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惟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自然杂志》3卷9期郝柏林同志的《谈谈统计物理学的对
象和方法》一文中,在列举名目繁多的准粒子时,将“超导金属中
的电子对”也误认为是一种准粒子。熟悉现代超导微观理论的
人都知道,在超导体中,电子对(即所谓库珀对)恰好不是准粒
子。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电子对有点类似玻色爱因斯坦
凝聚中的“凝聚质”,它不携带熵,因而它不是元激发(即准粒
子)。那么,超导体中的准粒子是什么呢?它是库珀对因热激发
(或其他类型的激发)而拆散后形成的正常电子。在绝对零度
时,超导体处于基态,这时所有导电电子都结成电子对,超导体
中没有元激发或准粒子。随着温度的升高,一部分电子对受热
激发而被拆散,只有这时,超导体中才开始出现一些准粒子。一
对准粒子可以通过放出声子而复合为电子对。准粒子可以“产
生”和“湮灭”,其数目在体系中是可变的。总之,在超导金属中
的电子对是准粒子的“对立物”,而不是准粒子。众所周知,和超
导体有关的隧道效应有两类(它们的发现者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2@99efghi:jkl
29
金):一类叫作准粒子隧道效应,它是和正常电子相联系的隧道
效应;另一类叫作约瑟夫森效应,它是电子对的隧道效应。利用
准粒子隧道过程,可将准粒子通过隧道注入势垒另一侧的超导
体中,使另一侧超导体处于有过剩准粒子的非平衡态,从而研究
超导体中准粒子的扩散、复合等非平衡过程。
郝柏林同志是用两个例子来向读者介绍准粒子这一重要物
理概念的。原文中有如下一段话:“例如,金属中的电子通过与
组成晶格骨架的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可以在条件适合时产生有
效的相吸作用,成双配对地运动。又如,一个在固体中运动的电
子,可以使周围的晶格稍有畸变,它走到哪里畸变随到哪里,宛
如一个更复杂的粒子。这样的运动单位有自己的动量、能量、相
当长的寿命,甚至独特的光谱线等等,通常称之为‘准粒子’或
‘元激发’。……”
在所举的第一个例子中,错误至少有三点:
第一,组成金属晶格骨架的一般不是原子核(也许金属氢是
例外),而是金属离子。原子核与离子差别颇大,它们间的体积
大小的差别可高达1015倍!尽管如此,这一错误和下面两者相
比,是较不重要的。
第二,金属中的电子不是与组成晶格骨架的原子核(离子)
的相互作用,而是与原子核(离子)组成的晶格骨架的相互作用,
才在条件适合时产生有效的相吸作用的。这两种说法的差别至
关重要。在超导体中,一对电子通过交换虚声子(即与晶格作
用)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吸引,形成束缚态。这里的每一个虚声
子都与整个晶格骨架有关。在超导体中运动的电子所“看”到的
是整个由离子组成的点阵,而不是“组成晶格骨架的原子核”。
)))))))))))))!"#
30
第三,已如前述,这种成双配对运动的电子对,根本不是准
粒子。
至于郝柏林同志介绍给读者的第二个例子,也不是无可非
议的。朗道(L.D.Landau)在研究超流的液氦(HeⅡ)时,首先
引入了元激发这一概念。这是众所公认的朗道学派对凝聚态物
理的卓越贡献。朗道这一思想的精髓是:元激发(准粒子)是凝
聚态物质中的集体激发,HeⅡ中的旋子与声子都是液氦中的集
体激发,每一个元激发都与整个液氦体系相联系。固体中的声
子对应固体中激发的弹性波,它显然是与整个晶格有关的运动,
显然是一种集体激发。只是把准粒子看作是“穿了衣服”的电
子,或宛如一个更复杂的粒子,似乎没有把握住准粒子这一概念
的主要特征。事实上,这种更复杂的、能引起晶格畸变的电子,
并不一定都是准粒子。例如结成库珀对的电子,是受正离子屏
蔽了的一个更复杂的粒子(库仑屏蔽对导致超导也十分重要),
它在金属中运动时会引起晶格畸变(发射或吸收虚声子),这种
过程,即使在绝对零度也会发生,可见它们不是准粒子。
朗道的学生阿布里科索夫(A.A.Abrikosov)等在所著《统
计物理学中的量子场论方法》一书中,正确地阐述了朗道关于准
粒子的观点:“……应当立即强调指出,元激发是由于系统内粒
子的集体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属于整个系统,而不属于个别粒
子。元激发的数目也完全不必等于系统内的粒子总数。”
最后,还想指出一点,郝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们(指准粒
子)与作为物质结构单位的粒子有一条根本区别,就是不能离开
环境独立存在。”难道宇宙间可以找到离开环境而独立存在的东
西吗?内行人也许知道郝柏林同志在这里想说明的是什么。但
/[2@99efghi:jkl
31
对于《自然杂志》的大多数读者来说,会不会认为宇宙间一切物
质都是准粒子呢?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却是同意这种观点的
(有不同层次的准粒子)。但他在这里讲的是“根本区别”,根据
他告诉我们的办法却是“无可区别”。因为谁也不能把任何物质
从环境中隔离开来,即使物理学家头脑中设想的“宇宙空间的一
个自由粒子”也是如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