中每个原子、每个原子团、每 个杂环起着一种不同于任何其他相似的原子、原子 团或杂环起的独特的作用. 1953 年,美国遗传学家沃森(James Watson, 1928—)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
    1916—)发现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在他们发 表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 构”中 [5]使用 X 射线衍射实验数据,两个碱基对之 间的距离(即现在所说的一个碱基对的长度)为 0.34nm,螺旋的半径为 1nm. 按照 2000 年 4 月人类 基因组计划测序的结果,果蝇基因的平均长度为
    10kb (1kb 表示 1000 个碱基对) [6] .如果把螺旋的体 积简化为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来计算,则可以算出果 蝇基因的平均体积约为10.7 ×(10nm) 3,比薛定谔的 计算值小 2.5 倍,这个结果是合理的,因为随着时间 的推移,在染色体上发现的基因数就会增多,相应的 基因的平均长度就会减小,从而基因的平均体积的 计算值也会减小.这一结果说明薛定谔在当时不仅 具有基因定量化的思想,而且他的计算结果在数量 级上与现在是一致的.这对于人们定量地去研究基 因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基因的物质结构 对于基因的物质结构薛定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 “非周期性晶体结构”的科学预见.在第一章中的“统 计物理学、在结构上的基本区别”的一节中,他首先 提出生命物质的结构与非生命物质的结构完全不 同.他说:“在有机体的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内,原子的 排列和这些排列的相互作用,不同于物理学家和化 学家迄今为止在他们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所作的关 于这些原子排列的基本方式.”接着,他对染色体的 结构提出了科学的预见.他说:“生命细胞的最基本 部分———染色体结构———可以合适地认为是非周期 性的晶体.”他指出:“在物理学上迄今我们只涉及到 周期性的晶体.与非周期性的晶体相比,它们是既比 较简单又比较呆滞.”接着他生动地描述了这个对 比,他说:“结构上的这种差别就像普通的、周期性 的、一再重复着同样图样的墙纸和没有呆滞重复、而 是由大师描绘的、一幅精心制作的、连贯的、有意思 的图样,像拉斐尔(Raphael)挂毯一样的装饰杰作之 间的差别一样.” 生物大分子的非周期性晶体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呢?薛定谔在第五章的“非周期性固体”一节中阐述 了这个问题.他说:“一个小分子可以称为固体的‘胚 芽’ .从这样一个小的固体胚芽开始,似乎有两种不 同的形成越来越大的联合的方式.一种是在三个方 向上具有相同结构的一再重复的比较单调的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形成越来越扩大的没有单调重复的聚 ·427· 物理
    集体,这是越来越复杂的有机分子的情形,在这种分 子中每个原子或每个原子团起着独特的作用(像在 周期结构中的情形一样) .我们可以完全恰当地称为 非周期性晶体或固体,并用这种说法来表示我们的 假设:我们相信一个基因———或许整个染色体结构 ———是一个非周期性固体.” 薛定谔关于遗传物质是“非周期性晶体”的说法 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由于它的非周期性蕴涵着 分子排列的多样性,这就意味着遗传物质包含了大 量丰富的遗传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具有晶格结构,所 有的原子或分子都与周围的原子或分子连接在一 起,所以相当稳定.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们正 是在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并在 DNA 已被证实为遗传物质后,才把 DNA 的具体的物质结 构作为研究方向的(具体实例将在本文第三节中详 述) . 2.3 基因的稳定性 薛定谔在第二章“稳定性”一节中一开始就提出 两个问题:我们在遗传中遇到多大程度的稳定性,因 此我们必须把什么归因于携带遗传性质的物质结 构? 他认为,从遗传性质在世代传递中保持不变的 事实,说明遗传的稳定性几乎是绝对的.他指出,由 双亲传递给子代的不只是这个或那个特性,因为这 些特性实际上只是整个(四维)“表观型”的样式,体 现了这个个体看得见的、明显的性质在没有很大改 变的情形下被后代复制,在几个世纪中保持了稳定 性.那么内在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携带遗传性质 的物质承担者是什么呢?他认为,每次遗传都是来 自于结合成受精卵细胞的两个细胞核的物质结构, 也就是遗传特性取决于双亲的精子细胞核和卵细胞 核内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结构,即取决于“基因型” . 薛定谔还利用他提出的分子的固体性说明了基 因的稳定性.在第五章中的“区分真实的物质”一节 中,他说:“其理由是这些原子形成了一个分子,无论 是少数原子还是多数原子形成的分子,都是由完全 相同性质的力结合在一起的,像大量的原子形成一 个真正的固体,即晶体一样.这个分子结构呈现出像 晶体一样的相同的固体性.” 薛定谔明确指出,要理解基因的稳定性,就要解 释使分子保持一定形状的原子间的相互结合力,在 此经典力学是无能为力的,只能依靠量子理论.他在
    第四章中的“用量子理论可以解释”一节中说:“在这 种情形下经典物理学被量子理论代替了.”他指出, “化学结合力的量子理论———Heitler - London 理论 包含了最新的量子理论(即‘量子力学’或‘波动力 学’)的最精巧而又复杂的概念.”又说,“现在所有工 作已经做了,并足以澄清我们的思想.” 薛定谔在第四章“量子力学的证明”中,根据量 子理论的“分立状态”、“能级”和“量子跳跃”的概念 解释了稳定性问题.在第四章的“分子”一节中,他 说“:在一些原子的可供选择的一组分立状态中,有 一个未必需要、但可能是最低的能级,它意味着这些 原子彼此之间紧密地接近.在这种状态下形成了一 个分子.在此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分子必定具有一 定的稳定性;除了外界提供了把它提升到较高的能 级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差以外,它的构型不会 改变.因此这个完全被限定了的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定量地确定了分子的稳定性程度.” 他期望读者接受上述概念,因为大量实验事实 已经检验了它.他说:“依据化学事实已经彻底检验 了这类概念;在解释化学的化合价和关于分子结构 的许多细节中的基本事实,它们的结合能,它们在不 同温度下的稳定性等等,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这个概 念.” 2.4 基因的突变 薛定谔指出遗传特性的突变是由于基因的突变 造成的.他在第三章的“突变物种完美地繁殖纯种, 是完美的遗传”一节中说:“突变必定是在遗传的珍 藏中有一种改变,而且必须用遗传物质的一些改变 来说明.”虽然当时还没有可靠的实验证据,但是,他 仍然认为遗传形状的突变是由于染色体上基因的突 变引起的.他在第三章的“定域、隐性和显性”一节中 说:“我们一定会观察到某一突变是在某条染色体上 限定的地点产生的.” 他还认为染色体上一些相同原子的不同构型的 分子(即同分异构分子)表示不同的基因.他在第四 章的“第一个修正”一节中说:“在染色体上在不同的 排列中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将表示在同一地 点的不同的等位基因,而量子跳跃将表示突变.”他 在“第二个修正”一节中进一步指出“:不同构型的分 子,其能量也是不同的,它们表示不同的能级”,因 此,“下一个较高的能级必须理解为它意味着对应于 有关的构型改变的下一个能级”,“我们所说的量子 ·437·31 卷(2002 年)11 期
    跳跃是从一个相对稳定的分子构型到另一个构型的 跃迁.对于这个跃迁需要提供的能量,并不是实际的 能量差”,“其理由是两种构型并不是相邻的构型,从 一个态到其他态的跃迁只有越过比它们两个中的任 一个的能量都要大的中间构型才能发生.” 薛定谔还从遗传突变的不连续特性出发,指出 突变是由于量子跃迁的结果.他在第三章“突变”的 一节“像跳跃一样的突变,自然选择的基础”中说: “所谓突变并不意味着这个改变是非常大的,而是因 为有不连续的改变,即在未改变和改变之间没有中 间物存在.”他认为这个有意义的事实是不连续性, 意味着在两个分立状态之间没有中间状态,在相邻 能级之间没有中间能量,表明生物遗传特性的突变 是由于在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跳跃造成的. 2 .5 基因的功能与作用 在上面我们已经指出薛定谔的一个重要观点, 基因是遗传特征,即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他又知道基 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片段的 事实,所以他认为染色体上包含了个体发育、成长的 全部信息,提出了染色体是遗传密码原本的论断.在 第二章“遗传的机制”的“遗传密码原本(染色体)”一 节中,他说:“我们应该说染色体有两组,一组来自母 体(卵细胞),一组来自父体(精子) .这些染色体以某 种密码原本的形式包含了个体未来发展和它的成年 状态的功能的全部图画.每个完整的一组染色体包 含了完备的密码;所以在受精的卵细胞中有密码的 两个副本,它们形成了未来个体的早期阶段.”薛定 谔还认为密码原本术语的含义太窄了,它没有体现 染色体上基因的全部功能和作用.他用了下面一个 生动的比喻来形象地说明基因的多种多样功能,他 说“:它们好像是人类社会中的法典和行政上的权 力,也好像是建筑师的蓝图和建筑工人的技巧.” 薛定谔还从生物分子的同分异构性引起的原子 或原子团排列的多样性来说明遗传密码内容的丰富 多样性.他认为基因是一个生物大分子,它由很多同 分异构(指化合物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 构和性质)的小分子所组成,这些小分子的性质以及 它们的排列方式可能包含了遗传信息,决定了遗传 密码.他在第五章的“在这个小型密码中浓缩的内容 的多样性”一节中说:“这个物质的极小的微粒,这个 受精卵的核可能包含着有机体整个未来发展的复杂 的密码.一个安排得很好的原子的结合被赋予了足
    够的抵抗力来永恒地保持它的顺序,看来像是惟一 可能得到的、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的(同分异构 的)排列.”为了说明小分子的种类和个数与排列数 的关系,他举了莫尔斯(Morse)电码的例子. 他说: “点和线两个不同的符号在安排得很好的不超过四 个一组的排列中有 30 种不同的排列.如果除了点和 线以外还使用第三种符号,每组不超过 10 个,就能 够组成 88572 个不同的字.”可见,在生物大分子中, 随着小分子或原子团的种类和数目的增加,它们排 列方式的数目就会大量增加,储存的信息量也相应 地增大. 薛定谔进一步说明每个基因、每个密码因子不 只是表示一个可能的分子,而且也可能具有操作分 子合成的作用.他说:“在实际情形中决不是每种排 列都表示一种可能的分子;而且每个分子的合成也 不是一个任意地采用密码的问题.这个密码原本本 身一定具有引起事物发展的操作因子.”他在第六章 “来自这个模型的值得注意的普遍的结论”一节中 说“:这个小型密码应该对应于高度复杂的、特殊的 发展计划,而且应当以某种方式包含了把操作引入 的意思.”
    3 薛定谔科学思想的影响
    1943 年,薛定谔在给 Dublin 三一学院高年级学 生作第一次讲课时,他高瞻远瞩地向年轻的学子们 提出了时代赋予的科学统一的任务.这也就是他在 《生命是什么?》的序言中所说的话:“我们已经从我 们的祖先那里继承了强烈追求统一而完整的知识的 传统.正是高等学府这个名字提醒我们,从古以来经 历许多世纪,凡是普遍性的观念人们都给予了充分 的信任.但是近百多年来,多种多样的知识分支在深 度和广度两方面的扩展,已经使我们面临着一个奇 怪的困境.我们清楚地感到现在我们才开始获得了 可靠的材料,有助于把我们的全部知识连成一个整 体;但是单个人想要完全掌握一个专门领域以上的 知识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薛定谔感到为了实 现知识统一的目标,除了我们应当继续坚持理论与实 验相结合,努力克服知识的局限性外,没有别的出路. 薛定谔在用大量的篇幅对基因的性质进行了物 理学分析,特别是用量子论分析后,他又在第六章 中,从热力学关于有序、无序和熵的观点,来说明维 ·447· 物理
    持生命物质高度有序性的原因,首次提出了“生命赖 负熵为生”的名言.他在“依赖从环境中吸入负熵以 维持有机体有序”的一节中说:“有机体为了减少由 于生活产生的熵增加以保持低水平的熵和保持它自 身的稳定性,‘它以负熵为食’,好像负熵流流入它自 身一样.”他又说,“负熵本身是有序的测量.一个有 机体借助于从它周围的环境中吸入负熵的方式,以 便在高度有序(等于相当小的熵)的状态下保持它自 身的稳定性.” 全书快结束时,在第七章中,回答“生命是以物 理学定律为基础吗?”的问题时,薛定谔阐述了物理 学和生物学的关系.他首先从有机物具有与无机物 完全不同特征出发,指出虽然经典物理学在解释生 命现象时遇到了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对于 解决生命问题没有帮助.事实上,情况恰好相反,对 生命的研究可能会展示出在纯粹研究无机现象时无 法发现的全新的自然界景观,发现在生命物质中适 用的新型的物理学定律.他在第七章的“新的原理不 是与物理学不相容的”一节中指出:“对于生命物质 中包含的这个新原理,它名副其实地是物理学的一 部分,它再一次无异于是量子理论的原理.” 在 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薛定谔的生物学 观点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年轻的物理学家影响 更大,他将一些物理学家引入到一个科学研究的新 的前沿,推动他们转入生物学的新领域,去探索物理 学的新定律. 自从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在 1944 年出版后,到 1983 年历经 40 年间,这本书在西 方世界各国重印了 12 版之多.他的这本书成为当时 分子遗传学的“结构学派”(应用物理化学定律来研 究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的纲领,为 DNA 双螺旋结 构的发现者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美国遗传学家 沃森在芝加哥大学念书时,在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 什么?》后,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后来他说,正是这 部书引导他去“寻找基因的奥秘” .前不久一位采访 沃森的记者向他提出问题:“薛定谔的波动方程使他 成为有名的诺贝尔奖(1933 年)得主,作为物理学 家,他试图用量子理论来谈生命问题,这在当时是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吧?”他说:“那本书对‘生命是 什么?’进行了提问,薛定谔对提问作出了回答.他叙 述了生命的本质,人类、虎、鼠等所具有的特性,指出 生命的特性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他还认为生命有说
    明书,说明书肯定存在于分子上.分子上有非常特别 的构造,能利用某一方式将信息拷贝下来.” [7]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另一位发现者、英国生物物 理学家克里克曾于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在伦敦大学 获得物理学学位,后来又攻读物理研究生,打算从事 粒子物理研究.1946 年,他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 么?》一书后,受到了该书的启发而想研究物理学在 生物学中的应用.书中提出的“可以用精确的概念, 即物理学和化学的概念,来考虑生物学的本质问题” 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读罢书后写道“伟大的事 情就在角落里.”他所说的伟大的事情指的是利用 X 射线法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 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的有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除了沃森、克里克外,还有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金 斯(Maurice Wilkins),他 和 富 兰 克 林( Rosalind Franklin)都是伦敦金氏学院的研究员,通过摄制 DNA 的 X 射线衍射图为这一结构提供了实验证据. 威尔金斯也是在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 后,转入用 X 射线衍射法研究 DNA 的结构的.他们 由于在思想上都受到了薛定谔的影响,所以,尽管他 们原来的工作领域不同,他们仍然以相似的观点和 不同的方式来探讨生物学问题.由于实现了生物学 与物理学的结合,理论与实验的结合,终于在这个科 学的交叉领域中获得了大突破,于 1953 年发现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 元. 自从 20 世纪 50 年代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 学科诞生以来,它已在研究生命物质的各个方面取 得了显著的成就.今天由于物理实验仪器和实验技 术已经达到纳米水平或分子生物水平,人们对生物 分子各方面的性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未来科学上 革命性的突破有可能在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结合点上 实现.又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接近生 命的本原,生物学将变得越来越数学化,物理学也将 会更接近生物学.无疑,我们正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 科学时代里.复杂的生物系统向物理学家展示出很 多有意思的现象,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值得物理 学家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新的物理学规律,实现 老一辈物理学家薛定谔的梦想:物理学和生物学的 统一. 致 谢 本文作者感谢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 系刘进元教授审阅了此文以及他提出的宝贵的意见




    Everett (╮(╯▽╰)╭ ~(= ̄ U  ̄=)~) 2014-04-19 04:46:49
    序和激发在传播子上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序和激发在传播子上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cmp0xff 并非未
    因为序决定激发,所以传播子既可以看成对序的描述也可以看成对激发的描述,这两种观点仅仅是视角的不同。狭义地说,人们倾向于把传播子的零频率分量称为序,而把有限频率分量称为激发。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9 04:48:39

    哈,早已被组长洗脑。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 哈,早已被组长洗脑。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的语言理解成“序决定激发”。 ... Top i
    嗯,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一个特例。

    • Transition

      Transition 2014-04-16 00:41:26

      完全不一样。Spin density wave 是一种态,比如你可以把反铁磁认为是一种SDW(Q=(Pi,Pi)).自旋波是一种集体激发,比如在反铁磁态上的自旋波激发。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6 10:57:39

      楼主请看这里:
      http://phys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67804/differences-between-spin-waves-and-spin-density-waves

      简单的回答是:
      自旋密度波是序,自旋波是激发。
    • 『否』

      『否』 2014-04-16 14:21:12

      楼主请看这里: http://phys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67804/differences-between-spin- 楼主请看这里: http://phys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67804/differences-between-spin-waves-and-spin-density-waves 简单的回答是: 自旋密度波是序,自旋波是激发。 ... Everett
      “the number of spin carriers may be highly variable if there are many states N(EF) near the Fermi energy”,自旋密度波是不是就相当于像等离激元(电子偏离平衡位置,引起的电荷密度涨落)那样,只不过现在不考虑电荷,而是考虑自旋?
    • 『否』

      『否』 2014-04-16 14:23:38

      完全不一样。Spin density wave 是一种态,比如你可以把反铁磁认为是一种SDW(Q=(Pi,Pi)).自旋波 完全不一样。Spin density wave 是一种态,比如你可以把反铁磁认为是一种SDW(Q=(Pi,Pi)).自旋波是一种集体激发,比如在反铁磁态上的自旋波激发。 ... Transition
      怎么把自旋密度波看成一种态?就是振荡的频率一定的一种模吗?Q(Pi,Pi)是什么意思?是自旋密度波的波矢,看成是向这个方向传播?但是色散关系w-k可以知道吗?
      看铁基超导体的论文,好多SDW,而且标出波矢,不过不太懂,求解答。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6 14:43:45

      怎么把自旋密度波看成一种态?就是振荡的频率一定的一种模吗?Q(Pi,Pi)是什么意思?是自旋密 怎么把自旋密度波看成一种态?就是振荡的频率一定的一种模吗?Q(Pi,Pi)是什么意思?是自旋密度波的波矢,看成是向这个方向传播?但是色散关系w-k可以知道吗? 看铁基超导体的论文,好多SDW,而且标出波矢,不过不太懂,求解答。 ... 『否』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不会传播。Q=(pi,pi)是SDW的ordering momentum,就是SDW序参量的动量,也就是自旋密度这个玻色场发生玻色凝聚的凝聚动量。请注意动量和传播没有关系,在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所以SDW虽然有动量,但是没有波速,没有传播。SDW不是波所以也没有色散关系。只有元激发才有色散关系,SDW是基态的序,没有色散关系。请自己默念十遍:SDW是序不是激发。
    • Transition

      Transition 2014-04-16 23:55:33

      怎么把自旋密度波看成一种态?就是振荡的频率一定的一种模吗?Q(Pi,Pi)是什么意思?是自旋密 怎么把自旋密度波看成一种态?就是振荡的频率一定的一种模吗?Q(Pi,Pi)是什么意思?是自旋密度波的波矢,看成是向这个方向传播?但是色散关系w-k可以知道吗? 看铁基超导体的论文,好多SDW,而且标出波矢,不过不太懂,求解答。 ... 『否』
      E大给解释的很详细。SDW是一种序。比如说正方晶格AFM,每个点的自旋可以用Si=S exp[iQ*ri]表示.(0,0)这个点S,(0,1) -S,(1,0)-S,(1,1)S。 你看看是不是AFM. 看看density wave in solids 第一章可能有帮助。
      等离激元也是一种集体激发,不是序。
    • Top i

      Top i 2014-04-17 23:41:17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不会传播。Q=(pi,pi)是SDW的ordering momentum,就是SDW序参量的动量,也就是自旋密度这个玻色场发生玻色凝聚的凝聚动量。请注意动量和传播没有关系,在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所以SDW虽然有动量,但是没有波速,没有传播。SDW不是波所以也没有色散关系。只有元激发才有色散关系,SDW是基态的序,没有色散关系。请自己默念十遍:SDW是序不是激发。 ... Everett
      序和态是不是讲的同一件事情?比如,大家都讲拓扑绝缘体是物质的新的态,可不可以认为是发现了“一种新的序”。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8 01:56:10

      序和态是不是讲的同一件事情?比如,大家都讲拓扑绝缘体是物质的新的态,可不可以认为是发现了“ 序和态是不是讲的同一件事情?比如,大家都讲拓扑绝缘体是物质的新的态,可不可以认为是发现了“一种新的序”。 ... Top i
      很多时候态和序的大意是通用的,但是这两个词的视角不同。准确地说,态在这里特指基态,面向对象;而序是基态的组织方式,面向关系。我们有讲过面向对象和面向关系这两种物理学的视角区别(看这里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219532/?start=7 还有这里http://blog.renren.com/blog/548682771/925496485?bfrom=01020100200)。按照现代的观点,序是比态更好的视角。所以你可以说拓扑绝缘体这个态具有一种新的序(对称性保护的拓扑序)。
    • cmp0xff 并非未

      cmp0xff 并非未 (添加签名档) 2014-04-18 07:12:28

      序和激发在传播子上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 Top i

      Top i 2014-04-18 18:17:47

      很多时候态和序的大意是通用的,但是这两个词的视角不同。准确地说,态在这里特指基态,面向对象 很多时候态和序的大意是通用的,但是这两个词的视角不同。准确地说,态在这里特指基态,面向对象;而序是基态的组织方式,面向关系。我们有讲过面向对象和面向关系这两种物理学的视角区别(看这里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219532/?start=7 还有这里http://blog.renren.com/blog/548682771/925496485?bfrom=01020100200)。按照现代的观点,序是比态更好的视角。所以你可以说拓扑绝缘体这个态具有一种新的序(对称性保护的拓扑序)。 ... Everett
      哈,早已被组长洗脑。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的语言理解成“序决定激发”。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9 04:46:49

      序和激发在传播子上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序和激发在传播子上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cmp0xff 并非未
      因为序决定激发,所以传播子既可以看成对序的描述也可以看成对激发的描述,这两种观点仅仅是视角的不同。狭义地说,人们倾向于把传播子的零频率分量称为序,而把有限频率分量称为激发。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19 04:48:39

      哈,早已被组长洗脑。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 哈,早已被组长洗脑。 老杨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对称性决定相互作用”,这句话可不可以用凝聚态的语言理解成“序决定激发”。 ... Top i
      嗯,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一个特例。
    • grafane 2014-04-21 11:32:06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不会传播。Q=(pi,pi)是SDW的ordering momentum,就是SDW序参量的动量,也就是自旋密度这个玻色场发生玻色凝聚的凝聚动量。请注意动量和传播没有关系,在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所以SDW虽然有动量,但是没有波速,没有传播。SDW不是波所以也没有色散关系。只有元激发才有色散关系,SDW是基态的序,没有色散关系。请自己默念十遍:SDW是序不是激发。 ... Everett
      请问组长,既然序是基态,那么就可以决定激发态,那么SDW这个序可以激发出什么激发态(准粒子)呢?
    • grafane 2014-04-21 11:40:05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 SDW 是基态的序。基态是没有能量的,所以频率=0,所以SDW没有频率,所以SDW不是波,不会震荡,也不会传播。Q=(pi,pi)是SDW的ordering momentum,就是SDW序参量的动量,也就是自旋密度这个玻色场发生玻色凝聚的凝聚动量。请注意动量和传播没有关系,在量子力学中动量的定义是单位距离积累的相位,而不是质量乘以速度,所以SDW虽然有动量,但是没有波速,没有传播。SDW不是波所以也没有色散关系。只有元激发才有色散关系,SDW是基态的序,没有色散关系。请自己默念十遍:SDW是序不是激发。 ... Everett
      另外,量子力学中流算符与波函数相位梯度相关,而动量单位距离的累积会使波函数多一个相位,所以既然有动量,那么流很可能不是零。也就是会有粒子的传播, 可是组长为什么说SDW有动量也不会传播呢?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21 11:59:52

      请问组长,既然序是基态,那么就可以决定激发态,那么SDW这个序可以激发出什么激发态(准粒子) 请问组长,既然序是基态,那么就可以决定激发态,那么SDW这个序可以激发出什么激发态(准粒子)呢? ... grafane
      SDW是对称破缺序,破缺的是spin SU(2)连续对称性,按照Goldstone定理,应该有gapless Goldstone mode激发,这个激发必须恢复spin SU(2)对称性,所以这个激发就是spin wave,所以SDW序决定spin wave激发。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21 12:39:35

      另外,量子力学中流算符与波函数相位梯度相关,而动量单位距离的累积会使波函数多一个相位,所以 另外,量子力学中流算符与波函数相位梯度相关,而动量单位距离的累积会使波函数多一个相位,所以既然有动量,那么流很可能不是零。也就是会有粒子的传播, 可是组长为什么说SDW有动量也不会传播呢? ... grafane
      为什么有动量就要有速度?
      SDW是一个凝聚态,凝聚态就是微观态有宏观占据的意思,因为宏观占据所以有效质量是无穷大的,所以即使SDW有动量,其速度仍然是0。
    • Top i

      Top i 2014-04-21 14:27:22

      SDW是对称破缺序,破缺的是spin SU(2)连续对称性,按照Goldstone定理,应该有gapless Goldstone SDW是对称破缺序,破缺的是spin SU(2)连续对称性,按照Goldstone定理,应该有gapless Goldstone mode激发,这个激发必须恢复spin SU(2)对称性,所以这个激发就是spin wave,所以SDW序决定spin wave激发。 ... Everett
      我想起以前张首晟在回忆杨振宁的一篇文章里讲到“序参量带电荷”,“我一直搞不懂序参量带电荷是什么概念”,组长给我们解释下吧。
    • grafane 2014-04-21 15:28:07

      SDW是对称破缺序,破缺的是spin SU(2)连续对称性,按照Goldstone定理,应该有gapless Goldstone SDW是对称破缺序,破缺的是spin SU(2)连续对称性,按照Goldstone定理,应该有gapless Goldstone mode激发,这个激发必须恢复spin SU(2)对称性,所以这个激发就是spin wave,所以SDW序决定spin wave激发。 ... Everett
      谢谢组长的回答! 我还有两个这方面的问题:

      1 我记得组长说过基态是不可测量的。 可是铁磁相就是物质的一个基态,难道我们无法测量一个东西是不是铁磁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东西是不是磁铁?)

      2 为什么 Goldstone mode 激发要恢复曾经破坏的连续对称性? 比如说 SDW 破坏的是SU(2), 那么Spin wave 激发要恢复SU(2)对称性。 另外与CDW经常一并提到的还有CDW, CDW破坏的是空间平移对称性,那么也会有Goldstone mode, 那么这个激发应该也会趋向于恢复平移对称性的, 然而这个激发是什么呢?

      3 Spin wave 直观上看来也有空间指向性,那么感觉也是破坏了SU(2), 而组长为何说Spin Wave 保证了SU(2)对称性呢?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22 12:07:53

      我想起以前张首晟在回忆杨振宁的一篇文章里讲到“序参量带电荷”,“我一直搞不懂序参量带电荷是 我想起以前张首晟在回忆杨振宁的一篇文章里讲到“序参量带电荷”,“我一直搞不懂序参量带电荷是什么概念”,组长给我们解释下吧。 ... Top i
      比如超导序参量带两个电子的电荷。
    • Everett

      Everett (╮(╯▽╰)╭ ~(= ̄ U  ̄=)~) 2014-04-22 12:30:48

      谢谢组长的回答! 我还有两个这方面的问题: 1 我记得组长说过基态是不可测量的。 可是铁磁相 谢谢组长的回答! 我还有两个这方面的问题: 1 我记得组长说过基态是不可测量的。 可是铁磁相就是物质的一个基态,难道我们无法测量一个东西是不是铁磁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东西是不是磁铁?) 2 为什么 Goldstone mode 激发要恢复曾经破坏的连续对称性? 比如说 SDW 破坏的是SU(2), 那么Spin wave 激发要恢复SU(2)对称性。 另外与CDW经常一并提到的还有CDW, CDW破坏的是空间平移对称性,那么也会有Goldstone mode, 那么这个激发应该也会趋向于恢复平移对称性的, 然而这个激发是什么呢? 3 Spin wave 直观上看来也有空间指向性,那么感觉也是破坏了SU(2), 而组长为何说Spin Wave 保证了SU(2)对称性呢? ... grafane
      1. 呃,我的意思应该是可以测量的是基态的响应而不是基态本身,而基态的响应依靠激发来实现,如果一个基态上没有激发,你将几乎无法测量这个基态。我们之所以可以通过磁化来测量铁磁基态的原因是铁磁基态上有很多低能的激发。没有激发的基态是没有响应的,就像理想真空一样。

      2. 因为Goldstone mode的定义就是恢复对称性的长波涨落,Goldstone定理只不过进一步指出对于连续对称破缺,这些恢复对称性的模式是没有能隙的。SDW 的Goldstone mode是磁子,CDW的Goldstone mode是声子。磁子恢复磁性对称性,声子恢复平移对称性。

      3. 因为spin wave是激发不是基态。同样是有空间指向性,放在基态上就是对称破缺,而放在激发上就是对称恢复。任何单个的磁子都没有SU(2)对称性,真是因为如此,把许多磁子乱糟糟地堆在一起,就会获得具有各种指向的自旋构型,磁子激发就像噪声一样打乱了基态的磁有序背景,从而起到恢复SU(2)对称性的作用。
    • Top i

      Top i 2014-04-22 21:03:30

      比如超导序参量带两个电子的电荷。 比如超导序参量带两个电子的电荷。 Everett
      原来库伯对就是序参量啊,学的时候没看出来!


    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作者: identation (站内联系TA)    发布: 2011-05-24
    啥是第一性原理?看到有人问,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227181&fpage=1
    写点心得吧。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什么鬼东西呢?
    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伟大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创立的经典力学,
    也就是水利农林专业同学在大学物理里面学的机械运动,能量动量之类的,经典
    力学的观点就是绝对论,比如说经典力学认为,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和动量之后,
    物体的状态就可以唯一确定,换句话说,物体以后的位置和速度都可以得到预言。
    这在宏观低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说天体物理学家曾经靠牛顿力学的计算
    预言了海王星的轨迹,并且随即被天文学家找到了,这是经典力学应用的一个绝佳
    范例。(http://wenku.baidu.com/view/c4b3a465783e0912a2162a9e.html
    接下来,奥斯特,法拉第等人发现了磁电相互作用关系,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用一组方程perfectly概括了电磁学几乎所有现象。这时候物理学发展几乎到了顶峰。
    事实上,开尔文、吉布斯、亥姆霍兹和统计物理的集大成者波尔兹曼创立的热力学与
    统计物理给出了宏观态和微观态的联系。换句话说,根据经典的牛顿运动定律加上
    电磁学原理,可以根据微观原子的运动规律做统计平均,而得出体系几乎一切宏观
    性质,这归功于著名的麦克斯韦-波尔兹曼统计公式。
    但是,黑体辐射、氢原子光谱和光电效应一级康普顿效应导致量子力学的出现。量
    子力学的显著特征是非绝对论,量子力学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事。一条
    最明显的标语是光既是波也是粒子,之后被德布罗意引申,指出一切物质都具有波
    粒二象性。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导致了很多后果,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例如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能量和时间也不能同时测准。
    也即是说,如果测得粒子的动量绝对准,那么测量的这个粒子的位置就要差到十万八千里了;
    如果要把粒子的能量测准,就要花无限长的时间。这都是拜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所赐。
    之后经过普朗克,海森堡,德布罗意,薛定谔,波恩,波尔,泡利等人的努力,量子力学
    建立了。
    下面,我要谈的就是第一性原理了。
    量子力学建立以后,同样按照统计物理原理,位置的微观状态确定了,体系的宏观性质都
    确定了。和经典物理的差别在于,体系的微观状态如何表述呢?经典物理中,体系微观状态
    用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就能表述,然而量子力学的框架里表述方式变了。因为量子力学中,
    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怎么办呢?用波函数表示,波函数的平方代表粒子出现的几率,
    这就是波函数的统计诠释,是波恩做出的。
    那么波函数如何获得呢?这要通过求解体系的薛定谔方程。然而,薛定谔方程的求解极其困难,
    除了氢原子等少数体系之外,都难以求得解析解。此后,为了应用量子力学原理,Hartree和Fock
    提出了自洽场方法,也就是SCF方法,即Self Consistant Field,这里的场其实是一个平均场,
    也就是把粒子所在的势场用一个平均势场替代,这里面包含一个单电子近似。自洽场方法是啥?
    这不属于科普了,有兴趣的话看看谢希德的固体能带理论。一般,把基于Hartree-Fock自洽场的
    方法叫做第一性原理方法,这是第一性原理方法这个称号的第一个来源,也叫从头算方法。
    为啥叫从头算方法呢?因为,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只需要七个物理常数-光速,
    普朗克常数,原子精细结构常数,电子质量,电子电量,原子核质量,原子核电量,即可算出材料在
    基态下的几乎一切性质,因为不依赖与实验,所以叫从头算方法。
    另外,有网站上说,这是来源于“第一推动力”这个宗教词汇。第一推动力是牛顿创立的,因为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质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宇宙诞生之初万事万物
    应该是静止的,后来却都在运动,是怎么动起来的呢?牛顿相信这是由于上帝推了一把,并且牛顿晚年
    致力于神学研究。现代科学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也是有原因的吧。所有这些说不清的东西
    ,都归结为宇宙“第一推动力”问题。   科学不相信上帝,我们不清楚“第一推动力”问题只是因为
    我们科学知识不完善。第一推动一定由某种原理决定。这个可以成为“第一原理”。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与
    “大统一场理论”研究,也是希望找到统概一切物理定律的“第一原理”,可惜,这是当时科学水平所不
    能及的。现在也远没有答案。(本段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278387.htm
    另一种第一性原理的称号是来源于Kohn-Sham方法。因为波函数的平方等价于电子出现的概率,那么用电子
    的概率密度作为变量就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用波函数作为变量,对于一个N粒子体系,变量为3N个,因为
    每个粒子有xyz坐标,3个自由度,N个粒子变量就有3N个了,N一般是阿伏伽德罗常数量级。难以求解!
    然而,若采取电子密度作为变量,只要指出空间各处电子的密度即可,这实际上是3变量的,即Rou(x,y,z),
    Rou为电子密度。用电子密度做变量行吗?把一个3N维的变量用3维的变量替代会不会丢失信息呢?霍亨伯格和
    柯洪证明了两个定理,是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中著名的霍亨伯格-柯洪定理。有兴趣的去网站查查怎么证明
    的。定理大意如下:一是非简并基态波函数是电子密度的唯一函数;二是电子密度确定了体系基态性质就唯一
    确定了。此后,柯洪和沈吕九(中国人)发展了这种方法,相关理论叫做密度泛函理论,柯洪为此获得诺贝尔化学
    奖。注意:物理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貌似另一个我知道的化学奖的物理学家是卢瑟福,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
    学家。
    综上,第一性原理是对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从头算方法的称谓,或者是对基于Hartree-Fock自洽场的从头算方法的
    称谓。

    支持支持,哈哈:D学习了。
    请教楼主,如果我想从最开始学习第一性原理计算,有没有一些比较好一点的入门书籍推荐啊,我现在看量子物理理论,感觉有点无从下手啊!先谢谢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ljj13 at 2011-05-30 16:18:14:
    请教楼主,如果我想从最开始学习第一性原理计算,有没有一些比较好一点的入门书籍推荐啊,我现在看量子物理理论,感觉有点无从下手啊!先谢谢了!
    推荐看看北航的一本教材
    张跃编的
    《计算材料学基础》
    Originally posted by ljj13 at 2011-05-30 16:18:14:
    请教楼主,如果我想从最开始学习第一性原理计算,有没有一些比较好一点的入门书籍推荐啊,我现在看量子物理理论,感觉有点无从下手啊!先谢谢了!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187419&fpage=1
    这本书在上面的网址可以下载,前三章看看,特别是第一章和第三章,是第一性原理的知识
    Originally posted by identation at 2011-05-30 16:48:54: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187419&fpage=1
    这本书在上面的网址可以下载,前三章看看,特别是第一章和第三章,是第一性原理的知识
    谢楼主:victory:小弟一定努力学习!
    好专业啊,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意思。
    维基百科有个解释:
    In physics, a calculation is said to be from first principles, or ab initio, if it starts directly at the level of established laws of physics and does not make assumptions such as empirical model and fitting parameters.
    For example, calculation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using Schrödinger's equation within a set of approximations that do not include fitting the model to experimental data is an ab initio approach.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rst_principles
    这个挺有用的
    呵呵,百度百科那一段“第一推动”是我写的。因为“原理”好理解,不加经验理论和参数,那就是“原理”计算, in principle;那怎么解释“第一”呢,first principle,是说比second principle高级一点的,这个就不是不加参数那么简单了。而牛顿爱因斯坦的“第一推动”那个故事是从我导师那里倒卖来的;“第一推动”系列丛书倒是看过,不过没有说和密度泛函的关系。
    对于做计算化学的,那其实很简单,
    ab initio: 从头算就是HF, MP2, Couple cluster ...
    First principle: 第一原理就是DFT,不管使用gauss基组也好,还是平面波基组也好。尤其是平面波基组的,特别强调自己是first priciple calculation
    相信这是学界主流共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