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7, 2013

爱因斯坦与毕达哥拉斯定理,两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完全取决于它们的一个锐角,如果有一锐角相等,二者相似

爱因斯坦与毕达哥拉斯定理[1]
 
王伯年  宋利敏  史兆申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摘要 基于对可靠而原始的爱因斯坦传记材料、爱因斯坦的《自述》和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分析,可以证实爱因斯坦12岁时曾独立地得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一种证明,而且这是为数众多证法中最为简单和最好的。然而,这不是创新的,因为《几何原本》中就有了这一证法。爱因斯坦天赋的好奇心、敏锐的理性思维、勤奋的钻研精神和启蒙者对他的教育是这一奇迹发生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爱因斯坦;毕达哥拉斯定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20046月,联合国第58次会议决定: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用一门科学命名世界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为了纪念1905年爱因斯坦奇迹般地发表划时代意义的5篇学术论文100周年,同时也是纪念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逝世50周年。
爱因斯坦不是一位数学家,而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将当时处于创建阶段的张量分析用于广义相对论,不但为这种理论找到了有效的数学工具,并对推动和完善张量分析在数学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爱因斯坦还在爱因斯坦求和约定[1]和爱因斯坦张量[2]等方面对数学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本文不研究爱因斯坦与张量分析的关系,而研究数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以下简称为毕氏定理)与爱因斯坦的关系,这与他在12岁时是否创新地得到了该定理的证明有关。
1          一些重要的说法
1.1  1921Moszkowski的说法
Alexander Moszkowski1851-1934)是与爱因斯坦早年有密切交往的柏林文艺批评家,他从1919年夏季至1920年秋季曾与爱因斯坦作了一系列的对话,随即出版了有关爱因斯坦第一本传记的英文本[3]和德文本[4],此书英文本于1972年再版,书名改为《与爱因斯坦的对话》[5]。显然,该书初版内容是得到爱因斯坦认可的。其中有爱因斯坦与毕氏定理关系的首次较为详细的报导,Moszkowski写道[3]有一次雅可比叔叔向爱因斯坦讲了毕氏定理的内容,而未讲任何证明。他的侄儿理解所涉及的关系,并感到可基于一种理由而推导出来。……这个小孩在三个星期中用其全部的思维力量去证明这一定理。他专注到三角形的相似性(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斜边作垂线)得到了一个证明。为此,他长时间的激动!这虽然仅涉及到一个非常古老的著名定理,他却经历了发现者首次的快乐。
1.2   1924Maja Einstein的说法
爱因斯坦的妹妹Maja Einstein1818-1951)在1924215日写成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他的生平事略而作》一文,但一直未公开发表。由于此文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全集》的编者于1986年将此文的部分内容载于全集第一卷正文之前,此文涉及到爱因斯坦12岁时证明毕氏定理的内容。
对于爱因斯坦学习几何,Maja 在文中写道[6-7]他不是从书中得知它们的证明,而是企图自己来证明它们。又说:阿尔伯特总是找到了正确的证明,甚至还发现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一个崭新的方法。获得这样的结果,这个孩子感到莫大的幸福,这时他自己已经意识到他的才能指点他的道路。这段话清楚表明作者认为爱因斯坦曾给出毕氏定理一个崭新的证明,而且这段经历对爱因斯坦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此外,全集的编者还对此事加注说:根据这篇文章(指爱因斯坦的《自述》)中的叙述和Moszkowski书中第222-223页的内容,就可以重建他的证明。这说明全集编者认同Maja的说法,并向读者提供了证实这一说法的参考文献。
1.3   1930Anton Reiser 的说法
Anton Reiser1889-1964)是Rudolph Kayser 的笔名,他是一位德语专家,1924年与爱因斯坦的继女结婚,1930年发表了《爱因斯坦传》一书[8]。此书曾得到过爱因斯坦充分的认可,他为该书曾写了一段话,其中有一句为:我感到这本书从头到尾讲的事都是相当确凿的。[9]
Reiser 对爱因斯坦证明毕氏定理的事写道:他的叔叔向他讲了毕氏定理,只讲了内容,而未讲证明。这个孩子的雄心大志是不借助现有的最少的几何知识,去发现他自己的证明。奇迹终于发生了……,他独立地成功证明了欧几里得几何的关键定理。……Spieker的几何书到了他手里时,除了23道难题外,他迅速成功地解答了所有的习题。
1.4   1932Talmey的说法
Max Talmey1869-1941)是爱因斯坦10岁到15岁时与之密切相处,并对爱因斯坦给予良好教育的人,1932年发表了[10] ,并在[11] 中有着爱因斯坦少年时学习数学的生动描述。他写道:我给他Spieker的几何学教科书自学。每周我惯常去他家一次,他总是很高兴给我看他上周解出的新习题。开始时,我帮助他解难题,……,过了不久,几个月,他已经把Spieker整本书都学完了。……不久,他的数学天才飞得那么高,我不再能跟得上了。
Talmey所述内容中,并未提及爱因斯坦证明毕氏定理一事。
2                                                    爱因斯坦本人的说法
P. A. Schilpp的请求,爱因斯坦在1946年写了《自述》一文,向共同奋斗着的人们讲一讲一个人自己努力和探索过的事情。此文首先发表在[12] 中,中文译文见[13]
爱因斯坦在此文中写道:12岁时,……有位叔叔曾经把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了我。经过艰巨的努力以后,我根据三角形相似性成功地证明了这条定理;在这样做的时候,我觉得,直角三角形各个边的关系显然完全决定于它的一个锐角。在我看来,只有在类似方式中不是表现得很显然的东西,才需要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爱因斯坦在证明了上面打了引号,这意味了这样的证明了,是有限定意义的。
3                                                    爱因斯坦对质疑的答复
1953314日在爱因斯坦74岁生日宴会之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招待会,他收到了一份书面的问题单,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涉及在他12岁证明毕氏定理的事,爱因斯坦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14]
第一个问题是:据说你在5岁时由于一只指南针,12岁时由于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而受到决定性的影响。这些东西对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过影响吗?
爱因斯坦回答: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我相信这些外界的影响对我的发展确是有重大影响的。但是人们很少洞察到他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当一只小狗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时,它可能没有类似的影响,对许多小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决定一个人的特殊反应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设想各种或多或少能够行得通的理论,但是决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由此可见,在爱因斯坦逝世前一年,他仍然充分肯定他少年证明毕氏定理之事对他一生重大的影响。
4                                                    爱因斯坦的证明方法
至今未见到爱因斯坦12岁时对毕氏定理证明的详细内容,但是按照上述材料,不难正确地推论出他的方法如下所示。
专注到三角形的相似性,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斜边作垂线,设交点为D(见图1)。两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完全取决于它们的一个锐角,如果有一锐角相等,二者相似;否则,不相似。
在图1中,△ABC△DBC△DCA彼此都是相似的,因为它们有一锐角是相等的。
△ABC△DBC因相似,二者的两对应边长之比相等,即
c/a=a/eec=a2                                1
△ABC△ACD,同理有
c/b=b/ffc=b2                                2
1+2),得到:
ec+fc=e+fc=c2=a2+b2                      3
上式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内容。
由上可知:基于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作垂直,构成两个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两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的边长之比相等,即可导出毕氏定理。据作者的分析与研究,这种证明是现有约300种毕氏定理证法中[14] 最为简单的:仅需作一条辅助线和仅需三步推理运算,即可推导出毕氏定理。因此,这种证法是最好的。
5                                                    爱因斯坦的证明是创新的吗?
仔细阅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15] 就会得知,在这本划时代的经典著作中,对毕氏定理不仅提出了人们所熟悉的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上,向外分别作三个正方形的比较繁的证法,而且还有另外的基于相似三角形相似特性的证法,其内容与图1所示的方法完全相同,仅是叙述较繁,而且把内容置于第卷命题8和命题31之中,并表达为:在直角三角形中,对直角的边上所作图形(的面积)等于夹直角边上所作与前图形相似且有相似位置的两图形(的面积)的和。
爱因斯坦知道《几何原本》中上述证法吗?他12岁时,不会知道。因为对于一个12岁的小孩,通常是不会去查阅2000多年前的经典文献。在爱因斯坦成人,尤其是成名之后,他有可能会阅读《几何原本》,也有可能会读到《几何原本》中关于毕氏定理的基于相似三角形特性的证法。因此,与爱因斯坦深谈过的Moszkowski写他证明了这一定理,爱因斯坦的女婿Reiser写他独立地成功证明了欧几里得几何的关键定理,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教导者、有着良好的科学素养的Max Talmey根本就没有突出爱因斯坦与毕氏理论的关系,以及爱因斯坦本人在证明了这条定理的证明了上面打上引号,所有这些说法都是可以理解了!至于爱因斯坦的妹妹Maja说她哥哥发现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一个崭新的方法之不确切,只能归因于她缺乏科学背景的原因。《爱因斯坦全集》编者认同Maja对此的附注,也只能归因他们未曾对毕氏定理的种种证法作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6                                                    结论
(1)爱因斯坦12岁时,在未学过平面几何的情况下,曾基于三角形的相似特性,独立地给
出了毕氏定理的一个证法,而且这一证法是毕氏定理中最简单和最好的证法。
(2)爱因斯坦这一证法并不是创新的或崭新的,因为在公元前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
已经有了这种证法。
(3)爱因斯坦之所以在12岁时完成了常人无法达到的成果,是由于他天赋的好奇心、敏锐
的理性思维、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启蒙者对他谆谆教导的结果。
(4)经典著作,如《几何原本》等是无价的知识宝库。对于研究者而言,深入钻研经典著作
是必不可忽缺的。
 
参考文献
1. 王伯年,李达房,曹伟武.爱因斯坦求和约定的推广.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25(1):5-7.
2. 孙志铭 .物理中的张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90-192.
3. Moszkowski A., Henry L. B. (英译). Einstein the Searcher: His Work Explained from Dialogues with Einstein. 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21.
4. Moszkowski A., Einstein. Einblick in seine Gedankenwelt. Gemeinverständliche Betrachtungen über die Relativitäts Theorie und ein neues Weltsystem. Hamburg: Hoffmann und Campe, 1921.
5. Moszkowski A., Conversation with Einstein. New York: Horizon Press, 1972. p. 224- 225.
6. Stachel J.主编.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 Vol.1.,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7. 赵中立主译.爱因斯坦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3.
8. Reiser A., 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ical Portrait. New York: Albert and Charles Boni Inc., 1930.
9. 许良英,赵中立,张宝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41, 391.
10. Talmey M., The Relativity Theory Simplified and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Its Inventor. New York: Falcon Press, 1932.
11. 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10-114.
12. Schilpp P. A.,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New York: Herper & Brotheis Publishers. 1949.p.2-p.9
13. 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9.
14. Loomis E S., The Pythagorean Theorem (reprinted).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etics, U.S.A., 1968.
15. 欧几里得著,黄纪正,朱恩宽译.几何原本.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1-162,189-190.
 

 
[1] 发表在《全国第一届数学史和数学教育会议论文集》(2005),188-19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