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5, 2013

qft01 物理規律仍然是對稱的,它由系統的拉氏函數決定﹔自然界中之所以有某些量子數在某些作用中不守恆,是因為真空參與了作用。當物質所處基態的物理真空不對稱時,整個系統的對稱性就會發生破缺。這種使物理規律不變而使真空態發生改變的對稱性稱為「對稱性的自發破缺」。現代量子場論認為,真空不是空無一物,而是量子場的基態。量子場之間的交互作用,包括自作用,決定量子場的最低狀態

物理規律仍然是對稱的,它由系統的拉氏函數決定﹔自然界中之所以有某些量子數在某些作用中不守恆,是因為真空參與了作用。當物質所處基態的物理真空不對稱時,整個系統的對稱性就會發生破缺。這種使物理規律不變而使真空態發生改變的對稱性稱為「對稱性的自發破缺」。現代量子場論認為,真空不是空無一物,而是量子場的基態。量子場之間的交互作用,包括自作用,決定量子場的最低狀態

#發行日期:1995、02
#期號:0302
#專欄:
#標題:實驗室裡的「宇宙大霹靂」(上)
#作者:葉雲秀
圖一:基本粒子間的基本作用力
表: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圖二:(a)我們的最小宇宙;(b)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形成;(c)激發的真空。

 
實驗室裡的「宇宙大霹靂」(上)

【摘要】本文介紹了有限無界的宇宙,與目前所認識的微觀最小單元本屬「一家人」。今又我們有可能在實驗室裡重顯這「一家人」──只要通過相對論重離子碰撞,創造出夸克-膠子與離子體。
天體物理學家、宇宙物理學家孜孜不倦地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他們研究的結果,確信了宇宙的起源來自一團熾熱火球的爆炸──宇宙大爆炸(編註一)。在大爆炸早期,即大爆炸後的10-6秒以前,宇宙間充滿著夸克和輕子(lepton,有弱作用而無強作用的粒子)。大爆炸後10-4秒伊始,夸克開始構成強子(hadron有強作用的粒子);約三分鐘後,強子、輕子開始合成原子核,輕元素開始出現並開始核合成(nucleosynthesis)。此後約三百萬年為複合期(recombination era,電子與原子核結合成原子的時期,雖然這是第一次的結合,但卻以目前回溯,稱之為「複合」),原子形成,星系形成;到一百五十億年(1.5×1010年)後,宇宙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如果能產生出大爆炸後的10-6秒之內的物質態,並研究它的性質、狀態方程、演化過程……,那麼就可能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佐證或提供新的依據。
在研究物質的最小構成單元中,粒子物理發展至今已相當豐富,但還遠沒有達到完美的程度。我們知道,當今描述自然界四類相互作用的理論是:描述強交互作用的量子色動力學(QCD)、描述電-弱交互作用的SU(2)U(1)理論以及描述重力交互作用的廣義相對論。這些在描述現實世界的自然規律中,已獲得了豐碩的成就。但是在這些應用中,還需要17個獨立參數,如質量,況且不知道它們的出處。這些問題從理論框架本身,是無法得到解決的。於是有人猜測,這些獨立參數可能就隱藏在目前我們還不理解,理論上還未能解決的兩個謎之內──對稱性的自發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或譯為自發失稱)和夸克的囚禁(quark confinement)中。
目前理論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對稱性的基礎上,例如空間對稱性、時間對稱性、空間旋轉對稱性……。在理論表示上,其特點是在定域規範(例如空間、時間等)變換(local gauge transformation)下,表示交互作用的拉氏函數(Lagrangian)具有不變性,因此就可以與守恆定律一一對應,例如動量守恆、能量守恆、角動量守恆……。可是也有不少對稱量子數在某些交互作用中,如弱作用中不守恆,如空間反射下的宇稱(parity)P等。它們應該對應於一個新類型的基本力,即對稱性破缺的力。
對於這個力,理論界認為它確實存在,但知之甚少。理論上認為交互作用都是通過場作用的,如光子傳遞電磁作用是通過電磁場作用的;粒子傳遞弱作用也是通過一種規範場作用的……。為了理論上的需要,引入的規範場的場量子,都是無靜止質量的。這與實際的粒子不符。但若有人為地引入質量,則又破壞了定域規範不變性,也就破壞了物理規律的對稱性和相應的守恆定律,這是理論界所不希望的。通常我們認為,物理規律仍然是對稱的,它由系統的拉氏函數決定﹔自然界中之所以有某些量子數在某些作用中不守恆,是因為真空參與了作用。當物質所處基態的物理真空不對稱時,整個系統的對稱性就會發生破缺。這種使物理規律不變而使真空態發生改變的對稱性稱為「對稱性的自發破缺」。現代量子場論認為,真空不是空無一物,而是量子場的基態。量子場之間的交互作用,包括自作用,決定量子場的最低狀態。
由此可知,這個謎與物理真空的結構有關。通過研究真空的對稱性,可以進一步研究物理世界的對稱性。物理真空的激發,也許導致希格斯(Higgs)一類粒子的發現;同時,由於理論框架中粒子的質量破壞了手徵對稱性(chiral symmetry),所以對對稱性破缺的了解,將導致對粒子質量起源的了解。
我們知道所有強子都是由夸克組成的,但還從未見過單個夸克的存在。我們相信夸克確實作為真實物體存在,而且除頂夸克外都有相對低的質量。並且當它們處在很小的範圍內(小於強子的尺度)時,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很小,成為「漸近自由(asymptotically free)」的夸克。
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們還沒有看到在大於強子尺度上出現自由夸克呢?這是真正的謎。再者,從實驗上知道,所有輕子都可以作為自由粒子存在。而作為物質的基本組合成分與輕子處於同等地位的夸克,不僅不是作為自由粒子存在,而且想把夸克從強子物質中分離出來的任何嘗試,迄今為止都沒有成功。
我們最感興趣的物理問題是:對稱性破缺的作用力,真空的結構和夸克的解禁。傳統的想法是:自然世界是粒子的世界,較大的單元由較小的單元構成。為了尋找最小的結構單元,導致我們得在越來越小的尺度上(<1fm=10-13公分,約為原子核的大小)探討物理的基本現象。但是對稱性破缺和夸克囚禁這兩個謎,在越來越高能量上的長期研究上,卻得不到解決。這迫使我們面對更深刻的問題,即真空可能是一個物理介質,可能這兩個謎都與物理真空有關。一方面,對稱性的破缺可能是由物理真空的不對稱引起的;另一方面,認為色場交互作用的長程部分,是靠真空極化而作用於夸克之上,以約束夸克在整體上為色中性的系統(強子)內,或認為QCD真空是膠子和夸克-反夸克對的冷凝物。因此這兩個問題的研究,都將與物理真空及真空激發有關。
對於上述這兩個謎的研究及解決,正如中央研院院李政道院土所指出的,具有世紀性的地位。我們知道,上個世紀末留給本世紀物理上的兩個謎:一是無絕對慣性系,一是波動粒子二重性。前者成為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基礎;對後者的研究、發展和解決,則構成了量子力學。這兩個謎在本世紀早期的解決,對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無不與此物理上的進展有關。例如核與粒子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光學、量子化學、核能、雷射、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和計算機等。
以目前的實驗室程度來看,本世紀末很可能會把物理上的兩個謎,留到下個世紀去解決。這兩個謎的解決,會給下世紀的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飛躍?那將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何謂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物質有固態、液態、氣態和等離子體(編註二)態。通常所說的等離子體,是電-等離子體。我們這裡所說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uark-gluonplasma,簡稱QGP),是物質的本源態。如果在大於強子的尺度上,夸克和膠子是自由存在,而在整體上它們又是色中性的,那麼這樣一團「黏乎乎」的東西,就稱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最大和最小的粒子
從粒子物理的觀點來看,夸克和輕子(u,d)、(c,s)、(t,b)和及其反粒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見表及圖一)。這些粒子再加上傳遞交互作用的光子γ、媒介向量合群粒子W±和Z以及膠子g,可以說是當今已知最微觀的基元了。這些微觀客體卻與最宏觀的、有限無界的宇宙同屬「一家人」,因為宇宙最初的10-6秒內充滿著夸克和輕子一類物質。自然界真奇妙,最大的與最小的,竟有如此親密的「親緣」關係!(編註三)
實驗室裡的「宇宙大爆炸」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提出了兩個方面的三個問題:宇宙的起源、夸克囚禁和對稱性的破缺。用什麼方法來研究它們呢?我們不可能重睹宇宙大爆炸的壯觀現象,當然也就不可能看到宇宙初期的自由夸克,更不可能跟蹤宇宙的演化過程去研究它的演化。除非到離我們一億光年之遠的宇宙中去研究,因為那裡可能存在著大爆炸後膨脹出去的原始物質。也可以到中子星芯部去研究,因為據估計,中子星芯部的核物質密度超過正常核物質密度的五倍左右。因此那裡可能存在著較為自由的夸克、膠子。但遺憾的是,「遙不可及!」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在實驗室裡模擬宇宙霹靂,創造出較為自由的夸克、膠子來的唯一可能途徑,是利用相對性(即能量很高的,粒子速率接近光速,狹義相對論效應顯著的)重離子碰撞。因為能量高,碰撞時可形成高溫。重離子是由許多核子組成的,相撞時許多高能核子同時參與交互作用,因此能在較大的區域上造成高溫、高密度。當溫度或核物質密度達到某個臨界值時,強子物質內的夸克得以解禁,連同攜帶強交互作用的膠子,一起在大於強子尺度的空間範圍內自由活動,從而形成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同時,在某個臨界溫度條件下,物質的有效質量消失,手徵對稱性得以恢復。
我們稱以上的過程,為強子到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相變。圖二即說明這一小的「大霹靂」的效果。圖二之(a)是兩高能重離子相撞,造成我們的最小「宇宙」,它可以把我們帶回到一百五十億年以前的狀態,然後再跟蹤它順時的演化。圖二之(b)從以核到核子到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圖像。
此外,相對性重離子相撞,還為我們研究真空結構提供方便條件。在兩重離子碰撞之前,離子之間的真空是一般性的物理真空。當重離子的能量足夠高時,碰撞後兩個核內的核子損失掉一部分能量後穿出碰撞區,幾乎所有的重子(baryon,如中子、質子等粒子)都在朝前和朝後的區域(在質心系中看),中心區在短時間內是無重子的,但是它卻是比普通的物理真空的能量密度高得多的區域。因此該中心區是研究真空激發的理想區域。圖二之(c)表示相對性重離子碰撞時,所造成的真空激發區。(未完,下期續完)
葉雲秀任教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編註一:big bang,指的是宇宙自起始時由一密度極高的熾熱物質擴散開來的形成過程,此間譯為「霹靂」,大陸一般譯為「大爆炸」。「大爆炸」一辭易引起不正確的連想,故此處棄而不用。所謂「爆炸」指的是一緊密的物質置於一廣大的空間中,而此緊密物質在極短時間內迅速散布到整個空間的過程,而宇宙創生的過程卻不然,因為我們所考慮的對象是宇宙,即是全部的空間,此外別無空間,宇宙創生是空間中任兩點的距離尺度都擴張的,沒有中心點,不同於一般爆炸。所以特立一辭,稱之為「霹靂」。
編註二:plasma,指的是電離的粒子組成,局部電荷不為零,但平均起來是電中性的。此間譯為「電漿」,仿「血漿」譯名而來,不如大陸譯名傳神。
編註三:關於基本粒子與作用力,請參看本刊14卷12期〈基本粒子與力的統一理論〉及19卷1期、19卷2期〈場論五十年〉。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