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的质量是考虑了电子和周围环境复杂相互作用后得到的一个等价质量,不是电子静止质量.当电子质量包含了相互作用以后,电子之间就没有相互作用了,平均场是一个常数了,
根据半导体物理学定义:空穴出现在价带顶部;电子是出现在导带底部. 因此先弄清楚要计算那个载流子类型.
有效质量表征载流子在外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率,如果有效质量很小,表明载流子迁移率很高,相应的材料电导会比较大.
有效质量是相对于自由电子质量而比较的,有效质量包含了电子和周围环境一切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效果.在近自由电子气模型中一般是按照平均场近似来处理计算,电子的质量是考虑了电子和周围环境复杂相互作用后得到的一个等价质量,不是电子静止质量.当电子质量包含了相互作用以后,电子之间就没有相互作用了,平均场是一个常数了,这时候常数可以取0.这样子在近自由电子气模型里面也可以简单讨论能带结构了.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88243-488197.html
PPT]
有效质量表征载流子在外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率,如果有效质量很小,表明载流子迁移率很高,相应的材料电导会比较大.
有效质量是相对于自由电子质量而比较的,有效质量包含了电子和周围环境一切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效果.在近自由电子气模型中一般是按照平均场近似来处理计算,电子的质量是考虑了电子和周围环境复杂相互作用后得到的一个等价质量,不是电子静止质量.当电子质量包含了相互作用以后,电子之间就没有相互作用了,平均场是一个常数了,这时候常数可以取0.这样子在近自由电子气模型里面也可以简单讨论能带结构了.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88243-488197.html
PPT]
6.1晶体中电子的速度加速度
THE THEORY OF SYSTEM RELATIVITY: - 第 12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books.google.com.hk/books?isbn=1936040808 - 轉為繁體網頁
Liu Taixiang - 2013 - Science
第三节电子的电荷与运动 3.1 电子质量与电荷的测算 311 电子的荷质比在物理学上,观物体中基本粒子的能级结构与物体的宏观参数,如形状、体积、质量等等并无明显关系。因此,即使物体的宏观参数随时间发生了缓慢变化,也不会影响物体中微观粒子的量子跃迁过程。当粒子在不同能级之间发生量子跃迁时,将伴随着吸收或发射能量等于能级差DE的电磁波能量子,也就是光子。而且电磁波频率 n 与 DE之间满足普朗克公式, 即两者之间成正比,而比例系数为普朗克常数h
這是 http://js.nclass.org/ec-webpage-show/filePreview?filePath=class(2009-2010-2)-252741-weihua_zhu@163.com-1/bbs/1292982080984@59749.doc 的 HTML 檔。
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
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
读《电学计量技术发展综述》有感
文中提到了电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量子基准技术: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中与电磁量有关的基本单位是(A) ,但在实际工作中长期维持高度稳定的电流标准相当不容易,而电压单位和电阻电位则可以用标准电池与标准电阻作为实物标准量值来保存,便于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有了电压单位和电阻单位,就可用实验的方法导出所有电磁学单位,因此世界各国均把电压单位和电阻单位作为保存和复现电磁单位的实际手段。电压单位和电阻单位是电磁学单位中最重要的两个单位,目前这两个电学单位都实现了量子基准。
一是约瑟夫森电压基准,
二是量子化霍尔电阻自然基准。
下面我想谈谈量子计量的发展
量子物理学阐明了各种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微观粒子的态和能级的概念。按照量子物理学,宏观物体中的微观粒子如果处于相同的微观态,其能量有相同的确定值,也就是处于同一能级上。当粒子在不同能级之间发生量子跃迁时,将伴随着吸收或发射能量等于能级差DE的电磁波能量子,也就是光子。而且电磁波频率 n 与 DE之间满足普朗克公式, 即两者之间成正比,而比例系数为普朗克常数h。也就是说,电磁波的频率反映了能级差的数量。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物体中基本粒子的能级结构与物体的宏观参数,如形状、体积、质量等等并无明显关系。因此,即使物体的宏观参数随时间发生了缓慢变化,也不会影响物体中微观粒子的量子跃迁过程。这样,如果利用量子跃迁现象来复现计量单位,就可以从原则上消除各种宏观参数不稳定产生的影响,所复现的计量单位不再会发生缓慢漂移,计量基准的稳定性和准确度可以达到空前的高度。更重要的一点是量子跃迁现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原理相同的装置重复产生,不象实物基准是特定的物体,一旦由于事故而毁伤,就不可能再准确复制。因此用量子跃迁复现计量单位对于保持计量基准量值的高度连续性也有重大的价值。习惯上,此类用量子现象复现量值的计量基准统称为量子计量基准。
第一个付诸实用的量子计量基准是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采用的86Kr光波长度基准。其原理是利用86Kr原子在两个特定能级之间发生量子跃迁时所发射的光波的波长作为长度基准。此种基准不象原来的X形原器米尺实物基准那样,长度量值受环境温度、气压等因素的影响,其准确度比实物基准高出近百倍,达到10-9量级。第二个量子计量基准,也是最著名和最成功的一种量子计量基准,是1967年在国际上正式启用的铯原子钟。此种基准用铯原子在两个特定能级之间的量子跃迁所发射和吸收的无线电微波的高准确频率作为频率和时间的基准,以代替原来用地球的周期运动导出的天文时间基准。尽管地球这个实物庞大无比,但其各种宏观参数亦在缓慢地变化,因而其运动的稳定性并不算很高,仅为10-8量级。而近年来铯原子钟的准确度已达到10-14量级,比地球运动的稳定性高了5到6个数量级,几百万年才有可能相差一秒,充分说明了量子计量基准的重大优越性。铯原子钟的巨大成功在天文学、通信技术以至全球定位技术、导弹发射等军事应用方面均得到了卓越的应用。最近有人根据实验数据提出用钙离子的长寿命能级之间的量子跃迁,可把原子钟的准确度再提高一步,达到10-15量级。一些其他更有前途的方案,如激光冷却的铯原子喷泉等,也在发展之中。近年来由于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长寿命能级的知识不断增加,制成了一系列极稳定的激光器,其波长的稳定性达到10-12量级,并于1983年替代了86Kr光波长度基准而成为新的更高水平的量子长度基准。与本世纪上半叶还在使用的X型原器米尺实物基准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随着人们对各种量子跃迁的认识不断深入,量子计量基准已不再局限于复现长度与时间这两种基本单位。80年代以来,电学的量子计量基准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两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大发现导致了约瑟夫森电压量子基准和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的的建立。198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已建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在世界范围内启用约瑟夫森电压标准及量子化霍尔电阻标准以代替原来的由标准电池和标准电阻维持的实物基准,并给出这两种新标准中所涉及的约瑟夫森常数KJ及冯克里青常数RK的国际推荐值。从几年来的实践结果来看,198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的建议是十分有效的。采用新方法后电压单位和电阻单位的稳定性和复现准确度提高了两到三个数量级。
目前,各国的计量研究院正在努力攻克经典计量学中的顽固堡垒--用某种量子计量基准来代替尚在使用的铂铱合金千克砝码实物基准。此实物基准是上一世纪制成的,当时估计其准确度为10-9量级,在19世纪的各种计量基准中首屈一指。可惜的是其后陆续发现了不少因素会使其保存的质量量值不断发生变化。例如该砝码尽管不易氧化,但其表面仍会吸附一些肉眼无法察觉的气体分子和其他杂物,甚至其内部也会吸附氢气等气体。这些过程使该砝码质量的增加量可能已达到了十多微克(1×10-8以上)。仔细的清洗过程可以减少此种被吸附的杂物,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发生类似过程。为了摆脱此种困境,亦应该用某种适当的量子计量基准来代替这一已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实物基准。目前对这一十分迫切的课题已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案。例如用高度提纯的硅晶体中的硅原子质量来作为新的量子质量基准就是一种有希望的方法,其关键步骤是实际计数出硅晶体中原子的数目。但这一方案虽经多年探索,准确度还只达到10-8量级,尚未能直接取代铂铱合金砝码。还有一种办法是利用约瑟夫森电压和量子化霍尔电阻导出量子电功率基准,再经过速度及重力导出质量量值。从原则上说也算是一种量子质量基准。尽管这种方案构思十分巧妙,但稍嫌复杂,目前的准确度也只能达到10-8量级。国际计量局已明确号召各国的计量科学家用各种各样的方案来攻克量子质量基准这一难关,但看起来要到21世纪方有可能见到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可以预见,量子计量基准将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测量准确度,不断发展新型的量子计量标准成为人们不懈的追求。在新世纪各国激烈的技术竞争中,量子计量基准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个付诸实用的量子计量基准是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采用的86Kr光波长度基准。其原理是利用86Kr原子在两个特定能级之间发生量子跃迁时所发射的光波的波长作为长度基准。此种基准不象原来的X形原器米尺实物基准那样,长度量值受环境温度、气压等因素的影响,其准确度比实物基准高出近百倍,达到10-9量级。第二个量子计量基准,也是最著名和最成功的一种量子计量基准,是1967年在国际上正式启用的铯原子钟。此种基准用铯原子在两个特定能级之间的量子跃迁所发射和吸收的无线电微波的高准确频率作为频率和时间的基准,以代替原来用地球的周期运动导出的天文时间基准。尽管地球这个实物庞大无比,但其各种宏观参数亦在缓慢地变化,因而其运动的稳定性并不算很高,仅为10-8量级。而近年来铯原子钟的准确度已达到10-14量级,比地球运动的稳定性高了5到6个数量级,几百万年才有可能相差一秒,充分说明了量子计量基准的重大优越性。铯原子钟的巨大成功在天文学、通信技术以至全球定位技术、导弹发射等军事应用方面均得到了卓越的应用。最近有人根据实验数据提出用钙离子的长寿命能级之间的量子跃迁,可把原子钟的准确度再提高一步,达到10-15量级。一些其他更有前途的方案,如激光冷却的铯原子喷泉等,也在发展之中。近年来由于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长寿命能级的知识不断增加,制成了一系列极稳定的激光器,其波长的稳定性达到10-12量级,并于1983年替代了86Kr光波长度基准而成为新的更高水平的量子长度基准。与本世纪上半叶还在使用的X型原器米尺实物基准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随着人们对各种量子跃迁的认识不断深入,量子计量基准已不再局限于复现长度与时间这两种基本单位。80年代以来,电学的量子计量基准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两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大发现导致了约瑟夫森电压量子基准和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的的建立。198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已建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在世界范围内启用约瑟夫森电压标准及量子化霍尔电阻标准以代替原来的由标准电池和标准电阻维持的实物基准,并给出这两种新标准中所涉及的约瑟夫森常数KJ及冯克里青常数RK的国际推荐值。从几年来的实践结果来看,198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的建议是十分有效的。采用新方法后电压单位和电阻单位的稳定性和复现准确度提高了两到三个数量级。
目前,各国的计量研究院正在努力攻克经典计量学中的顽固堡垒--用某种量子计量基准来代替尚在使用的铂铱合金千克砝码实物基准。此实物基准是上一世纪制成的,当时估计其准确度为10-9量级,在19世纪的各种计量基准中首屈一指。可惜的是其后陆续发现了不少因素会使其保存的质量量值不断发生变化。例如该砝码尽管不易氧化,但其表面仍会吸附一些肉眼无法察觉的气体分子和其他杂物,甚至其内部也会吸附氢气等气体。这些过程使该砝码质量的增加量可能已达到了十多微克(1×10-8以上)。仔细的清洗过程可以减少此种被吸附的杂物,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发生类似过程。为了摆脱此种困境,亦应该用某种适当的量子计量基准来代替这一已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实物基准。目前对这一十分迫切的课题已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案。例如用高度提纯的硅晶体中的硅原子质量来作为新的量子质量基准就是一种有希望的方法,其关键步骤是实际计数出硅晶体中原子的数目。但这一方案虽经多年探索,准确度还只达到10-8量级,尚未能直接取代铂铱合金砝码。还有一种办法是利用约瑟夫森电压和量子化霍尔电阻导出量子电功率基准,再经过速度及重力导出质量量值。从原则上说也算是一种量子质量基准。尽管这种方案构思十分巧妙,但稍嫌复杂,目前的准确度也只能达到10-8量级。国际计量局已明确号召各国的计量科学家用各种各样的方案来攻克量子质量基准这一难关,但看起来要到21世纪方有可能见到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可以预见,量子计量基准将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测量准确度,不断发展新型的量子计量标准成为人们不懈的追求。在新世纪各国激烈的技术竞争中,量子计量基准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转录按】 电子是构成电磁学和量子力学最常见、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它有自旋和自旋磁矩,在磁场中可以作曲线洛伦兹运动,它同时又带有负电荷,能够与正电子相吸泯灭而生产光子......电子,这个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小精灵,承载着微观世界多少奥秘?赋予了人们多少遐想空间?这值得从事物理学探索的人们去着迷和深究!
王夜辉老师从科普或教材上收录了电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速度,通过阅读、分析、比较,我们能够从中读出什么?诚望热爱电子的“粉丝们”深思……
研究电子在不同环境下运动速度问题,对知识的运用与提高有很大益处;本录材料全来自科普或教材,供大家参考与思考。
一、阴极射线的速度
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微粒组成,即阴极射张就是电子流.让这些电子流垂直进入互相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改变电场强度或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使这些带负电微粒运动方向不变,这时电场力eE恰好等于磁场力eBv,即eE=eBv,从而得出电子运动速度v=E/B。1894年汤姆逊利用此方法测得阴极射线的速度是光速的1/1500,约2×10^5米/秒.
二、电子绕核运动速度
在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中,提到电子没有被原子核吸到核上,是因为它以很大的速度绕核运动,这个速度有多大呢?按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可能轨道是rn=n2r1,r1=0.53×10^-10米。根据电子绕核运动的向心力等于电子与核间的库仑力,可计算电子绕核的速度 v=((ke2)/(mr1))^1/2 ,代入数据得v1=2.2×10^6米/秒,同理可得电子在第二、第三能级上的运动速度 v2=1.1×10^6米/秒;v3=0.73×10^6米/秒.从以上数字可知,电子离核越运其速度越小。
三、光电子速度
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子的速度有多大呢?由爱因期坦光电效应方程mv2/2=hυ-W,可以计算出电子逸出的最大速度,如铯的逸出功是3.0×10-19焦,用波长是0。5890微米的黄光照射铯,光电效应方程与υ=c/λ联立可求出电子从铯表面飞出的最大初速度vm=((2/m)·((ch/λ)-W))^1/2,代数字得vm=2.9×10^5米/秒.如果用波长更短的光照射铯,电子飞出铯表面的速度还会更大.从而得知,不同的光照射不同的物质,发生光电效应时电子飞出的最大速度也不同。
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子的速度有多大呢?由爱因期坦光电效应方程mv2/2=hυ-W,可以计算出电子逸出的最大速度,如铯的逸出功是3.0×10-19焦,用波长是0。5890微米的黄光照射铯,光电效应方程与υ=c/λ联立可求出电子从铯表面飞出的最大初速度vm=((2/m)·((ch/λ)-W))^1/2,代数字得vm=2.9×10^5米/秒.如果用波长更短的光照射铯,电子飞出铯表面的速度还会更大.从而得知,不同的光照射不同的物质,发生光电效应时电子飞出的最大速度也不同。
四、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
因为自由电子可以在金属晶格间自由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与容器中的气体分子很相似,所以这些自由电子也称为电子气.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电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v=((8kT)/(πm))^1/2,式中k是玻耳兹常数,其值为1.38×10^-23焦/开,m是电子质量,大小为0.91×10^-30千克,T是热力学温度,设t=27℃,则T=300K,代入以上公式可得v=1.08×10^5米/秒.
因为自由电子可以在金属晶格间自由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与容器中的气体分子很相似,所以这些自由电子也称为电子气.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电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v=((8kT)/(πm))^1/2,式中k是玻耳兹常数,其值为1.38×10^-23焦/开,m是电子质量,大小为0.91×10^-30千克,T是热力学温度,设t=27℃,则T=300K,代入以上公式可得v=1.08×10^5米/秒.
五、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电速率
设铜导线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数为n,电子定向移动为v,每个电子带电量为e,导线横截面积为S.则时间t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自由电子数N=nvtS,其总电量Q=Ne=nvtSe.根据I=Q/t得v=I/neS,代入数字可得v=7.4×10^-5米/秒,即0.74毫米/秒.从以上数据可知,自由电子在导体中定向移动速率(约10^-4米/秒)比自由电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约10105米/秒)少约1/109倍.这说明电流是导体中所有自由电子以很小的速度运动所形成的.这是为什么呢?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度虽然很小,但是它是叠加在巨大的电子热运动速率之上的.正象声速很小,如将声音转换成音频信号载在高频电磁波上,其向外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c=3×10^8米/秒).电流的传导速率(等于电场传播速率)却是很大的(等于光速).
设铜导线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数为n,电子定向移动为v,每个电子带电量为e,导线横截面积为S.则时间t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自由电子数N=nvtS,其总电量Q=Ne=nvtSe.根据I=Q/t得v=I/neS,代入数字可得v=7.4×10^-5米/秒,即0.74毫米/秒.从以上数据可知,自由电子在导体中定向移动速率(约10^-4米/秒)比自由电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约10105米/秒)少约1/109倍.这说明电流是导体中所有自由电子以很小的速度运动所形成的.这是为什么呢?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度虽然很小,但是它是叠加在巨大的电子热运动速率之上的.正象声速很小,如将声音转换成音频信号载在高频电磁波上,其向外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c=3×10^8米/秒).电流的传导速率(等于电场传播速率)却是很大的(等于光速).
六、自由电子在交流电路中的运动速率
当金属中有电场时,每个自由电子都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使电子沿着与场强相反的方向相对于晶格做加速的定向运动.这个加速定向运动是叠加在自由电子杂乱的热运动之上的.对某个电子来说,叠加运动的方向是很难确定的.但对大量自由电子来说,叠加运动的定向平均速度方向是沿着电场的反方向.电场大小变化或电场方向改变,其平均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变化.对50赫的交流电而言,可推导出自由电子的定向速度v=-(eεmτ/m)sin(t-ψ),τ为自由电子晶格碰撞时间,其数量级为10^-14秒.所受到的合力F=-2eεmsin(ψ/2)cos(ωt-ψ/2),即电子所受的力满足F=-kx.这说明自由电子在交流电路中是做简谐运动.其电子定向运动的最大速率为:vm=eεmτ/m≈10^-4米/秒,振幅约为10^-6米.
当金属中有电场时,每个自由电子都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使电子沿着与场强相反的方向相对于晶格做加速的定向运动.这个加速定向运动是叠加在自由电子杂乱的热运动之上的.对某个电子来说,叠加运动的方向是很难确定的.但对大量自由电子来说,叠加运动的定向平均速度方向是沿着电场的反方向.电场大小变化或电场方向改变,其平均速度大小和方向都变化.对50赫的交流电而言,可推导出自由电子的定向速度v=-(eεmτ/m)sin(t-ψ),τ为自由电子晶格碰撞时间,其数量级为10^-14秒.所受到的合力F=-2eεmsin(ψ/2)cos(ωt-ψ/2),即电子所受的力满足F=-kx.这说明自由电子在交流电路中是做简谐运动.其电子定向运动的最大速率为:vm=eεmτ/m≈10^-4米/秒,振幅约为10^-6米.
七、打在电视荧光屏上的电子速度
其实电视机与示波管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故电子在电视荧光屏上的速度,也可根据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mv2=eU求出.以黄河47cm彩电为例,其加速电压按120伏计算,电子打在荧光屏上的速度v=(2eU/m)^1/2,代入数字得v=6.5×10^6米/秒.
其实电视机与示波管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故电子在电视荧光屏上的速度,也可根据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规律mv2=eU求出.以黄河47cm彩电为例,其加速电压按120伏计算,电子打在荧光屏上的速度v=(2eU/m)^1/2,代入数字得v=6.5×10^6米/秒.
八、打在对阴极上的电子速度
伦琴射线产生时:“炽热钨丝发出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以很大的速度射到对阴极上.”设伦琴射线管阴阳两极接高压为10万伏,则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求其速度用mv2=eU公式显然是不行的.因为电子质量随其速度增大而增大,故需用相对论质量公式代入上式求出,即mv2/(2×(1-v1/2/c1/2)^1/2)代入数字得v=6.5×10^6米/秒.
伦琴射线产生时:“炽热钨丝发出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以很大的速度射到对阴极上.”设伦琴射线管阴阳两极接高压为10万伏,则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求其速度用mv2=eU公式显然是不行的.因为电子质量随其速度增大而增大,故需用相对论质量公式代入上式求出,即mv2/(2×(1-v1/2/c1/2)^1/2)代入数字得v=6.5×10^6米/秒.
九、β射线速度
天然放射性元素中,研究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证明了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β射线的贯穿本领很强,很容易穿透黑纸,甚至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那么β射线的速度有多大呢?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在1990年研究β粒子时的方法,大体上同汤姆逊在1897年研究阴极射线粒子的过程相同.通过把β射线引入互相垂直的电场和磁场,贝克勒耳测算出了β粒子的速率接近光速(c=3×10^8米/秒)
天然放射性元素中,研究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证明了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β射线的贯穿本领很强,很容易穿透黑纸,甚至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那么β射线的速度有多大呢?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在1990年研究β粒子时的方法,大体上同汤姆逊在1897年研究阴极射线粒子的过程相同.通过把β射线引入互相垂直的电场和磁场,贝克勒耳测算出了β粒子的速率接近光速(c=3×10^8米/秒)
十、正负电子对撞的速度
“我国1989年初投入运行的第一台高能粒子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能使电子束流的能量达到28+28亿电子伏.”那么正负电子相撞的速度有多大呢?根据E=m0v2/(2×(1-v1/2/c1/2)^1/2)即可求出V=2.98×10^8米/秒.可见其速度之大接近光速(光速取3×10^8米/秒).
“我国1989年初投入运行的第一台高能粒子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能使电子束流的能量达到28+28亿电子伏.”那么正负电子相撞的速度有多大呢?根据E=m0v2/(2×(1-v1/2/c1/2)^1/2)即可求出V=2.98×10^8米/秒.可见其速度之大接近光速(光速取3×10^8米/秒).
十一、轰击质子的电子速度
为了探索质子的内部结构,使用了200亿电子伏的电子去轰击质子.这样的高能电子是利用回旋加速器得来的.电子的速度同样可用E=m0v2/(2×(1-v1/2/c1/2)^1/2)来计算,代入数字得2.999×10^8米/秒,此速度极接近光速.
为了探索质子的内部结构,使用了200亿电子伏的电子去轰击质子.这样的高能电子是利用回旋加速器得来的.电子的速度同样可用E=m0v2/(2×(1-v1/2/c1/2)^1/2)来计算,代入数字得2.999×10^8米/秒,此速度极接近光速.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在各种不同情况电子的速度大小各异,但电子运动的速率永远不能等于光速,更不能大于光速,只可能接近光速.1901年德国物理学爱考夫曼用镭放射出的β射线进行实验时,发现了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当电子速度接近光速时其质量急剧增加。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他提出:物体的质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物体运动速度(c为光速)时,其运动质量为静止质量的1.7倍,当物体运动速度v=0.8c时,其运动质量为静止质量的3.1倍.28亿电子伏的电子其运动质量是静止质量的8.77倍.200亿电子伏的电子其运动质量是静止质量的1224倍。
世界线收束理论
来自: 苏子佩 2013-10-04 00:29:27
1收束猜想
来自于5pb和N+合作的动漫作品steins;gate中的理论。虽然在此之前这种类似的猜想已经提出,但是SG用其人物视角无疑给我们做了一个中端的普及。其理论基础建立在相对论,量子力学,M理论之混合上。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观测者”的存在,导致SG中的不同世界线处于构建-坍塌-再构建的状态,即单一宇宙论,而非平行宇宙论。这也是因果律的融解一章中,牧濑红莉牺为了让男主角下决心放弃自己,所回避的问题。她并不会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活下去。这也显得这种抉择异常悲壮。
这种单一宇宙是类似于粒子的量子叠加态,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所谓收束,即世界线通向共同的结果。一个世界,无数个可能性分支(世界线),把SG世界中的世界系统看做量子系统的量子纠缠态,这里以世界线纠缠态来指代,无数的可能性世界线纠缠在一起构成了世界线收束范围,无数的世界线收束范围构成了更大的世界线收束范围,类似于1-2-4-8-16-32-16-8-4-2-1这样的纺锤形结构。而具体到纠缠态中的世界的表现状态,这是由观测者决定的事情。
以下是对命运石之门中世界线收束理论的概括:
首先,收束是在已经完成某个重要的分歧点之后,为了达到必须的未来,才会发动。
其次,世界会阻碍一切影响结果的行为,这就是世界线的收束。身为“结果”的事件一定会发生。
再次,因果律决定收束的优先级。
最后,收束的表现形式不限,这是自然(神)的法则,一切法则内的触发事件都会干涉收束。【耶?真由喜的怀表又停了哎···】
2世界线
概念
世界线(World line)是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其1905年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及的概念。他将时间和空间合称为四维时空,粒子在四维时空中的运动轨迹即为世界线。一切物体都由粒子构成,如果我们能够描述粒子在任何时刻的位置,我们就描述了物体的全部“历史”。想象一个由空间的三维加上时间的一维共同构成的四维空间。由于一个粒子在任何时刻只能处于一个特定的位置,它的全部“历史”在这个四维空间中是一条连续的曲线,这就是“世界线”。一个物体的世界线是构成它的所有粒子的世界线的集合。[1]
构成
不仅粒子的历史可以构成世界线,一些人为定义的“东西”的历史也可以构成世界线,比如说影子和光斑。这些点虽然不是真正的粒子,但它们是由真实的粒子来决定的,因此它们的“历史”也构成世界线。这也是全息宇宙论思维所利用的一个突破口。从传统理论上讲,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的世界线。而在动漫命运石之门中,特定指整个宇宙的世界线。
变动
当然,“世界线”并不能禁止我们回到过去,如果能够造出时间机器,我们还是能够回到过去的,但即使我们能自由地穿梭时空,也只能沿着既定的轨迹。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我们回到过去,为了避免时间悖论的产生,我们有可能成为过去历史的旁观者,对过去发生的一切,我们只能观看,而无法干预。但是这些仅仅是猜测而已。
如果有关“世界线”的命题成立,那么,所有有关时间机器和时间旅行的因果反常的讨论,就只能作为有趣的科幻小说或自相矛盾的废话,必须从严肃的物理学研究中排除掉了。
霍金也提出过类似的时间保护理论。但并非如我们想的外祖父悖论那样浅显。事实上,大多数科普爱好者都知道用M理论|平行时空理论来解释这个悖论。这里不做赘述。
宇宙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Hawking)曾经试图找到一条禁止时间旅行的新物理定律,以证明改变过去是不可能的,他把这一定律称作“时序保护猜想”(chronology protection conjecture)。不幸的是,在辛勤工作多年后,他未能证明这一原理。事实上,与之相反的是,物理学家们2012年已经证明,禁止时间旅行的定律超出了当今数学的范畴。如今,由于没有物理定律可以否定时间机器的存在,物理学家们不得不慎之又慎地对待时间机器存在的可能性。[2]
由于时间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它是随宇宙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科幻作品中,事件的变化一定会引起世界线的变化。我们在这里需要看一下SG中,为什么删除在Echelon数据库里的那封D-mail世界线就变动了。那是“现在的”举动。不是改变“过去的”举动。但仍然改变了世界线变动率。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未来是确定的——世界线贯穿过去与未来,导致未来事件的确定性。然后假设拥有时间机器。
综上,亦可以得知,目前为止,世界线收束理论无法证明,亦无法证伪。
3助手
仍然是因为观测者的存在,一个事件只有一个确定性结果,但结果取决于观测结果。同一事件叠加的可能性有无数种,但形成确定结果的只有一种。
在这里提一下喜闻乐见、大快人心的“薛定谔的猫”这个经典哥本哈根诠释。观测决定猫的死与活,在观测前猫将一直处于生与死的叠加态。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所以猫的死活这一结果一定会收束。
那为什么助手可以通过观测为“活下来”这个结果通往“steins;gate”这一世界线?因为活下来这一结果作为改变了世界线的原因。这一事件在因果律上是优先的,事件决定世界线而非世界线决定事件——这仅仅是建立在reading steiner这一能力使伦太郎具备了上帝视角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的。误以为红莉牺死去的伦太郎所发送的D-mail这一事实完美的被收束了,助手死去和活着的分歧并不存在。时序保护干涉也就没有触发。这也是之前提到过的,SG中的世界线指的是宇宙整体的世界线。
但是这又和薛定谔的猫不一致。在观测者视角下不存在不确定原理,普朗克常数的影响因素不在在考虑范围中。或者不如说,在观测者角度下,传统的因果律才是运作规则。
主观客观?
观测者的人择性在于: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观测到它是这个样子。
在观测作用过程中,发生了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变。如果想描述一个原子事件中发生了什么,我们必须认识到,“发生”一词只能应用于观测,而不能应用于两次观测之间的事态。它只适用于观测的物理行为,而不适用于观测的心理行为,而我们可以说,只有当对象与测量仪器从而也与世界的其余部分发生了相互作用时,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变才会发生;它与观测者用心智来记录结果的行为是没有联系的。然而,几率函数中的不连续变化是与记录的行为一同发生的,因为正是在记录的一瞬间我们知识的不连续变化在几率函数的不连续变化中有了它的映象。
那么,我们对世界,特别是原子世界的客观描述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在经典物理学中,科学是从信仰开始的——或者人们应该说是从幻想开始的?——这就是相信我们能够描述世界,或者至少能够描述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丝毫不用牵涉到我们自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实际可能做到的。我们知道伦敦这个城市存在着,不管看到它与否。可以说,经典物理学正是那种理想化情形,在这种理想化情形中我们能够谈论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丝毫不涉及我们自己,它的成功把对世界的客观描述引导到普遍的理想化。客观性变成评定任何科学结果的价值时的首要标准。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仍然同意这种理想化吗?人们或许会说,量子论是尽可能地与这种理想化相一致的。的确,量子论并不包含真正的主观特征,它并不引进物理学家的精神作为原子事件的一部分。但是,量子论的出发点是将世界区分为“研究对象”和世界的其余部分,此外,它还从这样一个事实出发,这就是至少对于世界的其余部分,在我们的描述中使用的是经典概念。这种区分是任意的,并且从历史上看来,是我们的科学方法的直接后果;而经典概念的应用终究是一般人类思想方法的后果。但这已涉及我们自己,这样,我们的描述就不是完全客观的了。
量子论的佯谬至今还是科学界的难题。在这样一个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以客观性为衡量标尺的年代,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为时尚早。在哲学上,我们相信真理即是和谐;同样数学上也有人相信,任何正确的理论都必定有简洁完美的公式来说明。【你也是厄多斯的信徒吗?】[3]
这样,量子论就使我们想起一个古老的格言:当寻找生活中的和谐时,人们决不应当忘记,在生活的戏剧中,我们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而世界线收束理论无疑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冥冥中自有天数。不过现代量子物理是与宿命论相驳的。
在量子理论中微观粒子是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的,其位置及速度都具有无法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是由普朗克常数决定的),因此相同的条件也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而且越是微观,这种效应就越是显著。举例解释粒子的不确定性:电子就好比是乒乓球,电势垒就好比是墙,宏观世界中球是不可能(准确的说是可能性极小)穿墙而过的,而微观世界中的电子却有一定的概率穿过电势垒,这种现象被称为隧穿效应,是典型的量子迁跃,而这个迁跃是否发生就完全是一个概率的问题。不确定性会从微观影响宏观,因此宿命论并不被量子力学所承认。
可是粒子运动不能被准确测量并不代表粒子没有精确的运动。
所谓的波粒二象,也是一种物质的基本的规律,有严格极微观规律,其中并没有存在随机性。粒子内在规律,也不是单指牛顿经典力学,也包括其他已发现和未发现的规律,但有一个可以肯定的就是,既然是规律,粒子在遵循的过程中必然是极其严格的,只是叠加的规律太多并且还有规则来防止其被观测者观察到,也因为人类技术水平的不足,造成了表面上的随机性。
所以,世界线收束理论这一假说仍然只是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SG的剧情而服务。世界的本质,仍然有待我们去不断探索。
参考资料
books.google.com.hk/books?isbn=1936040808 - 轉為繁體網頁
Liu Taixiang - 2013 - Science
1897 年 11 汤姆孙通过电磁偏转的方法测量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它比电解中的单价氢离子的荷质比约大 2000 倍,从而发现了比氢原子更小的组成原子的物质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8aa95e0101bpvw.html
第三节
3.1
3.1.1 电子的荷质比
在物理学上,电子电量e和电子静质量me的比值(e/me)是电子的基本常数之一,又称电子比荷。1897年J.J.汤姆孙通过电磁偏转的方法测量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它比电解中的单价氢离子的荷质比约大2000倍,从而发现了比氢原子更小的组成原子的物质单元,定名为电子。精确测量电子荷质比的值为1.75881962×1011库仑/千克,约等于1.76×1011C/kg。据测定的电子电荷,可确定电子的质量。
20世纪初,W.考夫曼用电磁偏转法测量β射线(快速运动的电子束)的荷质比,发现e/me随速度增大而减小。现代物理学认为,这是由于电荷不变,质量随速度增加而增大的表现,与狭义相对论质速关系一致。从而被视为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之一。
3.1.2 电子电荷的测定
测得电子的荷质比后,许多科学家为测量电子的电荷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索工作。电子电荷的精确数值最早是美国科学家密立根于1917年用油滴实验测得的。
密立根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与电力,使油滴悬浮于两片金属电极之间,根据已知的电场强度,计算出整颗油滴的总电荷量。重复对许多油滴进行实验之后,密立根发现所有油滴的总电荷值皆为同一数字的倍数,因此认定此数值为单一电子的电荷e。
到2006年为止,已知基本电荷值为1.60217653(14)×10-19库仑。与密立根当时给出的值(1.5924(17)×10-19库仑)比较,虽然现在已知的数值与密立根的结果差异小于百分之一,但却比密立根测量结果的标准误差大了5倍,因此在统计上具有显著差异。
这一点与万有引力常数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即测量方法越精确,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却不能同步提高,甚至会增大。
已知电子的电荷值,根据荷质比就可以计算出电子的质量。
3.2
从电子荷质比和电荷的测量原理不难看出,它们都是基于万有引力定律来标定的。换言之,电子的荷质比和电荷值都是从牛顿力学导出的。进一步讲,电磁理论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因此电磁理论必然与牛顿力学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库仑定律公式和万有引力公式,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形式;所不同的是,前者适用于电量,后者适应于质量。对于异性相吸的情况,如果根据电子和质子的荷质比将电量折算为质量,并将库伦常数用万有引力常数替代,那么这个万有引力应与变换前库伦力大小相等。
设两个带电体分别带有电量为q的异性电量,间距为r,库伦常数为k,电子的荷质比为a,质子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如上所述则有:
从上式容易看出,电子荷质比a与k和G的关系,即:
在油滴实验中,密立根测出的电子电荷值是指油滴表面所有自由电子的所呈现出的平均电量。从1.2节可知,油滴不带电(电中性)时其表面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电子(即存在电子密度ρe0),这部分电子应在计算中扣减掉。另一方面,不同的油滴上具有几乎无差别的电子密度ρe,这使得“密立根发现所有油滴的总电荷值皆为同一数字的倍数”。但由于密立根计算过程中包含了油滴电中性时的自由电子数量,故计算出的电子电荷值明显偏小了。
3.3
我们知道,电子是带有一个电荷且具有一定质量的稳态粒子。根据系统相对论的电子模型,电子场是由极性场和中性场构成的复合场,这正是电子既有质量又有电量的原因。
设电子表面涡通量为Ф0,其中极性涡通量为ФP、中性涡通量为Фm,则有:
3.4
3.4.1 电子在电场中的受力与运动
电磁学告诉我们,垂直进入电容电场的电子向正极板方向偏转运动,如图6-7所示。经典物理学对此是用正负电荷的概念进行解释的,而在系统相对论中所谓正负电荷是相统一的,应如何解释这种偏转现象呢?
从本章第一节可知,电容正极板上产生的是一个本征电场,电容负极板上产生的是一个协变电场,电容电场是由负极板上的协变电场与正极板上的本征电场耦合形成的一个本征电场。当电子进入电容电场后,在一定运动状态(线运动和角运动)下的电子场具有特定的场函数,当然它无法与负极板的协变电场相耦合;在正极板本征电场的诱导下,电子的自转状态发生改变,进而电子场的场函数与正极板本征电场相匹配、耦合,于是在这个耦合力Fq(即库伦力)的作用下向正极板偏转运动。
3.4.2 电子在磁场中的受力与运动
电磁学告诉我们,垂直进入磁场的电子,受到垂直运动方向和磁力线方向的洛伦兹力作用,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电子作匀速圆周运动,如图6-8b所示。根据系统相对论的电流模型,库伦力与磁力是相统一的,那么洛伦兹力又如何解释呢?
螺线管内的磁场如图6-8a所示,导线产生的电流磁场以及相邻导线之间耦合电流磁场充满整个管内空间。一方面,以螺线管中心对称的螺线管上电流磁场的场线方向相同而相互排斥;另一方面,螺线管的圆形结构使得管内磁场强度呈均匀分布(这一点容易证明,在此从略)。于是,电流磁场场线的包络线----磁力线,呈同向且均匀的特征。
虽然宏观上看螺线管产生的电流磁场是一个静态的场,但从电流磁场的形成原理可知,微观上它是随自由电子运动而不断变化的动态场。当电子进入这样的磁场后,电子的场函数无法与磁场场函数匹配,而受到电流电子的排斥作用Fr,这就是所谓的洛伦兹力。在排斥力Fr的作用下,电子向远离螺线管的方向偏转,而可以作匀速圆周运动。可见,对电子提供向心力的主体是螺线管上的电流电子,洛伦兹力的本质是电子与电流电子之间的斥力。
所有的均匀磁场都与螺线管内磁场具有相同的原理。如果将相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射入螺线管外侧相同磁场强度的位置,电子不会围绕螺线管运动,相反在螺线管上电流电子的斥力作用下,电子会远离螺线管。
同理,我们可以解释垂直进入磁场的α粒子(氦核),会向电子偏转方向的反方向偏转,这是因为氦核的本征场与(电流)电子协变场之间相互耦合,在这个耦合引力的作用下氦核向靠近螺线管的方向偏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磁理论中,通常将在空中运动的电子视为微电流。据此推理,上述在稳恒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电子,会产生一个与稳恒磁场同向或反向的微电流磁场。由于电流磁场与稳恒磁场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无论电子以何种角度进入稳恒磁场,电子都会受到一个与稳恒磁场场线平行的作用力。这样以来,电子是无法在稳恒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
显然,这是与事实不符的。可见,经典电磁理论中磁场、电流、正负电荷等概念都是值得商榷的。
原文地址:第六章3节 电子的电荷与运动作者:宇宙密码
第三节 电子的电荷与运动
3.1 电子质量与电荷的测算
3.1.1 在物理学上,电子电量e和电子静质量me的比值(e/me)是电子的基本常数之一,又称电子比荷。1897年J.J.汤姆孙通过电磁偏转的方法测量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它比电解中的单价氢离子的荷质比约大2000倍,从而发现了比氢原子更小的组成原子的物质单元,定名为电子。精确测量电子荷质比的值为1.75881962×1011库仑/千克,约等于1.76×1011C/kg。据测定的电子电荷,可确定电子的质量。
20世纪初,W.考夫曼用电磁偏转法测量β射线(快速运动的电子束)的荷质比,发现e/me随速度增大而减小。现代物理学认为,这是由于电荷不变,质量随速度增加而增大的表现,与狭义相对论质速关系一致。从而被视为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之一。
3.1.2
测得电子的荷质比后,许多科学家为测量电子的电荷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索工作。电子电荷的精确数值最早是美国科学家密立根于1917年用油滴实验测得的。
密立根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与电力,使油滴悬浮于两片金属电极之间,根据已知的电场强度,计算出整颗油滴的总电荷量。重复对许多油滴进行实验之后,密立根发现所有油滴的总电荷值皆为同一数字的倍数,因此认定此数值为单一电子的电荷e。
到2006年为止,已知基本电荷值为1.60217653(14)×10-19库仑。与密立根当时给出的值(1.5924(17)×10-19库仑)比较,虽然现在已知的数值与密立根的结果差异小于百分之一,但却比密立根测量结果的标准误差大了5倍,因此在统计上具有显著差异。
这一点与万有引力常数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即测量方法越精确,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却不能同步提高,甚至会增大。
已知电子的电荷值,根据荷质比就可以计算出电子的质量。
3.2 库伦定律公式的等效变换
从电子荷质比和电荷的测量原理不难看出,它们都是基于万有引力定律来标定的。换言之,电子的荷质比和电荷值都是从牛顿力学导出的。进一步讲,电磁理论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因此电磁理论必然与牛顿力学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库仑定律公式和万有引力公式,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形式;所不同的是,前者适用于电量,后者适应于质量。对于异性相吸的情况,如果根据电子和质子的荷质比将电量折算为质量,并将库伦常数用万有引力常数替代,那么这个万有引力应与变换前库伦力大小相等。
设两个带电体分别带有电量为q的异性电量,间距为r,库伦常数为k,电子的荷质比为a,质子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如上所述则有:
从上式容易看出,电子荷质比a与k和G的关系,即:
a=42.8486×(k/G)1/2 (6-6)
代入已知的库伦常数k和万有引力常数G的值,得a=4.973×1011。显然,这个计算值是其测量值的2.8倍多。既然电磁理论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构建起来的,那么问题肯定出在电磁理论内部。在油滴实验中,密立根测出的电子电荷值是指油滴表面所有自由电子的所呈现出的平均电量。从1.2节可知,油滴不带电(电中性)时其表面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电子(即存在电子密度ρe0),这部分电子应在计算中扣减掉。另一方面,不同的油滴上具有几乎无差别的电子密度ρe,这使得“密立根发现所有油滴的总电荷值皆为同一数字的倍数”。但由于密立根计算过程中包含了油滴电中性时的自由电子数量,故计算出的电子电荷值明显偏小了。
3.3 电子电荷的涡通量本性
我们知道,电子是带有一个电荷且具有一定质量的稳态粒子。根据系统相对论的电子模型,电子场是由极性场和中性场构成的复合场,这正是电子既有质量又有电量的原因。设电子表面涡通量为Ф0,其中极性涡通量为ФP、中性涡通量为Фm,则有:
Ф0=ФP+Фm (6-7)
电子的电量e等价于ФP,即e=ФP;电子的质量me与Фm的关系为 me=Фm/v2(其中v为电子的固有速度,参见第五章2.1节),于是有Фm= me v2。由于涡通量与能量等价,设电子的能量为E0,则有:
E0=Ф0=e + me v2 (6-8)
由此不难发现,电子的电荷和质量本质上都是电子的涡通量,只是涡量场的性质不同罢了。因此,中性场(引力场)又称质量场。
3.4 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与运动
3.4.1 电磁学告诉我们,垂直进入电容电场的电子向正极板方向偏转运动,如图6-7所示。经典物理学对此是用正负电荷的概念进行解释的,而在系统相对论中所谓正负电荷是相统一的,应如何解释这种偏转现象呢?
从本章第一节可知,电容正极板上产生的是一个本征电场,电容负极板上产生的是一个协变电场,电容电场是由负极板上的协变电场与正极板上的本征电场耦合形成的一个本征电场。当电子进入电容电场后,在一定运动状态(线运动和角运动)下的电子场具有特定的场函数,当然它无法与负极板的协变电场相耦合;在正极板本征电场的诱导下,电子的自转状态发生改变,进而电子场的场函数与正极板本征电场相匹配、耦合,于是在这个耦合力Fq(即库伦力)的作用下向正极板偏转运动。
3.4.2
电磁学告诉我们,垂直进入磁场的电子,受到垂直运动方向和磁力线方向的洛伦兹力作用,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电子作匀速圆周运动,如图6-8b所示。根据系统相对论的电流模型,库伦力与磁力是相统一的,那么洛伦兹力又如何解释呢?
螺线管内的磁场如图6-8a所示,导线产生的电流磁场以及相邻导线之间耦合电流磁场充满整个管内空间。一方面,以螺线管中心对称的螺线管上电流磁场的场线方向相同而相互排斥;另一方面,螺线管的圆形结构使得管内磁场强度呈均匀分布(这一点容易证明,在此从略)。于是,电流磁场场线的包络线----磁力线,呈同向且均匀的特征。
虽然宏观上看螺线管产生的电流磁场是一个静态的场,但从电流磁场的形成原理可知,微观上它是随自由电子运动而不断变化的动态场。当电子进入这样的磁场后,电子的场函数无法与磁场场函数匹配,而受到电流电子的排斥作用Fr,这就是所谓的洛伦兹力。在排斥力Fr的作用下,电子向远离螺线管的方向偏转,而可以作匀速圆周运动。可见,对电子提供向心力的主体是螺线管上的电流电子,洛伦兹力的本质是电子与电流电子之间的斥力。
所有的均匀磁场都与螺线管内磁场具有相同的原理。如果将相同运动状态的电子射入螺线管外侧相同磁场强度的位置,电子不会围绕螺线管运动,相反在螺线管上电流电子的斥力作用下,电子会远离螺线管。
同理,我们可以解释垂直进入磁场的α粒子(氦核),会向电子偏转方向的反方向偏转,这是因为氦核的本征场与(电流)电子协变场之间相互耦合,在这个耦合引力的作用下氦核向靠近螺线管的方向偏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磁理论中,通常将在空中运动的电子视为微电流。据此推理,上述在稳恒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电子,会产生一个与稳恒磁场同向或反向的微电流磁场。由于电流磁场与稳恒磁场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无论电子以何种角度进入稳恒磁场,电子都会受到一个与稳恒磁场场线平行的作用力。这样以来,电子是无法在稳恒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
显然,这是与事实不符的。可见,经典电磁理论中磁场、电流、正负电荷等概念都是值得商榷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