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学基础-免费论文 - 网学
www.myeducs.cn › 免费论文轉為繁體網頁
[PDF]to download the PDF file. - 中研院數學研究所
w3.math.sinica.edu.tw/math_media/d261/26106.pdf
如果量子理論先天上就是具有統計特性的, 那麼它就不
能對電子的運行提供完整的訊息。事實上即使在原則上, 也可能根本就沒有所謂“完整的訊息”。
波集(wave packet) 的波速是
能量對動量的微分, 這與古典力學有關粒子的定律完全吻合: 即E = 1
2mV 2, P = mV ,
結(4)
Louis H. Kauffman 著· 謝春忠譯
第八節: 量子力學—簡單的看法
在回顧量子力學的原理之前,我們先對歷史做個快速的瀏覽。量子力學實起於P. L-V. De
Broglie所引介的物質波(matter wave) 的概念—也就是波伴隨物質同時存在, 因此有波的折
射、散射等現象。
De Broglie 的想法成功地解釋原子光譜的性質。在這個領域, 他的物質波假設成功地推測
出原子軌道及原子光譜, 而因此解決了Niels Bohr 理論所無法釐清的迷思。在Bohr 的原子
理論中, 電子只能在某些橢圓軌道中繞行。加上這個軌道限制, 是為了讓整個理論與已知的原子
光譜一致, 並避免矛盾。這個矛盾是這樣的, 若我們想像電子如古典力學所說繞著原子核運行,
這個粒子必須要加速才能在軌導中運轉, 但加速的電子會輻射出能量, 所以經過一段時間, 這個
電子的能量經由輻射消耗而奔向原子核! Bohr假設說電子只能停繞在幾個固定的軌道, 以避免
電子奔向原子核的矛盾, 卻因此犧牲了邏輯上的一致性。
De Broglie 假設, 電子是“物質波”, 而且電子的波長的某個整數倍應該是它的軌道的週
長。因此, 不是所有的軌道都是可能, 只有幾個離散的軌道可能是物質波的繞行軌道。如此一來,
談理清楚, 提供了不同於Bohr 的描述。
De Broglie 雖有物質波的想法, 但他卻沒有描述空間分布及時間演進的方程式。這樣的方
程被Erwin Schr¨odinger 發現了。E. Schr¨odinger 根據De Broglie 的物質波假設, 而大膽
提出波方程(wave equation)—稱為Schr¨odinger 方程。這個方程非常成功地描述氫原子光
譜的更細更巧的結構及其他許多物理現象。忽然間, 由De Broglie 音樂性的假說, 而導致一個
全新的物理—量子力學—出現了。
伴隨著量子力學的成功,出現一些異常而有待解釋的問題。例如, Schr¨odinger 及De Broglie
的波函數到底是什麼? 是否意謂著物理現實中的一種新元素? 物質是否就是連續的波動? 電子
是波, 為什麼又能在一時一地瞬間引發一個特殊的事件, 比方說讓一點螢光在你的電視銀幕上
閃爍?
33
34 數學傳播26卷1期民91年3月
接著Max Born 發展出以統計的觀點來解釋波函數— “波”決定了局部粒子現象(也就
是我們所稱的電子) 發生的機率。在這個說法裡波函數ψ 是複值函數, 而與其相關的機率是
ψ∗ψ (ψ∗ 是ψ 的共軛函數)。這個說法用來解釋理論, 在數學上來說是令人滿意的, 但卻進一
步引發對於“統計”的“確定性”的問題。如果量子理論先天上就是具有統計特性的, 那麼它就不
能對電子的運行提供完整的訊息。事實上即使在原則上, 也可能根本就沒有所謂“完整的訊息”。
電子, 當我們以某些方式觀察時是粒子, 而以其他方式觀察時, 呈現出波的特性。這是Bohr,
Heisenberg, Born 觀點的要義, 其他的物理學家包括De Broglie, Einstein 和Schr¨odinger
則希望對自然有更直接而且具決定性的理論。
在下面的討論, 我們將看到量子力學的機率統計特性, 在形式上有助於我們了解一些一般
東西的拓樸性質, 譬如空間中的結、鏈結及利用多面體(tetrahedron) 構迼出的空間本身。這
些由量子力學想法所推出的拓樸應用, 本身是饒富趣味的。他們可能照亮了量子理論的內在本
質。
以下, 我們介紹一些量子力學所須的數學。首先, 我們談波函數
f(x, t) = sin(
2π
ℓ
)(x − ct).
其中x 乃表位置, t 表時間, 這個函數描述一個正弦波以c 的速度行進。我們定義波數(wave
number) k = 2π
ℓ
及頻率(frequency) w = 2πc
ℓ , ℓ 是波長。因此, f(x, t) = sin(kx − wt)。
我們注意到速度c 是頻率與波數的比。
De Broglie 假設二個基本關係: 能量E 與頻率的關係; 動量P 與波數的關係。這兩個
關係以下列二個方程式表出
E = ~w,
P = ~k.
其中~ = h/2π, h 是蒲朗克(Planck) 常數。
對於De Broglie, 氫原子中電子軌道離散的能階, 可以經由限制電子運行時所對應的波動
的形式來解釋, 與波相關的能量與動量都不是任意的, 他們應該與“波和電子是與時俱進”的觀
念一致。也就是說波動的速度就是相應的粒子的速度。
不妨進一步看看De Broglie 的想法如何解釋波動。現有二個頻率很接近的波, 我們硬生
生地合成他們(superimpose), 就像鋼琴調音師, 將音叉所產生的音加入琴弦振動所生的音,則
它們將產生一新波動, 且此新波將以較小的速度移動。更明確地說, 若原來二波之波函數為
f(x, t) = sin(kx − wt) 及g(x, t) = sin(k′x − w′t).
結(4) 35
令h(x, t) = f(x, t)+g(x, t) = sin(kx−wt)+sin(k′x−w′t) 則h(x, t) = 2 cos( k−k′
2 x−
w−w′
2 t) sin( k+k′
2 x − w+w′
2 t), 並記dk = k − k′, dw = w − w′。現假設k 與k′ 很接近, 同
時w 與w′ 很接近, 則k+k′
2
很近似k, 而且w+w′
2
很近似w, 此時h(x, t) = 2 cos( dk
2 x −
dw
2 t)f(x, t)。這表示, 新合成的波h(x, t) 行如原來波形(waveform), 但被一較慢波集(wave
packet) G(x, t) = 2 cos( dk
2 x − dw
2 t) 限制著。如圖四十三所示
圖四十三. 波與波集
2 sin(kx − wt)
h(x, t) = sin(kx − wt) + sin(k′x − w′t)
注意到, 這一波集(wave packet) 的波函數為G(x, t) = 2 cos( dk
2 x − dw
2 t), 由此得知此
波集的速度是Vg = dw
dk
。我們再次提醒讀者諸君, 波速是頻率除以波數。那麼根據De Broglie
假設: E = ~w 及P = ~k, 我們可得到Vg = dE
dP
。換言之, 波集(wave packet) 的波速是
能量對動量的微分, 這與古典力學有關粒子的定律完全吻合: 即E = 1
2mV 2, P = mV , 所以
dE
dP = d
dP P2
2Pm = P
m = V 。簡單的波動模型, 與古典觀念中能量和動量的驚人關連, 如此開
啟了量子理論。
Schr¨odinger 方程
E. Schr¨odinger 回答了下列問題: 描述De Broglie 波動的方程在那裡? 我們用複數來
描述簡單的平面波(plane wave)
y = y(x, t) = exp i(kx − wt)
其中i = p−1, 注意到由De Broglie 的能量與動量關係式可推出:
i~
∂y
∂t
= Ey, −i~
∂y
∂x
= Py.
36 數學傳播26卷1期民91年3月
由此, Schr¨odinger 大膽假設: 用算子(operators) 來表示動態變數(dynamic variable), 所
以, 第一個方程變成波函數的運動方程(equation of motion)。
i~
∂
∂t
y = Ey,
而第二個方程成為動量算子(momentum operator) 的定義
P = −i~
∂
∂x
.
一旦動量想成動量算子, 則動量的數值就被算子的固有值所取代, 如上例所算即是(在上例中
Py = ~ky)。
在這種Schr¨odinger 方程架構下, 位置算子就是乘x 這個運算。有了位置算子及動量
算子, 其他物理量可以這二個算子表達出。我們將動量算子代入古典力學公式而得到能量算子
(energy operator): 由古典力學,
E =
1
2
mv2 + V =
1
2m
P2 + V
所以
E = − ~2
2m ∂2
∂x2 + V
其中V 是位能(potential energy), 位能算子視實際應用的情況而定。以這種方式定義能量算
子, 我們得到Schr¨odinger 方程
i~
∂
∂t
y = −~2 1
2m
∂2
∂x2 y + V y.
這是一個對時間一次微分, 而對空間二次微分的方程。在這樣架構下考慮這個微分方程的一般
解, 由此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應用, 得到極佳的結果。在量子理論, “觀測”是以相對應算子的固有
值這個觀念做為模型。“觀測的量子模型就是波函數在一個固有態(eigenstate) 上的投影(projection)
。”
一個能量的光譜{Ek} 相對應一個滿足Schr¨odinger 方程的波函數y, 以及一組常數Ek
使得Ey = Eky。一個可觀測的量(如能量), E 是一個Hermitian 算子作用在波函數所構成
的希氏(Hilbert) 空間。由於Hermitian 算子有實固有值, 可做為量子理論的測度。
有一點很重要的是, 在這個理論裡並沒有假定一個機制, 如何將波函數由一個可觀測量對
應到一個固有態(eigenstate)。就像數學邏輯不需要要求一個命題導出另一命題時還有背後的
因果, 量子力學的邏輯也不要求每一個觀測的後面有特殊的原因。這種在邏輯上不需假設因果
性, 並不排除真實世界有因果的可能。同樣的, 量子觀測不需因果性也不排除物理上的因果性。
不過在對量子理論解釋的爭辯中, 常使得參與辯論者倡因果性已被物理排除在外。
我們注意到位置與動量算子滿足xp − px = ~i。這正與Heisenberg 得到的方程相呼應。
換言之, 動態變數彼此之間不必然是可交換的。就這樣, De Broglie, Schr¨odinger 和Heisenberg
的觀點趨於一致, 而量子力學於焉誕生。在它發展過程中, 各家詮釋紛紜。最終, 物理學家
們得到共識, 視波函數為承載各種可能觀測資訊的載體(Carrier), 而不是一個廣義的波集。在
這個想法之下, ψ∗ψ 代表在時空中某一特定點找到粒子的機率(粒子是指一個帶有局部空間特
徵的可觀測對象)。
Dirac 括號
我們擬探討Dirac 記號, < a|b >, [1]。在此種記號系統中, < a| 及|b > 分別表示向量
(vector) 及餘向量(covector), 而< a|b > 則表示< a| 在|b > 上的計值, 所以是個純量
(scalar), 在一般量子力學裡, 這是複值的純量, 我們可把它解釋成由狀態< a| 到狀態< b| 的
振幅(amplitude)。也就是說有一個過程(process) 來轉介從a 到b 這個轉換。除了振幅是複
數之外, 它們還遵守通常機率的定律。這是說如果一個過程可分解為一套各個可能的中間狀態
c1, . . . , cn, 那麼由a - - -> b 的振幅是所有a - - -> ci - - -> b 的振幅的總和, 而同時a - -
-> ci - - -> b 的振幅則是二個子相狀(subconfiguration) a - - -> ci 和ci - - -> b 的振幅
的乘積。以式子表示, 我們得到
< a|b >=X< a|ci >< ci|b >
其中P 是對所有可能的中間狀態i = 1, . . . , n 取和。
一般說來, 一組彼此不相交的過程, 其振幅是各別過程振幅的和。不相交過程的相狀(con
-figuration), 它的振幅是各別振幅的乘積。
Dirac符號將振幅分為左括< a| 及右括|b >。在數學上可解釋如下: 令V 為左括< a|
所組成的向量空間(一個可以是有限維的希氏空間)。它的對偶空間(dual space) V ∗ 則是由
右括組成。所以|b > 在V ∗ 裡, 表示|b > 是從V 映到複數空間C 的線性映射。我們可藉
著把V 中的元素看做由複數空間映到V 的映射, 使二者(V, V ∗) 的定義對稱化。對於任一
< a| : C ! V , < a| 所對應的V 的元素就是1在這個映射之下的像, 也就是< a|(1)。現在
我們有< a| : C ! V 和|b >: V ! C, 它們的合成函數< a||b >=< a|b >: C ! C 被
視為C 中的元素, 其值為< a|b > (1)。把這個複數想成真空, 而整個振幅< a|b > 就是由真
空經過一個過程, 再歸於真空的振幅, 這個過程包括生出a 狀態, 再轉換到b 狀態, 又復歸於真
空。
Dirac記號有它本身的意義。
38 數學傳播26卷1期民91年3月
令P = |y >< x|, 令< x||y >=< x|y >, 由此可得
PP = |y >< x|y >< x| =< x|y > |y >< x| =< x|y > P.
P 乘或除以一個純數, 變成一個投影算子, 就是說如果我們令Q = P/ < x|y >, 則
QQ = PP/ < x|y >< x|y >=< x|y > P/ < x|y >< x|y >= P/ < x|y >= Q
所以QQ = Q。在這種“算子”的語言中, 中間狀態的完備性(completeness) 就成為“某些投
影算子的和等於全算子”的敘述: 即若Pi |ci >< ci| = 1, 而且< ci|ci >= 1 對所有i 成立。
則
< a|b >=< a||b >=< a|X|ci >< ci||b >=X< a||ci >< ci||b >=X< a|ci >< ci|b >
重複上面這種將< 1 > 展開成完整的狀態和可得到Feynman 積分的最初的形式[2]。想像初
狀態a 與終狀態b 分別是在x − y 平面中鉛直線x = 0, x = n + 1 上的點, 而(k, (k)i(k))
則是x = k 上給定的點x < i(k) m。假設對於每一個中間狀態其投影算子之和都是完備
的, 也就是我們假設對於所有從1到n + 1 的k 下列的和都是1。
|C(k)1 >< C(k)1| + · · · + |C(k)m >< C(k)m| = 1
重複使用上述的完備性質, 我們得到振幅< a|b > 的下述表法。
< a|b >= X 1≤i(k)≤m, 1≤k≤n
< a|C(1)i(1) >< C(1)i(1)|C(2)i(2) > · · · < C(n)i(n)|b >
在上面和中的每一項可以解釋為x − y 平面上從a 到b 的路徑(path)。而從a 到b 的振幅
則可看成所有由a 到b 的路徑所產生的振幅的總和。Feynman利用這樣的說明得到量子力學
中有名的振幅的路徑積分(path integral) 表示法。他的路徑積分表示成
Z dP exp(iS)
這裡i 是−1 的平方根, 積分的範圍涵括所有自點a 到點b 的路徑, 而S 是自a 沿著給定的
路徑到b 所需的作用(action), 對於古典力學(或說牛頓力學) 粒子而言, 作用S 是沿用從a
到b 的給定路徑對T − V 做積分, 其中T 是粒子的古典動能而V 是粒子的古典位能。
Feynman對量子力學的研究, 其優點在於它以一種非常顯明的方式展示出古典與量子力
學之間的關係。古典運動中所有相鄰的路徑, 對總和提供正面相加的效應。這種古典路徑是在
作用的變分(variation) 為零時發生的。要求路徑的變分為零則是變分學的問題, 它會導出牛
頓的運動方程。所以, 在適當給定的作用下, 古典與量子力學有一致的觀點。
38 數學傳播26卷1期民91年3月
令P = |y >< x|, 令< x||y >=< x|y >, 由此可得
PP = |y >< x|y >< x| =< x|y > |y >< x| =< x|y > P.
P 乘或除以一個純數, 變成一個投影算子, 就是說如果我們令Q = P/ < x|y >, 則
QQ = PP/ < x|y >< x|y >=< x|y > P/ < x|y >< x|y >= P/ < x|y >= Q
所以QQ = Q。在這種“算子”的語言中, 中間狀態的完備性(completeness) 就成為“某些投
影算子的和等於全算子”的敘述: 即若Pi |ci >< ci| = 1, 而且< ci|ci >= 1 對所有i 成立。
則
< a|b >=< a||b >=< a|X|ci >< ci||b >=X< a||ci >< ci||b >=X< a|ci >< ci|b >
重複上面這種將< 1 > 展開成完整的狀態和可得到Feynman 積分的最初的形式[2]。想像初
狀態a 與終狀態b 分別是在x − y 平面中鉛直線x = 0, x = n + 1 上的點, 而(k, (k)i(k))
則是x = k 上給定的點x < i(k) m。假設對於每一個中間狀態其投影算子之和都是完備
的, 也就是我們假設對於所有從1到n + 1 的k 下列的和都是1。
|C(k)1 >< C(k)1| + · · · + |C(k)m >< C(k)m| = 1
重複使用上述的完備性質, 我們得到振幅< a|b > 的下述表法。
< a|b >= X 1≤i(k)≤m, 1≤k≤n
< a|C(1)i(1) >< C(1)i(1)|C(2)i(2) > · · · < C(n)i(n)|b >
在上面和中的每一項可以解釋為x − y 平面上從a 到b 的路徑(path)。而從a 到b 的振幅
則可看成所有由a 到b 的路徑所產生的振幅的總和。Feynman利用這樣的說明得到量子力學
中有名的振幅的路徑積分(path integral) 表示法。他的路徑積分表示成
Z dP exp(iS)
這裡i 是−1 的平方根, 積分的範圍涵括所有自點a 到點b 的路徑, 而S 是自a 沿著給定的
路徑到b 所需的作用(action), 對於古典力學(或說牛頓力學) 粒子而言, 作用S 是沿用從a
到b 的給定路徑對T − V 做積分, 其中T 是粒子的古典動能而V 是粒子的古典位能。
Feynman對量子力學的研究, 其優點在於它以一種非常顯明的方式展示出古典與量子力
學之間的關係。古典運動中所有相鄰的路徑, 對總和提供正面相加的效應。這種古典路徑是在
作用的變分(variation) 為零時發生的。要求路徑的變分為零則是變分學的問題, 它會導出牛
頓的運動方程。所以, 在適當給定的作用下, 古典與量子力學有一致的觀點。
誰來對我高談闊論「薛丁格方程式」 @ 想和妳看棒球:: 痞客邦 ...
bimeci.pixnet.net/blog/.../176769903-誰來對我高談闊論「薛丁格方程...
誰來對我高談闊論「薛丁格方程式」
西元192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發表薛丁格方程式(Schrödinger Equation),奠定了「量子力學」發展的基礎。
【Erwin Schrödinger】
這個最基本的量子力學方程式描述了一個量子系統如何隨時間演變的關係:
其中Ψ為物質波函數,m為粒子質量,V為位能,h為普朗克常數且,而則為三維空間中的拉普拉斯算符。關於薛丁格方程式的涵義,簡單來說,在量子的微觀尺度下,粒子有時會顯示出波動性質,有時又會顯示出粒子性質,這樣的特徵稱為「波動-粒子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而薛丁格方程式則描述了微觀粒子的波動行為,也揭示了「物質波」的存在。
Question:既然「波動-粒子二象性」揭示了物質波的存在,但薛丁格波動方程式中為什麼會有虛數i呢?很難想像,為什麼確實存在的物質會牽扯到虛無飄渺的複數,它的物理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們若要描述一個波動行為,必須說明波動系統隨時間變化時的能量狀態,是一種隨著時間演變而傳遞能量的表現。所以,探討波動能量與時間變化的關係,即為波動方程式:
其中為時間t的算符,表示波函數對時間的某種變化形式。為哈密頓算符,它應對到波動系統的總能量E。對於像水波、聲波或光波等一般我們所熟悉的波動,它們的波動方程式基本表達形式皆為波函數對時間的二次微分方程式:
然而,薛丁格方程式卻是:
不僅物質波函數對時間的變化形式為一次微分,而且更出現虛數i!當初薛丁格寫出方程式時也是霧煞煞,甚至嘗試要消除虛數i,結果最後發現這是行不通的。物質波本身就是含有虛數的「複函數」,並滿足複時變方程。物質波的複數性質到底代表什麼?或許,您可以先從物質波函數的特性與薛丁格方程式的形式出發,來探討存在虛數i的物理意義。
觀察薛丁格方程式的數學解,我們可以發現最好要有一個函數,在一次微分後與自己成正比。另外,這個函數必須能隨時間變化而具有週期震盪的性質,才能符合波動行為的數學形式,而「虛數」的指數函數正好是這樣的函數:
一次微分後與自己成正比:
又有週期震盪性質的三角函數形式:
此即為存在虛數i的原因之一,但這只是數學上的結果論,因為方程式中有虛數i,所以物質波函數的解當然也要以複數形式表現。若物質波函數是完全實數的話,那麼薛丁格方程式是否就不會出現虛數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懷疑,然而,若繼續追究物質波的能量本質,您將會發現一個不同於一般認知的世界,也就是量子世界的特徵「波動-粒子二象性」,以及它與虛數i的奇妙關係。
西元1924年,也就是薛丁格方程式誕生前兩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物質波」的假設。當時普朗克的黑體輻射實驗與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研究,已揭示出光子能量、動量與頻率、波長之間的關係:
但德布羅意認為不僅只有光子,所有粒子的頻率與波長都可以從能量與動量求得,每一種微觀粒子都具有波動性與粒子性的「波動-粒子二象性」。德布羅意的劃時代論文開啟了量子力學的新紀元。
【Louis de Broglie】
現在,我們可嘗試允許物質波函數的波動方程式為虛數的指數函數形式:
代入薛丁格方程式:
注意!奇妙結果出現了:
我們可以發現,薛丁格方程式正好符合波動隨著時間演變而傳遞能量的表現形式。至此,物質波函數對時間的變化形式為一次微分,已非胡亂猜測,而是符合波動物理學的基本性質,若拿掉虛數,薛丁格方程式反而不可能導出符合的能量特徵值。「波動-粒子二象性」的特徵本質賦予了「虛數i」必要存在的意義,物理學的可測量終於拓展到了複數。
繼續探討薛丁格方程式與能量的關係。動能與位能的合為總能量,而動量與動能則有以下關係式:
總能量:
考慮「波動-粒子二象性」,代入總能量得:
薛丁格方程式成為:
最後代入拉普拉斯算符,此即為對應特徵總能量的薛丁格方程式:
其中:
薛丁格方程式不直接寫出頻率與波長,適用於任何單頻率波以及它們的線性「疊加」,因此也就適用於任何物質波。薛丁格方程式最重要的特徵在於虛數i,所以物質波函數的解也必須一定是複數形式。複數形式的波函數,它的本質是什麼呢?西元1926年,薛丁格方程式誕生同年,德國猶太裔物理學家玻恩(Max Born)立即發表論文指出,薛丁格的波函數是一種機率振幅(probability amplitude),其絕對值平方對應測量到粒子的機率分佈。物質波就是機率波,薛丁格方程式的物理涵義才逐漸明朗。
【Max Born】
薛丁格方程式所描述的波動力學,簡單來說就是揭示了粒子在時空中的行為竟然和機率有關!這種隨機性,使一向要求準確的物理學充滿不確定感,總覺得讓人難以接受,也難怪愛因斯坦要持反對看法:「我不能相信上帝是在擲骰子!」
【Solvay Conference 1927】
西元1927年,幾乎所有量子力學方面的權威人士,都一起出席了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Solvay Conference),可視為向全世界正式宣示創立量子力學。會議中,科學家們對機率波一直爭論不休,而薛丁格尤其不高興。對薛丁格來說,他的波是真實的波,怎麼可以解釋為機率呢?不論日後正反兩派對「機率波」的辯論大戰如何進行,「量子力學」再次顛覆了傳統物理學的思想,並逐步證明機率本質理論的正確性,成為近代物理學發展的兩大支柱之一。
薛丁格方程式, 薛丁格方程, 薛丁格, 物質波, 虛數, 德布羅意, 量子力學, 波動-粒子二象性, 玻恩, 機率波, 第五屆索爾維會議, 西元1927年
一個『擾動』可以數學上描述為 ,這是講在 時刻,這個擾動的『振幅』 在 所構成的座標系上看是一條『波前曲線』。假使這個波前沿著 軸『向右』以速度 『保形』等速傳播,那麼 時刻時,這條曲線就可以用 來描述。同樣的如果這個波前沿著 軸『向左』以速度 『保形』等速傳播,那麼 時刻時,這條曲線也可以用 來描述。如此這個保形的擾動 會滿足
偏微分方程式。
這就將我們帶進了所謂的『一維波動方程式』。
http://www.freesandal.org/?paged=4&m=201409
一七一七年出生的讓‧勒朗‧達朗貝爾 Jean le Rond D’Alembert,是法國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的身世非常可憐,是某位『作家』與一個『騎士』的私生子,出生後即被遺棄在巴黎的一座名為聖‧讓‧勒‧朗 Saint Jean-le-Rond 之教堂附近,故依習俗以教堂的名字取名,後為一位『玻璃匠』收養長大成人。達朗貝爾的一生在很多學科領域裡進行研究,於數學、力學、天文學、哲學、音樂和社會活動方面都有很多的建樹。一生六十六年間,著有八卷巨著《數學手冊》、力學專著《動力學》、二十三卷的《文集》以及《百科全書》的序言。他的很多的研究成果記載於《宇宙體系的幾個要點研究》中。一七四七年達朗貝爾發表了《Recherches sur la courbe que forme une corde tenduë mise en vibration》Researches on the curve that a tense cord forms [when] set into vibration 的論文;由於他的貢獻,其後之人將『一維波動方程式』以及它的『通用解』general solution 稱之為『達朗貝爾公式』d’Alembert’s formula。
如果說一個『擾動』可以數學上描述為 ,這是講在 時刻,這個擾動的『振幅』 在 所構成的座標系上看是一條『波前曲線』。假使這個波前沿著 軸『向右』以速度 『保形』等速傳播,那麼 時刻時,這條曲線就可以用 來描述。同樣的如果這個波前沿著 軸『向左』以速度 『保形』等速傳播,那麼 時刻時,這條曲線也可以用 來描述。如此這個保形的擾動 會滿足
偏微分方程式。
這就將我們帶進了所謂的『一維波動方程式』。由此來推測這個『偏微分方程式』的『通用解』將可以表示為:
在 x 軸上一個向左傳播的波和一個向右傳播的波的疊加。
在數學的描述上,一維波動方程式定義為︰
。
因此物理上的『直覺』,建議著數學上的『變數變換』
,這樣那個方程式就變成了
,因此
,此處的 就是『向左』與『向右』的波,一個與 有關的『待解』函數,從初始條件可得
『求解』再變換回 後就得到了達朗貝爾公式
為了闡明『波』的傳播與簡諧振子『振動』的密切關係,就讓我們考慮一個由『彈簧與質點』所構成的『彈簧鏈模型』物理系統︰
有 個質點 ── 它的大小不計,假設比 小很多 ── 以間隔 均勻的安置在總長度為 的彈簧鏈 ── 它的質量不計,假設比一個質點 小很多 ── 上,此系統總質量 ,鏈的總體虎克常數為
圖中 表示位於 處的質點偏離平衡位置的距離。
假使這個彈簧鏈物理系統不受其它外力作用,如果我們分析作用在位於 處的質點 上的力,依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此處 代表 處質點慣性力,而 表達 處質點所受到的來自左右『鄰近』兩方的『虎克之彈簧回復力』。因此根據『動力學』中的『達朗貝爾原理』── 知名的『虛功原理』的動力學版本 ──,這個位於 處質點的運動方程式是 ,所以
它可以用整個物理系統的常量 將上式改寫為
如果設想一條長度 的彈簧鏈模型之極限 狀況,此時 ,這個物理系統將可以看成『線密度』是 的『弦』了。這個系統的波動方程式為
比之於一維波動方程式,於是得到波速 。
果真是此處 一時 之『振動』,它要是掀起了『波瀾』,就將會引起了彼處 它時之『動盪』。易經裡講︰『震』亨。 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當真如此!!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是研究『波傳播』問題的一種『分析方法』。它能夠正確地『解釋』與『計算』波的傳播。其後德國物理學家古斯塔夫‧羅伯特‧克希荷夫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的『繞射公式』給繞射提供了一個嚴謹的數學基礎。聲波的繞射現象可能使得『聽音辨位』失了準頭,聲音來源處的『波』未必是經過繞射後感覺的『其所來處』,彷彿門外樓梯間角落邊的低語聲,誤以為來於自家的大門口!!
於此我們將簡單介紹一下菲涅耳的『實驗精神』,說一說『菲涅耳原理』的『數學表達』
如上圖所示,假使『點波源』 所發射出的球面波,它的複數『振幅』為 、『波長』是 、因此『波數』為 。由於一個球面波,『波擾』的數值大小與距離 成『反比』,『相位』會隨著波數 與距離 的乘積 而改變。所以在一個與點波源 距離為 的點 ,它的波擾是
,此處 。
根據惠根斯原理以及波的疊加原理,將所有與點 在『同一波前』上的點波源所發出的『次波』,針對於空間的某個 點,將各部份的『子波』貢獻疊加在一起,就能夠得到在點 的『總波擾』。為了和獲得的『實驗結果相符合』,菲涅耳發覺必須將計算結果乘以一個『常數因子』 與『傾斜因子』 ;此處 是三角形△ 在點 的外角。
常數因子意謂著『次波』與『主波』的相位差為 ,也就是說相對於主波,次波的相位超前了 ,此外次波與主波之間的振幅比率為 。關於傾斜因子的修正,菲涅耳設想,當 時,傾斜因子 是最大值;而當 時,傾斜因子 等於零。假使不做這個假設,那麼『次波』可以朝著各個方向傳播,這包括了『向前傳播』與『向後傳播』。然而實驗上並沒有觀察到向後傳播的『事實』,所以為了符合『實驗結果』,必須假定當『次波』朝著不同方向傳播時它的振幅不一樣,對於向前傳播的振幅最大,至於向後傳播的振幅很微小,可能等於零。經修正後,從點波源 發射出的波,其『波前』上之微小面元素 ,對於點 所貢獻的波擾 為
式中, 是 兩點間的距離。
因此,在點 的總波擾就是
。
此處, 代表波前的積分曲面。
當然從『克希荷夫繞射公式』,可以推導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而且並不需要菲涅耳提出的『假設』與『修正』,它們會在推導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顯露出來。因此惠更斯‧菲涅耳的表達式可以看成是克希荷夫繞射公式的一種近似。同時克希荷夫給出了『傾斜因子 』 的數學式為
。
於是可以知道,當 時,傾斜因子 是最大值 ;然而當 時,傾斜因子 並不等於零,而是 。所以『波』的確是朝所有『可能方向』傳播的!傾斜因子的存在使得次波的波幅會因為傳播方向的不同而不同︰朝著主波方向波幅較大;而逆著主波方向波幅較小。這解釋了為甚麼波動只會朝著前方傳播的物理現象 !!
讓我們玩一玩『電子繞射』的現象吧︰
清‧劉鶚‧《老殘遊記》
《詩經》毛詩序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風聲雨聲讀書聲雖然都是『聲』,但不知有幾人能詮釋『地籟』之『樂』;或許『誦讀聲』偶然入耳,聽之卻有『弦外之音』。終於『寰宇的振動』一分為三,成為了『自然之聲』、『言語之音』以及『動人之樂』!王小玉說書,字字清晰詞詞明白,音似行雲且聲若流水,一時雷鳴九霄之外,忽而泉湧九地之下,彼音擬樂此聲知音,相追相逐鎔鑄成了『天籟』的聲樂旋律!!
橫波 Transverse wave
縱波 Longitudinal wave
www.sandal.tw
波的散射定律 Scattering
波的反射定律 Reflection
波的漫反射 Diffuse reflection
波的折射定律 Refraction
波的繞射 Diffraction 與干涉 Interference
音樂
聲音頻譜
聲音合成器
超聲波影像
一個『擾動』可以數學上描述為 ,這是講在 時刻,這個擾動的『振幅』 在 所構成的座標系上看是一條『波前曲線』。假使這個波前沿著 軸『向右』以速度 『保形』等速傳播,那麼 時刻時,這條曲線就可以用 來描述。同樣的如果這個波前沿著 軸『向左』以速度 『保形』等速傳播,那麼 時刻時,這條曲線也可以用 來描述。如此這個保形的擾動 會滿足
偏微分方程式。
這就將我們帶進了所謂的『一維波動方程式』。
http://www.freesandal.org/?paged=4&m=201409
按月彙整:2014 年 09 月
【Sonic π】聲波之傳播原理︰原理篇《三》
我們已經知道,在物理上『波』是『空間』或者『物質』中『擾動』的『傳播現象』。它在傳播時『波前』將『能量』由此處帶往彼處,通常『波』即使需要透過『介質』傳播,構成那個介質的『物質粒子』在『波前通過時』並不會產生『永久性位移』之變化,也不會一併跟著『波前前進』發生了『物質傳送』的現象。假使說將『波前』想像成空間『擾動式樣』,分布在『介質』的『空間』裡,那麼『波前』在『時間』中行徑之『變化』,也就是『波傳播』的『時空圖像』了。自然界各種不同類型的『波』,不論它是『機械的』還是『非機械的』都可以由廣義的『波動方程式』來描述,然而『具體現象』之『□□波』的『數學形式』,卻是各有各的不同。
一個『振動』的『音叉』因為與『周遭空氣』的碰撞傳遞『能量』給空氣中的某些『分子』,然後這些分子又去碰撞『周遭另一些分子』將『振動』漸次依時傳遞下去。然而在『傳遞振動』時,先時碰撞之『所得』將為此時碰撞之『所失』,因此『空氣分子』並不會因為『傳播聲音』就跟著聲音『一塊跑了』!!
一個『振動』的『音叉』因為與『周遭空氣』的碰撞傳遞『能量』給空氣中的某些『分子』,然後這些分子又去碰撞『周遭另一些分子』將『振動』漸次依時傳遞下去。然而在『傳遞振動』時,先時碰撞之『所得』將為此時碰撞之『所失』,因此『空氣分子』並不會因為『傳播聲音』就跟著聲音『一塊跑了』!!
如果說一個『擾動』可以數學上描述為 ,這是講在 時刻,這個擾動的『振幅』 在 所構成的座標系上看是一條『波前曲線』。假使這個波前沿著 軸『向右』以速度 『保形』等速傳播,那麼 時刻時,這條曲線就可以用 來描述。同樣的如果這個波前沿著 軸『向左』以速度 『保形』等速傳播,那麼 時刻時,這條曲線也可以用 來描述。如此這個保形的擾動 會滿足
偏微分方程式。
這就將我們帶進了所謂的『一維波動方程式』。由此來推測這個『偏微分方程式』的『通用解』將可以表示為:
在 x 軸上一個向左傳播的波和一個向右傳播的波的疊加。
在數學的描述上,一維波動方程式定義為︰
。
前面所講的『波前保形』傳播想法,舉例來說它可以是一個『平面波』在『均勻介質』中的傳播,或者說是某種『自然』或『人為』的『線型水面波』 。大自然中的『現象』有時會『指引』數學上『求解』的『方向』,因為終究人們能夠發現的那個現象方程式,也是來自於『大自然』的啊!!難到一個不受外物影響的『波前』它在 時刻的『相同相位』── ── 之點,到了 時刻就會變成不一樣的嗎??
,這樣那個方程式就變成了
,因此
,此處的 就是『向左』與『向右』的波,一個與 有關的『待解』函數,從初始條件可得
『求解』再變換回 後就得到了達朗貝爾公式
為了闡明『波』的傳播與簡諧振子『振動』的密切關係,就讓我們考慮一個由『彈簧與質點』所構成的『彈簧鏈模型』物理系統︰
有 個質點 ── 它的大小不計,假設比 小很多 ── 以間隔 均勻的安置在總長度為 的彈簧鏈 ── 它的質量不計,假設比一個質點 小很多 ── 上,此系統總質量 ,鏈的總體虎克常數為
圖中 表示位於 處的質點偏離平衡位置的距離。
假使這個彈簧鏈物理系統不受其它外力作用,如果我們分析作用在位於 處的質點 上的力,依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此處 代表 處質點慣性力,而 表達 處質點所受到的來自左右『鄰近』兩方的『虎克之彈簧回復力』。因此根據『動力學』中的『達朗貝爾原理』── 知名的『虛功原理』的動力學版本 ──,這個位於 處質點的運動方程式是 ,所以
它可以用整個物理系統的常量 將上式改寫為
如果設想一條長度 的彈簧鏈模型之極限 狀況,此時 ,這個物理系統將可以看成『線密度』是 的『弦』了。這個系統的波動方程式為
比之於一維波動方程式,於是得到波速 。
果真是此處 一時 之『振動』,它要是掀起了『波瀾』,就將會引起了彼處 它時之『動盪』。易經裡講︰『震』亨。 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當真如此!!
【Sonic π】聲波之傳播原理︰原理篇《二》
惠更斯原理
在『波前』wavefront 上的每一個點都可以將它看成是產生『球面次波』Spherical secondary waves 的『點波源』,而在這『之後』任何時刻的『波前』則可看作是這一些『相同相位子波』的『包絡』Envlope 『線』或者『面』。
那麼什麼是『包絡』的呢?從幾何學上講,一個『曲線族』的『包絡線』與該曲線族中的每一條曲線都『相切』tangent to 於某一點。一七三四年法國數學家亞歷克西斯‧克勞德‧克萊羅 Alexis Claude de Clairault 提出 方程式。如果將該方程式對變數 再次作『微分』得到 ,因此 或者 。假使 ,那麼 是一個『常數』,將之代入原方程式得到『曲線族』 的一般解。如果 ,它的解是上述曲線族的『包絡線』。舉例而言,下圖是 的圖示
其次『波前』的形狀可以被經過的『光學系統』所改變;而『相位相同』是講在 時間的波前『次波』都經過了『相同』的『時距』,形成了 新的波前。
藉著這原理,惠更斯給出了波的『直線傳播』與『球面傳播』的『定性』解釋,並且推導出了『反射定律』與『折射定律』。但是他卻不能解釋,為什麼當光波遇到『銳邊』、『小孔』或『狹縫』時,會偏離了直線傳播,也就是說會發生『繞射』現象。除此之外『惠更斯原理』假設了『次波』只會朝著『行進方向』傳播;然而他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它們不可以朝反方向傳播的呢?
法國物理學家奧古斯丁‧菲涅耳 Augustin Fresnel ,是『波動光學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在惠更斯原理的基礎上假設這些『次波會彼此發生干涉』 ,這就是現今所稱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是『惠更斯原理』與『干涉原理』的開花結果。一八一八年菲涅耳將他的論文提交給法蘭西學術院的評委會。評委會的會員西莫恩‧德尼‧帕松 Siméon Denis Poisson 認為假使菲涅耳的理論成立,那麼將光波照射於一小塊圓形擋板時,所形成的陰影之中央必定會有一個亮斑,因此他推斷這理論不正確。同時與會的弗朗索瓦‧讓‧多米尼克‧阿拉戈 François Jean Dominique Arago 親自動手做了這個實驗,結果與預測相符,證實了菲涅耳原理的正確無誤。這實驗是支持光波動說的強有力的證據,與楊氏的雙縫實驗共同反駁了牛頓主導的光粒子說。
在『波前』wavefront 上的每一個點都可以將它看成是產生『球面次波』Spherical secondary waves 的『點波源』,而在這『之後』任何時刻的『波前』則可看作是這一些『相同相位子波』的『包絡』Envlope 『線』或者『面』。
那麼什麼是『包絡』的呢?從幾何學上講,一個『曲線族』的『包絡線』與該曲線族中的每一條曲線都『相切』tangent to 於某一點。一七三四年法國數學家亞歷克西斯‧克勞德‧克萊羅 Alexis Claude de Clairault 提出 方程式。如果將該方程式對變數 再次作『微分』得到 ,因此 或者 。假使 ,那麼 是一個『常數』,將之代入原方程式得到『曲線族』 的一般解。如果 ,它的解是上述曲線族的『包絡線』。舉例而言,下圖是 的圖示
其次『波前』的形狀可以被經過的『光學系統』所改變;而『相位相同』是講在 時間的波前『次波』都經過了『相同』的『時距』,形成了 新的波前。
藉著這原理,惠更斯給出了波的『直線傳播』與『球面傳播』的『定性』解釋,並且推導出了『反射定律』與『折射定律』。但是他卻不能解釋,為什麼當光波遇到『銳邊』、『小孔』或『狹縫』時,會偏離了直線傳播,也就是說會發生『繞射』現象。除此之外『惠更斯原理』假設了『次波』只會朝著『行進方向』傳播;然而他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它們不可以朝反方向傳播的呢?
法國物理學家奧古斯丁‧菲涅耳 Augustin Fresnel ,是『波動光學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在惠更斯原理的基礎上假設這些『次波會彼此發生干涉』 ,這就是現今所稱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是『惠更斯原理』與『干涉原理』的開花結果。一八一八年菲涅耳將他的論文提交給法蘭西學術院的評委會。評委會的會員西莫恩‧德尼‧帕松 Siméon Denis Poisson 認為假使菲涅耳的理論成立,那麼將光波照射於一小塊圓形擋板時,所形成的陰影之中央必定會有一個亮斑,因此他推斷這理論不正確。同時與會的弗朗索瓦‧讓‧多米尼克‧阿拉戈 François Jean Dominique Arago 親自動手做了這個實驗,結果與預測相符,證實了菲涅耳原理的正確無誤。這實驗是支持光波動說的強有力的證據,與楊氏的雙縫實驗共同反駁了牛頓主導的光粒子說。
於此我們將簡單介紹一下菲涅耳的『實驗精神』,說一說『菲涅耳原理』的『數學表達』
如上圖所示,假使『點波源』 所發射出的球面波,它的複數『振幅』為 、『波長』是 、因此『波數』為 。由於一個球面波,『波擾』的數值大小與距離 成『反比』,『相位』會隨著波數 與距離 的乘積 而改變。所以在一個與點波源 距離為 的點 ,它的波擾是
,此處 。
根據惠根斯原理以及波的疊加原理,將所有與點 在『同一波前』上的點波源所發出的『次波』,針對於空間的某個 點,將各部份的『子波』貢獻疊加在一起,就能夠得到在點 的『總波擾』。為了和獲得的『實驗結果相符合』,菲涅耳發覺必須將計算結果乘以一個『常數因子』 與『傾斜因子』 ;此處 是三角形△ 在點 的外角。
常數因子意謂著『次波』與『主波』的相位差為 ,也就是說相對於主波,次波的相位超前了 ,此外次波與主波之間的振幅比率為 。關於傾斜因子的修正,菲涅耳設想,當 時,傾斜因子 是最大值;而當 時,傾斜因子 等於零。假使不做這個假設,那麼『次波』可以朝著各個方向傳播,這包括了『向前傳播』與『向後傳播』。然而實驗上並沒有觀察到向後傳播的『事實』,所以為了符合『實驗結果』,必須假定當『次波』朝著不同方向傳播時它的振幅不一樣,對於向前傳播的振幅最大,至於向後傳播的振幅很微小,可能等於零。經修正後,從點波源 發射出的波,其『波前』上之微小面元素 ,對於點 所貢獻的波擾 為
式中, 是 兩點間的距離。
因此,在點 的總波擾就是
。
此處, 代表波前的積分曲面。
當然從『克希荷夫繞射公式』,可以推導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而且並不需要菲涅耳提出的『假設』與『修正』,它們會在推導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顯露出來。因此惠更斯‧菲涅耳的表達式可以看成是克希荷夫繞射公式的一種近似。同時克希荷夫給出了『傾斜因子 』 的數學式為
。
於是可以知道,當 時,傾斜因子 是最大值 ;然而當 時,傾斜因子 並不等於零,而是 。所以『波』的確是朝所有『可能方向』傳播的!傾斜因子的存在使得次波的波幅會因為傳播方向的不同而不同︰朝著主波方向波幅較大;而逆著主波方向波幅較小。這解釋了為甚麼波動只會朝著前方傳播的物理現象 !!
讓我們玩一玩『電子繞射』的現象吧︰
假使你的電腦上沒有『Java Web Start』,然而安裝了『java』,請至 PhET 的這個網頁直接下載『davisson-germer_en.jar』的檔案。然後用『java -jar 檔名.jar』執行。
【Sonic π】聲波之傳播原理︰原理篇《一》
光的『本性』到底是什麼?一個光的『折射問題』就曾經在科學史上引發過大『論戰』!追根溯源西元二世紀時古希臘的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y 在所著之《光學》Optics 第五卷裡,提出了他的折射實驗與定律。也許在那個時代,並不清楚『正弦』Sin 的概念,所以他結論並不正確。其後於九八四年伊朗學者伊本‧沙爾 Ibn Sahl 在《論點火鏡子與透鏡》On Burning Mirrors and Lenses 裡最早正確地描述了『折射定律』,並且將之應用於找出能夠讓『光聚焦』而又不會產生『幾何像差』之『透鏡』的形狀。然而只可惜他的研究結果並未為其它的學者所注意到。因此往後的許多年,人們又再次的從托勒密的『錯誤理論』開始『研究折射』。到了十一世紀初阿拉伯的學者海什木 Al Hazen 『重新再做』托勒密的實驗,雖然在著作的《光學書》Book of Optics 中總結出了一些法則,卻也沒能夠得出折射的『正弦定律』。如此又過了五百年,一六零二年英國天文學家托馬斯‧哈里奧特 Thomas Harriot 重新發現了『折射定律』,不過他並沒有發表這個結果,只是在與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 Johannes Kepler 通信中曾提及過這件事。其後於一六二一年荷蘭天文學家威理博‧司乃耳 Willebrord Snellius 推導出了一個數學上的『等同形式』,然而在其有生之年,人們並不知道他的成就。作者雖然不知這些偉大的『天文學家們』為何當時『人不知』他們的『研究結論』?然而設想從事『竹藤工藝』者,假使不知道『如何彎曲』那個『竹片』與『藤條』的話,大概想做『什麼家具』都可能是困難的吧!那麼如果不知道如何『屈折光線』,一個天文學家又怎麽能夠製造『好的透鏡』,用以『觀測天象』的呢??
一六三七年法國的大哲學家勒內‧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 在其專著《屈光學》Dioptrics 裡,推導出了這個『折射定律』,並且用自己的理論解析了一系列的『光學問題』。在這推導裡,他做了兩個『假設』︰一、『光』的『傳播速度』與周遭的『介質密度』成『正比』;二、『光的速度』沿著『交界面』方向的『速度分量守恆』。一六六二年法國律師和業餘數學家皮埃爾‧德‧費馬 Pierre de Fermat 發表了『最短時間原理』:光線傳播的路徑是需時最少的路徑。藉此推導出了『折射定律』,但是該原理假設了與笛卡兒相反之『光的傳播速度與介質密度成反比』,為此費馬強烈的反駁笛卡兒的導引,認為笛卡爾的假設是錯誤的。根據歷史學者以撒‧福雪斯 Issac Vossius 一六六二年在著作《De natura lucis et proprietate》裏的敘述,笛卡兒事先閱讀了司乃耳的論文,然後調製出自己的導引。有些歷史學者覺得這指控太過誇張,令人難以置信;也有很多歷史學者都存疑過曾經發生了這回事,然而費馬與惠更斯卻分別多次重複地譴責笛卡兒之行為缺失。在此不論歷史上的『是非對錯』,這場光的『粒子說』與『波動說』之大戰正方興未艾!一六六四年英國博物學家羅伯特‧虎克 Robert Hooke 開始提倡光的『波動說』。但是一六六九年被授予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的牛頓卻是笛卡兒的『光粒子說』之發揚者。一六七零年到一六七二年期間,牛頓負責在校講授光學。他研究了光的折射,發表『三稜鏡』可以將白光發散成彩色光譜,而且藉著透鏡和另一個三稜鏡可以將彩色光譜合組為白光。雖然虎克本人曾經公開批評牛頓的光微粒說。但是因為牛頓在多門物理領域的成就,使得他被公認是這場『光本性爭論』的贏家。
一六七八年荷蘭物理、天文和數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Christiaan Huygens 依據虎克的提議,在其著作《光論》(Traité de la Lumiere)裡應用他創造的『子波原理』 ── 今天的惠更斯原理──,從光的波動性質,成功的推導出並且解釋了司乃耳定律。之後於一七零三年惠更斯在其著作《Dioptrica》中又談到了這定律,並且正式的將這定律的發現歸功於司乃耳。一八零二年英國的科學家與醫生托馬斯‧楊 Thomas Young ── 被譽為『世界上最後一個什麼都知道的人』 ── 做實驗發現,當光波從較低密度介質傳播到較高密度介質時,光波的波長會變短,他因此歸結出光波的傳播速度會降低。楊氏之所以大名鼎鼎在於他所提出的『雙縫實驗』 double-slit experiment 就是這一場『古典光本性大戰』勝負之最終『判定性實驗』。之後這個『光本性問題』又發生了量子力學史上的『愛因斯坦‧波耳』大戰,以及波耳所提出的『波、粒互補性原理』。那麼光到底是什麼呢??請看
這段動畫影片道盡了現今科學所了解的『量子本性』,妙哉!沒有『觀察者』時它是『波』,想確定『它』而『作觀察』時,它又是『粒子』,果真是 Oh! My God !!
也就是說『費馬原理』可以讓你『改造』樹莓派『攝像模組』的『眼睛』,讓它能夠『看的更遠』或者『顯現微物』,如此各類『攝影』將會更『得手應心』的了!!
光的『反射定律』推導
假設光線從 點出發經過 點,被反射到 點。那麼這個『光徑函數』 是
。
根據費馬原理,光線會選擇光徑函數為極值的路徑。因此 ,所以得到
。
然而
。
故得 ,
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折射定律』推導
假設光線從左方『折射率』為 的介質一的 點,經過 點到達『折射率』為 的介質二之 點。由『光速』的『費馬假設』我們可以得到這兩個介質中的光速為
,式中 是『真空光速』。那麼這條光線沿著 走,所需要的時間『光時函數』 是
。
根據費馬原理,光線會選擇所需時間為最短的路徑,於是 ,所以得到
。
然而
故得 。
這就是司乃耳『折射定律』。
一六三七年法國的大哲學家勒內‧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 在其專著《屈光學》Dioptrics 裡,推導出了這個『折射定律』,並且用自己的理論解析了一系列的『光學問題』。在這推導裡,他做了兩個『假設』︰一、『光』的『傳播速度』與周遭的『介質密度』成『正比』;二、『光的速度』沿著『交界面』方向的『速度分量守恆』。一六六二年法國律師和業餘數學家皮埃爾‧德‧費馬 Pierre de Fermat 發表了『最短時間原理』:光線傳播的路徑是需時最少的路徑。藉此推導出了『折射定律』,但是該原理假設了與笛卡兒相反之『光的傳播速度與介質密度成反比』,為此費馬強烈的反駁笛卡兒的導引,認為笛卡爾的假設是錯誤的。根據歷史學者以撒‧福雪斯 Issac Vossius 一六六二年在著作《De natura lucis et proprietate》裏的敘述,笛卡兒事先閱讀了司乃耳的論文,然後調製出自己的導引。有些歷史學者覺得這指控太過誇張,令人難以置信;也有很多歷史學者都存疑過曾經發生了這回事,然而費馬與惠更斯卻分別多次重複地譴責笛卡兒之行為缺失。在此不論歷史上的『是非對錯』,這場光的『粒子說』與『波動說』之大戰正方興未艾!一六六四年英國博物學家羅伯特‧虎克 Robert Hooke 開始提倡光的『波動說』。但是一六六九年被授予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的牛頓卻是笛卡兒的『光粒子說』之發揚者。一六七零年到一六七二年期間,牛頓負責在校講授光學。他研究了光的折射,發表『三稜鏡』可以將白光發散成彩色光譜,而且藉著透鏡和另一個三稜鏡可以將彩色光譜合組為白光。雖然虎克本人曾經公開批評牛頓的光微粒說。但是因為牛頓在多門物理領域的成就,使得他被公認是這場『光本性爭論』的贏家。
一六七八年荷蘭物理、天文和數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Christiaan Huygens 依據虎克的提議,在其著作《光論》(Traité de la Lumiere)裡應用他創造的『子波原理』 ── 今天的惠更斯原理──,從光的波動性質,成功的推導出並且解釋了司乃耳定律。之後於一七零三年惠更斯在其著作《Dioptrica》中又談到了這定律,並且正式的將這定律的發現歸功於司乃耳。一八零二年英國的科學家與醫生托馬斯‧楊 Thomas Young ── 被譽為『世界上最後一個什麼都知道的人』 ── 做實驗發現,當光波從較低密度介質傳播到較高密度介質時,光波的波長會變短,他因此歸結出光波的傳播速度會降低。楊氏之所以大名鼎鼎在於他所提出的『雙縫實驗』 double-slit experiment 就是這一場『古典光本性大戰』勝負之最終『判定性實驗』。之後這個『光本性問題』又發生了量子力學史上的『愛因斯坦‧波耳』大戰,以及波耳所提出的『波、粒互補性原理』。那麼光到底是什麼呢??請看
這段動畫影片道盡了現今科學所了解的『量子本性』,妙哉!沒有『觀察者』時它是『波』,想確定『它』而『作觀察』時,它又是『粒子』,果真是 Oh! My God !!
在說費馬原理之前,讓我們先談談一個函數 如何求『極值』── 極大值、極小值或拐點 ── 的問題。假使我們把函數看成是『山巒起伏』,那麼從經驗上講『山頂』就是它比『週邊都高』的地方;而『山谷』就是它比『週邊都低』的位置,一般都會比較『平坦』。因此觀察一個函數之各個點的『斜率』就可以知道它的『起伏變化』,那一些『斜率為零』的『點』,就可能是該函數那個『點附近區域』裡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當然也可能是『凹凸改變處』,這時叫做『拐點』或者『反曲點』,它並不是那個區域裡的『極大極小值』。在數學裡一個函數『求斜率』的方法就是將該函數『微分』 。
就像有人說的︰『費馬原理』也許不應該稱作『最短時間原理』,而是應該叫做『平穩時間原理』。因為事實上光線並非都是選擇這一條『時間最短』的路徑。比方說右圖的『半圓形鏡面』,光走得路徑 是反射路徑中的『最大值』。而在 『圓平面切合鏡面』圖中,光走得路徑 卻是那一個所有『可能路徑』函數中的『拐點』。而這個『平穩』是說著所有可能路徑 的『光徑函數』是『可微分的』這一件事。那麼這個『費馬原理』有什麼重要性嗎?它是『幾何光學』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來『推導』各類由『鏡面』與『透鏡』組合而成的『光學系統』的『成像原理』。『理解』種種『光學設備』── 望遠鏡、顯微鏡、放大鏡、近視眼鏡… ── 的『設計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推導
假設光線從 點出發經過 點,被反射到 點。那麼這個『光徑函數』 是
。
根據費馬原理,光線會選擇光徑函數為極值的路徑。因此 ,所以得到
。
然而
。
故得 ,
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折射定律』推導
假設光線從左方『折射率』為 的介質一的 點,經過 點到達『折射率』為 的介質二之 點。由『光速』的『費馬假設』我們可以得到這兩個介質中的光速為
,式中 是『真空光速』。那麼這條光線沿著 走,所需要的時間『光時函數』 是
。
根據費馬原理,光線會選擇所需時間為最短的路徑,於是 ,所以得到
。
然而
故得 。
這就是司乃耳『折射定律』。
【Sonic π】聲波之傳播原理︰振動篇
來自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 PhET Physics Education Technology 計劃,免費提供以樂趣、互動與研究為基礎的物理現象模擬軟體。這一個計畫是由二零零二年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卡爾‧埃德溫‧威曼 Carl Edwin Wieman 所發起,根據 WiKi 上所載
began with Wieman’s vision to improve the way science is taught and learned. Their stated mission is “To advance science and math literacy and education worldwide through free interactive simulations.”
,按照現今官網的說明
About PhET
PhET provides fun, interactive, research-based simulations of physical phenomena for free. We believe that our research-based approach- incorporating findings from prior research and our own testing- enables students 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real-life phenomena and the underlying science,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
目前它的線上內容早已經括及多類科學領域,並且很多內容也有了中文的翻譯網頁。作者認為如何用計算機輔助『教育』與『學習』正是今日當有之重要的『學習工具』,實現人們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日常生活』中所經驗到的種種『自然現象』的教育宗旨。當你閱讀本文看到有『點擊啟動』的圖片時,請在『點擊啟動』的方形區域外,使用『滑鼠左鍵』點擊圖片的任何位置,進入嵌入式『PhET』線上模擬器的軟體世界。
依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一個簡諧振子的方程式為
,它的解是
,此處 是『相位角』,
,式中 是『角頻率』, 是『周期』。
也就是說簡諧振子是一種『頻率』為 ,『振幅』為 的週期運動。假設 的初始時,,得到
動能 = ,位能=,系統總能量
由此可以知道簡諧振子的系統總能量是一個常數,這稱之為『能量守恆量』定律,它和『振幅』的平方成正比。它的『頻率』 只依賴於系統『固有』的 與 ,也是一個不變的常量。
依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一個受驅振子的方程式為
,一般將之改寫為
,此處 稱為『無阻尼』角頻率,而 叫做『阻尼比率』。如果『外力』,那個方程式就成了『阻尼振子』的方程式
,當 它的解是
,此處 是相位角。
假使 它的解是
。
如果我們從 的值來看『阻尼振子』的系統行為,當 時,這一個系統已經『振動』不起來了,通常叫做『過阻尼』,負數的『指數項』使得系統的能量隨時間逐漸減少, 的數值愈大能量減少將慢愈遲回到平衡。當 時,這一個系統也『振動』不起來了,通常稱之為『臨界阻尼』,此時系統會用最快的方式設法回到平衡,這個可是『關門』系統的『最佳解』!!。當 時,這樣的諧振子系統稱作『低阻尼』,這時系統用著『低於無阻尼』的『頻率』振動,系統的『振幅』隨著時間以 為比率逐漸減小以至於『不振動』為止。事實上從自然界中來的一般現象都會比『理論值』更快的到達『停止點』,就像說不只有『動摩擦力』與『靜摩擦力』之區分,摩擦力的『速度相關性』也不是這麼『簡單的正比』之假設,更別說理論上還有著『摩擦生熱』的問題必須要考慮。我們也許可以說為著追求『基本現象的理解』,通常都會『假設』了一些數學上『解答問題』的『理想條件』。
現在談談受外力影響下的受驅振子︰
它的解是
,此處相位角 由 所決定。
這個系統因為零點時刻突然受到固定大小的外力 所驅動,震盪以 為比率逐漸增大,一般用 為時間尺度來衡量這個變化,每一 單位時間,系統將以 為比率改變振幅,在物理上稱之為『弛豫時間』Relaxation Time,工程上常用多的 單位時間,來談震盪達到預期大小的『安定時間』settling time。果真是『風吹枝擺』,待其風歇『搖曳而止』!!
是驅動力的振幅大小。在線性微分方程式如 的『求解』裡,如過『』是 的一個解,『』是 一個『特解』,那麼『』就是該方程是的『通解』。我們已經知道 的『低阻尼振子』之解在若干個弛豫時間後數值將變得太小了,所以它對於系統長時間之後的『行為』沒有太多的貢獻。因此我們說這個系統的『穩態解』steady-state solution 是
,此處
是『響應阻抗』函數。而 是驅動力引發的相位角,可由
所決定,一般它表達著相位『遲滯』 lag 現象。
物理上所說的『慣性』是指一個系統遭受外力時,它會發生『抵抗變化』的作為。這就是『響應阻抗』和『相位遲滯』的物理原由與命名由來。假使考察穩態解,我們是否可以講︰『原因 』── ── 產生成正比之『結果』── ── 的呢??
─── 部落格訊息︰玩樹莓派, 自得其樂!!───
began with Wieman’s vision to improve the way science is taught and learned. Their stated mission is “To advance science and math literacy and education worldwide through free interactive simulations.”
,按照現今官網的說明
About PhET
PhET provides fun, interactive, research-based simulations of physical phenomena for free. We believe that our research-based approach- incorporating findings from prior research and our own testing- enables students 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real-life phenomena and the underlying science,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
目前它的線上內容早已經括及多類科學領域,並且很多內容也有了中文的翻譯網頁。作者認為如何用計算機輔助『教育』與『學習』正是今日當有之重要的『學習工具』,實現人們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日常生活』中所經驗到的種種『自然現象』的教育宗旨。當你閱讀本文看到有『點擊啟動』的圖片時,請在『點擊啟動』的方形區域外,使用『滑鼠左鍵』點擊圖片的任何位置,進入嵌入式『PhET』線上模擬器的軟體世界。
一 個諧振子 harmonic oscillator 是一個物理系統,當它從平衡位置發生位移時,會受到一個正比於位移量 的恢復力 ── 虎克定律──︰ ,其中 是一個正值常數。假使這個系統不受其它的外力影響,通常稱作『簡諧振子』Simple harmonic oscillator;如果此系統同時遭受到與速度成正比的『摩擦力』 ,一般叫做『阻尼振子』Damped harmonic oscillator;要是這個系統還有著跟時間相關的外力 的作用,那麼就稱之為『受驅振子』Driven harmonic oscillators。
,它的解是
,此處 是『相位角』,
,式中 是『角頻率』, 是『周期』。
也就是說簡諧振子是一種『頻率』為 ,『振幅』為 的週期運動。假設 的初始時,,得到
動能 = ,位能=,系統總能量
由此可以知道簡諧振子的系統總能量是一個常數,這稱之為『能量守恆量』定律,它和『振幅』的平方成正比。它的『頻率』 只依賴於系統『固有』的 與 ,也是一個不變的常量。
依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一個受驅振子的方程式為
,一般將之改寫為
,此處 稱為『無阻尼』角頻率,而 叫做『阻尼比率』。如果『外力』,那個方程式就成了『阻尼振子』的方程式
,當 它的解是
,此處 是相位角。
假使 它的解是
。
如果我們從 的值來看『阻尼振子』的系統行為,當 時,這一個系統已經『振動』不起來了,通常叫做『過阻尼』,負數的『指數項』使得系統的能量隨時間逐漸減少, 的數值愈大能量減少將慢愈遲回到平衡。當 時,這一個系統也『振動』不起來了,通常稱之為『臨界阻尼』,此時系統會用最快的方式設法回到平衡,這個可是『關門』系統的『最佳解』!!。當 時,這樣的諧振子系統稱作『低阻尼』,這時系統用著『低於無阻尼』的『頻率』振動,系統的『振幅』隨著時間以 為比率逐漸減小以至於『不振動』為止。事實上從自然界中來的一般現象都會比『理論值』更快的到達『停止點』,就像說不只有『動摩擦力』與『靜摩擦力』之區分,摩擦力的『速度相關性』也不是這麼『簡單的正比』之假設,更別說理論上還有著『摩擦生熱』的問題必須要考慮。我們也許可以說為著追求『基本現象的理解』,通常都會『假設』了一些數學上『解答問題』的『理想條件』。
現在談談受外力影響下的受驅振子︰
它的解是
,此處相位角 由 所決定。
這個系統因為零點時刻突然受到固定大小的外力 所驅動,震盪以 為比率逐漸增大,一般用 為時間尺度來衡量這個變化,每一 單位時間,系統將以 為比率改變振幅,在物理上稱之為『弛豫時間』Relaxation Time,工程上常用多的 單位時間,來談震盪達到預期大小的『安定時間』settling time。果真是『風吹枝擺』,待其風歇『搖曳而止』!!
是驅動力的振幅大小。在線性微分方程式如 的『求解』裡,如過『』是 的一個解,『』是 一個『特解』,那麼『』就是該方程是的『通解』。我們已經知道 的『低阻尼振子』之解在若干個弛豫時間後數值將變得太小了,所以它對於系統長時間之後的『行為』沒有太多的貢獻。因此我們說這個系統的『穩態解』steady-state solution 是
,此處
是『響應阻抗』函數。而 是驅動力引發的相位角,可由
所決定,一般它表達著相位『遲滯』 lag 現象。
物理上所說的『慣性』是指一個系統遭受外力時,它會發生『抵抗變化』的作為。這就是『響應阻抗』和『相位遲滯』的物理原由與命名由來。假使考察穩態解,我們是否可以講︰『原因 』── ── 產生成正比之『結果』── ── 的呢??
─── 部落格訊息︰玩樹莓派, 自得其樂!!───
【Sonic π】描摹聲音
清‧劉鶚‧《老殘遊記》
《詩經》毛詩序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風聲雨聲讀書聲雖然都是『聲』,但不知有幾人能詮釋『地籟』之『樂』;或許『誦讀聲』偶然入耳,聽之卻有『弦外之音』。終於『寰宇的振動』一分為三,成為了『自然之聲』、『言語之音』以及『動人之樂』!王小玉說書,字字清晰詞詞明白,音似行雲且聲若流水,一時雷鳴九霄之外,忽而泉湧九地之下,彼音擬樂此聲知音,相追相逐鎔鑄成了『天籟』的聲樂旋律!!
橫波 Transverse wave
縱波 Longitudinal wave
www.sandal.tw
波的散射定律 Scattering
波的反射定律 Reflection
波的漫反射 Diffuse reflection
波的折射定律 Refraction
波的繞射 Diffraction 與干涉 Interference
音樂
聲音頻譜
聲音合成器
超聲波影像
依據《後漢書‧天文志》載:『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年六月消』。那一顆『超新星』 ── 天關客星、金牛座 星 ── 於一八五年十二月七日爆炸,在夜空中照耀了八個月,最後變成了今天的『蟹狀星雲』!這星光經過六千五百餘年的時間,穿越太空到達了地球,不知它是否捎來了任何訊息?光是一種『電磁波』,它走的路徑和交互變換的『電磁場』垂直,這在物理上稱作『橫波』 。雖然一根彈撥的『弦』也是『橫波』,在『真空』裡也能『振動』,但這個『弦上波』卻苦於無有『媒介物』medium 可以傳『琴聲』!!
『振動』與『波』的概念其實是難分難解。『振動』可以不是『波』,就是說『它只振動』卻不『擾動周遭』或者『無物可擾』,所以它不產生『波的傳播』。然而『波』主要關注於『擾動傳播』,它可能需要周遭『介質』,因此是一種『 機械波』── 比方,水面波、弦上波 ──,或者可以不需要周遭『介質』,所以不是一種『 機械波』── 就像,引力波、電磁波 ──。但是它的發生總會有一個『擾動源』,在此它與『振動』概念彼此又交織交會。從一個波的『擾動源』或周遭『介質』之『振動方向』與該介質中波的『傳播方向』可以區分兩種關係,一是兩方向『相互垂直』稱做『橫波』Transverse wave,另一是兩方向『相互平行』叫做『縱波』Longitudinal wave。
『聲波』是聲音的『傳播』方式,是一種『機械波』,由物體或聲源『振動』產生,聲波傳播的『媒介空間』一般稱之為『聲場』。它在『氣體』和『液體』介質中傳播時是一種『縱波』,但是在『固體』介質中傳播 時可能會有『橫波』的產生。人類的『耳朵』通常之『聽覺』範圍的『聲波頻率』是在 到 之間。事實上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聽覺範圍有所不同,比方說『狗』可以聽到高達 的『超聲波』,卻無法聽見 以下的『重低音』。奇怪乎『波斯的貓』可以聽到 70,000赫茲的超聲波!!
既然『聲』也是『波』,所以它就有像『光』一樣的各種『波』的『性質』,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聲光現象』帶給人們的『感覺』卻為什麼又是如此的不同的呢?這主要是因為兩者的『波長』尺度不同所產生的。光速雖快 299,792,458米/秒,然而『可見光』 的部分卻很窄,大約落在波長 0.39 到 0.7 微【】米之間。這很接近『塵埃』顆粒尺寸範圍,它的直徑通常小於五百微米,小於十微米的懸浮粒子 PM10 ,被認定為有害於人體,小於 2.5 微米的細顆粒物 PM2.5 ,更可以穿透肺泡直達血液。英國物理學家瑞利 Rayleigh 發現當光通過的介質含有『直徑比它的波長小很多』之微小顆粒時會發生『散射』︰
瑞利散射光的強度和入射光波長 的 4次方成反比:
,其中是入射光的光強分布函數。
由於空氣分子的散射,這就是天空常為『藍色』和的太陽常為『黃紅』色調的原因。一九零八年德國物理學家古斯塔夫‧米 Gustav Mie 提出當顆粒尺度相似或大於散射光的波長時,大部分的入射光線會沿著前進的方向進行散射,米式散射的程度跟波長是無關的,而且光散射後的性質也不會改變。因此散射光線會呈現出『白色』或者『灰色』。這就是正午經過太陽照射的雲彩經常會呈現的顏色。
但是一般而言聲音的傳播速度是︰固體 液體 氣體。在乾燥無風的空氣中聲速為 ,在常溫 ℃ 下,空氣中的聲速為 343 米∕秒。因此『可聞聲』之波長範圍在 1.7 公分至 l7 米之間。果真是一者『和光同塵』 ;另一者『暢行無阻』的啊!
當波在來源的介質行進,遭遇到不同之『傳播性質』的另一個介質時,此時它的傳播方向會突然的『改變』,這個回到其來源之介質的現象稱之為『反射』。當波被反射時會遵守反射定律,即『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假使那個『反射界面』不是平滑的,即使原先的波如同『平行光線』,由於各條光線的反射的方向會不同,所以『反射光』就因混亂而『無固定方向』。不要以為這個現象不好,與『位置無關』之均衡的『照明』 和等同的『音量』,正是藉此所產生的。然而『光源』一滅就『四處漆黑』,『呼聲』已過卻能『空谷回響』,這又道說著『聲光』的『不同處』。所謂的『混響』reverberation 正是『聲源』停止後『音聲繼續』迴盪的現象。因此古人所說的『餘音繞樑』果有之哉?!
然而有意思的是,波在來源的介質行進,當遭遇到不同之『傳播性質』的另一個介質時,它也可以發生與反射現象『同時』,卻選擇『不回到』其來源的介質之『傳播現象』,這個現象被叫做『折射』。當光在發生折射之時『入射角』與『折射角』符合荷蘭物理學家威理博‧司乃耳 Willebrord Snellius 所提出的折射定律︰
光從第一個介質進入另一不同折射率之第二個介質時,其入射角的正弦 與其『折射率』 之乘積會相等:
,這也是『聲光現象』之重要的『差異點』。『光』會被多數『物品』所『阻擋』或可能被『吸收』。以至於很難『穿牆折過』,所謂的『透明性』 ── 比方說玻璃、水晶、瑪瑙,… ──,就是說著『光可透』的這件事。但是相反的俗語說︰需提防『隔牆有耳』 ── 卻講著『聲波』卻是對牆是『視若無睹』,它自能『藉介質振動』而過 ──,所以人們一般才會需要『隔音牆』!更不要說『聲波』的『這個現象』又還能隨著空氣『溫差』之不同,發生『相異』的傳播方向變化,因此聲波『日夜行徑』一般就會有很大的不同的了!!
也許『波動傳播』自然就是『百折不撓』的,就算它的處境已經『無路可走』,只要還能夠找得到『有縫可鑽』,那麼它是否有可能選擇不通過的嗎?這還更別講那個所謂的『隧道效應』之『量子機率波』的了??人們為了分析波的繞射現象,構造了許多『數學模型』來『詮釋』這個現象。現今來說假使它們滿足 ,我們就稱其為『菲涅耳』Fresnel 繞射,它是繞射的『近場近似』;如果它們滿足 ,我們就稱其為『夫琅禾費』Fraunhofer 繞射,它是繞射的『遠場近似』。這裡的 就是那個『縫』或『孔』的尺寸; 是孔徑與觀察屏的距離。
假使換個角度從頻率上看,最早被人們所認識的聲波當然是人耳能夠聽到的『可聞音』,這可關係到了『語言』、『音樂』、『樂器』、『空間音質』與『噪音』等等,它們分别對應著『語言聲學』、『音樂聲學』、『樂器聲學』、『聲場聲學』以及『噪音控制』種種。然後又及於『聽覺』的『生理、心理聲學』,並隨著一八八零年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居禮 Pierre Curie 和雅克‧居禮 Jacques Curie 兄弟發現『電氣石』具有『壓電效應』,開啟了聲波頻率超過 的『超聲波』之大門。當聲波頻率再超過 稱為『特超聲』,它的『波長』已經可以與『分子』大小相比擬,它的研究就叫做『分子聲學』。反過來講當聲波頻率低於 有『次聲學』,用以研究『火山爆發』或者『流星爆炸』所產生的『聲重力波』。也可以說『物理聲學』正與眾多學科領越交叉融會,匯聚成洋洋大觀的『科技前延』,果真是既古又新的啊 !!
然而電子『聲音合成器』的發展歷史雖不可能早於一八二七年德國物理學家蓋歐格‧西蒙‧歐姆 Georg Simon Ohm 在《直流電路的數學研究》一文中『歐姆定律』的發表,如今卻已經很難追遡!現今所說的『合成器』Synthesizer,是利用多種『電子技術』 ── 比方說,加法合成、減法合成、FM、相位調變…──,或者使用『物理模型』發聲的『電子樂器』── 也常稱作鍵盤樂器 ──。
『Sonic π』的發聲軟體的核心就是一種『軟體合成器』,使用樹莓派『模擬』了二十三種『聲音合成』的方式,採用『樂器數位介面』MIDI 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的描述碼來表達『音符』。同時這個軟體合成器對於一個『聲音』的發聲控制,採取了一般常用的『ADSR』Attack-Decay-Sustain-Release 波封機制。
『振動』與『波』的概念其實是難分難解。『振動』可以不是『波』,就是說『它只振動』卻不『擾動周遭』或者『無物可擾』,所以它不產生『波的傳播』。然而『波』主要關注於『擾動傳播』,它可能需要周遭『介質』,因此是一種『 機械波』── 比方,水面波、弦上波 ──,或者可以不需要周遭『介質』,所以不是一種『 機械波』── 就像,引力波、電磁波 ──。但是它的發生總會有一個『擾動源』,在此它與『振動』概念彼此又交織交會。從一個波的『擾動源』或周遭『介質』之『振動方向』與該介質中波的『傳播方向』可以區分兩種關係,一是兩方向『相互垂直』稱做『橫波』Transverse wave,另一是兩方向『相互平行』叫做『縱波』Longitudinal wave。
『聲波』是聲音的『傳播』方式,是一種『機械波』,由物體或聲源『振動』產生,聲波傳播的『媒介空間』一般稱之為『聲場』。它在『氣體』和『液體』介質中傳播時是一種『縱波』,但是在『固體』介質中傳播 時可能會有『橫波』的產生。人類的『耳朵』通常之『聽覺』範圍的『聲波頻率』是在 到 之間。事實上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聽覺範圍有所不同,比方說『狗』可以聽到高達 的『超聲波』,卻無法聽見 以下的『重低音』。奇怪乎『波斯的貓』可以聽到 70,000赫茲的超聲波!!
既然『聲』也是『波』,所以它就有像『光』一樣的各種『波』的『性質』,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聲光現象』帶給人們的『感覺』卻為什麼又是如此的不同的呢?這主要是因為兩者的『波長』尺度不同所產生的。光速雖快 299,792,458米/秒,然而『可見光』 的部分卻很窄,大約落在波長 0.39 到 0.7 微【】米之間。這很接近『塵埃』顆粒尺寸範圍,它的直徑通常小於五百微米,小於十微米的懸浮粒子 PM10 ,被認定為有害於人體,小於 2.5 微米的細顆粒物 PM2.5 ,更可以穿透肺泡直達血液。英國物理學家瑞利 Rayleigh 發現當光通過的介質含有『直徑比它的波長小很多』之微小顆粒時會發生『散射』︰
瑞利散射光的強度和入射光波長 的 4次方成反比:
,其中是入射光的光強分布函數。
由於空氣分子的散射,這就是天空常為『藍色』和的太陽常為『黃紅』色調的原因。一九零八年德國物理學家古斯塔夫‧米 Gustav Mie 提出當顆粒尺度相似或大於散射光的波長時,大部分的入射光線會沿著前進的方向進行散射,米式散射的程度跟波長是無關的,而且光散射後的性質也不會改變。因此散射光線會呈現出『白色』或者『灰色』。這就是正午經過太陽照射的雲彩經常會呈現的顏色。
但是一般而言聲音的傳播速度是︰固體 液體 氣體。在乾燥無風的空氣中聲速為 ,在常溫 ℃ 下,空氣中的聲速為 343 米∕秒。因此『可聞聲』之波長範圍在 1.7 公分至 l7 米之間。果真是一者『和光同塵』 ;另一者『暢行無阻』的啊!
當波在來源的介質行進,遭遇到不同之『傳播性質』的另一個介質時,此時它的傳播方向會突然的『改變』,這個回到其來源之介質的現象稱之為『反射』。當波被反射時會遵守反射定律,即『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假使那個『反射界面』不是平滑的,即使原先的波如同『平行光線』,由於各條光線的反射的方向會不同,所以『反射光』就因混亂而『無固定方向』。不要以為這個現象不好,與『位置無關』之均衡的『照明』 和等同的『音量』,正是藉此所產生的。然而『光源』一滅就『四處漆黑』,『呼聲』已過卻能『空谷回響』,這又道說著『聲光』的『不同處』。所謂的『混響』reverberation 正是『聲源』停止後『音聲繼續』迴盪的現象。因此古人所說的『餘音繞樑』果有之哉?!
然而有意思的是,波在來源的介質行進,當遭遇到不同之『傳播性質』的另一個介質時,它也可以發生與反射現象『同時』,卻選擇『不回到』其來源的介質之『傳播現象』,這個現象被叫做『折射』。當光在發生折射之時『入射角』與『折射角』符合荷蘭物理學家威理博‧司乃耳 Willebrord Snellius 所提出的折射定律︰
光從第一個介質進入另一不同折射率之第二個介質時,其入射角的正弦 與其『折射率』 之乘積會相等:
,這也是『聲光現象』之重要的『差異點』。『光』會被多數『物品』所『阻擋』或可能被『吸收』。以至於很難『穿牆折過』,所謂的『透明性』 ── 比方說玻璃、水晶、瑪瑙,… ──,就是說著『光可透』的這件事。但是相反的俗語說︰需提防『隔牆有耳』 ── 卻講著『聲波』卻是對牆是『視若無睹』,它自能『藉介質振動』而過 ──,所以人們一般才會需要『隔音牆』!更不要說『聲波』的『這個現象』又還能隨著空氣『溫差』之不同,發生『相異』的傳播方向變化,因此聲波『日夜行徑』一般就會有很大的不同的了!!
也許『波動傳播』自然就是『百折不撓』的,就算它的處境已經『無路可走』,只要還能夠找得到『有縫可鑽』,那麼它是否有可能選擇不通過的嗎?這還更別講那個所謂的『隧道效應』之『量子機率波』的了??人們為了分析波的繞射現象,構造了許多『數學模型』來『詮釋』這個現象。現今來說假使它們滿足 ,我們就稱其為『菲涅耳』Fresnel 繞射,它是繞射的『近場近似』;如果它們滿足 ,我們就稱其為『夫琅禾費』Fraunhofer 繞射,它是繞射的『遠場近似』。這裡的 就是那個『縫』或『孔』的尺寸; 是孔徑與觀察屏的距離。
假使換個角度從頻率上看,最早被人們所認識的聲波當然是人耳能夠聽到的『可聞音』,這可關係到了『語言』、『音樂』、『樂器』、『空間音質』與『噪音』等等,它們分别對應著『語言聲學』、『音樂聲學』、『樂器聲學』、『聲場聲學』以及『噪音控制』種種。然後又及於『聽覺』的『生理、心理聲學』,並隨著一八八零年法國物理學家皮埃爾‧居禮 Pierre Curie 和雅克‧居禮 Jacques Curie 兄弟發現『電氣石』具有『壓電效應』,開啟了聲波頻率超過 的『超聲波』之大門。當聲波頻率再超過 稱為『特超聲』,它的『波長』已經可以與『分子』大小相比擬,它的研究就叫做『分子聲學』。反過來講當聲波頻率低於 有『次聲學』,用以研究『火山爆發』或者『流星爆炸』所產生的『聲重力波』。也可以說『物理聲學』正與眾多學科領越交叉融會,匯聚成洋洋大觀的『科技前延』,果真是既古又新的啊 !!
然而電子『聲音合成器』的發展歷史雖不可能早於一八二七年德國物理學家蓋歐格‧西蒙‧歐姆 Georg Simon Ohm 在《直流電路的數學研究》一文中『歐姆定律』的發表,如今卻已經很難追遡!現今所說的『合成器』Synthesizer,是利用多種『電子技術』 ── 比方說,加法合成、減法合成、FM、相位調變…──,或者使用『物理模型』發聲的『電子樂器』── 也常稱作鍵盤樂器 ──。
『Sonic π』的發聲軟體的核心就是一種『軟體合成器』,使用樹莓派『模擬』了二十三種『聲音合成』的方式,採用『樂器數位介面』MIDI 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 的描述碼來表達『音符』。同時這個軟體合成器對於一個『聲音』的發聲控制,採取了一般常用的『ADSR』Attack-Decay-Sustain-Release 波封機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